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2

[size=4][color=royalblue]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wagner.jpg[/IMG]

德國作曲家.生於萊比錫;父為政府機關職員,於作曲家出生後數月去世;母再嫁猶太演員路德維希•蓋爾,1821年繼父又去世。 萊比錫求學時,瓦格納對戲劇和貝多芬的交響曲發生深厚興趣.雖學鋼琴,卻更喜歡研讀歌劇的聲樂譜.在萊比錫聖托馬斯學校從韋恩利希學習和聲與對位,二十歲已寫成幾首管弦樂曲,並開始創作歌劇《婚禮》,但不久棄而改寫取材於戈西喜劇《蛇蠍美人》的《仙妖》.此時他開始取得實踐經驗,先在維爾茨堡劇院當合唱隊長(1833),後在馬格德堡任指揮(1835),與女演員米納•普拉內相識,結婚後遷至柯尼斯堡劇院,後又遷往裡加(1837)和巴黎(1839).在巴黎居住三年,窮愁潦倒.然而在此期間,瓦格納終於得以寫完《黎恩濟》,並著手創作《飄泊的荷蘭人》.二劇均被接受在德累斯頓演出.1842年在德累斯頓獲助理指揮之職.《湯豪舍》於1845年相繼問世,另一部歌劇《撒拉森人》開始動筆.但《撒拉森人》始終沒有寫完.1848年德累斯頓起義失敗後,瓦格納因對自由思想表示同情而有被捕之虞,遂逃往蘇黎世.在蘇黎世蘊育成熟著名的政治性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同時,與李斯特的友情促成了《羅恩格林》1850年在魏瑪的上演(雖然他自己直至十一年後才聽到《羅恩格林》的演出).1859年在盧塞恩完成《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翌年,在流亡十多年之後,獲准返回德國.婚姻和經濟總是使他生活不得安寧,1864年又因負債面臨坐牢的威脅;幸而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二世對他十分賞識,出力相助,邀請他前往慕尼黑,並提供繼續工作所需要的種種條件.1865年,《特裡斯坦》在慕尼黑演出,不太成功;它作為歌劇史上巨大轉折點的意義到後來才為人們所認識.此時瓦格納愛上李斯特之女指揮家漢斯•馮•比洛之妻科西瑪•馮•比洛,鬧得滿城風雨,引起宮廷的反感,只得離開慕尼黑前往瑞士,雖然1868年《紐倫堡名歌手》在慕尼黑上演.盡管他債務有增無減,還是悉心籌劃在拜羅伊特建造一座特殊的節日劇院,專演他的歌劇.1876年,劇院以《尼伯龍根的指環》的首演開幕.此時瓦格納已同科西瑪•馮•比洛結婚(前妻米納於1866年去世),並在拜羅伊特建起一間別墅.由於健康狀況不佳,最後一部歌劇《帕西發爾》的寫作時斷時續,直到1882年才告完成.翌年瓦格納在訪問威尼斯期間死於心髒病.
  
瓦格納全部生涯的特點是百折不撓地從事歌劇創作.其他作品極少,除《浮士德》序曲、《齊格弗裡德牧歌》和《韋森當克歌曲》外都不太重要.他立意創造一種新型的戲劇作品,其中各種因素(音樂、戲劇、壯觀的場面)結合成完整的統一體,稱作"樂劇"而不稱"歌劇".這一計劃的實現需要在拜羅伊特建造一所專門的劇場,至今它仍用於每年夏天瓦格納作品的節慶會演.由此及其他計劃帶來的經濟困難全靠朋友們(特別是李斯特)解囊相助.瓦格納在金錢問題上極不負責,但李斯特始終都信任他.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5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2

