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3 00:24
[size=4][color=royalblue]Sergey Prokofiev, 1891 ~ 1953[/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prokofiev.jpg[/IMG]
當初誰也沒想到,大逆不道的普羅科菲耶夫如今能被譽為俄羅斯音樂傳統的忠實繼承者。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於1891年4月23日出生在俄國葉卡傑琳娜省的桑佐夫卡(Sontsovka)。父親是莊園管理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對兒女十分溫和。母親喜歡彈鋼琴,尤其喜歡貝多芬、肖邦的作品。普羅科菲耶夫小時候天天聽母親彈琴,母親一離開,他就自己坐在琴前開始即興發揮。
7歲時,母親正式教他學習音樂。當年,他寫了一首四手聯彈的進行曲,長大後,他很自豪地將這首樂曲稱作自己的處女作。8歲時,父親帶他看過幾部歌劇和舞劇,令他眼界大開。幾個月後,他居然捧出了一厚疊樂譜:他的第一部歌劇《巨人》就這樣問世了。
經著名作曲家格裡埃爾指導,普羅科菲耶夫於1904年進入彼德堡音樂學院就讀。在校時,他因知識廣泛、學業突出,被同學們戲稱為“教授”。普羅科菲耶夫熱衷追求現代作曲技術,常與真正的教授們發生衝突,連他的導師、著名作曲家裡亞多夫都氣得忍不住說:“你在音樂學院呆不了幾天!”但這位性情古板的老師仍然很賞識他的才能,給他的分數並不低。這個調皮學生也非常尊敬他的各位老師,在老師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作品音樂會上,他拚命鼓掌,手都拍疼了。
1911年,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公演後,毀譽不一。反對者說,這種粗暴狂亂的聲音,根本不算音樂,聽了便會發瘋,視之為「極左派份子」。擁護者說,這音樂熱情奔放,風格新穎,作者真是天才。還有人說這部作品令人想到足球比賽。真是匪夷所思。普羅科菲耶夫本人倒是不為所動,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協奏曲演出成功,我感到很滿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5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5
1914年,普羅科菲耶夫在畢業考試的鋼琴音樂會上,又演奏了這部作品,結果名列第一,並獲得了魯賓斯坦獎 ~ 一台名貴鋼琴。
畢業後,普羅科菲耶夫出國旅行,結識了俄國同鄉、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藝術活動家賈吉列夫。賈吉列夫以約寫作品的方式,向他提供了很多幫助。
回國後,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的現代特點愈加突出。1916年,他的《斯基福組曲》上演時,聽眾為它的大膽新奇大吃一驚,老師格拉祖諾夫未待曲終便離席而去。有一名演奏員對同伴說:“我想我應該買點兒什麼藥來吃,否則,聽了這樣瘋狂的音樂會生病的。”有人甚至根本沒聽音樂就撰文大肆抨擊作者,說作品“非常糟,簡直糟透了”。
1917年,普羅科菲耶夫完成了自己的傳世佳作《第一(古典)交響曲》,它有著海頓式的外殼,含著20世紀音樂的內核,如今已成為本世紀音樂中的經典。十月革命以後,通過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幫助,普羅科菲耶夫來到美國紐約。
俄國大革命爆發後,普羅科菲耶夫在兵馬倥傯間繞經日本,逕奔美國,隨身帶著已完成的幾首大作--此次的大革命或許讓他如喪家之犬般奔走他國,但是1917年也是他的創作豐收年。在這一年中,他創制多首鋼琴奏鳴曲、『剎那間的幻影』、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古典交響曲』,這些都是他受歡迎的一部份作品。『古典交響曲』尤其精妙。「在我看來,倘使海頓仍然健在,他必定會保留自己部份風格,而從更新的音樂中擷選某些優點。我心中理想的交響曲,正是這種風格。」『古典交響曲』同時也是普羅科菲耶夫首度脫離鋼琴的作品。「我亟欲證明自鋼琴剝離的旋律素材,甚至可以表現得更出色。」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6
