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2 23:52
[size=4][color=royalblue]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 1921 ~ 1992[/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Astor_Piazzolla.jpg[/IMG]
阿斯特爾·潘塔利昂·皮亞佐拉(Astor Pantaleo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生於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Mar del Plata)。他是維森特·“諾尼諾”·皮亞佐拉(Vicente "Nonino" Piazzolla)和阿桑塔·梅內蒂(Asunta Mainetti)的獨生子。1925年,皮亞佐拉全家移居紐約市(下圖),並在那裡一直住到1936年,僅於1930年間曾短暫返回馬·德·普拉塔。
1929年阿斯特爾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在一家當鋪裡花了19美元為他買了第一把的班都尼昂小手風琴(Bandoneon)。阿斯特爾跟隨安德列斯·達奎拉(Andres DAÁquila)學習了一年小手風琴,並於1931年11月30日在紐約的廣播錄音工作室(Radio Recording Studio)錄制了他的第一張唱片Marionette Spagnol,那是一張非商業性的留聲機唱片。
1933年,他跟隨拉赫馬尼諾夫(Rachmaninov)的弟子、匈牙利鋼琴家貝拉·維爾達(Bela Wilda)學習。阿斯特爾後來談起他時說到:“他引領我學會了熱愛巴赫(J. S. Bach)。”其後不久,他遇到了卡洛斯·加代爾(Carlos Gardel),卡洛斯成了皮亞佐拉全家的好朋友。阿斯特爾曾同卡洛斯一起參與電影《你要我的那一天》(El Dia Que me Quieras)的攝制,並在其中扮演一個報童的小角色。這部故事片在探戈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1936年,他與全家永久性地回到阿根廷馬·德·普拉塔,並在當地的一些探戈管弦樂隊中演奏。正是在這裡,當阿斯特爾在廣播裡聽到埃爾維諾·瓦爾達羅(Elvino Vardaro)的六重奏時,他完成了他的第二次重大發現(與貝拉·威爾達一起時領悟巴赫則是阿斯特爾的第一次發現,埃爾維諾後來成了阿斯特爾的小提琴手)。阿斯特爾被埃爾維諾演繹探戈音樂的另類方式深深地打動,成為埃爾維諾的崇拜者。阿斯特爾對探戈音樂的熱愛,尤其是對於探戈風格的熱愛,深深地影響著他,並導致他在1938年移居到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他當時年僅17歲。
他一直在一些二流的探戈管弦樂隊中演奏,直到1939年才得以在當時最偉大的探戈管弦樂隊之一阿尼巴爾·特洛伊羅(Anibal Troilo,下圖)樂隊中演奏小手風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皮丘可(Pichuco)是最好的小手風琴家之一,阿斯特爾一直把他當作自己心目中的一位大師。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5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3
阿斯特爾感到需要在音樂上邁進;作為特洛伊羅管弦樂隊的編曲人,他從1941年開始跟隨阿爾伯托·吉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從事音樂研究,後於1943年跟隨勞爾·斯皮瓦克(Raul Spivak)學習鋼琴。1942年,他娶德代·嫵爾芙(Dede Wolff)為妻,並育有兩個孩子:1943年出生的黛安娜(Diana)和1944年出生的丹尼爾(Daniel)。他的作品對當時來說太前衛了,以至於特洛伊羅對其進行了編輯,以免嚇跑那些舞蹈者。
1943年,他以《弦樂與豎琴組曲》(Suite para Cuerdas y Arpas)拉開了他“古典”作品的序幕。1944年,他離開特洛伊羅管弦樂隊,開始主持為歌唱家弗朗西斯科·費奧倫提諾(Francisco Fiorentino)伴奏的管弦樂隊。與費奧倫提諾的合作一直持續到1946年他組建自己的第一個管弦樂隊,但這個樂隊於1949年解散。通過這支和當時其他管弦樂隊組成相似的樂隊,皮亞佐拉開始用具有強大動態與和聲內容的作品及管弦樂配器來發展他的創作動機。這位年輕而大膽的編導創作的探戈顯得更加現代和與眾不同,在傳統的探戈界引發了第一波爭論。