從不同方面說明瓦格納的歌劇結構理論和哲學觀點的作品有《尼伯龍根的指環》、《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名歌手》和《帕西發爾》.他的理論的要點可歸納為(1)傳統歌劇的題材和詩歌形式都有缺點,並有音樂凌駕於戲劇之上的弊病;(2)貝多芬已證明了器樂旋律的重要意義,但是音樂還需與詩歌相輔相成;(3)題材必須恰當,因此傳奇比現代歌劇的日常瑣事更加適用;(4)不能停留於理解,更重要的是感受它,因此要求詩文(由作曲家親自撰寫)能激起情感,音樂對它起推波助瀾的作用;(5)凡不利於創造這類直接印像的種種歌劇程式(例如重唱)必須拋棄.(6)樂隊不僅是伴奏,還應當表現人聲所不能表現的一切,應當充分利用聯想的有力武器;(7)最重要的是交響音樂必須前後連貫.這些原則最堅定地貫徹在組成《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四部歌劇中;這裡,大量短小而簡潔得當的主題片段前後呼應、上下關照,以變化不已的形式不斷重復出現,時而單獨地,時而結合在一起,交織成一個一氣呵成的交響樂織體.總之,瓦格納的本能的音樂素質克服了理論的局限.他的成熟作品無不展示出高度的旋律天賦、非凡的和聲創新和出神入化地超脫傳統的配器才能.

他是個謊言家,騙子,奪人妻者,敗家子,背叛朋友的人。他反猶太主義,反天主教,敵視法國。他既不道德又不名譽。音樂界最不討人喜歡的人。當然,他同時也是一名不可思議的音樂天才。喜歡瓦格納這個人是不可能的,但否認他的才華幾乎也同樣是不可能的。專家們幾乎一致同意,他有一個足以彌補一切的重要特點:相信自己以及自己將創造的音樂,無論存在著怎樣的崎嶇和障礙,也不管他人的意見或反對。

如果說浪漫主義的關鍵部分是唯情論,那麼瓦格納可以為證;如果是實驗論,瓦格納也可以為證;如果是對傳說和神話的關注,他還可以為證;如果是音色,他仍然可以為證。對於那些崇尚旋律的人們,瓦格納在他的歌劇中提供了“無止盡的旋律”。但是,不同於受人聲主宰的傳統意大利歌劇,在瓦格納的樂劇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管弦樂,正是它,喚起過去,預示未來,並統治著情節和角色。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3

瓦格納是大型管弦樂的創始者,對歌劇藝術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議一個歌劇作曲家要參與劇本創作,作整部歌劇的總導演;其次,他強調預先確定的和弦是歌劇藝術的基礎;第三,他作品中的內核就是連續旋律的發展,利用翻來復去的旋律產生柔順悅耳的音樂效果,樂曲內部很少出現正常的終止式。瓦格納探索和發展了前人對銅管樂器的研究,找到了銅管樂音響的合理基礎,使薩克斯管與管風琴、小號、長號組合在一起,發出和諧的音響。他的許多作品有著威武騎士的色彩,充滿了金屬的輝煌。

瓦格納作有下列歌劇(詞和曲):《仙妖》(1834;去世後於1888年首演於慕尼黑);《愛情的禁令》(根據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馬格德堡,1836);《黎恩濟》(1840;1842年首演於德累斯頓);《漂泊的荷蘭人》1841;1843年首演於德累斯頓;《湯豪舍》(德累斯頓,1845);《羅恩格林》(1848;1850年首演於魏瑪);《尼伯龍根的指環》:(1)《萊茵的黃金》(1854;1869年首演於慕尼黑),(2)《女武神》(1856;1870年首演於慕尼黑),(3)《齊格弗裡德》(1871;1876年首演於拜羅伊特),(4)《眾神的黃昏》(1874;1876年首演於拜羅伊特);《伊裡斯坦與伊索爾德》(1859;1865年首演於慕尼黑);《紐倫堡名歌手》(1867;1868年首演於慕尼黑);《帕西發爾》(拜羅伊特,1882).

其他作品有:管弦樂曲《浮士德序曲》(1840)和《齊格弗裡德牧歌》(1870);合唱與樂隊曲《使徒們的愛之宴》(1843).文字著作數量甚多,集成十卷出版,W.A.埃利斯的英譯本分八卷(1892-1899)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3

[size=3][color=purple]一、婚禮進行曲(選自歌劇《羅恩格林》)[/color][/size]


《羅恩格林》Lohengrin是瓦格納所作的三幕歌劇,1850年初演。劇情取自古代史詩,並由作者自撰腳本。

故事講述了來自天國的聖杯武士羅恩格林幫助一位無辜受人誹謗和陷害的公主愛爾莎,不但把企圖搶奪愛爾莎繼承權的仇人殺死,又使愛爾莎的弟弟擺脫魔法恢復了人形,同時他也准備娶愛爾莎為妻。做為一個聖杯武士,只有當他的來歷不為俗人所知時,才會有除邪扶正的力量。為此,他要求愛爾莎永遠不要問起他的姓名和來歷。可是愛爾莎因受仇人的蠱惑對羅恩格林起了疑心,忘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誓言。結果羅恩格林只好離開愛爾莎回到聖杯王國,愛爾莎最後為此而死去。

