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Paul Dukas, 1865 ~ 1935

cc.chrischris 2008-6-8 00:29

[size=4][color=royalblue]Paul Dukas, 1865 ~ 1935年[/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dukas03.jpg[/img]

杜卡斯(Paul Dukas,1865—1935年),法國作曲家、教育家和音樂評論家。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對新的音樂美學原則、技法的不倦的探索著稱。1866年10月1日生於巴黎,1935年5月17日卒於同地。13歲開始學音樂,16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G.馬蒂亞斯學鋼琴,師從杜布瓦學和聲,師從基羅學作曲。1888年以康塔塔《維萊達》獲羅馬二等獎。1889年曾服兵役一年,回巴黎後專心創作。1892年他的序曲《波勒克特》演出獲得成功。這部作品已表現出他的創作個性,但含有瓦格納和弗朗克的影響。1896年作《C大調交響曲》,繼承了比才、拉羅的爽朗明快的傳統,在思想深刻方面接近貝多芬,慢樂章還使人聯想到舒曼。1897年他在民族音樂協會上首次指揮演出他的交響諧謔曲《魔法師的弟子》。這是一部以歌德的敘事詩為題材的管弦樂曲,音樂的描繪與標題很貼切,結構嚴整、配器復雜,在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古典傳統規範中,完美地結合進幽默奇特的節奏、光彩奪目的配器和狂熱緊張的動力,成為配器法的楷模之一,至今仍是各國管弦樂團喜愛演奏的節目,對後來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德彪西產生了影響。他根據梅特林克的劇本寫的三幕歌劇《阿麗安娜和藍胡子》(1907),不是以舞台情節為主,而是側重音樂情緒的表現,以其富於像征性的手法,擺脫了法國浪漫派歌劇的傳統,與德彪西的《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並列為法國近代抒情歌劇的雙璧。此外,他的芭蕾音樂《仙女》(1911)和不同反響的《降e小調鋼琴奏鳴曲》(1912)也很受人注意。杜卡斯還是音樂評論家,他從1902年起約15年間不斷為報刊撰稿,發表他對音樂的一些見解,頗受公眾注目。1910—1912年任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教授,1927年起任該院和巴黎音樂師範學院作曲教授,1930年冼星海去巴黎音樂學院求學時,曾在他班上學習,頗受杜卡斯的重視。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9-3-3 12:4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8 00:30

[size=3][color=purple]一、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Sorcerer’s Apprentice - 桑德改編鋼琴獨奏版[/color][/size]


杜卡斯早斯創作受瓦格納影響,1897年以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又譯“小巫師”)一舉成名。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Sorcerer’s Apprentice,諧謔曲體裁,作於1897年。《魔法師的弟子》是古埃及故事,哥德把它變為敘事詩,敘述有一個魔法師的弟子學到一句咒語,能使掃帚獲得生命,並可令其取水。魔法師的弟子因此讓掃帚取水,因未學到停止取水的咒語,掃帚取水不止,眼看屋裡泛濫成災,這時魔法師趕來,口念解語,才解救了這一場無妄之災。哥德的作品充滿了歡樂的幽默。

杜卡斯在這部作品的手稿上標明有3個主題。第一個是引子開頭帶神秘色彩的幾節,小提琴中有耍把戲的花招。木管代表徒弟,它的上行短句代表魔法咒語,大管代表掃帚,三支大管表達掃帚去打水時的形態。而第三個主題是號聲齊鳴,這是召喚魔法。這部作品1897年5月18日在巴黎首演,它表達的是一種生氣勃勃的幽默。用幽默的風格,奇特的節奏和瑰麗多采的配器手法,敘述了歌特的敘事諷刺詩。用大管,雙簧管交替斷續的奏出"念咒語"主題。急促、緊張,銅管奏出不協和樂音,情節扣人心弦。

下面是由桑德(Sandor)改編的《魔法師的弟子》鋼琴獨奏版樂譜。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9032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8 11:3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8 00:31

[size=3][color=purple]二、降e小調鋼琴奏鳴曲[/color][/size]


《降e小調鋼琴奏鳴曲》是杜卡斯35歲時的作品,在這首作品中他頻繁地使用經過音、裝飾音,把古典和聲發展到極限而構築了更精美的音響。奏鳴曲由典型的古典奏鳴曲樣式的4個樂章構成。

第一樂章,適度的快速,降e小調,4/4拍,奏鳴曲式。呈示部的主部主題由單純的動機開始,其表情宏大。副部主題在左手用八度奏出,右手琶音與左手旋律交替又反復。展開部以第一主題的動機為主要材料,同時混合了副部主題的節奏模式。再現部是呈示部的忠實再現,最後是以第一主題動機構成的結尾。

第二樂章,平靜、更徐緩、充分的保持音,降A大調,3/4拍,奏鳴曲式。一開始上聲部與下聲部反向進行,平靜地呈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用附點節奏與切分節奏混合在一起,富於彈性、充滿了歌謠的性格。展開部中對兩個主題進行和弦裝飾,之後出現主題的變奏。進入再現部後,兩個主題以幾乎與展開部同樣的形態出現。

第三樂章,活潑、輕快,b小調,2/4拍,復三部曲式。這是用近代托卡塔的形態構成的充滿光彩的樂曲。第一部分有尖銳的強音、和強弱激烈交替的波浪型律動。中間部分以平靜而樸素的八度開始,接著出現神秘的旋律。

第四樂章,慢板,降e小調,4/4拍,迴旋奏鳴曲式。一開始的序奏部分是即興性的,它預示了這個樂章的繪畫性質和豪爽風格。之後呈示生動的第一主題,經過間奏部分,更加活潑的第二主題出現。此主題轉入升g小調後反復,不久,速度轉慢,並平靜地出現聖詠似的第三主題。展開部較短,但簡潔地處理了前面出現過的各個主題。在再現部中,主題忠實的按順序再現,以第三主題為主的尾奏,使用經過和弦、裝飾和弦形成了色彩豐富的強大的高潮。據說,這是出自重要法國作曲家手筆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9031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8 11:3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8 00:32

[size=3][color=purple]三、悲歌前奏曲 Prelude Elegiaque[/color][/size]


《悲歌前奏曲》Prelude Elegiaque,是杜卡斯於1910年為紀念海頓逝世100周年而創作一首鋼琴作品。4/4拍,沉思的慢板,結尾結束於D大調上。這首作品是印像派風格的冥想曲,開頭以及主題的發展都使用了德彪西式的和聲。中段變得活潑而富有激情。不過很快又回到沉思中。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9031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8 11:37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8 00:32

[size=3][color=purple]四、拉摩主題變奏曲、間奏曲和終曲[/color][/size]


除了《降e小調鋼琴奏鳴曲》,杜卡斯創作的帶有貝多芬氣勢的另一部鋼琴作品就是這首《拉摩主題變奏曲、間奏曲和終曲》Variations Interlude Et Finale Sur Un Theme De Rameau,作於1902年。作品為D大調,以拉摩的一首D大調小步舞曲為主題,接著是十一個變奏,間奏曲及長大的終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979034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8 11:37 P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Paul Dukas, 1865 ~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