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Frederick Delius, 1862 ~ 1934

cc.chrischris 2008-6-6 23:17

[size=4][color=royalblue]Frederick Delius, 1862 ~ 1934[/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Fred.jpg[/img]

英國作曲家弗雷德裡克·戴留斯在1862年1月29日出生於利茲(Leeds)附近布拉德福德(Bradford)市。童年的戴留斯表現出相當出眾的音樂天才,很小就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的父親是個旅居英國的德國中產階級羊毛商,雖然喜愛音樂(曾出資籌辦布雷福德的哈萊音樂會,還與著名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很有交情),但是他還是希望兒子能夠子承父業。1877-1880年間戴留斯到位於艾塞沃斯的商學院學習,所幸音樂課程並沒有荒廢,他一直在學小提琴,還在地方音樂會甚至一些到倫敦的小型演出中出現。1881年,戴留斯進入了父親的公司上班,先是作記賬員後來還做過銷售員,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加全面的商業訓練,不久父親就派戴留斯到德國薩克森地方的開姆尼斯一家很興旺的德國呢絨經銷商那裡學徒。這次出國的經歷為戴留斯增添了難得的生活閱歷,在商鋪裡他並不太用功,大量的時間被用在了聽歌劇和交響音樂會上,德國的音樂演出氛圍要比英國來的好,可以欣賞到很多高質量的音樂演出,戴留斯在第一次聆聽了《紐倫堡名歌手》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從事音樂事業了。然而,回到英國之後他不得不繼續在父親的公司裡消磨時光,在寫字台前戴留斯感到如坐針氈,他多麼希望逃出牢籠到處游歷。一天,戴留斯從報紙上了解到了佛羅裡達州的情況,他跑去懇求父親能夠允許他到佛羅裡達去,這時候父親也漸漸知道了兒子的興趣並不在於做一個平庸的紡織品經銷商,無奈之下,他在佛羅裡達的索拉諾買下了一個柑桔種植園,這樣戴留斯就能名正言順地到美國去了,生活也有了著落。索拉諾地處偏僻,靠近聖約翰斯河,水源充足,戴留斯很快就被索拉諾那種原始美所征服,白天他在田間聆聽黑人的勞動歌,欣賞他們的舞蹈,夜晚,戴留斯一個人跑到河邊捕獵鱷魚,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作為一個生活在黑人人群中的白人,戴留斯沒有感到不自在而是尋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在索拉諾住了一段時間之後,戴留斯就萌生了創作一些小提琴曲的念頭(以前他學過小提琴),然而,他需要有一架鋼琴而窮鄉僻壤的索拉諾卻沒有,於是,戴留斯就用了三天時間跑到比較大的城市傑克遜維爾去找,在傑克遜維爾戴留斯不僅找到了需要的鋼琴,還遇到了一位影響他一生創作的良師益友 — 托馬斯•沃德,一個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管風琴手,因為健康的原因沃德從紐約來到南方,他們兩人一見如故,不久,沃德就開始教授戴留斯學習和聲和對位,戴留斯認為沃德的教學比他後來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受到的教育還要成功,他說過:“沃德上的對位法課是我聽到過的最好的課。”在跟隨沃德學習了六個月之後,戴留斯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未來不應當在索拉諾過著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的生活,而是要積極從事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於是,1885年戴留斯回到索拉諾收拾行李,然後乘船沿著聖約翰斯河再次回到傑克遜維爾,在一座猶太會堂請一位精通音樂的拉比聽了他的演奏和演唱,隨後就懷揣拉比為他寫的推薦信來到弗吉尼亞比較大的城市丹威爾,在一家女子學校得到了一個教師的職位。戴留斯在學校人緣很好,人們都對這位來自英國的有禮貌的青年教師有好感,他經常在鋼琴上彈一些自己創作的即興小曲,雖然和聲有點古怪但是色彩豐富,引人入勝。戴留斯的小提琴功底也在小城引起前所未有的轟動,在丹威爾他拉了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觀眾聽後如痴如醉,戴留斯很快成了小城的名人。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女兒送到戴留斯這裡來學習,沒過多久戴留斯就賺到了足夠的錢,其實他心裡一直有雄心壯志,這也是沃德在傑克遜維爾對戴留斯說過的,那就是到萊比錫音樂學院去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現在戴留斯有能力來實現這個願望了。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7-1 12:5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6 23:18

