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CD 介紹]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Op.71《胡桃夾子》

cc.chrischris 2008-6-9 00:46

[align=left]作曲: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
指揮: Valery Gergiev 瓦列裡·格吉耶夫
演奏: Kirov Orchestra 基洛夫管弦樂團
錄音: Festspielhaus Baden-Baden,Germany,8/1998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thenutcracker.jpg[/IMG][/align]

  《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 Op.71是柴可夫斯基最後一組芭蕾舞曲,依據佩提帕(Marius Petipa)錯綜復雜的劇本,劇本則是根據霍夫曼所寫、大仲馬改編的故事。為一出沒有真正情節、故事陳腔濫調的作品編曲,並且幾乎要完全遵循佩提帕的指示,使柴可夫斯基不必擔心劇情,而以令人難忘的旋律盡情展現才華,並以管弦樂作曲家的身份燃燒想像力。雖然有時不免覺得這出芭蕾舞劇情感空泛——一個小孩子在聖誕夜對糖果王國的幻想——在這裡,柴可夫斯基以最誘人、最悅耳的管弦樂色彩,來妝點一首首舞曲。

    在旋律較為平淡的地方,柴可夫斯基的處理方式仍然傑出。第二幕《雙人舞》的動機不過是一個簡單的下降音階,然而和聲與分句方式以及溫暖的弦樂音色,賦予它強大的情感。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在序曲中超越了題材:不用大提琴和低音樂器,而以小提琴和中提琴來畫分六個聲部,他加進三角鐵和短笛來模擬古典樂派樂團的聲音。這首序曲閃閃發亮、充滿童趣,規模雖不大,但卻充滿清亮的音色,正適合聖誕夜前夕。

《胡桃夾子》是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後期作品,精巧地使用弦樂,是作品的背景光彩閃耀,而且戰線出一般樂曲少見的逼真寫實,尤其在《雪花圓舞曲》中的童聲,和第一幕其他樂曲中的兒童樂器。為傳統樂器所譜寫的音樂,也是創意十足,尤其是第二幕的插曲,以西班牙舞代表巧克力,以阿拉伯舞代表咖啡,中國舞代表茶;但全曲最美妙之處仍在《糖梅仙子之舞》中鋼片琴獨奏,依照劇本的描寫,迷人地暗示出水滴“從噴泉中濺出”。

  首演於1892年3月19日在聖彼得堡舉行,之前九個月,柴可夫斯基就從全曲中一套組曲,讓《胡桃鉗》中最具特色的曲子廣受歡迎。組曲是以序曲開始,然後是第一幕的進行曲和第二幕雙人舞的《糖梅仙子之舞》。接下來是第二幕,插曲中的四首曲子:俄羅斯舞、阿拉伯舞、中國舞、莫利頓笛舞(Mirlitons),壓軸的是第二幕的《花之圓舞曲》,也是柴可夫斯基最知名的圓舞曲之一。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CD 介紹]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Op.71《胡桃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