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 ~ 1869

cc.chrischris 2008-5-15 00:39

[size=4][color=royalblue]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 ~ 1869[/color][/size]


[img]http://i304.photobucket.com/albums/nn166/discuss_com_hk_ccc/Berlioz.jpg[/img]

埃克托•柏遼茲(Hector Berlioz),19世紀上半葉法國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1803年12月11日誕生在法國南部的安德烈城。父親是醫生。少年時的柏遼茲喜愛讀書,更喜愛音樂。因為居家偏僻,未能受到專業音樂教育,但也會吹長笛,尤其深諳吉他。
1921年3月,父親送他去巴黎醫科學校就讀,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名醫生。當他第一次走進解剖室時,看到還在滴血的肢體、內髒,大驚之下,禁不住跳出窗外,嘔吐不止。但當他進入巴黎歌劇院時,則如魚得水,流連忘返,尤其喜愛德國作曲家格魯克的作品。

1824年1月,他取得醫學學士學位後,便下決心投身音樂事業。1826年柏遼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
上學期間,柏遼茲對音樂的酷愛之心感動了巴黎歌劇院的管理人員,他們為他在歌劇院的樂池中設了一個“優惠座位”。這個機會對柏遼茲來說太重要了,他可以仔細觀察各種樂器的性能、音色和演奏方法,熟悉編配組織管弦樂的奧秘。這件事,成為他日後作為一代管弦樂編配大師的出發點。
1827年9月11日,柏遼茲觀看了一個英國劇團演出的莎士比亞劇作,大為折服。從此,他每戲必看,每場必到。誰也沒有料到,柏遼茲同時也陷入情網,在崇拜莎翁之外,又多了一個劇團的女主角史密森。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柏遼茲悲痛欲絕。1830年,柏遼茲在痛苦的折磨中寫成了表現自己愛情的狂熱與絕望的《幻想交響曲》,在巴黎演出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交響曲為後來標題音樂的充分發展,開辟了方向,其中所使用的“固定樂思”的手法,也成為德國作曲家瓦格納“主導動機”手法的先驅。

順便講一件事。五年之後,柏遼茲再次與史密森相遇。這時,史密森已是昨日黃花,今非昔比,但柏遼茲仍然未改初衷。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8:2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5 00:39

史密森出席了《幻想交響曲》的一次演出,她感受到了曲中的含義,深為感動。德國偉大詩人海涅生動而幽默地記述了那天演出的情景:“這是在音樂院裡,演奏柏遼茲的交響樂。坐在我隔壁包廂中的一個年輕人,把作曲家指給了我,(他)原來就是那個在管弦樂隊一端打定音鼓的人。鄰座問我:‘你看見那個坐在前排的英國美人了嗎?那就是史密森小姐,柏遼茲先生熱戀這位女士已經好幾年了。因為有這份兒感情,今天我們才能聽得到這樣狂放的交響曲。’的確,在靠近前台的包廂裡,坐著那位英國名演員。柏遼茲目不轉睛地盯著她,每當他們視線相遇時,柏遼茲就狠狠地敲打他的定音鼓。史密森從那以後就成了柏遼茲夫人,而她的丈夫從那時起也開始經常理發了(之前柏遼茲愛蓄長發)。同年秋天,我在音樂院裡又一次聽他的交響曲時,他仍然坐在樂隊深處的定音鼓旁,那美麗的英國女演員仍靠近前台坐著,他們的視線仍然相遇,但他已不再那樣狠狠敲鼓了。”

《幻想交響曲》完成之後,柏遼茲因合唱《薩丹納帕爾》獲1830年度羅馬大獎。這時正值七月革命風暴席捲巴黎。柏遼茲得到大獎後,立即持槍跑到街頭,不顧槍林彈雨,帶領群眾高唱《馬賽曲》,接著,又把這首後來的法國國歌配上大型管弦樂隊,編成合唱,並在總譜上寫下題詞:“獻給一切有聲音、有心靈和脈中有鮮血的人。”後來,為紀念“七月革命”的死難烈士,柏遼茲還先後寫過一部《安魂曲》和一部《葬禮與凱旋交響曲》。

1835年起,柏遼茲因為作品得不到人們賞識,找不到作曲的工作,不得不靠為報刊雜志撰稿謀生,但也因此而留下一批頗有見地的文章。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0

