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Francis Poulenc, 1899 ~ 1963*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5

[size=4][color=royalblue]Francis Poulenc, 1899 ~ 1963[/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Poulenc.jpg[/IMG]

法國作曲家,鋼琴家。法國"六人團"成員之一。1899年1月7日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制藥商家庭。早年曾隨瓦因斯(Ricardo Viñes)學習鋼琴。1921年又曾隨克什蘭(Charles Koechlin)學習作曲,但從未進入過正規的音樂學院。一次大戰期間,曾在海軍部擔任打字員。在此前後結識了米約、奧裡克(Georges Auric)和薩蒂(Satie)。1917年創作了第一部聲樂作品,受到斯特拉溫斯基和佳吉列夫(Diaghilev)的鼓勵。1920年,他與幾位作曲家的交往,被評論家科萊(Henri Collet)稱為是法國六人團。他們反對浪漫樂派,對抗包括德彪西在內的法國音樂傳統。他一直渴望大歌劇的創作,但認為自己的技巧方面還存在缺陷,所以一直到1947年才寫了第一部歌劇。他一生總共創作了三部歌劇,一些管風琴、大鍵琴、鋼琴協奏曲,以及室內樂作品、鋼琴作品和少量的管弦樂作品。此外他特別熱愛聲樂作品,1935之後,他為法國男中音歌唱家貝爾納克(Pierre Bernac)寫了大量藝術歌曲。1935年一度轉向宗教音樂的創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在巴黎,為悼念西班牙文學家F.加西亞·洛爾卡寫《小提琴奏鳴曲》;為法國詩人P.艾呂雅的詩譜寫具有愛國思想的康塔塔《人類的形像》,預言解放,表現對法西斯的蔑視。1947年創作第一部歌劇《泰勒西阿斯的乳房》。這部三幕荒誕喜歌劇是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通過一個婦女不堪生兒育女之苦,由丈夫變成女性,生下4萬個孩子,最後不得不再將性別調換過來的故事,辛辣嘲諷當時政府當局的人口政策。泰勒西阿斯的名字源出自希臘神話的盲人預言家,曾變為女性,後又恢復男性。1953—1956年作第二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評論家認為是現代優秀歌劇之一。這部三幕十二場歌劇是根據法國大革命時期迫害16名宣誓殉教的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史實為依據所寫小說改編的台本創作的嚴肅歌劇,音樂的新古典風格有異於荒誕幽默的《泰勒西阿斯的乳房》,注重歌劇的形式美感,帶有宗教音樂的深沉嚴肅的氣氛,同時在和聲處理上運用平行和弦、四度疊置等手法,最後女主人公面對死亡所唱的頌歌在樂隊烘托下,顯得優美、壯烈。該劇描寫一位貴族姑娘的精神成長歷程,她為追求心靈的平靜而隱居女修道院並與另一位修女成為知己,她恐懼死亡,熱愛生活,而命運卻把她和女友推上了斷頭台,在祈禱聖母的贊美詩歌聲中,奔向天堂。1958年作獨幕歌劇《人聲》,全劇長40分鐘,只有一個女主角在台上與她的情人通電話,但通過她的獨唱及聆聽對方談話的沉默,反映出一個社會性悲劇。 1963年1月30日,普朗克逝世於巴黎。

普朗克的創作強調旋律的造型美,他的創作只要是自然音與旋律性的,飾之以不諧和性,他所表達的情感常常是歡樂與憂愁的混合。在處理獨奏樂器上有獨到之處,所以協奏曲都有較高的評介,而宗教音樂曲調優美,令人沉浸於喜悅之中,承襲了海頓的傳統。其音樂本質上是即興式的,早起創作多有喜悅的明亮,耳罩後的作品漸漸向內收斂,有結晶的效果。

主要作品:

1.芭蕾音樂《母鹿》
2.歌劇《泰萊西亞斯的乳房》及宗教作品《聲母悼歌》、《榮耀經》
3.《管風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雙鋼琴協奏曲》以及室內樂《法國組曲》、《小交響曲》、《牧羊女》等
4.一系列鋼琴小品以及藝術歌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5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5

