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6 03:18
[size=4][color=royalblue]Luigi Dallapiccola, 1904 ~ 1975[/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dallapiccola.jpg[/img]
比尼音樂學院學作曲,1923年進佛羅倫薩音樂學院。1924年聽勛伯格《月光下的彼埃羅》後深受影響,後來採用十二音體序,並序列主義創作,但仍保留意大利復調音樂的精緻性。自1931年起在母校教鋼琴到1967年退休。50~60年代曾多次在歐洲和美國講學。1935年出席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在布拉格舉行的音樂節。1975年2月19日,達拉皮科拉卒於佛羅倫薩。
達拉皮科拉是第一個採用十二音技法進行創作的意大利作曲家,被稱為“意大利現代音樂之父”。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代表作有合唱曲《囚徒之歌》,獨幕歌劇《囚徒》,管弦樂合唱曲《解放之歌》等。達拉皮科拉的創作以聲樂曲見長,但器樂曲也頗受好評,如管弦樂《小夜曲》、大提琴與樂隊的《對話》及兒童鋼琴曲集《安娜莉貝拉的音樂手冊》等。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7-1 12:5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6 03:18
[size=3][color=purple]一、降E大調規範小奏鳴曲 - 根據帕格尼尼隨想曲主題而作[/color][/size]
達拉皮科拉最具個性的作品是他的聲樂以及室內樂作品,他僅為自己的樂器鋼琴創作了極少的作品。他的第一部鋼琴獨奏作品就是這部《降E大調規範小奏鳴曲 - 根據帕格尼尼隨想曲主題而作》Sonatina Canonica in E-Flat Major on Caprices of Niccolo Paganini,作於1943年,是極為迷人的,時而幽默的作品,每個樂章均以卡農的形式寫成。其中它的第四樂章最先完成,以帕格尼尼的第14號隨想曲為基礎,收錄在他1942年發行的鋼琴選集中。其餘的三個樂章分別是以第20、第19和第11號隨想曲為基礎。用作曲家的話來說,是“以一種面臨大難時的幽默心情,為打發時間而作”的手指游戲。
曲子沒有什麼深刻的內涵,但四個樂章都非常有意思。
第一樂章的開始和結束創作手法完全相同。左手一直持續低音bE,中聲部和高聲部由雙手交替完成,仿佛安靜的,遙遠的鐘聲,當演奏者和聽眾都還沉浸在平靜之中時,作曲家使用了很突然的方式,切入這一樂章的核心部分--卡農。核心部分的基調是:一點野蠻,一點調皮,當然也還有一點點浪漫 。
第二樂章先是用四小節的很重的顫音將觀眾從上一樂章結束部走音的八音盒音樂中驚醒,接著帶給大家新的驚喜--仍然是卡農,但這次不同,旋律精緻,小巧,迅速,很多九度的裝飾音,要求演奏者大手一雙,外加十分靈巧。
第三樂章是慢板樂章--依然有卡農的影子。
第四樂章是整首樂曲中最有意思的一首,雖然還是卡農,但有點進行曲的感覺,節奏感很強,每次聽到中段的和弦都覺得像是婚禮進行曲的片斷,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有一個極為靈活的手腕,且准確率要很高。幾乎每小節都有十度以上的波音。呈示和再現的結尾處都出現了帕格尼尼的影子,這是最讓聽眾激動的。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5889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7 12:0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6 03:19
[size=3][color=purple]二、安娜莉貝拉的音樂手冊 Quaderno Musicale di Annalibera[/color][/size]
《安娜莉貝拉的音樂手冊》Quaderno Musicale di Annalibera,作於1952年。此曲集是達拉皮科拉贈送給他的女兒安娜莉貝拉的八歲生日紀念,共由11首十二音鋼琴短曲組成。它們都構建在一個共同的十二音序列的基礎之上。好像“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每首曲子都有兒童鋼琴教學的淺顯而清晰的目的。達拉皮科拉以其特有的抒情天性和對自己可愛幼女的一片溫情傾心而作,使技巧訓練與音樂表現的結合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界。如果不考慮數量的懸殊,這部《安娜莉貝拉的音樂手冊》是完全算得上可以與巴托克的《小宇宙》媲美的現代鋼琴佳品。
1. 像征 Simbolo,近乎慢板,神秘地。從第二~五小節的和聲背景中,浮現出bB、A、C、B及其倒影構成的旋律輪廓。按照歐洲人的音高與字母相對應的一般習慣來理解,還原B也就是H,這四個音組合起來正好就是巴赫的姓氏“Bach”。作曲家一開始就做這樣的處理,無疑是想告訴人們,他的創意主要來自巴赫的啟示,甚至像第三、五、七這些主要段落的標題《對位練習》,都直接取自巴赫的作品《賦格的藝術》。
2. 重音 Accenti,熱情的快板。以不規則重音的韻律構成的和弦練習,要求有極強的力度。
3. 對位練習一 Contrapunctus I,活躍、流暢的。帶增、減時值處理的卡農。但不是基本時值的擴大或縮小,而是運用梅西安的節奏增值或減值的方法。達拉皮科拉還使用了逆行節奏,以匹配旋律的逆行。這已不是單純的十二音寫作,而是近乎於整體序列方法的思考。
4. 線條 Linee,平靜地。一首牧歌似的田園詩。在形像化的背景上,雙主題的旋律娓娓陳述。
5. 對位練習二 Contrapunctus II,稍活潑的小快板。短小的二聲部倒影卡農。旋律與和聲都呈鏡像結構展開,音樂中戲謔情趣甚濃。
6. 裝飾 Fregi,很慢、述說地。旋律在柔順的節奏中緩緩開展,如歌如訴,頗有些即興演奏的特色。
7. 對位練習三 Contrapunctus III,柔情的小行板。這是一首逆行的卡農。音樂開始時的聲部線條撲朔迷離,頗似巴赫的《音樂的奉獻》,但很快就變得清澈明晰,結構劃分多八小節的周期。
8. 節奏 Rimi,快板、狂暴地。用於程度較高的節奏訓練,由不規則的聲部、眾多的休止符、切分音編織而成,猶如一張復雜的音響之網。
9. 色彩 Colore,深情而撫慰地。從變換不定的和聲進行中體驗各種細膩的音色差異,這是作曲家抒情性格的表現,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德彪西傳統的理解和繼承。
10. 陰影 Ombre,廣板。陰影的暗示,建立於多種節律與力度的並置,是整個作品中最具神秘美感的篇章。
11. 四行詩 Quartina,很慢、幻想地。作為全曲的末篇,作曲家莊重地重現了原始序列的四種形式:倒影、逆行、倒影的逆行、原形。具有總結概括的意義。把十二音序列的四種形式與波斯文學中古老的四行詩相比,說明了十二音技法在作曲家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從音樂的整體結構來看,盡管每個分曲均有一定的獨立價值,但它們卻是按照相當嚴密的結構邏輯組合在一起的,再加上各分曲均十分短小,拆散演奏必將損害音樂的整體形像。所以,作曲家曾明確規定,本作品必須按順序完整演奏。全曲演奏約十四分鐘。1954年,由於一項時間緊迫的創作邀請,達拉皮科拉將《安娜莉貝拉的音樂手冊》改編成了一部管弦樂作品,命名為《管弦樂變奏曲》Variazioni per Orchestra,各分曲的小標題也隨之取消。作品的管弦樂版本於1954年在美國的路易斯維爾市首演,由惠特尼(R·Whitney)指揮。
[size=3][color=purple]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cn/file/9758906]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58908]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7 12:04 A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