1886年夏,戴留斯從丹威爾啟程回歐洲,並順利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師從加德遜、雷尼切克等,暑假的時候戴留斯就遠足到挪威去旅行,遠游始終是戴留斯的愛好。1887年冬,格裡格訪問萊比錫並與戴留斯結識,格裡格聽了戴留斯的一部管弦樂作品《佛羅裡達組曲》(Suite Florida),在這首管弦樂曲中戴留斯將在美國聽到的黑人舞蹈節奏融合其中。格裡格對《佛羅裡達組曲》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最終影響了戴留斯的父親同意支持兒子的音樂事業。在得到了父親的經濟資助和叔父留給的一筆遺產之後,戴留斯更堅定了自己要成為優秀作曲家的念頭,不久他離開德國來到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之一,在巴黎的拉丁區一住就是八年,在巴黎時,戴留斯與拉威爾、高更、斯特林堡等藝術家交往甚密,就在那個時期他接觸了德彪西的印像派音樂思想,加上他敏感的個性非常適合這種易碎的表現主義,於是他深深地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用一位評論家的話來說戴留斯追求的是“幻境中的微明”,這當然影響到戴留斯作品的戲劇性,因此他最優秀的作品當屬交響詩(風景畫般的小品,雖短卻具有無窮的魅力)、歌劇(類似《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89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傳奇》(Legend)得以出版,從1890-1897年期間他還完成了三部歌劇《愛美琳》(Irmelin)、《魔泉》(The Magic Fountain)和《康加》(Koanga),在此期間他還寫過不少歌曲和管弦樂的幻想序曲《翻越重山的遠方》(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1899年,戴留斯完成了鋼琴協奏曲和兩首重要的管弦樂曲:交響詩《生之舞》(Life’s Dance)和夜曲《巴黎:偉大城市之歌》(Paris: the Song of a Great City)。

1897年,戴留斯與傑爾卡•羅森小姐結婚,這位小姐不僅品貌端莊而且知書達理,還有繪畫的天分,此外,羅森娘家很富有,陪嫁也很可觀,這次婚姻是戴留斯一生的轉折點,他獲得了一個安全、幸福的家庭,更能安心於音樂創作。戴留斯夫人出錢在格累茲絮洛安(Grez-sur-Loing),一個靠近楓丹白露的偏僻小村購買了住宅,夫婦倆婚後就遷居到這裡,過著像戴留斯以前在索拉諾過的那種田園詩般的生活,與世無爭。然而,不久戴留斯卻遭到了不小的打擊,1899年5月30日,戴留斯的作品首次在倫敦演出,有一位評論家熱情洋溢地寫道:“大不列顛理應認識到她的一位傑出兒子的創作!”然而,這位評論家顯得有點太樂觀了,演出後廣泛的評論卻是“矯揉造作”、“作曲技法粗糙”或者“一個聰明的青年人的嘩眾取寵”等等。在這次失敗的亮相之後,戴留斯的作品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得不到在倫敦演出的機會。

cc.chrischris 2008-6-6 23:19

心灰意冷的戴留斯在格累茲絮洛安隱居起來,他不願意和別人交流,連每天照例的出門散步也要在天黑後街道上沒人之後才進行,他不喜歡和鄰居們打招呼。不過多少年之後他的名氣還是一點點大了起來,隨著演出的日趨活躍,戴留斯的作品越來越為人們所知,然而,他依然對來訪者或者仰慕者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在少數能夠在格累茲絮洛安吃晚飯的來訪者中,大多數都經歷過飯桌上長時間的沉默,戴留斯總是一言不發。雖然足不出戶也不與人交流,但是,戴留斯一直沒有停止創作,1900年他完成了歌劇《鄉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A Village Romeo and Juliet),這部歌劇的腳本來源自瑞士人戈特弗裡德•科勒的小說(有中譯本),由戴留斯夫婦共同撰寫腳本,但是歌劇完成之後卻始終得不到上演的機會,直到1907年2月21日才在柏林首演(用德語),至於英國首演是在三年之後,1910年2月22日在倫敦演出(用英語),戴留斯去世之後《鄉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已經成為英國歌劇的保留劇目之一。故事講述在德國的一個鄉村裡,兩戶農人曼茨和馬爾蒂為爭奪土地而成為仇敵,然而,曼茨的兒子沙力卻與馬爾蒂的女兒弗萊辛相愛,由於家人的反對,最終一對有情人乘著自制的小木船漂蕩在河上,然後沙力將木船底板抽去,可憐的情侶沉入河底殉情。歌劇中有一段描寫沙力和弗萊辛做夢幻想終成眷屬的間奏曲《漫步天堂樂園》非常著名,經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出。