極度貧困的陰影始終籠罩著柏遼茲,使他在創作力鼎盛的年代裡不得不扼殺自己的靈感。他在《回憶錄》裡說過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兩年前,是我妻子的健康有希望好轉而需要更多開支的時候。一天夜裡,我做夢仿佛是在寫一部交響曲。第二天早上醒來時,差不多整個第一樂章(  拍子,a小調——這是今天我唯一沒有忘記的)全部記得。我走到桌前,要把它寫下來,可是腦子裡產生了如下的想法:假使我寫了這一樂章,就會忍不住要對其他各樂章的誘惑讓步,這樣,就不能或幾乎不能再寫短文了,我的收入將相應減少;以後,交響曲寫成了,我又忍不住要把它抄寫一下,於是我讓人抄了分譜,又欠上一千或一千二百法郎的債;分譜一旦抄好,我又忍不住要聽聽它的演出,我開了音樂會,收入還不足補償我支出的半數。我無力負擔損失,我的病人將失掉她所需要的一切。不論我個人的費用還是我將去學習航海的兒子的費用,都將無法維持。想到這些,我如冷水澆背,不寒而慄。我拋下筆說:算了吧,明天我就把它忘掉。第二天夜裡,交響曲仍然固執地在我腦子裡滋生,我清清楚楚地聽見A大調的快板樂章,就好像已把它寫了下來。我在激動緊張中醒過來唱了唱那個主題,它的性格與形式都使我非常喜歡。我忍不住了。可是昨天的想法又拖住了我,我盡力不向誘惑讓步,我渾身發抖,努力把它忘掉。最後,我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時,一切關於交響曲的記憶都消逝了,真的,永遠消逝了。”

早在近十年前,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曾委託柏遼茲為自己心愛的斯特拉底瓦裡中提琴寫一首樂曲。1834年,柏遼茲創作了取材英國詩人拜倫詩歌的《哈洛德在意大利》。可惜帕格尼尼對這首樂曲看走了眼,認為不便發揮他的驚人技巧,遂束之高閣。後來在1838年,帕格尼尼聽了別人的演奏後始得識廬山真面目。當時,他竟激動地跪在作曲家面前,淚流滿面,大聲呼道:“貝多芬死去的天才,只有柏遼茲才能使它再生!”1839年,正當柏遼茲在窮困中進退維谷時,帕格尼尼雪中送炭,贈給他一筆錢,使他得解燃眉之急。第二年,他完成了帶合唱的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題贈帕格尼尼,並親自指揮初演,大獲成功。

由於在國內謀職困難,1842年,柏遼茲離開巴黎,在德國各地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都受到了熱烈歡迎。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1

1846年,他完成了醞釀十多年的大型傳奇劇《浮士德天譴》,並決定自費組織上演。然而,兩次演出都沒有成功,他破產了,只得再度出國。

當他1848年返回巴黎時,生活又給他帶來接二連三的打擊:先是父親和兩個妹妹相繼去世,接著,愛妻患了麻痹症後,也不治而逝。

1856年,他決計根據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哀尼德》寫一部大型敘事歌劇《特洛伊人》。兩年後,他完成了該劇的文字腳本與音樂。歷盡周折,直到1863年,經過大量刪節的《特洛伊人在迦太基》,才得以在巴黎上演。這部巨著風格嚴謹、氣勢宏偉,充滿英雄氣概。柏遼茲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代表作,也是他少年立志沿著格魯克傳統前進的一部完美的浪漫主義傑作。

柏遼茲最後一部作品是根據莎士比亞《無事生非》寫的兩幕喜歌劇《碧雅特麗與本尼狄克特》,他終於償還了為莎士比亞劇作譜曲的宿願。

1867年2月,命運給了他最後一次致命打擊:年僅33歲的兒子路易死於病中。愛子如命的父親,實在再難支撐了,他的精神已完全崩潰,健康不斷惡化。1869年3月8日,柏遼茲終於最後一次離開了巴黎,去追隨他朝思暮想的妻兒親人們了。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1