瓦格納在這部歌劇中把羅恩格林和愛爾莎的命運看做是處於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命運,他對人們訴說正義和理想。因此,歌劇《羅恩格林》也可以說是作者的一部自傳體作品。第三幕中的混聲四部合唱《婚禮大合唱》Bridal Chorus是當貴婦人們引導著愛爾莎,國王和貴族們引導著羅恩格林進入新房時所唱,音樂莊嚴而抒情,樂隊重復著合唱的聲部。這就是歐美各國幾乎家喻戶曉,因常用做婚禮音樂而得名的《婚禮進行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0772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9:0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3

[size=3][color=purple]二、女武神的飛馳(選自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color][/size]


《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瓦格納的一部龐大的樂劇,其中的音樂是聽之不盡的,但有兩曲可以說是愛樂者無論如何必聽的。其一就是是《女武神的飛馳》Ride of the Valkyries。那是一段幕間音樂,像一幅壯觀的大壁畫,寫的是英武非凡的女武神們挾著風雲雷電在九天之上縱馬飛馳放聲高唱的場景。它既有如畫的逼真,又不失其神話的色彩,而且音樂的交響化與配器之美妙也是卓絕的!往往令人聯想到的是天界之門敞開,天使擁簇著諸神降臨的景像,又或者是數十萬東征十字軍搖起十字大旗齊步開拔的場面。也許正是這樣的想像,瓦格納在世人眼中兼具了神與魔的雙重形像。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0772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9:0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4

[size=3][color=purple]三、《湯豪塞》序曲 Ouverture de Tannhauser
[/color][/size]

瓦格納的3幕歌劇《湯豪塞》作於1842-1845年,完整標題為《湯豪塞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由瓦格納自己根據古代傳說撰腳本。劇情描述游吟歌手湯豪塞與圖林根的莊園主赫爾曼的侄女伊麗莎白相愛,但經不住愛與美之神維納斯的誘惑,離開圖林根瓦爾特堡在愛神的山莊住了一年,後因感到厭倦,又回到人間,伊麗莎白喜出望外。湯豪塞參加歌手比賽,赫爾曼規定必須唱愛的贊歌。湯豪塞竟在歌中稱頌他自己與維納斯的私情,因此觸犯了神。赫爾曼令湯豪塞隨朝覲者去羅馬求教皇赦免。教皇卻聲稱,如要他赦免湯豪塞,除非拐杖發芽。湯豪塞走後,伊麗莎白因相思而成病,竟死去。湯豪塞回莊園途中,遇伊麗莎白的棺木,痛苦至極,在維納斯召喚下,他叫喊著“神聖的伊麗莎白啊,為我而乞求吧,”倒在伊麗莎白身旁死去。這時朝覲者拿著教皇送給湯豪塞的拐杖出現了,拐杖上長出了枝葉,說明湯豪塞的罪過得到了赦免。音樂以小號的號角式的合奏揭開了典禮的序幕。隨後,音樂進入舒展優雅的“高雅主題”,使人們仿佛看到了瀟灑的紳士和端莊的貴婦人的行進隊列。

《湯豪塞》序曲 Ouverture de Tannhauser的音樂是表現全劇的梗概,主要是劇中三個關健的插劇音樂:朝聖者合唱;維納斯堡誘惑性的音樂;湯豪舍對維納斯的贊美。隨之以伯爵和眾歌手們斥責湯豪舍的音樂,最後以開始時的朝聖者合唱音樂結束。下面是李斯特改編的鋼琴獨奏版。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403]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4

[size=3][color=purple]四、在靜靜的爐火旁 Am stillen Herd In Winterszeit - 選自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color][/size]


三幕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完成於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創作。歌劇的腳本為瓦格納本人所作,取材於十六世紀德國紐倫堡的一個民間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在瓦格納的歌劇創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傑作之一。這部歌劇構思的時間很長,所要體現的中心思想幾經更迭,在這一過程中它的形像和情節不斷深化。因此在瓦格納後期創作中,這部歌劇顯得十分突出。