企圖在美國發展的普羅科菲耶夫經常為人所討論。在人們論及他時總是帶點景仰的意味,不過並非全然欣賞。普羅科菲耶夫在美國主要以演奏鋼琴為生。他的演奏剛健有力、充滿熱情,大受美國聽眾歡迎。連所住旅館電梯間的黑人服務員也不無恭敬地摸摸他的雙臂,連聲稱贊他肌肉真棒。普羅科菲耶夫當時想:“大概他把我當成拳擊運動員了。”他犀利、清脆、敲打般的演奏法頗具新意,音樂也能獨備一格。有人說他是「布爾什維克黨鋼琴家」,或是「金鋼打造的手指,鋼鐵般的臂力--曲調宛若鋼鐵」--對那些早已習慣於李斯特與雷協蒂斯基式浪漫、委婉表現法的人士來說,普羅科菲耶夫的演奏無異為穿腸毒藥;他的手指所到之處,莫不是新時代鏗鏘、叮當與機械化的聲音,絲毫不見到浪漫的風情。
美國並不欣賞他,相對的,他也不喜歡美國。1921年,他的歌劇『三個桔子的愛情』在芝加哥歌劇院上演時慘遭失敗後,雙方關系更形惡化。他在悲憤之餘黯然抵達巴黎,並以此地作為他的活動總部。狄雅基列夫開始對這位俄國青年產生興趣,委託他創作兩首芭蕾舞曲--『綱階』(1925)和『浪子』(1929)。普羅科菲耶夫另外致力於歌劇『怒火天使』,並完成第三鋼琴協奏曲,頻繁的舉行演奏會,成為當代最為人廣泛討論的一位作曲家。
從幾方面來看,他確實有為人訾議的地方。雖然其音樂經人演奏的次數不如他心中的理想,但他確實在1920年代造成一股強烈的風潮,令許多人不悅。那些人士的不滿其來有自,他們的本能並沒有錯。因為普羅科菲耶夫的確是「鋼筋水泥時代」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也反映當時新興的反浪漫主義。在這個荀白克的先進理論無人能懂,也罕有人問津的時代;在這個斯特拉文斯基繼『彼得魯什卡』和『春之祭』龐大聲勢後「蟄伏」進入新古典主義的時代,許多人心目中的普羅科菲耶夫,正是緊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大革命之後熙攘紛紜的新時代典範。人們或許藐視、憎惡、嘲弄他的音樂,但是此種音樂確實有它存在的道理,不是等閑可以一筆抹煞的。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6
於今觀之,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大抵仍然不脫傳統架構。他大部份引用十九世紀形式;盡管他音樂中的不和諧音如層層疊瀑,但是大體而言調性仍在。作曲家的人格在此種音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許多特點都讓它在眾多樂曲中顯得鶴立雞群。這些特點包括聰靈、磅礡、自信和矍爍的精神--普羅科菲耶夫並不是一位精粹的作曲家,但在表現最優異的時候,其輕盈澄澈點描式音樂,卻相當能引人入勝。只要他有心,創作優美的旋律並非難事,不過他志不在此,寧願一馬當先,攻擊浪漫樂派音樂。即使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革命性意義不及許多人所想,但是它卻仍然顯得力透萬鈞、陽剛英武。普羅科菲耶夫壽雖不永,卻留下了不朽的樂曲。
1930年及40年代,肖斯塔科維奇完全掩旗息鼓時,只見普羅科菲耶夫一枝獨秀,成為獨霸蘇俄樂壇的主力。他的和聲理念和旋律特質均反映在蘇聯當時每一位重要作曲家的音樂裡--肖斯塔科維奇、卡巴列夫斯基、哈恰圖良、赫倫尼科夫--他們都創作經過衝淡稀釋的普羅科菲耶夫樂曲,連普羅科菲耶夫本人亦不例外。他們也都擔任國家及宣傳的代言人--唯獨普羅科菲耶夫不肯附和流俗,因為他自恃在國際間已有相當大的聲望,因而除撰曲外,對其他外務一概回絕(彼時普羅科菲耶夫已於1932年回國定居,此事遭到包括斯特拉文斯基與拉赫瑪尼諾夫等旅美俄羅斯作曲家的攻訐,認為他是向拜金主義俯首稱臣。我們可以想像,後來的普羅科菲耶夫天真的想法因為斯大林而完全破滅了。)
他確實專心致意於創作一事,不暇及他。他為電影創作背景音樂,其中以『基傑中尉』(1934)和『亞歷山大·尼夫斯基』(1939)最受激賞。他亦完成了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1935)、『彼得與狼』(1936),以及芭蕾音樂『羅密歐與茱麗葉』(1935),這些都讓他享譽國際。他的歌劇『塞米昂·柯特可』後來無疾而終,另一出『修道院內的婚禮』(1931)改編自謝立登『保母』,只演出幾場就匆匆下台了。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7
