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Michael Nyman, 1944 ~

cc.chrischris 2008-6-22 23:31

[size=4][color=royalblue]Michael Nyman, 1944 ~[/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Micheal_Nyman.jpg[/IMG]

米歇爾·尼曼,英國現代作曲家、作家,1944年出生於倫敦。1961-1963年師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艾蘭·布什(Alan Bush)學習作曲,曾赴羅馬尼亞搜集民歌,擅長汲取各民族的民間音樂。1964~1976年在《聽眾》、《新政治家報》和《觀察家報》寫音樂文章。自稱首先使用了“簡約主義”來描述音樂(其實印像派中拉威爾的《波萊羅》也是不斷在反復主題素材)。1974年寫下《實驗音樂——凱奇及其後繼者》,頌揚凱奇的影響力將作曲家從學院派序列主義的遏制中解放出來。1976年收到伯特威斯爾邀請,為國家劇院上演戈爾多尼的《威尼斯小廣場》改編18世紀威尼斯通俗音樂。尼曼組織了一支樂隊來演奏這些音樂,並在這部戲劇的演出結束以後開始創作音樂讓這支樂隊繼續演奏。從1977年起與電影制片人彼得·格林那韋的合作奠定了他一流電影音樂作曲家的地位。他的數部作品——如《我願用我得克雷莫納和猶太人的王牌打賭》—— 將取自莫扎特的音樂素材變形,這是一種創造性地綜合不同時期的不同音樂素材而產生的特殊風格的像征。在幾十年中尼曼創作過弦樂四重奏、清唱劇、歌劇(兩部)、交響樂,應該說他是以古典音樂起家,樂曲創作充滿了實驗性與思考性,但真正讓他大紅大紫的卻是在電影配樂的表現。 電影本身好看與否暫且不論,但是各種音樂素材經尼曼重新編排、創作後,一首首平淡無奇的樂曲聽來會覺得有趣味許多。很多人都是從電影《鋼琴別戀》The Piano 的配樂開始了解並喜愛上尼曼的,或者還是不知道尼曼是何許人,但就是喜歡那張影視原聲大碟。這張原聲大碟在當年賣出了幾百萬張的天文數字,雖然在爭奪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時輸給了約翰·威廉姆斯的《辛德勒的名單》。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0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32

[size=3][color=purple]一、電影配樂《鋼琴別戀》選曲 - 鋼琴獨奏
[/color][/size]

澳大利亞電影《鋼琴別戀》The Piano(又譯"鋼琴課"、"鋼琴師與她的情人")。該片由霍利·亨特(Holly Hunter)、哈維·凱特爾(Harvey Keitel)、薩姆·尼爾(Sam Neill)、安娜·派奎因(Anna Paquin)主演,簡·坎皮恩(Jane Campion)導演。當年度,霍利·亨特憑著這部《鋼琴別戀》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在第46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大獎,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女主角獎,獲金球最佳女主角獎。

劇情簡介:

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新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舍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喬治·貝恩斯。貝恩斯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泄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貝恩斯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愛達的心。
   
貝恩斯用一塊土地與斯圖爾特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貝恩斯上鋼琴課。而貝恩斯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在音樂與愛撫中,貝恩斯比斯圖爾特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專橫的斯圖爾特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貝恩斯表達愛意。狂怒之下,斯圖爾特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這終於導致了一場鬥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議,貝恩斯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裡。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像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海中……
   
最終,貝恩斯與愛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當金屬的假指與鋼琴鍵相撞時,發出了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1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33

這部電影的配樂由精於細微實驗樂風的英國音樂家米歇爾·尼曼完成。鋼琴在整套電影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尼曼用鋼琴把兩個相愛的人聯系在一起,美妙的音符成為溝通兩個人思想感情的媒介,鋼琴做為影片唯一的主角時,尼曼就必須揣摩啞巴女主角與鋼琴合而為一的情感表達,他指尖下碰觸的琴鍵一點一滴溢出女主角內心流動的情感,急促時的激情憤怒,潺潺流動時那種悠然於天地間的瀟灑恣情,鋼琴樂曲完成後再加上彌漫著哀怨寂寥的歐式華麗風雅弦樂,猶如命運一般,無時無刻不在像征女主角的鋼琴“聲”邊翩翩然的糾結纏繞,構成女主角、內心的情感和鋼琴三個個體因孤獨而相依的情懷。尼曼素描心情畫的風貌,取代戲劇性為傳統的電影音樂手法,經由鋼琴與弦樂所演繹的多樣心情路徑,與鋼琴師的心靈邂逅。