歌劇講述了青年騎士瓦爾特與金飾匠的女兒葉娃相愛,但金飾匠已宣布葉娃只能嫁給聖約翰節歌詠比賽的獲勝者。而艾娃的僕人瑪格達琳娜與名歌手薩克斯的徒弟大衛相愛。受了瑪格達琳娜的囑托,大衛悉心教導瓦爾特歌唱法則和歌唱比賽的規則,瓦爾特更憧憬與艾娃的美好生活。在聖約翰節歌詠比賽上,由於市府小吏貝克梅瑟對瓦爾特懷有敵意,比賽中一直從中作梗,瓦爾特喪失比賽的資格。艾娃得知瓦爾特失敗,與瓦爾特見面後與僕人瑪格達琳娜交換衣服,打算和他私奔。薩克斯覺得這樣不妥,故意使街燈都變得很亮,使他們陷入窘地。貝克梅瑟也想娶艾娃,在艾娃家的窗外唱起跑了調的歌曲。大衛以為瑪格達琳娜在勾引別的男人,於是把貝克梅瑟揍了一頓。薩克斯有意成全瓦爾特和艾娃,建議瓦爾特在比賽中要創作一首美麗的詩歌。貝克梅瑟乘人不備,把瓦爾特的新作當作是薩克斯寫給艾娃的情書,偷走了它。薩克斯當眾表示他要成全瓦爾特和艾娃,並唱出了瓦爾特的新歌。眾人認為今天比賽的勝者一定是薩克斯。薩克斯把大衛提升為工匠。在比賽中,貝克梅瑟唱起了偷來的歌曲,出盡洋相。在薩克斯的介紹下,瓦爾特唱起他的新作,獲得全場歡迎。名歌手的頭銜落到瓦爾特的頭上。但瓦爾特說他要的不是頭銜,而是幸福的生活。艾娃把桂冠戴在薩克斯的頭上。全場在高尚的精神中結束。這部現實主義傑作通過進步的民間藝術同墨守成規的腐朽保守藝術間的鬥爭,來贊頌民族和人民的理想。它不但鮮明地描繪出十六世紀紐倫堡那些手工業者的習俗和風尚,表明他們對祖國生趣盎然和真誠樸實的藝術的熱愛,而且對阻礙藝術發展的那些眼光狹礙、成見很深的批評家進行了強烈抗議和辛辣的嘲諷。瓦格納在這部歌劇中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寫作這部作品"有時高興得發笑,有時則失聲痛哭。"

《在靜靜的爐火旁》Am stillen Herd In Winterszeit是瓦爾特的一首詠嘆調,李斯特將其改編成鋼琴獨奏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38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4

[size=3][color=purple]五、《愛之死》 Liebestod - 選自大歌劇《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color][/size]


瓦格納極力將他的大歌劇寫成一種龐大的、繁復的、最具表現力和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這也正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終極理想和偉大信念。在他的這些大歌劇中,音樂不再是唯一的要素,他始終堅持音樂應和腳本的文字、情節的衝突、演員的表演以及所有的附加因素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表現其偉大的至高無上的戲劇思想。正是在流亡瑞士的14年裡,瓦格納的思想理念走上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並最終確立了只屬於他自己的這種完整的、獨到的甚至有些極端的音樂哲學。他始終懷著這樣一個夢想:莎翁的戲劇和“樂聖”的音樂要在他的大歌劇中得到最完美的結合,並付與這種完美以德意志民族的靈魂。

1857年,瓦格納完成了他的另一部標志性作品《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這部大歌劇是他流亡生涯中份量最重的一部作品,也可以理解成是構思和創作《尼伯龍根的指環》過程中的插曲和實驗品。但《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自身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是瓦格納第一部堂而皇之冠以“大歌劇”名頭的作品,也是其最典型的個性十足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他將西方音樂的浪漫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在當今的許多音樂史教科書中,西方前、後浪漫主義的劃分就是以瓦格納和他的《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為標志的。此時的瓦格納已再不能收住他那堅定的為音樂獻身的腳步。

《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是瓦格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寫於瓦格納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他成熟風格的典範之作。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9:0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5

《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劇情:

故事發生前:英雄特裡斯坦曾在進攻愛爾蘭的戰鬥中身負重傷。結果,獲得善良的伊索爾德的救助。傷愈後,特裡斯坦離開了愛爾蘭,並且表示願意用愛情回報伊索爾德。這些都由第一幕中的伊索爾德的場景唱段敘述出來。
   