二次大戰方酣之際,普羅科菲耶夫卻屢見佳作--大型歌劇如『戰爭與和平』、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第二號弦樂四重奏、D大調橫笛(小提琴) 奏鳴曲、芭蕾舞曲『仙履奇緣』和第五號交響曲。這些都是大師的手筆,較之他法國時期及美國時期作品,有著些微的不同--節奏、旋律及和聲上的表現依然可辨,不過現代感收斂不少,也減少鋼鐵時代的風味。就其所表達的情緒而言,這是一種更婉美溫和的音樂,與社會主義者的現實理想相去不遠。
然而,即使是令譽崇隆,受國際倚重的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亦不能免於被批評攻訐。隨成功而來的是1948年的臨頭大難;他和此間的重要蘇俄作曲家,都遭受到當局政權的圍剿。無怪乎自從1948年中央委員會決議案發布以後,任何些微表現出個性的思想都要因此而銷聲匿跡了。倘使普羅科菲耶夫表現在『戰爭與和平』裡的不成熟技巧都會以形式主義而見責的話,那麼蘇俄作曲家除了根據民謠音樂譜配管弦樂曲,並以此行世的話,又有何處可略施手腳呢?
繼之而起的是一個統一單調、絕無分歧的時期。蘇俄的音樂也步上當地畫壇的後塵,不再對世界具有任何意義了。甚至連全蘇最優秀的作曲者--普羅科菲耶夫與肖斯塔科維奇都被形勢迫得僅能推出蒼白而不會引起訾議的藝術成品--無異於當時藝術家不得不頌畫農產品的窘態。肖斯塔科維奇只得著手室內樂、交響曲和一些電影配樂。普羅科菲耶夫炒炒冷飯,在1948年推出芭蕾舞劇『石花』,1950年又如法炮制出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後又修改為供大提琴與管弦樂團演出的交響復協奏曲)。他在生命最後一年完成第七交響曲。巨匠在1953年3月5日殞謝於莫斯科,恰好與史達林死於同一天。
普羅科菲耶夫身後留下一批受歡迎程度歷時不減的作品。他是二十世紀人才濟濟作曲家群中最常為人演出的一位。包括五首鋼琴協奏曲中的兩首、兩首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交響曲、許多鋼琴作品(尤其是第三號、第七號與第八號奏鳴曲), 以及至少三首的重要芭蕾舞曲--『浪子』、『羅密歐與茱麗葉』、『仙履奇緣』--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必傳之作。他在『亞歷山大·尼可夫斯基』中,表現了最傑出的電影配樂。不過時日既久,或許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終究有大部份要為時間所淹沒。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7
他早期的作品總是把效果置諸音樂實質之上;到了後期作品,又被迫寫些溫和、不痛不癢的樂曲。他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或 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都令人有不耐久聽之感。普羅科菲耶夫的情緒經常伸展不開,往往像他的『怒火天使』一樣顯露出故意制造聽眾心中震撼感的斧鑿痕跡。一旦這些震撼價值去除,可供欣賞的優點就不多了。盡管如此,他最得意的作品仍然能讓本世紀聽眾的心靈大受感動。
主要作品:
樂隊作品:交響曲7部;小交響曲;序曲;交響組曲;配樂《基日中尉》 《黑桃皇後》 《伊凡雷帝》等
鋼琴協奏曲5部;小提琴協奏曲2部;大提琴協奏曲;為朗誦與樂隊寫的《彼得與狼》
鋼琴:9首奏鳴曲;2首小奏鳴曲;組曲;練習曲
室內樂:木管與弦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2首弦樂四重奏;
舞台作品:《馬格達倫》 《賭徒》 《三櫃愛》 《火天使》 《謝苗·科特科》 《修道院的訂婚禮》 《戰爭與和平》 《真正的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 《灰姑娘》
另有合唱康塔塔、歌曲。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8
