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5-14 03:43
[size=4][color=royalblue]Amy Beach, 1867 ~ 1944[/color][/size]
[color=#800080][/color]
[img]http://i304.photobucket.com/albums/nn166/discuss_com_hk_ccc/Amy.jpg[/img]
[color=black]愛咪·比奇夫人(Mrs. Amy Beach) 是美國第一位成功創作大型音樂作品的女性作曲家,她的作品傳承了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的風格,再加上個人獨特的音樂語法,使她成為一位受到高度肯定的美國作曲家。在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東岸大都市波士頓是許多美國作曲家活躍的地方。在一群被稱為波士頓古典主義者(Boston Classicists)的作曲家中,比奇是唯一沒有赴歐洲學習的作曲家。[/color]
[color=black][/color]
[color=black]愛咪·比奇夫人,原名為愛咪·瑪茜·臣尼 (Amy Marcy Cheney) ,於1867年出生於美國的新漢普舍州(New Hampshire),她的父親查爾斯·亞伯特·臣尼(Charles Abbott Cheney)經營紙廠生意,母親是一位業余的聲樂家和鋼琴家。不同於其他同時期的作曲家,她所受的教育全部都在美國完成,而且正式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絕大多數是靠她努力自修得來的。她過人的天賦在她幼年時就被母親發現。1歲時就能准確的背唱只聽過一遍的歌謠,6歲開始跟她的母親學鋼琴,7歲就在教堂公開演出。1875年舉家搬到波士頓,先後跟約翰·厄恩斯特(Johann Ernst)與卡爾·貝爾曼(Carl Baermann)學琴。1881-1882年間,跟隨衛斯理大學教授居尼爾斯·休(Junius Hill)學和聲和對位,此後就全靠自己自修學習賦格、曲式、以及配器法。為了奠定賦格的基礎,她將約翰·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全部背完,然後逐個聲部默寫下來。為了增加作曲的技巧,她甚至將柏遼茲和加福特(Gavaert)的配器法論文整個由法文翻譯成英文以便自己研究。[/color]
[color=black][/color]
[color=black]1883年,當愛咪16歲時,她首度在波士頓音樂廳與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莫舍勒斯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結果獲得莫舍勒斯遺孀的贊賞。1885年又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肖邦《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她從1885年到1889年陸續出版了她的作品,包括四組歌曲集Op.1、Op.2、Op.11 和 Op.12,貝多芬《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華彩段,以及鋼琴獨奏作品《隨想圓舞曲》Valse Caprice Op.4 等。1885年底,她嫁給波士頓著名的外科醫生亨利·哈裡斯·奧布雷·比奇(Henry Harris Aubrey Beach),此後愛咪就以比奇夫人之名在西洋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婚後在丈夫的支持及鼓勵下,她更積極創作。她是第一位以大型作品聞名於世的美國女性作曲家,主要的作品包括《降E大調彌撒》Mass in E-Flat(1890)、《蓋爾交響曲》Gaelic Symphony(1896)、《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c-Sharp Minor(1899)、歌劇《教會》Cabildo(1932),和一些室內樂、眾多合唱曲、鋼琴獨奏曲及藝術歌曲等。她的《降E大調彌撒》於1892年在波士頓的亨德爾與海頓社團(Handel and Haydn Society)首演,成為有史以來,獲得這以古老和保守聞名的音樂社團同意演出的第一位女性作曲家。1896年,她又以《蓋爾交響曲》成為第一位創作交響曲的美國女性,同年該作品由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首演。