第一幕:然而,特裡斯坦回國後,將善良美麗的伊索爾德的事跡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兼顧主:馬克王。後者陷入對伊索爾德的戀慕,懇求特裡斯坦將伊索爾德帶回自己的國度,並想取她為妻。出於對朋友的尊敬,特裡斯坦只能將自己心愛的人帶回國內。然而,在渡海的船上,傷心欲絕的伊索爾德向特裡斯坦表達了自己的愛情,並且要飲毒酒自盡。受到感動的特裡斯坦與她共同飲下毒酒以求一死。然而,好心的女僕將毒酒換成了春藥,二人在藥力作用下,使愛情升華。

第二幕:雖然伊索爾德如約定般嫁給了馬克王,但她與特裡斯坦經常幽會,在幽會之中,兩人漸漸結成同心,不顧一切後果。然而,一個壞人:梅洛特將此事告訴馬克王,並在二人幽會時,帶馬克王趕到捉奸。馬克王並沒有責怪特裡斯坦,因此,特裡斯坦更加陷入自責,在同梅洛特的打鬥中,主動挨了致命一擊。  

第三幕:重傷中的特裡斯坦在自己的城堡中奄奄一息。唯一支撐他的就是想見伊索爾德一面。在他忠心的朋友庫維那爾的幫助下,伊索爾德盡全速趕來。但在說了第一句話後,特裡斯坦就傷重不治。梅洛特與馬克王相繼趕來,庫維那爾同梅洛特同歸於盡。其實,馬克王是專程來赦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懷抱著特裡斯坦的屍體,伊索爾德唱起著名的《愛之死》 Liebestod,也在特裡斯坦身上斷了氣,二人的靈魂因死亡而永遠生活在一起。

《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沒有太多的舞台動作,而是通過極富感染力的音樂語彙,深刻地揭示了死亡與痛苦的愛情悲劇的主題,用聲樂交響詩的形式,把劇中人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5

附錄:

其實,《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是瓦格納的一部自傳式作品。劇中的人物都有出處。 特裡斯坦無疑是瓦格納。 伊索爾德則是威森冬克夫人。這位女詩人,非常理解瓦格納的藝術,瓦格納的許多創作靈感都來源於她。 馬克王則是威森冬克先生,他是瓦格納最困難的時期的庇護人。他雖然知道瓦格納同自己妻子的精神戀愛,但寬宏大量地繼續資助貧困潦倒的瓦格納。這一點使瓦格納處在極其尷尬的境地。 “愛之死”無疑是瓦格納所能想到的永遠同威森冬克夫人生活在一起的唯一的辦法。然而一切在他又一次見到威森冬克夫婦時破滅了。他看到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這意味著,現實中的特裡斯坦不得不接受孤獨的命運。

李斯特將其中最著名的《愛之死》 Liebestod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38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6

[size=3][color=purple]六、晚星頌 - 選自歌劇《湯豪塞》- 李斯特改編
[/color][/size]

歌劇《湯豪塞》中受人喜愛的名曲有《晚星頌》、《入場大進行曲》、《歌唱殿堂詠嘆調》、歌唱擂台曲《環顧這高貴的集會》和《牧童之歌》等。

《晚星頌》O du mein holder Abendstern 是在第三幕華特堡附近的山谷時,沃夫倫知道病重的伊莉莎白即將不久人世,懷著無限同情的心情所唱的一首浪漫曲。內容大致為:“黑幕有如死亡的陰影般襲來,向上天祈求的伊莉莎白是否也將被恐怖所吞噬? 啊,那裡有顆明亮的晚星在閃爍,請用你親切的光,引導她的靈魂吧!啊,親愛的晚星,美麗的光芒,請護送那走向天國靈魂。”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40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6

[size=3][color=purple]七、《漂泊的荷蘭人》序曲 - 鋼琴版[/color][/size]