1946年,他創作了自認為是本人第一部正式探戈曲的《混亂》(El Desbande),此後不久,他開始為電影創作配樂。
1949年,他感到必須解散管弦樂團(GS註:即皮亞佐拉的第一支樂隊)並告別小手風琴,他幾乎完全放棄了探戈音樂,開始探尋另外的東西——某種不同的命運。他繼續研究巴托克(Bartok)和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作品,跟隨赫爾曼·謝爾金(Herman Scherchen)學習管弦樂指揮,並聆聽了很多爵士樂。他沉迷於對某種風格的追尋,渴求與探戈毫不相關的內容。當時的情況一團糟,阿斯特爾決定放棄小手風琴全心致力於創作,繼續他的音樂研究。那時他28歲。
1950到1954年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與當時的探戈概念截然不同的作品:《為了光明》(Para lucirse),Tanguango,Preparense,Contrabajeando,Triunfal,Lo que vendra,這些進一步確立了他那獨特的風格。
1953年,為參加法比安·塞維茨基(Fabien Sevitzky)比賽,他推出了1951年創作的作品《布宜諾斯·愛利斯》(三段交響作品)。皮亞佐拉贏得了第一名,該作品則由塞維茨基親自指揮國家廣播電台(Radio del Estado)交響管弦樂團在布宜諾斯·愛利斯法學院演出,樂隊為此增加了兩部小手風琴。由於一部分觀眾認為在“神聖”的交響管弦樂隊配置中加入小手風琴有辱尊嚴,他們的強烈反應導致音樂會結束時觀眾之間拳腳相加,大打出手,使該次演出成為了一場徹頭徹尾的醜聞。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3
在此次作曲比賽中獲得的獎勵包括一份法國政府提供的到巴黎跟隨納蒂亞·布蘭捷爾(Nadia Boulanger,上圖)學習的獎學金(皮亞佐拉於1954年成行);布蘭捷爾被認為是當時音樂領域內最好的教育家。最初皮亞佐拉竭力隱瞞他過去的探戈經歷和他的小手風琴作品,認為古典音樂才是他的歸宿。這種情形在他向布蘭捷爾敞開心扉並為她演奏自己的探戈作品(Triunfal)後立即得以扭轉。那一刻,他得到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建議:“阿斯特爾,你的古典作品寫得很好,但是真正的皮亞佐拉在探戈裡,千萬不要放棄它。”
該次事件以後,皮亞佐拉重拾探戈和他心愛的樂器小手風琴。那種一度是在嚴肅音樂或探戈之間的抉擇,變成了嚴肅音樂和探戈以最有效的方式相互結合:用探戈的激情來構架嚴肅音樂。在巴黎,他同一個弦樂隊創作並錄制了一系列探戈作品。他開始以站姿演奏小手風琴,單腳踏在椅子上演奏成為音樂舞台上專屬於他的特點(多數小手風琴家以坐姿演奏)。
1955年,皮亞佐拉在返回阿根廷後繼續和該弦樂隊合作,同時他組建了一個名為“布宜諾斯·愛利斯八重奏”(Octeto Buenos Aires)的樂團,這個樂團開創了現代探戈的紀元。通過兩把小手風琴,兩把小提琴,低音提琴,大提琴,鋼琴及一把電吉他的組合,他創作了具有革新性、脫離經典探戈的作品和演繹。他打破“典型管弦樂隊”(orequesta tipica)的原始模式,創作了沒有歌手和舞者參與的室內樂。他繼續他的個人革命,同時也繼續在正統的探戈圈中引起憎恨,成為惡意評論的目標。雖然他並未因此而動搖,繼續堅定不移地在認為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前進,但媒體和唱片公司使這種衝突愈演愈烈。1958年他解散了八重奏和弦樂隊,回到了紐約擔任編曲人。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3
1958年到1960年在美國工作期間,他進行了爵士探戈的嘗試,但結果並不理想。由於父親在1959年10月去世,他在紐約寫下了著名的《再見,諾尼諾》(Adios Nonino)。返回阿根廷後,他創立了眾多著名五重奏樂隊中的第一個(由小手風琴,小提琴,貝斯,鋼琴和電吉他組成,上圖),演奏新式探戈(New Tango)。五重奏是皮亞佐拉最喜愛的形式,這種音樂組合最佳地表達他的思想。
1963年他在保羅·克萊基(Paul Klecky)的指揮下首演了獲得赫士獎(Hirsch Prize)的《三首探戈交響曲》(Tres Tangos Sinfonicos)。1965年,他錄制了他最重要的兩張錄音:《皮亞佐拉在紐約愛樂大廳》(Piazzolla at the Philarmonic Hall New York),其中包括1965年5月他和五重奏在那裡舉辦音樂會時演奏的作品;另一張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探戈》(El Tango),這是他和喬治·路易斯·伯傑斯(Jorge Luis Borges)友情的結晶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4