[size=3][color=purple]一、降B大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OP.84
[/color][/size]
降B大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OP.84,作於1939—1944年。共3個樂章:
1.柔和的行板,變形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充滿幽靜的抒情,副屬旋律為半音階音型。跳躍型的4次六度音程出現於第二主題之後,重復第一主題,很活潑地重復分散和弦樂段。第三主題悄悄出現又消失,開始快板的發展部。再現部為小行板,大致為原型再現。
2.如夢的行板,斯拉夫舞曲,主題與3個變奏,降D大調。左手以撥奏手法奏主題,移至D大調重復,經經過句後進入第一變奏,再經經過句到第三變奏而靜靜地結束。
3.活潑地,華麗的迴旋曲式。2個主題均具速度感,中間部很長,以古典諧謔曲中間部似的表情開拓,中間部後半部頑固低音處出現尖銳音型而推向高潮。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11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9
[size=3][color=purple]二、降b小調第七鋼琴奏鳴曲 Op.83
[/color][/size]
提起前蘇聯的作曲家, 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幾乎肯定是最先出現的兩位. 雖然兩人處於同一時代, 面對著同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氛圍, 但是他們的音樂缺表現得截然不同, 也許是但兩人內在性格和人生態度上的差異所致吧. 我比較偏愛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 感覺他的音樂中相對來說更單純, "健康"一些, 而且還有幽默感, 不像肖斯塔科維奇作品裡通常帶有的晦澀隱含或映射, 以及扭曲, 神經質甚至歇斯底裡一類的東西.
降b小調第七鋼琴奏鳴曲 Op.83是普羅科菲耶夫三部"戰爭奏鳴曲"(第6/7/8鋼琴奏鳴曲)中的一首, 開始創作於1939年, 完成於1942年並由李赫特在1943年首演. 由於這首作品中的現實意義, 問世後即刻受到熱烈的歡迎, 包括來自前蘇聯官方的獎勵 - 斯大林獎金二等獎. 即使在當時的西方國家, 隨著霍洛維茲在美國的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 音樂評論界對這部作品也是好評如潮. 現在, 第七鋼琴奏鳴曲已經成為不少鋼琴演奏大師們的保留曲目, 比較有名的錄音版本除了李赫特, 霍洛維茲兩位前輩外, 還有阿格利希, 普列特諾夫等. 甚至古爾德也為了想證明自己能彈得比霍洛維茲快而演奏過這首作品, 雖然看上去似乎有些意氣用事,但是古爾德的演奏是絕對值得一聽的. 從整體上看這首第七鋼琴奏鳴曲的結構上比較簡單, 按照傳統的三樂章形式寫成, 內容上也是經歷從首樂章邪惡與美好的對比, 慢板樂章的抒情和終樂章勝利的高潮. 的評論中說:"這首曲子正像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一樣, 對於遭到戰爭震動的俄羅斯是很有意義的...終曲牢不可破的節奏含有某種歌頌人民不可屈服的意志的英雄主義意識, 而人民是註定不會失敗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0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29
第一樂章: 不安的急板轉行板
這個第一樂章有點像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鋼琴奏鳴曲首樂章, 其標志都是以強有力的並帶有鮮明節奏的不和諧旋律和聲作為開始, 有著原始機械, 狂野粗暴的味道, 後人評說這是表現戰爭以及其帶來的恐懼和不安.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高音曲彈奏的平靜優美副部, 可以認為是暫時擺脫殘酷現實的幻想, 沉思, 回憶, 愛情... 之後自然還是可以預見到的兩個主題的再現, 反復和糾纏.