從1903-1907年,戴留斯相繼完成了三部著名的合唱作品:《生之彌撒》(A Mass of Life)、《海漂》(Sea Drift)和《日落之歌》(Songs of Sunset)。《海漂》是為男中音、合唱與管弦樂隊而作的,唱詞選自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同名詩歌,根據作曲家自己的解釋作品是展現了一幅“海景圖”,也被認為是戴留斯早期作品中比較戲劇性的創作之一,不止一味的抒情,更有一份“力量”。
年,戴留斯與傑爾卡•羅森小姐結婚,這位小姐不僅品貌端莊而且知書達理,還有繪畫的天分,此外,羅森娘家很富有,陪嫁也很可觀,這次婚姻是戴留斯一生的轉折點,他獲得了一個安全、幸福的家庭,更能安心於音樂創作。戴留斯夫人出錢在格累茲絮洛安(Grez-sur-Loing),一個靠近楓丹白露的偏僻小村購買了住宅,夫婦倆婚後就遷居到這裡,過著像戴留斯以前在索拉諾過的那種田園詩般的生活,與世無爭。然而,不久戴留斯卻遭到了不小的打擊,1899年5月30日,戴留斯的作品首次在倫敦演出,有一位評論家熱情洋溢地寫道:“大不列顛理應認識到她的一位傑出兒子的創作!”然而,這位評論家顯得有點太樂觀了,演出後廣泛的評論卻是“矯揉造作”、“作曲技法粗糙”或者“一個聰明的青年人的嘩眾取寵”等等。在這次失敗的亮相之後,戴留斯的作品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得不到在倫敦演出的機會。

cc.chrischris 2008-6-6 23:19

《生之彌撒》作於1905年,這也是近代音樂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同年德彪西的《大海》、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和馬勒《第七交響曲》相繼上演,《生之彌撒》的編制包括4位獨唱者、2個四聲部混聲合唱團和大樂隊(超過三管編制,圓號用了6支)。引起人們興趣的是,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戴留斯都以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為題寫過作品,理查•施特勞斯是同名交響詩,馬勒則把它用到了《第三交響曲》中,而戴留斯則把它用到了《生之彌撒》中,他們全都選用了這段詩文:“留神啊,人們!子夜會對我們說些什麼呢?我正熟睡,卻從深深的夢中被喚醒。世界是深沉的,比白晝的思想更加深沉。它的哀痛是深沉的,但它的歡樂比悲嘆更加深沉。哀痛說:走開!但歡樂需要永恆,一個深沉的、意味深長的永恆!”戴留斯終生喜歡詩歌,他承認有3位詩人對他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科勒爾(Keller, G.)、雅各布森(Jacobsen, P.)和尼采(Nietzsche, F.)。戴留斯的名作《生之彌撒》就取材於尼采的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對於尼采這位患精神病的哲學家、詩人戴留斯一直抱著同情與敬仰的態度,他同樣相信第奧尼索斯 的創造力,相信超人的存在,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感覺到戴留斯身上流淌的日耳曼人的熱血。不過,1905年時戴留斯並沒有得到這深沉的歡樂,而是沉浸在病痛之中,但戴留斯仍然繼續他的創作,他一生都在同各種磨難——疾病、誤解、抨擊相對抗,然而他堅信唯有創作才能使他擺脫苦難,心靈的苦難與難以忍受的寂寞,戴留斯曾經一再說過:“在這人間俗世唯有一種真正的歡樂——創造的歡樂!”