1966年,他與德代·嫵爾芙離異。1968年他和詩人赫拉蕭·費雷爾(Horacio Ferrer,下圖)開始了一次廣泛的合作,他們共同創作了歌劇《布宜諾斯·愛利斯的瑪麗亞》(Maria de Buenos Aires),並由此開創了一種新的體裁:探戈歌曲。那段時間裡他開始和歌手阿美麗塔·博爾塔(Amelita Baltar)約會。
1969年,他同赫拉蕭·費雷爾一同創作了《狂人之歌》(Balada para un loco),在第一屆拉美音樂節(First Iberoamerican Music Festival)上推出,並獲得了第二名。這部由阿美麗塔·博爾塔擔任歌手,皮亞佐拉自己指揮管弦樂隊的首演作品成了他第一部風靡樂壇的作品。
1970年,他回到巴黎,和費雷爾一起創作了宗教劇《年輕的城鎮》(El Pueblo Joven),該劇於1971年在德國薩爾巴克(Saarbuck)首演。同年他組成了“九人組”(Conjunto 9,下圖)樂隊,在布宜諾斯·愛利斯和意大利表演;他們在意大利為政府的廣播電視部門RAI(Radio Audizioni Italiane)錄制了多場演出。該樂團對於皮亞佐拉來說如夢想成真:他一直奢求的圖畫般完美的室內樂組合。他為這支樂隊創作了非常精緻的音樂,遺憾的是由於維持樂隊的經費問題導致其最終解體。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4
1972年,他首次在布宜諾斯·愛利斯的哥倫布劇院(Teatro Colon)和其他的探戈管弦樂隊同台演出。1973年,在經歷了作為一個作曲家的高產期後,一次心髒病發作迫使皮亞佐拉減少他的藝術活動。
同年(1973年),他決定移居意大利,開始著手進行為期五年的一系列錄音。其中最著名的《自由探戈》(Libertango,暫譯)為歐洲音樂界廣為接受。
在這些年間,他組成了“電子樂隊”(Conjunto Electronico):由小手風琴,電聲鋼琴和/或原聲鋼琴,管風琴,吉他,電貝司,鼓,電子合成器和小提琴組成的八重奏(小提琴後來被長笛或者薩克斯代替)。此後,何塞·崔勒斯Jose A. Trelles)於1975年以歌手身份加入樂隊,使樂隊組成在阿根廷和歐洲音樂家之間變換。這個樂隊和以前的那些樂隊毫無關聯,很多人認為這種變化是一種向爵士搖滾樂的靠攏;但皮亞佐拉自己認為:“那是我的音樂,同搖滾樂相比,它和探戈有更多的聯系。”
1974年,他同阿美麗塔·博爾塔分道揚鑣。同年他和薩克斯演奏家蓋瑞·穆裡根(Gerry Mulligan)及一個意大利管弦樂團合作錄制了一張偉大的唱片《頂點》(Summit)。皮亞佐拉為這張唱片創作的音樂特點是在充滿節奏感的背景上,用小手風琴和薩克斯勾勒出美妙的旋律。阿尼巴爾·特洛伊羅於1975年去世,皮亞佐拉為紀念他而創作了《特洛伊羅組曲》(Suite Troileana),他和“電子樂隊”一起錄制了這部四段式作品,由阿格裡(A.Agri)擔任小提琴。
1976年,他遇到了成為他最後一任妻子的勞拉·艾絲卡拉達(Laura Escalada)。同年12月,他在布宜諾斯·愛利斯的雷克斯大劇院(Teatro Gran Rex)進行了一場非同凡響的音樂會,推出了他為“電子樂隊”特別創作的《500種動機》(500 Motivaciones)。1977年,他在巴黎奧林匹亞(Olympia)以類似的組合進行了另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但這次是同根源更接近搖滾樂的音樂家合作演出。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一個“電聲“樂團。皮亞佐拉令人遺憾地不再提及齊可·克裡亞那(Chick Corea,爵士樂大師)那國際化的音樂;雖然“電子樂隊”創造了優秀的音樂,但他並不認為那是真正的皮亞佐拉。1978年,五重奏組合第二次橫空出世(下圖),這個組合即將令皮亞佐拉享譽全球。同時,他重新開始致力於室內樂和交響樂作品的創作。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5
就聲望而言,此後的十年是皮亞佐拉的黃金時期。他在全世界推演他的音樂會:歐洲,南美,日本和美國。在直到1990年的一段時期內,他主要同五重奏組進行了一系列音樂會,同時也作為一位交響獨奏演員和室內樂音樂家登台;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他同他最後的樂隊(六重奏)以及弦樂四重奏合作演出。很多音樂會都進行了現場錄音,其中很多被壓制成CD發行。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人們常說的話:“皮亞佐拉的音樂僅與他的演奏同在;他的演奏是他風格的見證,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心靈的音樂境界審美法。”