[size=3][color=purple]一、鋼琴小品《田園》[/color][/size]


鋼琴小品《田園》,降B大調,作於1927年,原是普朗克在私人沙龍音樂會上和朋友們共同創作的一部芭蕾作品中的一個段落。普朗克將它改寫成鋼琴獨奏曲後使之廣為流傳。

曲子中可以感受到田園清新的鄉土氣息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中段似乎還可以聽見手鼓有節奏的響起。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9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6

[size=3][color=purple]二、15首即興曲 15 Improvisations
[/color][/size]

普朗克為鋼琴而作的十五首《即興曲》15 Improvisations,第一至第六號完成於1932年,1933年出版,編為第一集,第七至第十二編為第二集,之後又創作了3首,共15首。這15首分別是:

1. b小調,富有節奏的急板,獻給羅恩·瑪麗亞維夫人。三段體,以快速分解和弦片斷連接為肢體的第一段、升f小調聖詠曲風格的第二段及兩者交替呈現變形的第三段組成。

2. 降A大調,十分生動地,獻給路易·迪費。民歌式歌調在較高陰郁,穩定的和聲給人以田園曲風格修飾,以C音上的大三和弦終止。

3. b小調,極冷淡的急板,獻給曼梭。其中有在《母鹿》、《晨歌》中典型的普朗克獨特旋律,樂句兩端全音階,活潑的氣氛與憂郁的感傷交替。

4. 降A大調,熱情如火的急板,獻給波佩蘭。以普朗克為鋼琴而作的《3首小品》中的《托卡塔》中的第一主題的曲趣為基礎。降A大調的第一段轉為A大調,a小調的第二段轉為降D調,第三段一旦回到降A大調,旋律從中聲部奏出,上聲部的細致反復音交織呈示。

5. a小調,不慢的中板,獻給奧裡克,由半音階急速降落的旋律,與反彈的答句組成,中間部移至升f小調,立即又再現,半音階進入低音域後形成全音階。

6. 降B大調,盡全速呈現,獻給菲利爾,古典節奏形態的一種迴旋曲,在主題進行中,頻頻使用轉調,自降E大調起呈現主題,再以降E大調而結束,中間有2個插句。

7. C大調,不慢的中板,三段體,作於1933年,獻給著名詩人諾埃悠伯爵夫人。古典風格小奏鳴曲第一樂章般的趣味始,中段以c小調始,從降D大調到降a小調,然後再現部引進拿波裡新旋律。

8. a小調,急板,冷淡而嘲諷地,獻給奧裡克與娜拉,作於1934年,有人推測,此曲邊線的是奧裡克與娜拉的對話。採用A-B-B'-A'結構。A為半音階下行旋律,在e小調全終止後,B以全音階形態由c小調始,連接3個片斷,於d小調經A段片斷終止。B'是B段經降G大調,擴大小結尾而發展至主調屬音,A'的半音階性轉變成上行音型。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7

8. a小調,急板,冷淡而嘲諷地,獻給奧裡克與娜拉,作於1934年,有人推測,此曲邊線的是奧裡克與娜拉的對話。採用A-B-B'-A'結構。A為半音階下行旋律,在e小調全終止後,B以全音階形態由c小調始,連接3個片斷,於d小調經A段片斷終止。B'是B段經降G大調,擴大小結尾而發展至主調屬音,A'的半音階性轉變成上行音型。

9. D大調,盡可能快,利落而明晰地,作於1934年,獻給多爾尼。以D大調開始,主題不斷地轉調,然後新的旋律從降B大調開始轉入降D大調,發展至C大調。開頭主題再現後,以主和弦的上行分解和弦音型為主幹的旋律在D大調呈示,形成昂揚的曲勢,在轉調後轉向終結。

10. F大調,不拖沓的中板,作於1934年,獻給勒洛萊。右手在奇數小節奏上行半音階,偶數小節下行全音階。中段旋律與伴奏具跳躍感,然後回到主調F大調,音階式旋律加入跳躍性,下行音階下行至低音域而告終。

11. g小調,十分生動地,作於1941年,獻給德凡寇爾。以徐緩的半音階下行音型為骨幹,左手八分音符斷奏為之伴奏。

12. 降E大調,標題為《舒伯特贊》,作於1941年,獻給菲萊爾。一拍子圓舞曲速度,以舒伯特四手聯彈曲中圓舞曲形式作成A1-A2-B-A3結構,A1為引子,A2是A1加一小結尾,A3為尾聲。