柏遼茲一生的作品不少,但的確找不到一首與鋼琴有關的曲子,如鋼琴獨奏曲、協奏曲或重奏曲等等。有趣的是,不通鋼琴不但沒有影響他作曲,而且柏遼茲本人竟是舉世公認的“配器大師”。他的作品包括4部交響曲、3部歌劇、6首管弦樂序曲以及許多清唱劇、康塔塔和其他聲樂、器樂作品。他在進音樂學院之前就開始了創作,20年代寫的大部分是聲樂作品,還不成熟,多未保存下來。1830年他的康塔塔《薩丹納帕路斯之死》獲羅馬大獎。他還把《馬賽曲》改編成大型合唱作品,從此進入創作的繁榮時期。代表作《幻想交響曲》和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都帶有浪漫主義的自傳性,《幻想交響曲》更被認為是音樂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標題交響曲。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還有歌劇《本維努托•切利尼》、大型管弦樂聲樂曲《死者的大彌撒曲》(又稱《追思曲》)、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葬禮與凱旋交響曲》等。《死者的大彌撒曲》需要龐大的合唱隊、交響樂隊和4個銅管樂隊,氣魄之大像一幅巍峨的壁畫。《葬禮與凱旋交響曲》由於要在露天和隊列行進中演出,樂隊編制更加龐大,音樂具有雄偉、悲壯的效果。《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是他最大的交響樂作品,演出時間達1小時40分鐘,其形式是按戲劇情節構思的,並加入獨唱、合唱聲部。40年代以後的重要作品有戲劇傳奇曲《浮士德的沉淪》、序曲《羅馬狂歡節》、清唱劇《基督的童年》、大歌劇《特洛伊人》、康塔塔《皇帝》、合唱曲《法蘭克人的怒吼》、歌劇《貝特麗絲和培尼狄克》等。《浮士德的沉淪》分為若干場,包含了歌劇中的全部音樂體裁,可以說是柏遼茲創作鼎盛期的一個藝術總結。

柏遼茲的全部交響曲和管弦樂序曲都是有標題的,他大膽創用了新的藝術形式,運用固定樂思手法,曲式較為自由,在樂隊中增加了新的樂器,豐富了配器手法。《配器法》一書是他藝術實踐的理論總結。他還寫了數百篇音樂評論文章,大多收入《音樂家與音樂》、《縱論歌唱》、《音樂中的怪誕風格》、《管弦樂晚會》等文集,此外,他還著有《回憶錄》一書。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2

[size=3][color=purple]一、拉科齊進行曲 Rakoczy March[/color][/size]


《拉科齊進行曲》Rakoczy March是音樂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一首軍隊進行曲,相傳是在十八世紀初葉,由領導匈牙利人民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領袖拉科奇(1676-1735)的士兵創作的,作者已經佚名。

本曲又名《匈牙利進行曲》,作於1846年,管弦樂曲,為柏遼茲所作戲劇《浮士德的沉淪》Op.24第一部分的選曲,首演於巴黎。《浮士德的沉淪》取材於德國文學家歌德的長詩《浮士德》的第一部。1845年作者旅居布達佩斯時,聽到匈牙利民間樂曲《拉科奇之歌》後深受感動,於是將此曲改編為管弦樂曲,並用於所作的《浮士德的沉淪》。

柏遼茲在回憶錄中他談到了在匈牙利初演改編的《拉科齊進行曲》的情況:“在以旋律開頭幾小節的節奏為基礎的小號樂句之後,主題出現了,你會記得,是在弦樂器的撥弦伴奏下,由長笛和單簧管輕輕奏出的。聽眾屏息傾聽著這個料想不到的呈示部。但在一段長大的‘漸強’以後,……樂隊掀起了驚濤駭浪,並發出了延宕已久的強音時,前所未聞的喊叫和跺腳聲震動了全場。全體聽眾如醉如狂,火熱的情緒凝集成一片爆炸聲,這使我恐懼得渾身發抖。我感到自己的頭發根根豎立。”

匈牙利王子弗朗茲·拉科齊二世(1676-1735)是匈牙利反抗哈布斯王朝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其軍中常演奏一首詠唱風格的器樂曲,名為《拉科齊之歌》。傳說此曲為宮廷樂師巴爾納所作,後被改編為進行曲,在匈牙利民間廣泛流傳。

《浮士德的沉淪》第一部分的內容為:浮士德獨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曉,田野上響起農民的合唱和民間舞曲。突然遠處傳來雄壯的號角聲,出征的匈牙利軍隊列隊走來。這時樂隊演奏本曲。本曲常單獨演奏,或與此劇另兩首器樂選曲《鬼火小步舞曲》和《精靈之舞》組成組曲演奏。