1982年,他為大提琴和鋼琴創作了《輝煌的探戈》(Le Grand Tango),題獻給俄羅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普維奇(Mtislav Rostropovitch),並於1990年在新奧爾良(New Orleans)親自首演。1983年6月,他推出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演出之一:他在阿根廷古典音樂的恢弘殿堂哥倫布劇院參加了一個以他的音樂為主題的演出。為這次演出,他重組了“九人組”樂隊,自己在佩德羅·卡爾德龍(Pedro I. Calderon)指揮的交響管弦樂隊中擔任獨奏,演奏了美妙的《手風琴和管弦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Bandoneon and Orchestra)。
1984年,他在布菲斯·杜·諾德(Bouffes du Nord)和歌手蜜爾瓦(Milva)聯袂演出,並在維也納和五重奏組錄制了一張現場專輯《維也納現場》(Live in Wien)。1985年他被授予布宜諾斯·愛利斯傑出公民的稱號。在第五屆比利時國際吉他藝術節(International Belgian Guitar Festival)上,由裡奧·布勞威爾(Leo Brouwer)指揮,他首演了班都尼昂小手風琴和吉他協奏曲《向裡奧致敬》(Homenaje a Lieja)。
1986年,他由於為電影《加德爾的放逐》(El exilio de Gardel)配樂而獲得凱撒獎,他還同蓋瑞·波頓(Gary Burton)在瑞士孟圖(Montreux)舉辦的爵士音樂節上現場錄制了《電顫琴和新探戈五重奏組曲》(Suite for Vibraphone and New Tango Quintet)。1987年他同拉羅·史弗林(Lalo Schifrin)指揮的聖·魯克管弦樂團(St. Luke's Orchestra)錄制了為小手風琴和管弦樂隊創作的《小手風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Bandoneon)和《三首探戈舞曲》(Three Tangos)。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5
1987年,在紐約中央公園面對眾多聽眾舉行的音樂會令皮亞佐拉再度煥發青春。這個皮亞佐拉曾經度過了童年、醉心於巴赫音樂和爵士樂、並經歷了1958年的失敗的城市,終於對他的音樂表示了關注。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美國發行的唱片記錄了他的生平:《探戈零小時》(Tango Zero Hour),《熱情探戈》(Tango Apasionado),《卡摩拉》(La Camorra),同科洛諾斯四重奏(Kronos Quartet)錄制的《五種探戈感覺》(Five Tango Sensations)以及《皮亞佐拉和蓋瑞·波頓》(Piazzolla with Gary Burton)等等。
1988年,在錄完和五重奏最後的唱片《卡摩拉》數月後,他進行了一次四重心髒繞道手術。此後不久的1989年初,他組建了他最後的樂隊:非同尋常的“新探戈六重奏”(New Tango Sextet):包括兩把小手風琴,鋼琴,電吉他,貝司和大提琴。1989年6月,他和這個樂隊在布宜諾斯·愛利斯歌劇院(Teatro Opera)舉辦了他在阿根廷的最後一場音樂會,然後便開始了在美國,德國,英國和荷蘭進行的大規模巡演。
1989年底,他解散了自己的樂隊,繼續與弦樂四重奏以及交響樂團合作進行獨奏演出,直到1990年8月4日他在巴黎發生中風。在遭此變故近兩年後,皮亞佐拉於1992年7月4日在布宜諾斯·愛利斯辭世。
