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Anton Webern, 1883 ~ 1945*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6

[size=4][color=royalblue]Anton Webern, 1883 ~ 1945[/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Webern.jpg[/IMG]

安東·韋伯恩,德國作曲家。生於維也納,是二十世紀表現主義音樂流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有“新維也納樂派”之稱,熱衷於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音樂。1904年與好友伯格同時向勛伯格學習作曲。師徒三人都熱衷於無調性的十二音體系的實驗,是二十世紀表現主義音樂流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故有“新維也納樂派”之稱。1908年起,他當過劇院指揮、家庭教師、維也納工人樂隊指導、猶太文化學院教員、廣播電台音樂指導等職。1934年後遭納粹迫害,他的十二音音樂被作為所謂“布爾什維克文化”而禁演;除私人教學外,幾乎禁止了他的一切音樂活動。生活潦困,思想頹喪,發憤於十二音“序列音樂”的試驗。後在維也納一家音樂出版社當校對員,1945年意外地被一名占領軍公安人員槍殺。

韋伯恩作品不多,一生共有作品31部,主要為小型室內樂組合或為人聲而作,他將音樂壓縮到只剩下基本要素,棄盡種種傳統的和聲概念。他將許多孤立的音樂組件按復雜的對位與節奏型排列,集中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幅度裡。後期的作品一反傳統的展開技巧,力求採用整體變奏。代表作有《弦樂四重奏》、《室內交響曲》、《樂隊變奏曲》等。篇幅最長的一部合唱作品達15分鐘,而最短的僅有十幾小節,10來秒鐘,向以“濃縮”著稱。其創作在音色、節奏、織體、力度、休止等方面都講究12音的序列原則。如《室內交響曲》,將時斷時續的音符與分解的樂器音色加以組合,可說是後來被發展了的點描音樂的先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2 08:2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7

韋伯恩作為勛伯格的學生之一,他更多地繼承和發展了勛伯格的創新技法,成為表現主義音樂一位“默默無聞的貢獻者”。韋伯恩在當時並不出名,他那戲劇化的死卻成為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事件。韋伯恩的成就是在他的老師所建立的十二音體系上的更進一步。十二音體系只是音高方面的序列手法,而韋伯恩將它擴展到節奏、力度、時值、音色上,開創了“序列音樂”的寫作秩序。他還發展了勛伯格“音色旋律”的技法,以“點”代替“線”的旋律,把具有自己音色、力度、發音法的一個個音或和弦拼接起來,這一方法成為“點描派”音樂的先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在與以往的調性原則割斷之後,著重作品形式的短小。韋伯恩對作品簡潔的要求更是強烈,他認為:“主題一旦開始,就表現了它所有要說的東西,接著就必須出現某些新的東西。”在《五首管弦樂曲》中,五首樂曲僅持續五分鐘,而第四首在整首作品中是最短的一首,只有六個多小節,演奏時間只有十九秒。韋伯恩在短小的音樂材料中包容著巨大的感情,勛伯格在聽完他的《為弦樂四重奏用的四首小曲》時說:“韋伯恩的短曲是一部長篇小說,它那每一瞬間的呼吸都表現一種幸福。”

韋伯恩開創了一種新的更完美的序列主義音樂,這種音樂以確立一個特定的音符和一種特定音質之間的關系為基礎。他的這種創作方法引起了施托克豪森、布萊茲、馬代爾納以及上一輩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興趣。韋伯恩的音樂風格富於個性,有高度的詩意和表現力。雖然他在世時幾乎完全出於孤立的境遇中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目標,但死後,他的音樂對青年作曲家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顯得重要和新穎獨特。雖然先鋒派由於他的技術創新而贊賞他的音樂,但我們不該忘記他還是屬於浪漫派傳統,而且他非常尊重古典曲式,這是他創作中決不動搖的特點。他畢生是瓦格納歌劇的崇拜者,並且是舒伯特、馬勒和勃拉姆斯作品的絕妙指揮者。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7

[size=3][color=purple]一、鋼琴變奏曲 Op.27
[/color][/size]

創作技法的極度節省、結構非常明確、表現甚為簡潔等等,是韋伯恩後期創作的風格,這些都在這部《鋼琴變奏曲》Op.27中以獨創的形態展現出來。樂曲共有三個樂章,以十二音作曲法寫成。

第一樂章,採用3/16拍子,中板,復三部曲式,作品所用的音列為:E-F-#C-bE-C-D-#G-A-bB-#F-G-B。第一部分由兩個樂段組成,這兩個樂段又各含有兩個小段。右手以音列原型的前半部的6個音,左手以逆行的前半部6個音開始,在第4小節第2拍做為鏡面採取了左右對稱的形態,如此構成了第一樂章的主題。第二部分以三十二分音符為主體的激動部分,速度變化頻繁,18小節中有7次漸慢。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變化再現。

第二樂章,共有22小節,2/4拍,極快板,復二部曲式。是以a音為接點的二聲部反行卡農,在左手出現半拍之後,右手跟進。樂曲一開始就有兩手的交錯,飛快交錯的雙手使人眼花繚亂,充滿著詼諧,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樂章,寧靜而流麗的,2/4拍,是用6部分連鎖構成的近似變奏曲形式。在急速、諧謔的第二樂章之後,再度回復平靜。在這裡已沒有了所謂的主題,6段音樂中大量運用了速度、節奏、力度,以及十二音創作技法中的各種技術。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70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8

[size=3][color=purple]二、鋼琴小品 Klavierstuck op.posth
[/color][/size]

《鋼琴小品》Klavierstuck op.posth,遺作,作於1925年,於作曲家死後的1966年方才出版,是韋伯恩的十二音序列作品的又一範例,該小品僅有19小節,小步舞曲速度。織體稀疏,屬點描風格。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703]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03:38

[size=3][color=purple]三、鋼琴小品 Pezzo per l'infanzia
[/color][/size]

《鋼琴小品》Kinderstuck,作於1924年,僅17小節,提供了介紹序列主義的範例。以十二音序列為基礎,是韋伯恩用這一技術寫作的最早作品。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11270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9 03:58 A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Anton Webern, 1883 ~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