樂曲採用a小調,2/2拍。首先由圓號、小號、短號吹奏出進行曲節奏的號角性音調作為引子,其節奏型帶有軍鼓敲擊的特點,表現了軍隊行進的步伐;接著,在木管和弦樂器的伴奏下,短笛、長笛和單簧管呈示出進行曲主要主題,其富於跳躍感的旋律,活潑而充滿生氣,使人聯想到精神抖擻的匈牙利軍隊的行進隊列。十八世紀初,匈牙利軍樂多採用一種單簧管類型的民間木管樂器。本曲採用單簧管和無簧木管樂器,可能就是為了“再現”兩百多年前匈牙利軍樂隊的音響效果。樂曲的中段存在一系列變化,由整個樂隊在下屬調上奏出了雄壯粗獷的旋律,經過多次演變之後,再現主要主題。最後在聲勢浩大的進行曲聲中全曲結束。

下面是改編成鋼琴獨奏版的《拉科齊進行曲》。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77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5 02:5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3

[size=3][color=purple]二、鄉村小夜曲 Rustic Serenade[/color][/size]


柏遼茲被稱作“現代管弦樂之父”,他幾乎不創作任何的鋼琴作品。事實上,他曾經寫過鋼琴作品,目前留下來的有三首。其中《鄉村小夜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鄉村小夜曲》Rustic Serenade,全名為《為少女而作的鄉村小夜曲》,於1845年創作於巴黎。採用了拿波裡最著名的小調之一。作品為降E大調,6/8拍,甚快板。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78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5 02:5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4

[size=3][color=purple]三、幻想交響曲 - 李斯特改編鋼琴獨奏版[/color][/size]


1827至1828年間,英國的肯勃爾劇團來到巴黎,在奧德翁劇院演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奧賽羅》等劇。扮演奧菲麗雅、朱麗葉、科黛麗雅、黛絲德蒙娜等角色的,是27歲的愛爾蘭女演員史密森。當時24歲的柏遼茲看了這些戲的演出感觸很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莎士比亞對他“有如一陣雷擊”,而美麗的史密森對他也同樣是一陣雷擊。但是,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史密森沒有接受他的愛,她爽快地告訴他:“沒有比這更不可能的了。”
   
1830年一月至四月,柏遼茲在愛情的痛苦和思念中寫了一部自傳性的作品——《幻想交響曲》Symphony Fantastique, 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一個藝術家,實際上就是他自己。那時,英國作家德昆西 (1785—1859)的《一個吸鴉片者的自白》的法譯本正在法國出版。
   
柏遼茲受了這部作品的影響, 把交響曲中的主人公,幻想成一個因失戀而企圖自殺的青年,他吞服了鴉片,但因劑量不足, 沒有致死,只是使他在昏迷狀態中,看到了光怪陸離的景像。他自信謀殺了自己的愛人, 因而被處死刑。最後,他夢見在地府裡遇到了自己的愛人,並參加了女巫的安息日夜會,一幕幻景, 在群魔亂舞中結束。 這部交響曲中有一個代表愛人的熱情洋溢的主題,貫穿於全曲之中,柏遼茲稱它為“固定觀念”, 是從1828年為考羅馬獎作的康塔塔《埃爾米尼》(取材於塔索的《耶路撒冷的得救》)中借用來的。 第四樂章的進行曲主題,則取自1827年未完成的歌劇《秘密法庭的審判官》。末樂章的輪舞, 是從動筆後決定廢棄的《浮士德芭蕾舞》中移用過來的。
   
1830年柏遼茲寫給朋友的信中,詳細敘述了《幻想交響曲》的標題內容。其中關於第五樂章, 原來有一段意氣用事的話:“她也居然現身於女巫們的夜會,來參加為她而死的人葬禮,簡直連一個淫賤的娼妓也不如。”這一年12月,《幻想交響曲》在巴黎初次演出,李斯特出席聆聽,節目單上的 上述幾句話赫然在目。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4

1832年冬,史密森的劇團又到了巴黎演出。柏遼茲向她熱烈的求愛,終於獲得了成功。同年12月, 經過修訂的《幻想交響曲》第一次在巴黎演出,史密森到場聆聽,這時柏遼茲已經和她訂了婚, “娼妓不如”的話,自然非從節目單上取消不可了。 1833年10月,柏遼茲和史密森在巴黎英國大使館裡舉行了婚禮。