他的1000多部作品,充滿個性的音樂生涯和毋庸質疑的阿根廷風格,繼續影響著世界上一代代最優秀的音樂家。比如,小提琴家基頓·克萊默(Gidon Kremer),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科洛諾斯四重奏,鋼琴家埃瑪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和阿瑟·默雷拉·利馬(Arthur Moreira Lima),吉他手艾爾·迪·米奧拉(Al Di Meola),阿薩德兄弟(The Assad Brothers),以及難以計數的室內樂團和交響樂團。他那充滿審美能力和獨特風格的生涯,幾乎自成體系。他的音樂是前所未有的;當我們聆聽時,我們情不自禁地追尋它的根源,而且會說:“這就是皮亞佐拉。”他的音樂充滿他所創立的“語言”,獨特而且帶有鮮明的個人烙印。通過混雜與反叛的音樂元素(爵士樂,古典音樂,聲學試驗),皮亞佐拉用他那劇烈跳動的探戈脈搏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音樂。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6
皮亞左拉的創作特點
(一) 配器特點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探戈音樂的樂器編制就不難發現,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的節奏組主要是由鋼琴、低音提琴和一些打擊樂器組成。在探戈室內樂中,鋼琴通常被用做和聲樂器,演奏各種轉位和弦;同時也可用作獨奏樂器。需要指出的是,鋼琴和低音提琴放在一起充當節奏骨架作用,這一點就與他在其它音樂品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在演奏探戈音樂時,鋼琴常配合鼓組強調一些節奏重音。
(二) 低聲部的固定節奏型
在探戈音樂中廣泛採用的附點、切分節奏型並不是孤立地單獨使用的,它往往與低聲部的固定節奏型形成一定的對比而顯現出來。除了鋼琴、低音提琴在樂隊中主要擔負的就是演奏固定節奏型與和弦功能性低音的作用,其中有一種四分音符的連續低音進行,稱為“漫步低音”(Walking bass)是較常用的低音形態。另外,低音提琴在演奏低音是常用撥弦(Pizz)的奏法,很少用弓子拉奏。
(三) 獨特的滑音(glass)奏法
作為探戈樂中體現即興性和其獨有的詼諧幽默感的滑音奏法,也是皮亞佐拉的作品中非常常見的,這些滑音成為點綴其作品探戈樂的亮點之一。在古典音樂中,對單個樂音的強調裝飾採用的手法往往是顫音(tr)、波音、回音等,而在皮亞佐拉創作的探戈樂中卻採用一種半音進行的滑音來突出裝飾的效果。
(四) 重復的創作特點
從前面對皮亞佐拉的作品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大量地運用重復即一個主題在樂曲的很多地方都能夠找到它的痕跡。皮亞佐拉運用完全重復、模進、轉調、變奏、聲部變換、伴奏織體的變化等手法對樂曲的主要主題進行重復。雖然我們在聆聽他的作品時會聽到主題的多次重復,但這並不讓人感到累贅,而是在每一次的重復中,我們都能切實地聽到它重復的新穎之處,使樂曲的主題深深地印在聽者的腦海中。
(五) 重音位置的游移特點
皮亞佐拉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探戈、爵士等因素,因此,重音的特點顯得尤為突出。它完全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小節中節拍的強弱位置,以前的強拍位置被弱化,而有的弱拍位置卻被強化了,與其他聲部的規則節奏形成特有的復合節奏。這樣,在音響上產生與眾不同的音響效果,形成獨特的曲風。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7
[size=3][color=purple]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 4 Estacuones Portenas
[/color][/size]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裡包括《春》《夏》《秋》《冬》四首曲子。但最初創作的是1965年的《夏》,《冬》是1969年完成的,《春》是1970年完成的。作品名稱更多的含義是是四季的生活,而不是四季本身。
1. Primavera Portena 春
2. Verano Portena 夏
3. Otono Porteno 秋
4. Invierno Portena 冬
PS:Bandoneon是比41鍵手風琴小好幾倍的手風琴,從德國傳到阿根廷。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4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7
[size=3][color=purple]二、《天使》小品3首 Angel
[/color][/size]
《天使》Angel小品三首,分別為:
1. Milonga del angel 天使之歌
2. La murte del angel 天使之死