[/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8:25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4 03:43
在她丈夫和母親相繼去世後,比奇夫人才於1911年首度離開美國遠赴歐洲。當時她在作曲及鋼琴演奏的成就已享譽美國,在歐洲的四年裡,她努力維持創作和練琴,同時舉辦各式演奏會會向歐洲人介紹她的作品,深獲觀眾及樂評的喜愛。1914年返回美國時,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她在紐約市定居之後,仍保持演奏與創作的事業,並參加許多慈善團體和父女團體。自1931年開始,比奇夫人因為健康情況漸漸走下坡路,不得不減少各項活動。1933年,她榮獲芝加哥國際博覽會頒發的音樂創作獎。1944年,比奇夫人因心力衰竭於紐約病逝。
雖然比奇夫人被歸類為波士頓古典音樂家,但她的作品風格卻是獨樹一幟的,不但自創了一些鋼琴曲的技巧,更擴大應用浪漫派晚期常用的半音階和聲、自由節奏、以及很長的旋律線。此外,新時代的印像樂派中的重要元素,如中古教會調式、平行和聲的進行、以及十一、十三和弦等,也融入她的創作中。同時,古典時期注重勻稱平衡美的曲式架構也影響了比奇夫人的創作。她總和各種元素,再加上個人的音樂語法,其中包括了自由的運用變化和弦、增六和弦、減和弦、三全音、拿波裡六和弦等。在和弦進行中,她常使用延遲解決的和弦進行來制造音樂持續前進的效果。隨著創作技巧的成熟,比奇夫人晚期的作品呈現比早期作品更長更多不規則的旋律線。依照她作品中的樂思及使用技巧的傾向,可將她的鋼琴作品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1. 早期作品主要傳承了十九世紀晚期浪漫樂派的風格,展現華麗艱深的鋼琴技巧。包括《隨想圓舞曲》Valse Caprice Op.4、《素描》Sketches Op.15 和《敘事曲》Ballade Op.6 等;
2. 中期作品融合多樣風格:有用民歌為主題的《蘇格蘭傳奇-加沃特幻想曲》Scottish Legend:Gavotte Fantastique Op.54 和《波爾坎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Balkan Themes Op.60 等,有對位的《前奏曲與賦格》Prelude and Fugue Op.81 和《賦格幻想曲》Fantasia Fugato Op.87,另有一些受印像樂派影響所作的試驗性作品,如:《法國組曲》Suite Françoise Op.65、《午夜的隱夜鶇》Hermit Thrush at Eve Op.92 No.1、《清晨的隱夜鶇》Hermit Thrush at Morn Op.92 No.2 和《夜曲》Nocturne Op.107 等。
3. 晚期作品傾向於精短的小品,有《三首小品》Three Pieces Op.128、《逃離深處》Out of the Depth Op.130 和《即興曲》Improvisations Op.148 等。不但減少了早期常用的半音階和聲,還運用不解決的不諧和音來增加音樂色彩的變化,這也反映了她順應時代潮流的作曲風格。
cc.chrischris 2008-5-14 03:44
[size=3][color=purple]一、4首素描 4 Sketches Op.15[/color][/size]
比奇夫人的許多鋼琴個性小品是由三到五首短曲所組成的套曲,這類個性小品集除了共有的一個大標題外,組成的小曲各自另有標題,而且它們相互之間沒有必要的關聯。因此就如同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一些個性小品集, 可以選曲演奏,不一定要整套依序全彈。
《四首素描》Four Sketches Op.15 完成於1892年,在每一首小品標題下方,印有啟發比奇夫人靈感進而創作該曲的詩文。
1. 秋天 In Autumn,升f小調,2/4拍,適度的快板。其詩文引自法國詩人阿方斯·德·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 1790-1869) 的一行詩,中文譯為“枯黃的樹葉散落在草坪上”。本曲三段曲式,A段(1-38小節)有等長的兩個樂段,主題各出現兩次,主要利用和聲和旋律在單一主題的變奏手法,將主題每一次都以不同的姿態出現。在調性上,兩樂段均以升f小調開始,以A大調結束。B段一開始就用A大調拿坡裡和弦的屬七和弦帶出主題,在新的段落開始不立刻出現新調的主和弦,是比奇夫人常用的手法,接著就是一連串以B主題為基礎的模進轉調,在B段第一個樂段結束後,A主題的前半再現於左手,後半則以右手承接,是比奇夫人在轉接段典型的用法。接近曲終的高潮處,右手含八度的和弦及左手琶音與八度大跳將B主題完整復述一次,接著以A主題的動機配合逐漸單薄的音型和漸弱的音量結束。鋼琴技巧包括許多左手分解和弦的持續大跳,和右手平行六度平行三度的進行,曲中為了表現出詩文中“樹葉散落”的情景,常出現斷奏及非連音的彈奏要求,在彈奏上要區分清楚,左手伴奏的和弦大跳要很謹慎的控制觸鍵的力度,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重音。