戴留斯醉心的領域還有一個就是小型的管弦樂曲,他喜歡創作標題性的描摹一定意境的管弦樂作品,從1907年開始,戴留斯寫出了好幾首膾炙人口的管弦樂名作,包括《布裡格集市》(Brigg Fair)、《夏日花園》(In a Summer Garden)、《春日聞杜鵑初啼》(On Hearing the First Cuckoo in Spring)和《河上夏夜》(Summer Night on the River)等。《布裡格集市》和《夏日花園》先後作於1907和1908年,《布裡格集市》被作曲家本人稱為英國狂想曲,戴留斯選用了一首英國的民謠《集市》作為主題展開變奏,這個主題略帶東方風味。《夏日花園》作於1908年,樂曲所描摹的這個花園其實就是戴留斯在累茲絮洛安住宅內的花園,最早戴留斯給這首樂曲的副標題是“幻想曲”,他為這首樂曲引用了一首德文的短詩:“玫瑰和百合,無數芬芳的花朵。粉蝶閃動銀色的翅膀,穿梭於花叢之間.....”

cc.chrischris 2008-6-6 23:20

1908-1916年間,戴留斯斷斷續續地完成了兩首為管弦樂隊而作的《舞蹈狂想曲》,其中《第一舞蹈狂想曲》是為1909年的謝費爾德音樂節創作的。《第二舞蹈狂想曲》更接近一首變奏曲,主題是一段帶有馬祖卡節奏型的旋律,變奏的手法非常豐富。

《春日聞杜鵑初啼》是戴留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於1910年,據說當時是戴留斯寫信給他的一個朋友時慨嘆自己的作品在英國不受重視,那個朋友建議他寫一些小型編制的管弦樂曲,戴留斯一點即通,馬上創作了《管弦樂小品兩首》,這就是《春日聞杜鵑初啼》與《河上夏夜》。不少評論家認為《春日聞杜鵑初啼》描摹的不僅是春天來臨的景像,更是表達出戴留斯對挪威那種近乎鄉愁般的懷念,原因是作品的副部主題採用了一首挪威民歌《奧勒谷》。在《河上夏夜》中作曲家用朦朧的和聲來表現夏夜河上霧靄彌漫的情境,樂曲結尾越來越安靜,戴留斯在總譜上寫道:“旋律應向遙遠的彼岸消逝一般,漸次安靜地消去。”

1916年,戴留斯還寫過一部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其實很難被看作是協奏曲,因為只有一個樂章,在曲式上更接近戴留斯喜歡的狂想曲。但是,他的創作在英國仍然沒有得到好的評價,相反在德國情況卻有所不同,1907年《鄉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上演之後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並為戴留斯贏得了聲望。此後,在英國才逐漸興起了對戴留斯作品的熱愛,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是亨利•伍德爵士,1907年,他在漫步音樂會上指揮了戴留斯《鋼琴協奏曲》演出,不久又在謝費爾德音樂節上指揮了戴留斯的名作《海漂》。還有一位傑出的指揮家比徹姆爵士也是戴留斯音樂不遺余力的倡導者,1909年他指揮了《生之彌撒》的演出,1910年首次將《鄉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搬上英國舞台,1911年又組織了全部戴留斯作品的專題音樂會,正是他的指揮活動使英國公眾了解到了戴留斯的音樂,並產生了一大批喜愛戴留斯音樂的人。