13. a小調,悠閑的小快板,作於1958年,獻給蘭比奧特夫人。略帶感傷風格,亦可稱作普朗克的無詞歌。

14. 降D大調,小快板,作於1958年,獻給好友耶爾,莊嚴、寧靜的感覺。

15. C大調,作於1959年,獻給密友歌手皮亞夫,極快速地,標題為《皮亞夫頌》。



[size=3][color=#800080] [/color][/size]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9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7

[size=3][color=purple]三、3首小品 Trois Pieces[/color][/size]


《三首小品》Trois Pieces是普朗克為鋼琴所作的3首各具特色的短曲。

1. 田園曲
安靜而神秘地,分3段。第1段令人想起牧笛或鳥鳴。樂曲開始時的和弦是支持此段旋律的中心和弦,它與半音階相互交織呈現。第2段出現附點節奏的跳躍性旋律,其附點節奏依次上行的音階造成緊張感。第3段是再現部,主題再現後,接著再現附點節奏的跳躍性旋律,最後靜靜地結束此曲。

2. 贊歌
第1段是在降E大調上奏出的聖詠歌。在前3小節中有明顯的跳躍音程持續,後3小節,以下行音階進行繼承。第2段是一首較為浪漫的旋律,略有巴洛克風格。第3段是第1段的再現。

3. 托卡塔
引子的主旋律在e小調上呈現。當引子的旋律在a小調上半終止之後是樂曲的第一主題部分。接著是在降A大調上呈現的第二主題。展開部分使用第二主題的後半部於第一主題結合而成的旋律,進行多次的調性轉換。在再現部中,第一主題是變化再現,第二主題仍在主調。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93]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8

[size=3][color=purple]四、古鋼琴與樂隊《田園協奏曲》Concert Champetre
[/color][/size]

古鋼琴與樂隊《田園協奏曲》Concert Champetre,為當代著名古鋼琴演奏家萬達·蘭多夫斯卡而作。作於1927年~1928年。作曲家力圖再現古鋼琴盛行的18世紀發過音樂輕快典雅的情趣,但又以現代手法加以處理,屬新古典主義風格。1929年5月3日由蒙托指揮巴黎交響樂團在普萊耶爾大廳首演。全曲共三個樂章,接近巴洛克時期大協奏曲的織體寫法。

第一樂章由速度徐緩,風格莊重的序奏開始。管弦樂隊協和洪亮的音響於古鋼琴以和弦為主的獨奏部分交替出現。進入快板部分時,音樂一下子明亮活躍起來,旋律清新,節奏輕巧生動,呈現出一幅現代藝術家之筆繪出的擬古風格圖畫。中間段落中分發揮撥弦古鋼琴的多種演奏效果,洋溢著歡樂的氣憤。經過古鋼琴用分解和弦造成的不同色彩並置,音樂以最初活躍的主題結束。

第二樂章,行板。像一首6/8拍的西西裡舞曲,充滿田園情趣。

第三樂章,急板。一開始的撥弦古鋼琴獨奏,十分像亨德爾古鋼琴曲集第一卷第五組曲中的“快樂的鐵匠”。整個樂章就以此為基調發展,活躍的音型流動貫穿全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09

[size=3][color=purple]五、3首無窮動 Trois Mouvements Perpetuel[/color][/size]


《三首無窮動》Trois Mouvements Perpetuel是普朗克的早期作品,在巴黎作於1918年12月,題獻給鋼琴家、評論家雨果(Valentine Hugo)。這三首精練、流暢、高雅迷人的作品很快就受到了聽眾及演奏家們的喜愛。普朗克自己描述這部作品為“過於簡單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0

[size=3][color=purple]六、兒童組曲《鄉村場景》Villageoises
[/color][/size]