2. 幽魂 Phantoms,A大調,3/8拍,諧謔的小快板。靈感源自詩人維克托·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 的詩,詩句中文譯為“所有脆弱的花朵一出生就死去”。比奇夫人用詼諧的音樂語彙表達這看似憂傷的詩句,頗為耐人尋味。本曲的曲式也是三段式,A段是由向下八度跳進強調在第二拍的主題開始,之後每一句作主題的變奏; 左手的伴奏音型不論是同節奏的大跳或是琶音式的分解和弦,都與主題動機反向進行。第17小節開始,主題的倒影形式出現,直到近A段結尾(30-33小節)才又回到主題原型。和聲上,作曲者在第一小節就用德國增六和弦配合A主題的動機,增添音樂的趣味性。B段以較為抒情的主題與A主題作對比,但同樣的以下降的旋線來呼應詩句中“一出生就死去”的意像。叼性從升c小調轉到同音異名的降D大調,與A段的A大調為中音的三度關系。和聲上許多的附屬和弦或解決或不解決,使得樂曲充滿虛幻的意境。鋼琴技巧仍偏好平行六度平行三度的進行,B段近尾聲的高潮處,B主題的變奏以八度短暫出現,但左手的伴奏仍保持單純的分解和弦琶音。
3. 夢境 Dreaming,降G大調,4/4拍,有表情的稍快的行板。靈感也是源自詩人維克托·雨果的詩,詩句中文譯為“你在夢境深處對我說”。此曲只用單一題一氣呵成,是典型的聯篇創作的曲式,它持續反覆的伴奏音型以及長音如歌的主旋律,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舒伯特的《降G大調即興曲》Op.90 No.3,兩者也同樣用降G大調,只是後者的曲式為三段式。直到第三小節主題出現,降G大調的主音才由V7/IV和弦帶出來,而緊接其後的另一個附屬和弦V7/ii,恰好形成一半音階進行(2-4小節),以半音進行作為經過音是本曲的特色之一。和聲的應用上,頑固低音與和弦外音的交錯運用,常產生如大、小七度的不和諧音程。鋼琴技巧除了在雙手有需要平靜流暢的三連音,右手同時也需負責高音聲部的主題旋律,全曲像一首無言歌,只有在段落的尾奏部分才短暫的出現不含旋律的平行四度以及分解和弦琶音。接近結尾處一連串含掛留音及八度的和弦以屬音降D為持續低音,達到全曲的高潮。
4. 螢火蟲 Fireflies,a小調,6/8拍,活潑的快板。靈感源自詩人拉馬丁的詩,詩句中文譯為“與春天同生,與玫瑰同逝”。這首以平行三度為主的作品令人聯想到肖邦的《升g小調鋼琴練習曲》Op.25 No.6,平行三度在此多以震音或下行音階的形式出現,涵蓋的音域很廣,約超過三個八度,本曲在活潑的快板的速度要求下,充分展現出標題“螢火蟲”在夜空中閃耀疾馳的景像。本曲是三段式,A段主題建立在右手持續不斷的平行三度上,偶而會將三度讓左右手交替彈奏,給演奏者喘息的機會。B段從51到62小節,這裡主題改以較緩和的節奏與琶音進行,給人短暫放鬆的感覺。此曲是四首中最長的一首,據說曾是上個世紀初著名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最喜愛的返場曲之一。技巧的要求也最高,快速的三度雙音的震音型和音階型是曲中需克服的,演奏者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手型的指法,並配合手臂與手掌的合作運動,才能平均流暢的彈奏。
[color=purple]琴譜:[/color]
[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379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4 11:3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4 03:44
[size=3][color=purple]二、隨想圓舞曲 Valse Caprice Op.4[/color][/size]
《隨想圓舞曲》Valse Caprice Op.4,作於1888年,並由作曲家本人於1889年首演。作品為E大調,3/8拍,諧謔曲式的快板。其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肖邦及李斯特對比奇夫人的影響。以裝飾音及跳音為特色的引子部分猶如一場舞會正式揭開序幕,緊接著就是帶有諧謔曲風格的圓舞曲主題,其展開部分帶有明顯的隨想性和即興性,最後在安靜而意猶未盡的氛圍中結束。作曲家靈活地運用了十九世紀晚期浪漫樂派風格中展現華麗艱深鋼琴技巧的手法,令作品充滿趣味性及沙龍性。此曲也被約瑟夫·霍夫曼收入他的返場曲目中。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380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4 11:2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4 03:44