第二樂章: 緩慢的行板
第二樂章是建立在E大調上的以抒情為主的樂段, 其中包含有普羅科菲耶夫最溫柔動人的旋律, 比第一樂章副部主題更具溫暖和人性. 這個主題逐漸發展並在中間段落成為一個激動的高潮, 此後音樂重新回到優美如歌的形像.
第三樂章: 非常急促的快板
這個樂章可以說是古典音樂所有鋼琴奏鳴曲中最具動力感和煽動性的樂章. 整體上是極其激動人心和輝煌精彩的. 這個樂章實際上是一首7/8拍子的托卡塔風格曲, 但節奏因素占據主導位置, 旋律在強勁, 快速和持續的節奏音型籠罩下則退居其次, 雖然中間也出現有一閃而過的抒情段落. 全曲從頭至尾一氣呵成令人窒息, 聽過絕對要大呼過癮.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11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2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0
[size=3][color=purple]三、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 Op.82
[/color][/size]
普羅科菲耶夫從1937年開始,直到1944年為止,連續創作了這三部“戰爭奏鳴曲”。雖然這三首奏鳴曲不一定全部直接描寫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具體景像,但它們的確表現了作曲家在戰爭年代中的生活感受。這三首奏鳴曲的具體寫作情況,也可能不是按照作品的編號連續寫成的,但可以肯定最後經作曲家從總體上進行了安排,因而在音樂形像上,確有其可以感受到的連續性。從作品的音樂形像中,聽著不難感受到它們分別表現了戰爭的初期,中期和後期作曲家的心態。這三首奏鳴曲不僅是作曲家最成功的鋼琴作品,而且作為經典作品已經列入二十世界鋼琴音樂的寶庫。
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 Op.82是普羅科菲耶夫三部"戰爭奏鳴曲"(第6/7/8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一部。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占據第一樂章音樂形像主導地位的顯然是表現侵略者的毫無人性的殘暴和恐怖,這是普通蘇聯人對破壞和平生活的入侵者最真切的感受。
第二樂章,小快板,E大調,變奏曲式。這一樂章採用了作曲家最喜歡的加伏特舞曲形式,在經過緊張、激烈的第一樂章以後,這一樂章表現了在艱難困苦中人性對快樂與美的追求,但是憂郁在戰爭環境下,舞曲節奏並沒有那麼輕松,連續的刻板的四分音符節奏,從頭到尾採用斷奏奏出的和弦,聽起來仍然非常僵硬、不自然。
第三樂章,根據作曲家的要求,這是一首慢圓舞曲節奏的抒情夜曲。可怕的戰爭似乎暫時被遺忘了,歌唱愛情與幸福的民歌音調在人們心中冉冉升起,盡管不是陽光明媚的春天,旋律音調中仍然隱含著沉重、消極的氣息,但它的旋律引發人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從而是第三樂章成為這首奏鳴曲中可聽性最強也最感人的樂章。
第四樂章,嚴格的迴旋奏鳴曲式。在結構上與第一樂章呼應,同時也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在中部插部的盡情歡樂的形像之後,在現部之前直接闖入了無情的第一樂章主部主題,雖然力度較為微弱,直到最後的尾聲,這一主題仍然保持它的威嚴無情的性格。
[size=3][color=#800080]琴譜:
[/color][/size][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105][size=3][color=navy]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color][/size][/url]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3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0
[size=3][color=purple]四、5首諷刺曲 Sarkasm Op.17
[/color][/size]
雖然音樂中早已有諷刺的寫法,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題材,諷刺曲到二十世紀初才產生。這種新的體裁的產生有它長期的孕育過程,是在十九世紀諧謔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怪誕是詼諧的基礎和本質”在音樂中,諧謔曲和諷刺曲都有“怪誕”的特徵,正是這種“怪誕”的發展,使諧謔曲蛻化成為諷刺曲。
當然,在近現代音樂中,這種用怪誕手法對社會上假、惡、醜現像的揭露和諷刺,同資本主義社會一部分作曲家追求刺激、表現病態心理的作品是有原則區別的。
固然,諷刺經常用於反面形像,寫反面形像又經常需要諷刺。但是兩者畢竟不是一回事,是有區別的。
音樂中的反面形像,一般是指反面人物、反動勢力或醜惡行為。這種反面形像作曲家可以尖刻辛辣地諷刺其醜陋的外形,也可毫不留情地揭露其虛弱本質,在或兩者兼而有之。
普羅科菲耶夫是著名的音樂戲謔大師,提起他的名字,人們就會想起他音樂中常有的諧謔嘲諷的特有情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社會黑暗的烏雲,也籠罩著他所在的音樂院,並且釀成他的好友自殺的悲劇。對現實的絕望促使他寫了五首《諷刺曲》Sarkasm Op.17。這裡左手是五個降號的降b小調,右手是三個升號的升f小調,是由兩個調組成的多調性音樂,嘈雜的聲響、機械的節奏、突發的重音,繪聲繪影地刻劃了一種怪誕、缺乏人性的、凶險的形像。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096]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3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1
[size=3][color=purple]五、降B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 Op.38(改訂後為Op.135)
[/color][/size]
在鋼琴音樂從創作上,普羅科菲耶夫是在德彪西之後最引人注目、成就最大的以為作曲大師。他不但繼承了19世紀的鋼琴音樂傳統,還在鋼琴這種樂器上加上了野性而有魄力的表現,締造了一個新的鋼琴音樂時代。
這首降B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 Op.38是普羅科菲耶夫流亡國外時期創作的4首鋼琴奏鳴曲中的最後一首,1923年作於巴黎。他回國後,於1952年~1953年對此曲作了較大的修改,第一樂章展開部及尾聲幾乎完全改寫,第三樂章也作了較大修改。為此,普羅科菲耶夫將原作品38改為新編號135,現在演奏的就是經修改後的新版,於1955年出版。