3. Resurreccion del angel 天使重生。
三部作品如果考慮情節的話,《天使之死》位於中間的位置,構成A-B-A的形式。在上下明了的基準線上,激情是旋律附和著主部並對照優美的中間部分突顯的。在這個“死”之後所帶來的是復活。
PS:milonga一詞表示[宴會]或[節日],它是由眾多阿根廷民族舞蹈演變而來。此舞蹈的出處備受當時民眾的排斥,一稱中下階級之色情媒介舞蹈,一稱此舞蹈為男同志間的舞蹈。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6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8
[size=3][color=purple]三、探戈的歷史 Histoire du Tango
[/color][/size]
《探戈的歷史》Histoire du Tango包括《Bordel 1900 酒吧1900》《Cafe 1930 咖啡館1930》《Nightclub 1960 夜總會1960》《Concerto d’aujourd’hui 現代音樂會》
1982年受古井和義丹的委託作的這些曲子,現在已經成了吉它和長笛音樂會中必不可少的作品。作品採用了長笛和吉他的幾種現在演奏法,創作出色彩豐富的世界。
1. Bordel 1900 酒吧1900
1882年的港城不基那法索酒吧,探戈最早產生於妓院。開始演奏的樂器是長笛和吉他,後來加入了鋼琴和手風琴。港城聚集了各種各樣不同國籍的人,聚集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於是慢慢的,在這樣混雜的音樂土壤中,探戈產生了。這樣的探戈不但節奏明快,而且旋律活潑優美,多作為舞蹈伴奏音樂。
2. Cafe 1930 咖啡館1930
到時1930年,探戈缺少了生存的場面,理所當然只能成為聽得音樂,於是比以前的音樂多了許多羅曼蒂克的感覺,速度稍少減慢,和弦部分變得新穎,充滿了憂愁的氣質,那是的探戈是2個小提琴,2個手風琴和一架鋼琴演奏出的低音音樂。
3. Nightclub 1960 夜總會1960
到了新的時代,爵士,搖滾樂逐漸得到新的發展。探戈在南美洲,布隆迪,阿根廷,巴塞羅那等地開始引起了年輕人的注目,人們全都慕名前來,他們被探戈說傾倒 。
4. Concerto d’aujourd’hui 現代音樂會
脫離的探戈產生的場所,已而採用各種各樣的現代演奏手法,確定了一個不變的體裁,在音樂會上演奏,探戈成為了純粹聽得音樂。
[size=3][color=purple]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6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size=3][color=purple]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7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8
[size=3][color=purple]四、告別諾尼諾 Adios Nonino
[/color][/size]
1959年的10月對於在美國的皮亞佐拉來說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一封來自家鄉Mar del Plata的電報帶來了他父親病重的消息,他的父親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摔斷了一條腿,並且引發了並發症,生命垂危。十月十三日,他的父親去世。皮亞佐拉陷入萬分悲痛之中。後來,皮亞佐拉在他童年時曾經生活過的家中觸景生情,傷心的情感湧上心頭,於是他拿起班多鈕手風琴即興創作了這首《告別諾尼諾》Adios Nonino。
《告別諾尼諾》是皮亞佐拉最著名的作品。他曾在1980年回憶他在創作這個作品時說道:“當時,我好像被天使包圍著,使我寫出如此絕妙的音符,我甚至對這一切深感懷疑。”皮亞佐拉至少採用了二十種不同的配器來演奏Adios Nonino,可以說這個作品一直伴隨了他的整個一生的演奏生涯。
總的來看,整個樂曲的結構是倒裝再現的五部即A+B+C+B+A的曲式結構。這體現了皮亞左拉在創作上的獨特音樂構思。可以這樣說,一個音樂家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運用簡單的音樂素材創作出令使人為之傾倒的音樂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2 23:58
[size=3][color=purple]五、自由探戈 Libertango
[/color][/size]
