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6 23:25
[size=4][color=royalblue]Vincent D'Indy, 1851 ~ 1931[/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Vincent_dIndy.jpg[/img]
法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樊尚·丹第於1851年3月27日生於巴黎,貴族出身。11歲開始從路易斯·迪耶梅(Louis Diemer)學鋼琴,接著又從阿爾伯特·拉維尼亞克(Albert Lavignac)學和聲,後又入安東尼·馬蒙泰爾(Antoine Marmontel)的鋼琴班,表現出優異的音樂才能。15歲還自學柏遼茲的《配器法》。17歲時,結識弗朗克的學生杜帕克,兩人共同組織學習和演奏包括巴赫的《聖馬太福音書耶穌受難樂》在內的一系列作品,並開始傾心於瓦格納的創作。1870-1871年普法戰爭期間服兵役。戰後參加民族音樂協會。1872年弗朗克看了他的作品,認為立意雖好,但缺乏表現能力。於是經杜帕克介紹,他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跟弗蘭克學習對位、賦格、作曲和管風琴,後來,他不但成為弗朗克的最勤奮的學生之一,同時還是弗朗克的最得力的門徒和他的美學忠實繼承者,一生中受弗朗克的影響最大。他的處女作於1874年問世,這是在弗朗克指導下根據席勒的《華倫斯坦》中的《皮柯樂米尼父子》這一題材寫出的一首序曲;後來,他還仿照席勒原作的布局,把它改編為他的交響三部曲《華倫斯坦》的第二部。他到德國、奧地利去旅行,成為瓦格納的擁護者。1881年他的交響詩《華倫斯坦》首演獲得成功,從此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1885年他的歌劇《鐘之歌》獲巴黎市作曲大獎。1886年發表《法國山歌交響曲》,表明他已擺脫德國影響,走上民族樂派的道路。在這部作品中,他成功地運用了阿爾代什的民歌,使該作品成為他的代表作。1894年他創建聖歌學院,自任院長,並講授作曲法,他的講稿經整理出版,名為《作曲法教程》,共四卷。此外,還寫出多種音樂著作。他的歌劇《異邦人》於1903年演出,同德彪西的歌劇《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的上演相隔不久,當時曾引起印像派和聖歌學院派的激烈爭論。丹第工作勤奮,生活平靜,只是作為客席指揮才偶爾到過西班牙、俄羅斯和美國。1931年12月2日,丹第病逝於巴黎。
丹第作品很多,體裁多樣,但大都表現大自然風光和民間生活場景,常採用民歌素材,部分作品帶有神秘主義色彩,部分作品又顯得墨守成規。他的音樂構思嚴謹,結構精緻,旋律大多優美生動,節奏自由,和聲手法精緻,管弦樂配器絢麗多彩,民族風格強烈,生活氣息濃郁。他的早期作品,除了上述的交響三部曲《華倫斯坦》,還有贊頌匈牙利民族英雄的交響曲《約翰·匈雅第》(1875年) 、交響敘事曲《魔林》(1878年)等。丹第本質上是一位交響樂作曲家,他在1886年寫出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已經顯出作者成熟的創作個性,是他的最受歡迎的傑作之一。他的著名管弦樂作品,除上述《華倫斯坦》等外,還有交響變奏曲《伊斯坦》(1896年)、《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1903年)、交響詩《山中夏日》(1905年)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寫出的第三部小交響曲《美麗的高盧》(1918年)等。丹第最崇拜的是瓦格納。他的一部歌劇《斐瓦爾》(1881-1895年),幾乎就是瓦格納的音樂奇跡劇《帕西法爾》的法國翻版。
丹第在法國音樂史上的地位,並不限於創作。1871年弗朗克等人在法國創立的民族音樂協會,使法國音樂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丹第就是這個協會最初的成員之一。他擔任協會的秘書十多年,1890年當弗朗克去世後,還繼任協會主席。1896年,丹第同教堂合唱隊隊長查爾斯·博爾德(Charles Bordes,1863-1909)和管風琴家兼作曲家亞歷山大·吉爾芒(Alexandre Guilmant, 1837-1911)聯合創辦巴黎的第二所高等音樂學校——聖歌學院(許多著名作曲家,為二十世紀法國音樂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有魯塞爾、塞弗拉克(D.de Severac,1873-1921)和薩蒂等,均在聖歌學院學習過)。丹第領導這所學校先後達三十多年之久,他在教學方面的活動,結晶為同奧古斯特·塞裡約(Auguste Serieyx, 1865-1949)合著的《作曲教程》一書。此外,他對弗郎克、貝多芬和瓦格納的許多論述,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獻。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7-1 12:5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6 23:25
[size=3][color=purple]一、以海頓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 Menuet sur le nom d' Haydn Op.65[/color][/size]
《以海頓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Menuet sur le nom d' Haydn Op.65,這首鋼琴作品是受朱爾斯·埃科查維爾(Jules Écorcheville)的委託為紀念海頓逝世100周年而作,作於1909年。此項活動的其他參與者有拉威爾、德彪西、杜卡斯、漢納以及維多。以“海頓”之名,顧名思義,就是以H-A-Y-D-N,也就是B-A-D-D-G為動機進行創作。這首作品以G大調寫成,3/4拍,小步舞曲速度。通常認為拉威爾所創作的同名作品更為出色和有名,實際上,丹第的這個作品在動機發展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個降E大調的中段,並融入了他自身的和聲語彙,體現了他嚴謹的創作風格,也是一件值得推薦的佳作。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5917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7 12:2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6 23:26
[size=3][color=purple]二、漫步 Promenade[/color][/size]
鋼琴小品《漫步》Promenade,作於1887年。降A大調,2/4拍,樸實的中板。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59176]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7 12:24 A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