這部交響曲中,這位青年藝術家所愛戀的女性是以一個固定的旋律呈現出來的。本曲在藝術手法方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固定樂思"(或"固定觀念")的連用。為了藝術表現上的需要,作曲家頻繁使用了畸形、變通的手法。

全曲共分為五個樂章,每一個樂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標題:

第一樂章 "夢、熱情":形式上是擁有極長的最緩 板序奏的奏鳴曲 。序奏用以表現年輕藝術家尚未遇見心上人之前,內心的不安與憧憬。

第二樂章 "舞會":根據作者的註解,本樂章是表現他在一個熱鬧非凡的舞會中,發現了他所愛的人。樂曲為圓舞曲形式,在交響曲中引入圓舞曲在當時可謂破例。

第三樂章 "原野風光":一個夏日的黃昏,在原野上聆聽兩個牧童相和吹出的笛聲。內心裡雖然燃燒著微薄的希望,但"萬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懼與不安,更刺痛了年輕藝術家寂寞的心。此後只剩了一個牧童的笛聲,不再有人應和。夕陽西下,最後只有無邊的孤獨與靜寂。

第四樂章 "走向斷頭台":他殺了愛人,被判死刑,走向斷頭台。在最後的瞬間,愛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閃現,但是死神很快將她驅趕得無影無蹤。

第五樂章 "魔鬼的晚會之夢--魔女的迴旋曲":他看見來參加自己葬禮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竦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這中間, 他的愛人出現了,她已經變成了一個氣質全失的妓女模樣。之後"末日經"響起,以後魔女之舞與"末日經"持續並行,由弦樂器的迴旋主題與管樂器的"末日經"同時演奏以構成。隨後是不安的弓木敲奏聲,至此樂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後以狂亂的形態結束全曲。


[color=#800080]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78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color=#ff0000][/color][/i]
[color=#800080]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0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color=#800080]琴譜 3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0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color=#800080]琴譜 4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16]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color=#800080]琴譜 5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3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color=#800080]琴譜 6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5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5 02:5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5

[size=3][color=purple]四、莊嚴的頌歌 Hymne for the Elevation[/color][/size]


《莊嚴的頌歌》Hymne for the Elevation,作於1845年,原是為一部教堂彌撒所准備的。D大調,3/4拍,小廣板賦格。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56]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5 02:5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5-15 00:46

[size=3][color=purple]五、精靈之舞 Danse Des Sylphes - 選自戲劇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淪》Op.24[/color][/size]


《精靈之舞》Danse Des Sylphes,是柏遼茲的戲劇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淪》Op.24 的一段選曲。在這裡由亨利·施特勞斯(Henry Strauss)改編成鋼琴獨奏,作品使用D大調,3/8拍,圓舞曲速度。描繪了風之精靈輕盈的舞蹈。

在歐洲,有關浮士德博士的古老傳說家喻戶曉,並且一直都是各種文學藝術競相表現的題材。柏遼茲的這部供獨唱、合唱和樂隊演出的戲劇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淪》La Damnation de Faust Op.24,所用腳本便是來自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浮士德》的法文譯本。當然,柏遼茲此曲照歌德原著的精神深度是要遜色一些的。

這部康塔塔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浮士德晨游郊外,見農夫輪舞;匈牙利士兵行進而來;
第二部分,魔鬼梅菲斯特費勒斯阻止浮士德服毒,引至酒窖;浮士德入睡,夢見少女瑪格麗特;
第三部分,浮士德與瑪格麗特相愛,但被魔鬼阻止,言大禍將至,並捉浮士德而去;
第四部分,被遺棄的少女獨自嘆息;浮士德雖學業有成,卻因靈魂歸魔鬼所有,永久地陷入毀滅之境。

柏遼茲自己稱這部作品為音樂廳歌劇是很恰當的,它的確更適合音樂廳演出。而若搬上舞台(這種形式的演出也有)做起情節來,恐怕是會很鬆散而凌亂的。其中的《拉科齊進行曲》、《精靈之舞》、《圖勒王》和《鬼火小步舞曲》等片斷都很出名,常被安排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

[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36685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5-15 02:53 A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 ~ 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