查看完整版本 : 不爭、不辨、不聞、不看……

概率都是1/2 2025-5-22 22:18

不爭、不辨、不聞、不看……

概率都是1/2 2025-5-22 22:19

[attach]16244817[/attach]

概率都是1/2 2025-5-22 22:21

[video=https://1253590913.vod2.myqcloud.com/743b5de7vodhk1253590913/5a8b6f091397757909694997276/1397757909695138459.jpg]https://1253590913.vod2.myqcloud.com/743b5de7vodhk1253590913/5a8b6f091397757909694997276/Son3LQgASNwA.mp4?videoid=1397757909694997276[/video]

概率都是1/2 2025-5-22 22:21

不爭就是慈悲
不辨就是智慧
不聞就是清靜
不看就是自由
不貪就是布施
斷惡就是行善
改過就是懺悔

這七句話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體現了東方文化中對心性修養的重視。以下逐一解析其內涵,並探討其整體思想:

1. 不爭就是慈悲
- 「不爭」並非消極退縮,而是放下對立與執著。當我們停止與他人爭鬥、與環境對抗,便能以更寬廣的胸懷接納差異,這正是對眾生的慈悲。如同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的本質是超越輸贏的利他之心。

2. 不辯就是智慧
- 世間許多爭辯源於「我執」,急於證明自己正確反而陷入二元對立。真正的智慧在於理解言語的局限性,如《道德經》「大辯若訥」,放下辯解的衝動,才能看清事物本質,保持心境的澄明。

3. 不聞就是清淨
- 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選擇性過濾外界紛擾。現代社會信息爆炸,許多雜音會擾亂心神。刻意減少無益的關注(如是非八卦),如同為心靈設置防火牆,方能守住內在的平靜。

4. 不看就是自由
- 眼睛常被表象迷惑,產生貪欲與分別心。佛教「眼根清淨」的修行,正是教人超越視覺帶來的執著。不看表象的浮華,才能掙脫慾望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在。

5. 不貪就是布施
- 貪欲使人匱乏,不貪本身就是對心靈的慷慨。當我們不再執著佔有,自然能將資源與善意分享他人。這種「無相布施」超越形式,直指破除我執的核心。

6. 斷惡就是行善
- 消極不作惡已是積極的善行。儒家強調「勿以惡小而為之」,佛教「諸惡莫作」更是修行的基礎。停止傷害他人與環境,本身就在構建善的根基。

7. 改過就是懺悔
- 懺悔的真諦不在悔恨,而在覺知與行動。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勇於直面過失並付諸改變,才是真正的自我淨化。

整體哲學框架
這些教誨共同構建了一個「向內修心」的體系:
- 減法思維:通過「不爭、不辯、不聞、不看」做心靈的斷捨離,擺脫外境牽引。
- 因果自覺:強調「斷惡改過」的行動力,將修行落實在日常起心動念之間。
- 超越二元:跳脫對錯、得失的對立,追求更高維度的生命境界。

實踐啟示
1. 覺察習性:當想爭辯時暫停三秒,觀察內在的情緒根源。
2. 信息節制:每天設定「無媒體時間」,培養專注當下的能力。
3. 微習慣改變:從小事開始(如不浪費食物),將「不貪」化為具體行動。
4. 懺悔日記:每晚反思一件可改進之事,不求完美但求覺知。

這些智慧不是壓抑人性的教條,而是引導我們在紛擾中回歸本心。如同禪宗所言「平常心是道」,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每個「不爭不辯」的當下選擇。

明日野性的老闆 2025-6-1 03:12

*無*絕對波般智慧,不是斷滅不或無

明日野性的老闆 2025-7-9 19:57

*不**無*在佛學上有特別解釋,可以看註解有不同解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爭、不辨、不聞、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