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 1826*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0

[size=4][color=royalblue]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 1826[/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Weber.jpg[/IMG]

瓦格納稱韋伯為“德國作曲家中最具德國特色的人”。 羅西尼說,韋伯的歌劇傑作使他痛心。

韋伯是瓦格納的主要先驅,他是第一位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人,巡迴演出的傑出鋼琴家,器樂作品的早期天才和首批最優秀的“獨裁”指揮之一。

他還是一名精於石印的巧匠,莫扎特的妻子的表兄弟,盡管這兩個事實都並不特別重要。

韋伯生於奧登堡的奧伊達城,父親是一個旅行劇團的提琴手,他恨不得將音樂灌注到兒子的腦子裡。韋伯自幼學習鋼琴,11歲時在海頓富有天才的弟弟Michael之下學習。在慕尼黑學習期間,13歲的韋伯寫了兩不歌劇。其中的第二部搬上了舞台,但未成功,第三部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在維也納繼續深造後,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布勒斯勞擔任歌劇指揮和作曲,但又未能如願以償。後來他斷斷續續的從事指揮和作曲,直至在布拉格擔任3年的歌劇指揮(時年27歲),然後前往德累斯頓指揮德國歌劇。不久受聘於德累斯頓並終生在那裡任職。

韋伯留下的作品不多,而且大多不令人感到遺憾。韋伯作品中上演最多的要數由名叫《邀舞》的鋼琴曲改變而成的管弦樂曲,它由數種優雅的圓舞曲曲調混合而成,寫於1819年,而柏遼茲22年後將它改變成一首正式的管弦樂曲。
但是韋伯和格魯克以及可能還有蒙特威爾第第一第二位作家一樣,他的列入排行幫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音樂本身,而是他對音樂發展作出歷史貢獻。就蒙特威爾第,格魯克和韋伯而言,這種貢獻就是歌劇。
韋伯作為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完成了他的主要使命:使德國音樂擺脫了意大利歌劇的主宰。他於格魯克去世的前一年誕生,這為德國作曲家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但是他是用意大利文和法文寫作的。除了《自由射手》外,韋伯的歌劇包括《歐利安特》和《奧博龍》。當時的評論家們並不看重《自由射手》,但公眾從一上演就喜歡它,而且好幾位作曲同行也是如此。

韋伯只活了39歲,1826年去世,比貝多芬早一年,比舒伯特早兩年,而瓦格納,舒曼,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和威爾第當時都只有10余歲。有兩位德國作曲家代表19世紀的德國歌劇:瓦格納,他是“樂劇”的英才和創始人,獨樹一幟;還有就是韋伯,他是瓦格納的先驅。韋伯寫出了羅西尼提到的著名民間歌劇《自由射手》,時年34歲,而瓦格納年僅8歲。該劇的巨大成功足以將歐洲注意力的焦點從意大利歌劇轉向德國歌劇。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1

[size=3][color=purple]一、邀舞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color][/size]

《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又稱《華麗迴旋曲》,作於1819年,後來由柏遼茲編配成管弦樂曲,使之名聲大作。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樂作品中採用圓舞曲的最早的一例,並以技巧華麗而著稱,旋律語言近似當時奧地利和德國流行的圓舞曲的音調,和聲質樸、清新而富於表現力。整個樂曲的音樂形像具體生動,饒有風趣。

獻給他的妻子卡洛麗內。他詳細解釋了作品的具體內容:
第1—5小節:邀舞者初次出現。
第6—9小節:女子婉言謝絕。
第10—13小節:男子堅決請求。
第14—16小節:她同意了。
第17—19小節:他開始和她交談。
第20—21小節:她回答。
第22—23小節:談得熱鬧起來。
第24—25小節:互相非常投機。
第26—27小節:他請她跳舞。
第28—29小節:她答應了。
第30—31小節:各就各位。
第32—35小節:等待音樂開始時起舞。
跳舞結束,男子道謝,女子回答,各自離去。

序奏在低音區從容不迫奏出紳士邀請的旋律,曲調寬廣、溫暖而熱情,樂句的尾音停留在不穩定的4度“fa”音上,以表示征詢。

接下來的旋律表示女方因靦腆而謝絕,音樂在高音區奏出輕盈、典雅的曲調,並停留在屬音上。

紳士再次摯意邀請,交談一陣後,貴婦人終於應邀起舞。這兩段對話式的旋律重現,並加進了裝飾音,使旋律變得更為懇切、真摯,對話旋律結束在主音上,舞會便開始了。

樂曲的第二段是舞會的舞蹈場面,它是整個作品的核心,篇幅是由四首小圓舞曲組成,生動地表現出男女雙方豐富多姿的舞步。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1