皮亞佐拉在傳統探戈音樂日趨衰落之際把當時的探戈音樂、古典音樂、阿根廷民間音樂以及爵士樂等要素綜合起來,創立了現代探戈音樂,他自己稱之為"新探戈"。他被喻為阿根廷探戈的靈魂人物。
1973年,皮亞佐拉決定移居意大利,開始著手進行為期五年的一系列錄音。其中最著名的《自由探戈》(Libertango)為歐洲音樂界廣為接受。皮亞佐拉一生深愛阿根廷的探戈音樂,終能將這種音樂發揚成一種融入古典技法與曲式,開創出探戈協奏曲和交響曲多種風格的雄偉作品,這首曲目也是其中的代表。
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非常喜愛這位大師的作品,曾經錄制了不少他的作品,其中就有這首曲目。馬友友在錄制《探戈靈魂》的時候說:"探戈不僅僅是舞蹈,它是深淵裡的潛流的音樂。因為在阿根廷的演變歷程中,探戈已經成了這個國家的靈魂。"馬友友贊美探戈的言辭同時也道出了為什麼他的詮釋與皮亞佐拉自己演奏的錄音相比,探戈的味道總是差一些。探戈與其它拉丁藝術一樣,似乎是溶在拉丁人的血液裡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0
[size=3][color=purple]六、華麗的探戈 Le Grand Tango - 雙鋼琴[/color][/size]
1982年,皮亞佐拉為大提琴和鋼琴創作了《華麗的探戈》Le Grand Tango,題獻給俄羅斯大提琴家羅斯特落波維奇(Mtislav Rostropovitch),並於1990年在新奧爾良(New Orleans)親自首演。和皮亞佐拉的其他一樣,這首探戈彌漫著一種絕世風華和高貴的聲音,由一種華麗的憂郁,籠罩著交織旋轉的一雙跳舞的腳。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0
[size=3][color=purple]七、遺忘 Oblivion
[/color][/size]
《遺忘》Oblivion是皮亞佐拉最著名的探戈作品之一,曾被改編成多種樂器的演奏曲。原作充滿優雅的味道,通過班都諾手風琴(Bandoneon)不協和的泛音,傳達出一股難以消解的愁腸,就像對過去的回憶,被一陣寒風吹走。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0
[size=3][color=purple]八、嬉皮士頌歌 Oda para un Hippie
[/color][/size]
《嬉皮士頌歌》Oda para un Hippie,是皮亞佐拉為鋼琴獨奏而作的一首探戈作品。升f小調,4/4拍。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1
[size=3][color=purple]九、第一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1 Op.7
[/color][/size]
《第一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1 Op.7,作於1945年。共有個樂章。
第一樂章,急板,4/4拍。
第二樂章,珊瑚變奏曲,4/4拍。主題為慢板,隨後是八個變奏。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2/4拍。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1
[size=3][color=purple]十、巴欽餐館的賣花小孩 Chiquilin de Bachin - 鋼琴獨奏版
[/color][/size]
《巴欽餐館的賣花小孩》Chiquilin de Bachin,在國內曾被翻譯成“牛排館的小男孩”,作於1969年,原作是一首聲樂圓舞曲作品,b小調,3/4拍,慢板。其中歌詞的大意為:
在夜裡,小男孩無暇擦去臉上的污垢
仍在餐桌旁賣著玫瑰花
餐館窗外明亮的月亮
像鏡子又像烤面包一樣
他每天都沉浸在悲傷裡,乞求黎明不要太快來臨
然而隨著星星的落下
一月六號的早晨來臨了
三個狡猾的顧客偷了他的鞋
左腳的丟了,右腳的也如此
小男孩平靜地對我說
我就這樣,將我的恥辱隨著這花一起賣掉!
我這就走,請幫我買下這三朵玫瑰花吧
它們刺痛了我那不了解你的飢餓和感覺的心
可憐的小男孩
當陽光照在那些正在圍裙邊撒嬌的孩子們身上時
他已經學會了零是多少
看看他的媽媽
是個妓女
他不想看見她……
每個黎明,在垃圾堆上
他帶著面包和油條,打好行裝准備離開……
但到現在他還沒能離開!
這個外來的小男孩
多年以後
仍為生活繼續奔波…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0 AM 編輯 [/i]]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