[size=3][color=purple]三、3首小品 Three Pieces Op.28[/color][/size]
比奇夫人的鋼琴小品風格雖然沒有像同時代的作曲家勛伯格那樣有很大的轉變,但在特性和內容上確實隨著她創作的成熟而有所突破。她的鋼琴個性小品延續了浪漫時期的同類作品,從她使用的標題,如敘事曲、圓舞曲、夜曲就能讓人馬上聯想到肖邦的同標題作品。她喜歡用對稱性、對比性、反復以及變奏的方式建構作品,因此在她的個性小品中,最常見的曲式就是A-B-A三段式。然而為了增加曲趣,每當A段再現的時候,常以濃縮或變奏的方式出現。另外,也用了不少聯篇創作的曲式。在主題旋律的取材上,常見兩種形態,一種是具有抒情如歌般的旋律,這類型通常音樂線條的起伏較緩和,速度較慢,樂句較規律。另一種是具有簡短動機音型較適合器樂演奏的旋律,這種音樂的起伏較大,而且常出現不規則樂句,速度的要求也較快。
在和聲的特性上,雖然比奇夫人的和聲語法是以十九世紀的和聲為基礎,但她卻能創造有別於他人的獨一無二的風格。除了常使用拿坡裡和弦、增六和弦、和固定低音,各音級上的七和弦、連續不解決的減七和弦是她具個人特色的和聲語法。不同段落的調性關系,大調常轉到平行小調或上三度遠的調上,小調作品則較常在中段轉到關系大調。
在節奏的運用上,比奇夫人傾向於保守,混合拍子的應用只有少數幾例。搬走部分常用切分音、非節奏上的重音、和二對三、三對四的復合節奏。此外,為了制造曲中高峰段落的張力,她更聰明地利用節奏的形態來產生緊湊加速度的效果。
音域的運用很廣,常用低音的八度和高音不含八度的完整和弦,制造管弦樂團的音響效果。鋼琴技巧的運用可聽到來自李斯特的影響,滿足當時聽眾喜歡鋼琴家展現各式超技的心理,在她的個性小品中,最常見的就是在尾聲延伸段落的平行八度,震音和顫音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尤其是在高音域的三度雙震音,或是雙手交替彈奏的音。此外鋼琴技巧中屬於較高難度的單手平行三度和平行六度,以及快速遠距離和弦的跳進等,也是她常用的技巧。
總而言之,比奇夫人的鋼琴個性小品精緻而且極富有戲劇性的張力,所運用的技巧能將欲描繪的景像活生生地表現出來。不論用在學習或是演奏會上,都具有非常新鮮特殊的效果。從鋼琴演奏的角度來看,即使在曲中最炫技的段落,也能充分考慮到是否能“鋼琴化”。換句話說,她會以自己為試驗的對像,來測試各項技巧是否適合鋼琴凳 彈奏,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她獨特的創作語彙。
《三首小品》Three Pieces Op.28,創作年份不詳。屬於比奇夫人的早期作品。
1. 船歌 Barcaroile,g小調,6/8拍,小行板,三段體式,中段轉降E大調。
2. 意大利小步舞曲 Menuet Italien,降A大調,3/4拍,精緻的小快板,三段體式,中段轉c小調。
3. 花之舞 Danse des Fleurs,降D大調,3/4拍,圓舞曲速度,三段體式,中段轉升c小調。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381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4 11:2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4 03:45
[size=3][color=purple]四、兒童鋼琴曲集 Children's Album Op.36[/color][/size]
《兒童鋼琴曲集》Children's Album Op.36,共收入五首作品。
1. 小步舞曲 Minuet,F大調,3/4拍。
2. 加沃特舞曲 Gavotte,d小調,4/4拍。
3. 如歌的圓舞曲 Waltz Cantabile,C大調,3/4拍。
4. 進行曲 March,D大調,4/4拍。
5. 諧謔的波爾卡舞曲 Polka Scherzando,G大調,2/4拍。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3826][/color][color=#80008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4 11:29 P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