《漂泊的荷蘭人》作於1841年,首演於1843年,由作曲家本人根據詩人海涅的著作自撰腳本:此劇敘述受上天詛咒、必須在世界各海洋不斷漂泊的紅帆船船長(又叫幽靈船船長),即“漂泊的荷蘭人”的命運:魔鬼罰他終生漂泊,7年方可登陸一次。只有找到一個忠貞地愛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長達蘭德的女兒森塔從畫中認識了荷蘭人,對他產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蘭人在海上漂泊又即將滿7年時,被挪威船長約到家裡,見到森塔。兩人一見傾心,荷蘭人為自己即將得救而暗自慶幸。此時恰逢森塔以前的戀人,獵人埃裡克前來求婚,並提醒森塔不要忘記過去的誓言。荷蘭人聞言大失所望,離開森塔,沮喪地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邊,見紅帆船遠去,悲不自勝,投海而死。紅帆船此時亦沉入海中。劇終時,海中莊嚴地出現荷蘭人與森塔的身影,他們在朝陽中擁抱著,升上天空。在這部首次流露獨創性的成功作品中,瓦格納作品裡常見的“女性救濟”主題又再度登場。據說瓦格納在劇中還取用了自己在1839年夏天乘船前往倫敦時遇到的海上暴風雨印像。

《漂泊的荷蘭人》序曲 Overture of The Flying Dutchman 可以領略瓦格納樂劇的交響性。序曲一開始就是劈頭蓋臉而來的狂風巨浪,樂隊用狂躁的強音描寫大海洶湧澎湃的可怕面孔,而且海洋的怒濤還是在魔鬼的煸動下肆無忌憚地對荷蘭水手施以重罰。在海洋狂野的音型上滾動著荷蘭人的聲音,他發誓要征服大海,孤獨又傲岸。另一方面又為找不到歸宿而蒼郁淒涼。森塔的出現使海上出現片刻的寧靜,柔情暫時平息了海洋。接著又掀起騷動,荷蘭人駕船離去,風流大作,森塔縱身跳入大海,驟然間愛情的溫柔占據了一切,序曲在靈魂的升華中結束。

這首序曲是由歌劇中的幾段動機構成的,但並不是單純的混成曲,而是以戲劇性的音樂和詩作成的。曲中以描寫海上風暴的音樂作為背景,然後對立地放置著被詛咒的荷蘭人和施救的森塔的兩個主題,中間又穿插氣氛明朗的水手合唱的曲調,然後以交響曲般的魄力往下展開,曲中極富戲劇變化。這首序曲是在完成全劇後才寫作的,因此把全劇的精髓都凝聚起來了。

全曲由d小調開始,先由法國號和低音管奏出“被詛咒的荷蘭人”動機。隨即加入高音弦的顫音,表示強風的吹襲,此後所有的弦樂器就以半音階進行,表示暴風雨前波濤的洶湧。當水手的呼聲反覆時,音樂中出現暴風雨的動機。風暴稍為平靜後,“荷蘭人的動機”又由管樂器吹奏出來。“風暴的動機”(也就是荷蘭人的動機)再現時,海上風暴更為狂虐了,管弦樂以最強音奏演奏出來。中段稍為沉靜後,傳來水手們的合唱歌聲。

暴風雨並沒有停息,但這時森塔的“救濟動機”和“荷蘭人動機”,不斷交替出現。接著進入D大調、快板中,最後往高潮升騰,在強奏中結束這段著名的序曲。全曲快速而有生氣,並暗示出全劇的內容。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61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4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7

[size=3][color=purple]八、魔法之火 - 選自樂劇《女武神》- Brassin改編鋼琴獨奏版[/color][/size]


《女武神》Diewalkure, 又稱《英雄傳喚使》,三幕歌劇,是歌劇四部曲《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二部(其它三部分別為《萊茵河的黃金》、《齊格弗裡德》和《眾神的黃昏》),作於1854-1856年間。整套歌劇初演於1876年,其中的四部作品均為作者自撰腳本,以德國史詩和神話為題材。《尼伯龍根的指環》體現了作者的叔本華唯意識論思想,被任為是瓦格納歌劇創作的頂峰。整個創作長達二十年,是一部空前絕後的大手筆。其規模巨大,需要四個晚上才能演完,並且必須有特殊的超大型的劇院。