第一圓舞曲熱烈、強健,用急速的快板。音調熾熱、歡快,一下子就將人們帶入到盛大、華麗、熱烈而歡騰的舞會之中。

第二圓舞曲是一個輕盈、優雅、流暢的旋律。表現出舞蹈者飛速旋轉的優美舞姿。一對對喜悅的舞伴盡情地歡跳,沉浸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之中。

經過輕捷的旋律之後,音樂再現了開頭的熱烈、華麗的主題。

第三圓舞曲比較優雅,在圓舞曲節奏襯托下,出現了由頓音和變化音構成的動聽的旋律片斷。音樂有時在低音區,有時移至高音區,仿佛是男女雙方含情脈脈的對話。

第四圓舞曲,音樂主題奔放、活躍,情緒更為歡快,生機勃勃,圓舞曲旋轉幅度加大,使舞蹈變得更加熱烈。

接下去,音樂經過發展,前面出現過的四首圓舞曲主題頻頻再現,第一圓舞曲主題將音樂推向高潮,舞蹈圓滿、熱烈地結束了,但樂曲未完,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段尾聲。

尾聲慢板,序奏中代表紳士的低音旋律和代表貴婦人的高音旋律在這裡重新出現,表示紳士彬彬有禮的致謝,貴婦人也回禮、告別。舞會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07723]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3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2

[size=3][color=purple]二、f小調鋼琴小協奏曲 Op.79
[/color][/size]

韋伯共有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這首《f小調鋼琴小協奏曲》Op.79演奏機會最多。這首樂曲是最早的一首成功的標題協奏曲,同時也是樂章之間沒有界限的小規模協奏曲。它不像過去的協奏曲那樣,鋼琴與樂隊形成明顯的對比,在這裡鋼琴的技巧表現隨處可見,這首協奏曲是韋伯創作最盛時期完成的作品,具有絢麗的色彩。

韋伯在作品完成的當天,曾演奏給妻子和自己的學生聽,同時對作品說了下面這段話,我們應將其看作是樂曲的標題:“城主夫人坐在城樓上,悲哀地凝視著遠方。她的騎士要到聖地去很久,她擔心自己再也見不到他們。血腥的戰爭紛起,無法獲得他的消息,好不令人焦心。祈告眾神而眾神默默。她終於陷入恐怖的幻想中。他倒在戰場,卻為戰友所棄,血自傷口如潮水般噴湧而出。她多麼希望自己能到他身邊,和他死在一塊兒。她就此昏倒在地。但是聽!聽!遠處傳來聲音!那在森林的日光中閃動的到底是什麼呢?那越走越近的是什麼呢?騎士們手舉十字軍的十字架,旌旗飛揚,人群歡呼。哦!是他!那是他!她投入他的懷抱。愛的驚喜,無以言喻的幸福,來自四面八方的歡呼聲,傳達了真愛的勝利。”

樂曲由4個部分組成。首先是從容的甚緩板,f小調,3/4拍。表示孤獨的女子悲思的情緒,先由木管與弦樂對比著呈現,隨後加入鋼琴。

第二部分是熱情的快板,4/4拍的旋律,表示女子的幻想與苦惱。樂曲逐漸進入興奮狀態。於是,鋼琴以降A大調奏出音階似的優雅柔和的旋律,而馬上又出現前面的充滿恐怖感的主題。第二部分的結尾是慢板,表示戰勝凱旋的十字軍自遠而近的步伐。

第三部分是C大調,4/4拍的進行曲。先是在大提琴與定音鼓的節奏上,由單簧管與圓號靜靜地呈現主題,之後力度逐漸加強,表現隊伍越來越近。鋼琴只以強烈的滑奏一度加入,隨後,樂隊休止只有鋼琴在演奏興奮的快速音群,表示城主夫人興奮的情緒。

第四部分由迴旋曲式構成,表現女子的狂喜,輕快並洋溢著無限的喜悅的主題出現三次。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70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2

[size=3][color=purple]三、華麗的波蘭舞曲 Polacca Brilliante op.72[/color][/size]


《華麗的波蘭舞曲》Polacca Brilliante op.72是韋伯眾多華麗鋼琴作品中的一首,E大調,3/4拍,生動的快板。作品以眾多的附點音符和華麗的走句為特色,使整部作品充滿了光輝和生動的形像,是音樂會演奏用曲的推薦作品。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688]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2