《鄉村場景》Villageoises是普朗克為孩子們創作的一組鋼琴曲集,1933年2月作於巴黎蒙馬特爾。這部組曲由6首小曲組成,雖然是為孩子們而作,但是一點也不孩子氣。曲風純樸,時而流露出孩子們天真而又頑皮的笑臉。

這六首小曲分別是:

1. 蒂羅爾圓舞曲 Valse tyrolienne
2. 斷奏 Staccato
3. 粗獷風格 Rustique
4. 波爾卡舞曲 Polka
5. 小輪轉舞 Petite ronde
6. 尾聲 Coda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0

[size=3][color=purple]七、兩首間奏曲 2 Intermezzo
[/color][/size]

普朗克的創作領域寬廣,包括各種體裁,擅長於創作優美精緻、風趣幽默的小型作品,旋律動聽、和聲明快、織體清晰,追求古典音樂典雅精細的美感。他的室內樂奏鳴曲、為古鋼琴與小樂隊所寫協奏曲以及彌撒曲、經文歌等作品都具有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特徵。他依據法國民歌傳統,發展了德彪西的音樂韻律原則與穆索爾斯基的聲樂朗誦方法。他的曲調富於歌唱性,有“法國的舒伯特”之稱。總體來看他的作品從輕松活潑,富於娛樂性逐漸轉變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會背景的嚴肅題材。

他的鋼琴代表作之一《兩首間奏曲》就充分體現了上述的特點,均作於1934年。第一首,降A大調,6/8拍;第二首,降D大調,4/8拍。其中以第二首最受歡迎,其主旋律在中音區出現,具有渾厚而又甜美的特性。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1

[size=3][color=purple]八、舞蹈協奏曲《晨歌》Aubade
[/color][/size]

1929年,諾艾勒伯爵夫婦委託普朗克寫一部供家庭娛樂用的舞蹈音樂,根據其室內演出的特點,普朗克建議寫成由獨舞者表演,小型樂隊(鋼琴和18件管弦樂器)演奏的舞蹈協奏曲《晨歌》Aubade。同年6月18日在伯爵府邸非公開初演,1930年1月21日由薇拉·南希諾娃的俄羅斯舞劇團編成舞劇正式上演。故事情節很簡單:森林狩獵女神狄安娜渴望愛情,而神卻命她終身純潔,朋友們陪伴著她,把神賜予的弓箭交給她。狄安娜接過弓箭奔入森林,以打獵來消除苦惱。

樂曲由八個部分構成:

1. 托卡塔,沉重的快板。小號和圓號奏出莊重的旋律,鋼琴與之呼應。在樂隊音型的襯托下,鋼琴以顫音引入節奏活躍的音樂。然後,全部讓位給鋼琴的炫技。

2. 喧敘調,小廣板,“狄安娜的朋友們”。樂隊和鋼琴的音響組合在一起,形成強烈有力的和弦進行。中間段落突出單簧管輕柔的旋律。簡短的再現後,音樂直接進入第三部分。

3. 迴旋曲,快板,“狄安娜和她的朋友們”。這是全曲中最優美典雅的一段。節奏輕盈,旋律動人,以調性變化加強色彩感,使人仿佛感受到田園的清新,聽到牧笛的吹奏和純樸的民間歌舞聲。

4. 急板,“狄安娜的梳妝”。音樂充滿活力,旋律在各樂器上展現,始終保持生氣勃勃的活躍氣氛。

5. 喧敘調,小廣板,“狄安娜變奏曲的引子”。樂隊和鋼琴不論是縱的音程關系還是橫的旋律進行均以增二度、三全音,大、小七度的不協和音關系為主,同時結合附點節奏及強與弱的力度對比,造成不穩定感,為後曲作準備。

6. 稍快的行板,“狄安娜的變奏曲”。鋼琴均勻的節奏襯托樂隊優美的旋律,顯示出古典風格的優美典雅。中段變得激烈衝動。再現時旋律移到鋼琴,返回安靜的氣氛。

7. 粗魯的快板,“狄安娜絕望”。貫穿鋼琴和樂隊交替出現的強烈的三連音進行及不協和音響是過渡性段落。

8. 尾聲,柔板,“狄安娜的告別與出走”。鋼琴沉重的和弦與樂隊柔和的音色相呼應。然後主要旋律吉中到樂隊,不斷在大提琴和低音大管、小提琴和小號之間輪流出現,作曲家指明表情記號“哀怨的”。最後音響漸弱,仿佛是狄安娜無可奈何地離去。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1