歌劇的劇情為《萊茵河的黃金》的繼續: 沃坦預見到阿爾貝裡希將要從法弗納手中奪回指環,進攻神殿,使眾神遭殃, 於是讓他和智慧女神所生的九位女武神到 各地尋覓陣亡的英勇武士並把他們帶到天界,使他們復生,以守衛瓦爾哈拉神殿。沃坦有一對子女,兒子齊格蒙德,女兒齊格林德,兩人在兩地長大,互不相識。齊格林德自幼被人拐騙,被迫嫁給武士洪丁。齊格蒙德是洪丁仇人,一天晚上,他趁洪丁外出進入洪丁家,與齊格林德產生愛情。兩人互訴身世,方知是兄妹。齊格蒙德在屋旁大樹中獲得父親留下的寶劍,兩人一同逃走。其實這一切都是沃坦所安排,但遭到了妻子女神弗裡卡的反對。弗裡卡是婚約守護神,力主要懲罰兄妹。沃坦無奈,只得讓女兒(女武神之一)布侖希爾德將兄妹兩人交給洪丁處置。洪丁與齊格蒙德決戰,布侖希爾德用盾牌護住了齊格蒙德。齊格蒙德正要刺殺洪丁,卻被沃坦敲斷了劍,於是被洪丁所殺。布侖希爾德藏匿起齊格林德,並將齊格蒙德的寶劍碎片交給她,預言她將生下齊格蒙德的兒子--最勇敢的英雄齊格弗裡德。沃坦不得不懲罰布侖希爾德,他讓她沉睡在山頂,讓火神以火焰包圍山頂,並預言:"第一個喚醒你的男人將娶你為妻。"

其中著名的樂段除了《女武神的飛馳》之外,還有這首劇末音樂《魔法之火》Magic Fire,是歌劇史上少有倫比的情感豐富之作。Brassin將其改編成華麗的鋼琴幻想曲,E大調,4/4拍。以華麗的分解和弦為伴奏。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60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4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7

[size=3][color=purple]九、“黎恩濟”主題幻想曲 - 李斯特根據歌劇《黎恩濟》改編[/color][/size]


《黎恩濟》是瓦格納繼《妖精》和《戀愛禁令》後的第三部歌劇作品。由於希望此劇在巴黎上演,所以刻意寫成大歌劇(grand opera)的模樣,擁有無比豪華絢爛的舞台,以及強烈的戲劇效果。正如作曲家所說,此劇的構想受到斯蓬蒂尼的英雄歌劇,以及奧貝爾、梅耶貝爾和阿勒威等人華麗法國歌劇風格的許多影響。

從1836年起擔任凱尼希堡指揮的瓦格納,讀過李頓(Bulwet Litton)的小說《柯拉·第·黎恩濟》(Cola diRienZi)後產生濃厚興趣。1837年夏天停留德累斯頓期間,瓦格納決定取用和前作《戀愛禁令》不同的《黎恩濟》為題材寫作大歌劇。1838年劇本終於完成,作曲在該年開始,1840年11月19日完成總譜。

起初,瓦格納盼望這部大歌劇能在巴黎上演,但天不從人願,最後於1842年10月20日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黎恩濟》的上演盡管長達6小時,但由作曲家親任指揮的首演卻大獲成功,青年作曲家瓦格納一夜成名。盡管在財務方面並沒有什麼盈餘,但首演的成功使瓦格納有了輝煌的起步。1842年12月12日,瓦格納又在德勒斯登指揮《黎恩濟》的演出,由於獲得好評,次年被任命為宮廷劇院的樂長。此劇的總譜於1844年出版。

《黎恩濟》Rienzi是一部長大的五幕悲劇,全名應該是《黎恩濟,最後的護民官》(RienZi,der Letzte der Tribunen),故事敘述了14世紀中葉的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的故事:黎恩濟因率眾反抗貴族們的暴虐使羅馬市民恢復自由,卻由於妹妹跟青年貴族的戀愛和別的因素,受到市民誤解而被殺,結果羅馬市民的自由也隨著消失。

瓦格納的這部歌劇,在音樂方面的確過份強調外表的效果,管弦樂法是極為強烈的,但在新鮮的旋律、巧妙的合奏,以及戲劇性變化的魄力上,充分顯示這是年輕天才的佳作。不過由於這部歌劇過份冗長,而且令人興奮的戲劇性場面接連不斷,會使聽眾感到疲勞,今天幾乎很少演出,但著名的序曲與幾個場面,聆聽機會還是不少。李斯特將其中的一些主題改編成這首《“黎恩濟”主題幻想曲》Fantasy on Themes from Rienzi,降B大調,4/4拍。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39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8

[size=3][color=purple]十、C大調紀念冊的一頁 Ein Albumblatt in das Album der Furstin Metternich
[/color][/size]