[size=3][color=purple]四、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11[/color][/size]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C Major Op.11,作於1810年,共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快板 Allegro,C大調,4/4拍。

第二樂章,柔板 Adagio, 降A大調,4/4拍。

第三樂章,急板 Presto,C大調,3/4拍。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686]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3

[size=3][color=purple]五、柔板 Adagio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柔板》Adagio,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降A大調,4/4拍。是韋伯創作的簡易鋼琴小品之一。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67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3

[size=3][color=purple]六、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Op.24
[/color][/size]

《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Sonata in C Major Op.24,作於1812年。共四個樂章。其中最後一個樂章即為著名的 “無窮動” Perpetuum Mobile,經常被單獨演奏。

第一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奏鳴曲式。樂曲的風格已是浪漫派的,引子從減七和弦生動的強奏開始。清晰的低音部上的旋律接著奏出,經過G大調的屬七和弦,再度返回主調。第一主題像歌劇的女高音和男高音二重唱,令人有激昂的興奮感。第二主題在G大調上輕快的奏出,曲調越來越緊張,當達到頂點時,立即從高音部急劇下降,之後呈示部以G大調柔弱地結束。展開部以三種減七和弦,若有所盼般靜靜的開始。旋律發展到d小調後,引子中的低音及第一主題的伴奏音型組合奏出,接著是華麗的分解和弦,陰暗的d小調第二主題經過半音階式的音群進入再現部。在再現部中,第一主題在降E大調出現,第二主題以主調再現。

第二樂章,柔板,F大調,3/4拍,三部曲式。主題柔和魅力,有一點莫扎特風格。中段開始的旋律在C大調,春意盎然。接著是憂愁的c小調旋律在具有特色的節奏中出現。音樂逐漸熱情到達高潮後,馬上轉入柔弱,開始的主題優雅甜美的奏出。

第三樂章,快板,e小調,小步舞曲。中段速度轉慢,E大調,3/4拍。雖然是小步舞曲形式,其實卻帶有諧謔曲的色彩。陰暗的旋律首先出現,令人沒有三拍子的感覺,但節奏並不復雜。中段的音樂具有溫暖的旋律及溫柔的歌曲性質。

第四樂章,迴旋曲,急板,C大調,2/4拍。旋律因無休止地急速奏出,所以經常被稱為“無窮動”,而被單獨演奏。主要主題在樂章中出現三次。全曲在生動起伏的旋律中急奔似的流下去。



[size=3][color=#800080][/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3

[size=3][color=purple]七、梅於爾浪漫曲主題變奏曲 Op.28
[/color][/size]

《梅於爾浪漫曲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Mehul's "Joseph" Op.28,作於1812年,是根據梅於爾的歌劇《約瑟夫》中的一首浪漫曲《不捨得離去》A Peine au Sortir 主題而作的七段變奏。是韋伯最華麗的作品之一。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5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4

[size=3][color=purple]八、華麗的波蘭舞曲 Grand Polonaise Op.21[/color][/size]


《華麗的波蘭舞曲》Grand Polonaise Op.21,作於1808年,降E大調,3/4拍,短暫的降e小調廣板引子過後,華麗的降E大調波蘭舞曲主題進入。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6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4

[size=3][color=purple]九、d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Op.49[/color][/size]


《d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49,作於1816年,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d小調,4/4拍,生動的快板。

第二樂章,降B大調,2/4拍,稍快的行板。

第三樂章,D大調,3/8拍,急板,迴旋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6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4

[size=3][color=purple]十、瑪祖卡 Mazurka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瑪祖卡》Mazurka,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C大調,3/4拍,非常快而清晰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6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5

[size=3][color=purple]十一、降E大調華麗迴旋曲“歡樂” Op.62[/color][/size]


《降E大調華麗迴旋曲“歡樂”》Rondo Brillante in Eb “La gaîte” Op.62,作於1819年。這首作品是在韋伯的鋼琴作品屬於非常優美華麗的一首。採用優雅的中板,降E大調,2/4拍。作品結構為:A-B-A-C-A-B-A,其主要主題是輕妙的旋律。第一插部主題由左手呈示,是熱情洋溢的降B大調旋律。主要主題再現後,第二插部主題輝煌燦爛的呈現,隨即是主要主題的發展。然後第一插部主題以主題再現,最後主要主題強勁奏出,全曲輝煌地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7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5

[size=3][color=purple]十二、小步舞曲 Menuetto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小步舞曲》Menuetto,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降B大調,3/4拍,急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37 P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