在蘇格蘭民歌的啟發下,古典音樂素養深厚的尼曼寫下一段段曼妙無比的小品。這是一部觸及心靈的作品。猶如潺潺流水的澳洲土風音樂,有著深海般靜謐與憂傷的鋼琴,如同拍岸的波浪,時而溫柔的拂過你的身體,時而無情的洞穿你的心房。 女主角以琴聲表達自己的情感。優美動聽的鋼琴旋律貫穿整部電影。更襯托出故事中愛情的悽美,激情的澎湃,以及親情的溫暖。其中最為經典的一段當屬在女主角登陸陌生海岸時,寬闊的天空略顯灰暗,洶湧海浪不時衝刷著淺黃的沙灘,一部鋼琴孤然而立,母親心醉的彈奏,女兒快樂的奔舞......音樂與畫面的完美合正是此片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一段音樂標題為《心靈渴望歡樂》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作為尼曼在電影領域的成名作,它盡管未能隨同影片一起獲得提名,但已被公為一部佳作。這一主題旋律揭示了不會說話的女主角心中埋藏著的熾熱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體驗,以及她對於自己視若生命的音樂的無比熱愛。

cc.chrischris 2008-6-22 23:33

下面是從《鋼琴別戀》配樂中選出的六段音樂組成的鋼琴獨奏曲集,它們分別是:

1. 重要的秘密 Big My Secret

2. 從這裡到那裡 Here To There

3. 失與得 Lost And Found

4. 擁抱 The Embrace

5. 所有不完美的事 All Imperfect Things

6. 心靈渴望歡樂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簡約主義 (極微主義)本來並不為一般的樂迷所熟悉,古典樂迷知道的更多些。簡單說來,就是將簡短的主題樂句以特定的節律,一再的進行反復,衍生,變化,輪回的效果,讓情感的變化點點滴滴的浮現,拓展,滲透。用最簡約的主題繁復的變動,當音樂以這種簡約的觀點做為強調與訴求時,能反應出不同於一般交響樂的格調與感受,最大的特色在於這種音樂的單純與綿延,而且能以十分細膩的音樂語言帶動情緒的轉變與表達。

cc.chrischris 2008-6-22 23:33

[size=3][color=purple]二、鋼琴協奏曲 The Piano Concerto
[/color][/size]

1993年,尼曼為裡爾國際音樂節送上了一部大作品——為鋼琴與小樂隊合作的《鋼琴協奏曲》The Piano Concerto。其實尼曼並沒有重新寫作多少音樂,而是從兩年前獲得巨大成功的電影《鋼琴別戀》The Piano 的配樂中選擇了部分素材加以擴充。按照尼曼自己的說法,為電影寫配樂經常讓他覺得不過癮,畢竟收到太多畫面上的限制。改編成協奏曲則想要多長就多長。

全曲雖然分為四段,但連續演奏。樂曲的主題選自蘇格蘭民間歌謠。流暢的鋼琴部分和樂隊的阻礙形成鮮明的對比,樂曲中充滿尼曼標志性的快速音型。這四段音樂分別有各自的標題:

1. 海灘

2. 叢林

3. 小屋

4. 解脫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1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34

[size=3][color=purple]三、電影配樂《解鈴自有系鈴人》- 選自英國影片《畫師的合同》[/color][/size]


英國電影《畫師的合同》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又譯“英式庭院殺人事件”、“繪圖師的合約”),由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於1982年編導,1983年於德國首映。其劇情簡介:1694年仲夏,英國威爾特郡富豪赫伯特到多佛去旅行,赫伯特夫人為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並獲得財產繼承權,與畫師內維爾簽訂合同,要求他必須在12天內每天畫—張畫,表現安斯蒂莊園,並每天與女主人同房一次。赫伯特的女兒莎拉也有同樣的動機,與內維爾簽訂了以滿足自己生理需求為主旨的合同。赫伯特夫人派人殺死了丈夫,唆使同謀者把知道內情的內維爾殺死。

這部影片把英國傳統戲劇與神秘小說融合起來,使影片具有鮮明的古裝神秘喜劇色彩。像征形像的運用,如假面具式的化妝修飾和怪異的長假發而被賦予“性無能”,“受女性支配”和“高談闊論”等含義,從而揭示出17世紀暴發新貴族在高貴風雅的華麗外衣下男盜女猖、冷酷殘忍的本質。影片的劇作結構和視覺表現手法有著高度風格化的獨創性。編導注重再現古典主義的形式美,大量採用當時英國戲劇常用的喜劇手法,表現出“表像與實質不—致”等意念。內維爾只注重復制表像的繪畫方法以及他本人的奇特經歷,就是—個諷刺。本片成為性心理學家、符號學家和解釋學家進行分析研究的素材。影片鮮明的文學性和美術性,加上格林納威的獨創性風格,使本片在1983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上獲評委會特別獎。

尼曼於1983年為此片配樂,這裡的《解鈴自有系鈴人》Chasing Sheep is Best Left to Shepherds就是根據其中最有名的一段音樂進行改編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19 A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Michael Nyman, 1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