[size=3][color=purple]九、3首新事曲 Trois Novelettes[/color][/size]


《三首新事曲》Trois Novelettes,作於1989年,是普朗克比較通俗,易於理解的作品之一。旋律均可愛、迷人。

1. 不太慢的中板 Modere sans lenteur,C大調,3/8拍。

2. 節奏明快的 Tres rapide et rythme,降b小調,2/2拍。

3. 安靜的小行板 Andantino tranquillo (on a theme of manuel de falla),e小調,3/8拍。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1

[size=3][color=purple]十、納粹集中營之夜 Soirees De Nazelles
[/color][/size]

《納粹集中營之夜》Soirees De Nazelles,作於1930年-1936年,當時普朗克被作為愛國者關押在集中營。他把在集中營裡的生活寫成了這部作品。

這是普朗克最重要的一部鋼琴獨奏曲,要求全面的演奏技巧。它包括序曲、八個變奏、終止式以及終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2

[size=3][color=purple]十一、雙鋼琴協奏曲 Concerto pour 2 pianos
[/color][/size]

普朗克作品的最大特徵就是充滿著迷人的旋律,特別是大戰前,這種傾向更為顯著。不過他的風格卻在戰後改變了,初期那種充滿喜悅精神逐漸收斂。1932年創作的這首《雙鋼琴協奏曲》Concerto pour 2 pianos就是這種過渡期中產生出來的。普朗克的評傳家亨利·埃爾對於這首樂曲的三個樂章是這樣敘述的:“在開始快板樂章的強有力的節奏中,可聽到斯特拉文斯基的若干回聲,同時也有作曲家於1931年在殖民地博覽會上聽到的巴裡島音樂的回響。甚緩板雖然是按莫扎特的行板的樣子,但中段的速度卻是快速的圓舞曲,終樂章則玩弄一種作曲家決非無意的、深思熟慮的、精力充沛的主題。這一部多少含有技巧性的協奏曲,誠然目的是在於愉快消遣。”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d小調,4/4拍。在管弦樂隊的和弦後面,鋼琴以平行四度充滿活力地奏出快速音群,隨後出現主導動機。第一主題含有普朗克所喜歡的乾脆利落的節奏。之後是相當節奏化的第二主題。接著進入托卡塔風的展開部,中間速度突然轉慢,兩架鋼琴奏出新的旋律。

第二樂章,甚緩板,降B大調,2/2拍。第一主題由第一鋼琴奏出,並於第二鋼琴的應答旋律結合在一起。第二主題以降e小調緩慢地奏出。中段速度轉快,並轉入降A大調。不久,在降B大調上再現了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在降D大調再現。最後在降B大調的主和弦上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快板,D大調,2/2拍。開始是兩小節尖銳的d小調不諧和和弦,但很快就回到D大調上,鋼琴是托卡塔風的旋律,兩架鋼琴同時以降b小調呈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在A大調上出現,之後樂隊加入插句式的第三主題。此後第一主題以變化再現,隨後鋼琴又奏出第四主題,並加以短暫的發展。最後速度漸慢而進入結尾部,結尾部有前面主題的回憶。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2

[size=3][color=purple]十二、C大調圓舞曲 Valse in C[/color][/size]


《C大調圓舞曲》Valse in C,作於1919年,非常天真活潑的一首圓舞曲作品。演奏時音色要足夠尖銳。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2

[size=3][color=purple]十三、傷感 Melancolie
[/color][/size]

《傷感》Melancolie,又譯“黑膽汁”,作於1940年。降D大調,4/4拍,非常有節制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13

[size=3][color=purple]十四、降B大調急板 Presto in B-Flat Major
[/color][/size]

《降B大調急板》Presto in B-Flat Major,作於1934年。4/4拍,盡可能快的急板速度,主題由一連串十六分音符的跳音段落及連音段落組成。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57 A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Francis Poulenc, 1899 ~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