第一樂章,快板,沉靜地,C大調,4/4拍,奏鳴曲式。明朗而流暢的主部主題似乎比較接近於古典音樂語彙,是歌唱性的,沒有激烈的變化。副部主題卻接連出現出人意料的進行,表現出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情趣。展開部以主部主題開始,之後是副部主題以強大有力的形態出現,左手是單純的三連音的反復。
第二樂章,小行板,降G大調,3/8拍,三部曲式。這個樂章有強烈的表現主意傾向,是這首樂曲中最美妙動人的樂章。平穩而典雅的小步舞曲式的節奏,配以新穎的現代風格的旋律,造成了奇妙的效果。一開始有裝飾音的主音斷奏和弦單調地奏出,主部主題以不安定的形態在它上面展開。中段仍保持同樣的節奏,最後再現主部主題。
第三樂章,稍快板,C大調,4/4拍,迴旋曲式。這個樂章體現出作者喜歡在鋼琴上奏出打擊樂效果的傾向。故意強調的尖銳、干澀的不協和音響與呆板的節奏,在主要主題最後一次再現時達到高峰,特別是尾聲部分更令人感受到一種“機械”動力性展開的因素。一開始樂章的迴旋曲主題輕快地奏出。第一插部主題是迴旋曲主題的延伸。第二插部主題的力度逐漸增強而轉為強烈的表情。隨後迴旋曲主題被分解,作自由處理,與第一插部主題混合在一起進行,最後,樂曲在持續的托卡塔風的曲趣中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0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1
[size=3][color=purple]六、瞬間幻想(20首)Fugitives Vision Op.22
[/color][/size]
1917年春普羅科菲耶夫完成鋼琴套曲《瞬間幻想》Op.22,其中十一首寫於1915~1916年間,這一年又增加九首。這是普羅科菲耶夫的特種“日記”,它以大膽的試驗與簡明的表現著稱。
套曲的標題--“瞬間幻想”--是從巴爾蒙特的詩借來的:
每一個瞬間我都在看著花花世界,
全是些變化無常的五光十色的玩意兒。
二十首《幻想瞬間》從情緒表達與形像塑造看都非常多彩。作者從對比出發安排著它們的次序,讓抒情的篇頁與舞蹈-諧謔的或是戲劇性的篇頁輪流交替。其中有些顯得放蕩不羈,動力性較大,似乎在描寫敵對力量之間的搏鬥。比如,標明“粗野”的第14首,神經質的興奮狀態突然為光明的嚮往所代替;帶尖銳中音的第4首則建立在極具的音響對比與不同音區的呼應上。阿薩菲耶夫發現後者與最後兩首《諷刺曲》有共同之處:在這裡“熱血沸騰的笑謔”為冷漠的“麻木氣氛”所代替。有些好像是歌劇或者舞劇場面的梗概,或者是表現古怪對比的場面,或者是感應戲劇性衝突的緊張氣氛的場面。
具有奇異幻想性的與色彩描寫性的《瞬間幻想》,同出奇制勝的巧妙和聲技藝是完全適應的。作者在這裡就和聲、節奏和鋼琴織體等方面做了各種可能的試驗。精美的第7首,模仿豎琴,織體與和聲方面的發明超過旋律思維是顯而易見的。慢圓舞曲節奏的第12首或者帶暗淡的神秘色彩的第2首又是這樣的文雅。故意玩弄某些手法有時會把作者引向頹唐、缺乏生氣,有時甚至連主題也不那麼自然,比如第13和15首。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2
《瞬間幻想》中代諧謔性的或者溫柔抒情的幾首比較好。第3、5、6、10、11幾首是普羅科菲耶夫幽默中最光輝與最新穎的範例,它們充滿年輕人的朝氣,沒有一點迷惘的陰影或者嘲弄的鬼臉。這些小鋼琴諧謔曲,有時同那些原是多核兒童暢游歌曲典型的節奏以外地結合在一起,卻又用了非常大膽的和聲連接。快樂淘氣的第5首建立在大三和弦的自由交替上。五部輕盈的第10首,充滿最滑稽可笑的蹦跳和喊叫、蹬腳和拍手:在你面前仿佛可以看到一個會表演的孩子准備做各種嬉戲的調皮相。在不長的小曲裡,把尖銳幽默的與最溫柔抒情的兩種對比強烈的形像突然交替,是普羅科菲耶夫的一個特點。比如,第3首,搖曳的搖籃曲節奏突然為類似《大管詼諧曲》的瘋狂舞曲所代替;與此相反,第11首,在喜劇性的玩笑與醜角的喧囂聲中突然出現俄羅斯式的動人歌曲的旋律。