因瓦格納本人討厭鋼琴,很多人都認為他沒有為鋼琴寫過作品。實際上瓦格納一生中都有進行鋼琴作品的創作,雖然數量並不多。這些鮮為人知的鋼琴作品也很少被搬上舞台,但偶爾也有被改編成其他樂器演奏的。

《C大調紀念冊的一頁》Ein Albumblatt in das Album der Furstin Metternich,題獻給福斯汀·鮑琳·馬特尼赫(Furstin Pauline Metternich),作於1861年6月18日,以感謝這位曾光顧過他並助他渡過難關的巴黎貴族公主。這首作品為C大調,3/4拍,自然流暢的。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40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8

[size=3][color=purple]十一、升f小調幻想曲 Fantasia in F-sharp Minor Op.3 (WWV.22)
[/color][/size]

瓦格納的《升f小調幻想曲》Fantasia in F-sharp Minor Op.3 (WWV.22),作於1831年。這是一首長大的作品,其中有巴赫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自由的幻想。它預示了瓦格納的創作方向。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42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8

[size=3][color=purple]十二、齊格弗裡德牧歌 - 古爾德根據樂劇《齊格弗裡德》改編[/color][/size]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是瓦格納畢生的巨作,從1845-1848年著手草案開始經過二十年余的歲月才告完成。全劇在1876年於拜魯依特舉行初演,但前半兩作,則違反作曲者的意願,搶先在慕尼黑上演。以神話和傳說為題材的此一巨作,被他稱為"舞台節慶典三日劇及前夕",其中包括“前夕”《萊茵的黃金》Rheingold、“第一日”《女武神》Walkuere、“第二日”《齊格弗裡德》Siegfried 以及“第三日”《諸神的黃昏》Gotterdaemmerung。總共要連續四夜才能演完。

《齊格弗裡德》Siegfried 是《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三部,作於1856-1871年。劇情為:齊格琳德生下兒子齊格弗裡德後死去,由阿爾伯裡希的弟弟、尼伯龍根鐵匠米默撫育成人。齊格弗裡德長大後,力大無比,他讓米默給自己鑄造一把折不斷的劍,但米默鑄出的劍卻全被他折斷。沃旦喬裝打扮成流浪漢,告訴米默,只有不知恐懼的人,才能鑄成折不斷的劍。後齊格弗裡德以母親所留下的寶劍碎片重鑄成不折之劍。巨人法夫納化為巨龍,守護著萊茵河的指環。齊格弗裡德為奪回指環,找見巨龍,聽到小鳥叫聲,不知其意。後斬殺法夫納,因其血染了自己舌頭,一下聽懂了鳥語,原來小鳥告訴了他指環所在,並告訴他米默將為指環而加害於他。齊格弗裡德取得指環,殺死米默,又聽小鳥告訴他,有美女在山頂,就隨鳥上山,衝過火焰,叫醒了布侖希爾德,沃旦曾預言,第一個見到布侖希爾德的男人將是她的丈夫。於是兩人沉浸在愛情之中,結成夫妻。

這首管弦樂作品《齊格弗裡德牧歌》 Siegfried Idyll 作於1870年,並於同年的聖誕節,也就是他的妻子柯西瑪的生日首演。古爾德將其改編成鋼琴獨奏。作品一開始便是樂劇《齊格弗裡德》主題、150小節始是劇終的二重唱,259小節以後出現的是樂劇中的英雄齊格弗裡德的動機,同時也暗示了他和柯西瑪的孩子齊格弗裡德。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62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4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9

[size=3][color=purple]十三、森塔敘事曲 - 選自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李斯特改編
[/color][/size]

《森塔敘事曲》Senta's Ballad,由李斯特根據瓦格納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中女主角森塔的主題及其詠嘆調改編而成,降B大調,6/8拍,慢板-激動的快板。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39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4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29

[color=purple][size=3]十四、節日與婚禮進行曲 - 李斯特根據歌劇《羅恩格林》[color=purple]改[/color][/size][/color][size=3][color=purple]編
[/color][/size]

《節日與婚禮進行曲》Festival and Bridal Song,是李斯特根據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樂段改編而成。第一部分為“節日”,G大調,4/4拍,非常活潑的;第二部分為著名的“婚禮進行曲”,降B大調,2/4拍,稍快的。相關介紹請參看2樓。



[size=3][color=purple]琴譜:[/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43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39 A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Richard Wagner, 1813 ~ 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