cc.chrischris 2008-6-6 23:20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的加農炮彈落到了格累茲絮洛安,戴留斯夫婦趕緊收拾行李逃離了法國到了英國,他們只帶走了一幅高更的畫,其餘都舍棄了。在英國期間,戴留斯完成了一部為紀念在戰爭中死去的英國青年藝術家而作的《安魂曲》,此時,他的健康狀況出現了惡化的跡像。1922年,戴留斯夫婦重新回到格累茲絮洛安,但是戴留斯的身體狀況卻一直不見起色,不久戴留斯癱瘓,1925年雙目失明。然而,戴留斯似乎並沒有被疾病整垮,他原本就是一個心如止水的人,他不喜歡與人面對面交流,從青年時代起戴留斯就特別喜歡寫信,並且為後世留下了厚厚兩卷本的書信集。現在,雙目失明不能動彈的戴留斯依然可以享受生活,每天下午他都會靜靜地坐在自家的花園裡,感受陽光拂面的融融暖意,聽妻子讀報或者來信,晚年他還喜歡聽留聲機裡播放自己的作品。雖然身體非常弱,但是,在一位來自家鄉的青年音樂家恩裡科•芬拜的幫助下,戴留斯繼續堅持工作,他往往口授每一個音符然後由芬拜記錄下來,就在這種十分艱難的條件下戴留斯先後完成了《驪歌》(Songs of Farewell)、《夏日之歌》(A Song of Summer)和《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等作品。

1929年10月,比徹姆爵士在倫敦安排了一個戴留斯作品系列音樂會,從10月12日到11月1日一共舉行了6場音樂會,戴留斯受邀來到倫敦,記者這樣記錄下了當時的場面:“他坐著輪椅前來••••••滿頭銀發,戴一頂灰色的帽子,穿著厚重的外套,一雙盲目被墨鏡遮蔽,其餘部分臉色蒼白、滿臉皺紋,一副苦修士的表情。”不過,這種苦修士般的表情很快就被快樂的笑容所代替,音樂會結束之後戴留斯被熱情觀眾的掌聲淹沒了,他獲得了凱旋般的勝利。此後,榮譽紛至沓來,先是國王授予他榮譽侍從勛位,然後是家鄉布雷福德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接著是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學位等等。然而,1929年冬天的這次倫敦之行也是戴留斯最後一次公開活動了,此後他的健康情況急劇惡化,嚴重的痙攣使他根本無法休息和正常生活,從1934年初開始他只能依靠大劑量注射嗎啡來維持了。不過,在晚年只要病痛稍稍緩解,戴留斯就會督促助手芬拜去戴留斯協會傳遞他對作品錄音的意見並著手修訂一些以前的作品。1930年,戴留斯還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 交響詩《夏日之歌》(A Song of Summer),他曾經對助手芬拜說:“這首樂曲給人以一種意像:我們坐在開滿石楠花的懸崖旁眺望遠方的大海。”

1934年6月10日,戴留斯在格累茲絮洛安去世,死後匆匆埋葬,沒有舉行任何宗教儀式,戴留斯臨終留下遺言希望回到英國能夠安葬在一處有青山綠水、和暖陽光的教堂墓地。一年之後他的這個遺願得以實現,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戴留斯的遺體被運回英國南部小鎮利普菲爾德,在這裡有一座精緻的小教堂,戴留斯被重新安葬在這座小教堂的墓地裡,安放儀式上比徹姆指揮演奏了兩首戴留斯的名曲:《春日聞杜鵑初啼》和《河上夏夜》,戴留斯被埋在大樹下,兩旁種滿了月桂樹。

cc.chrischris 2008-6-6 23:20

[size=3][color=purple]一、3首前奏曲 Three Preludes[/color][/size]


《三首前奏曲》Three Preludes,作於1923年。戴留斯創作的鋼琴獨奏作品不多(約九部),但每部都各具特色。這三首前奏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1. 諧謔風 Scherzando
2. 很快的 Quick
3. 漸快的 Con moto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5906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7 12:1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6 23:21

[size=3][color=purple]二、為羽管鍵琴而作的舞曲 Dance for Harpsichord[/color][/size]


《為羽管鍵琴而作的舞曲》Dance for Harpsichord,作於1919年,題獻給懷爾勒·戈登·伍德豪斯夫人(Mrs. Violet Gordon Woodhouse)。a小調,4/4拍,高雅的、較活潑的。這是戴留斯所有的鋼琴作品中最為容易讓人接受的一首,全曲尚留有旋律感,不像他的其他鋼琴作品那樣難以捉摸。據聞這是由於戴留斯不擅於寫作鋼琴作品的緣故,這也是為何他僅在年輕時留下為數不多的鋼琴作品的原因。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5905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7 12:15 A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Frederick Delius, 1862 ~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