做為套曲點綴的是幾首純粹抒情的小曲,它們像俄羅斯故事一樣飽含著感情敦厚與心靈純樸的美。從第1、8、16、17、20首我們可以看到普羅科菲耶夫的《老祖母的故事》以及此後許多童話抒情形像的起源。其中有些格外純潔,鮮明的自然調試的旋律,像《浪漫曲》Op.27那樣,與美妙的和聲基礎(沒有解決的七和弦一個接一個)結合得很有效果,比如第1首,聽上去很像一個孩子在做天真甜蜜的夢。這些抒情小品往往採用透明的“C大調”,例如第8首與第14首的中部、第6首的大部分。建立在白鍵上的音樂,普羅科菲耶夫早在作品27的浪漫曲中就用過。第16、17首,還有最後第20首的一部分,具有靜謐沉思的引向、徐徐搖擺的節奏與明朗憂郁的情緒。作者把安靜透明的抒情小品作為套曲的一頭一尾並非偶然。這些對《斯基夫組曲》的作者說來日罕見到此安撫形像,在整部套曲中騎著決定性的作用。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2
《瞬間幻想》中優秀之作是有權進入俄羅斯鋼琴古典作品之列的。卡拉蒂根曾從這部套曲看到青年普羅科菲耶夫轉向深刻揭示心靈活動這一方面是正確的;“在這些被作者稱之為《瞬間幻想》的20首小品裡,除聽到從前那種自然主義音響外,已經可以聽到新東西了,--卡拉蒂根寫道--從那兒到這兒,在充滿熱情的掌聲與失敗的哀鳴,無謂的忙碌與雜亂無章之間,你會突然穩到某種溫柔的、甜蜜的氣味。普羅科菲耶夫與溫柔……你還不相信嗎?這部美妙的組曲一旦問世,你自己一頂會深信無疑的”。
相隔六年之後,馬雅柯夫斯基談起《瞬間幻想》,還要中肯,還要熱忱。他同樣為普羅科菲耶夫轉向表現多種多樣的抒情而高興:“在《瞬間幻想》中,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作者心靈固有的深刻程度和豐富程度;感到作曲家已經度過掐斷頭猛跑的階段,開始停下來環顧四面八方,並且發現這裡不僅有驚人的旋風,而且還有深深打開心靈的安靜時刻,這才是經常運動中最本質的東西……”。馬雅柯夫斯基堅決支持這種深刻人性的、抒情的因素,而這種因素在這之前只不過在普羅科菲耶夫的某些作品中曇花一現,現在在《瞬間幻想》的音樂裡卻顯示出多麼有力啊!馬雅柯夫斯基認為,這種情況使他“看中普羅科菲耶夫,就像看中我們年輕的音樂史上不久前走過一輩合法的天才繼承人一樣”。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4
[size=3][color=purple]七、老祖母的故事 Old Granny's Tales op.31[/color][/size]
《老祖母的故事》Old Granny's Tales op.31套曲中四首標題小品特別出色。普羅科菲耶夫為它寫的題詩是這樣的:“她的某些往事已經淡忘,另一些卻始終牢記在心頭”。所有四首小品都在從容不迫的、安靜的速度上進行,為此作者從音樂性質上又作了“導演”說明:如歌地,不要激動,很安靜,最大程度地柔和等等。所有四首小品的旋律構造都同俄羅斯民歌相近,和聲則別具一格,忽而是“白鍵上”森嚴的古體,忽而又是精美的半音體系,到處都顯示出普羅科菲耶夫的個性風格。推心置腹的溫存親密的抒情,在四首小曲中都同諧謔的故事性與勉強可以覺察出來的善良的怪誕結合在一起,從深沉、陰暗的低音與獨特的旋律線條——有各種裝飾音和可怕的跳躍——中可以聽到童年時代熟悉的“恐怖的”幻想故事的回聲。
幾個故事都是三部曲式,並且在表現上都含有內在的對比。
在第一個故事裡,仿佛描繪“老祖母”外貌那種慈祥而手忙腳亂的斷奏音樂,同有稜角的和恐怖的幻想性主題相互交替。
以柔和悲傷的歌唱性旋律與嬌弱的音色迷人的第二個故事是非常動人的。這是普羅科菲耶夫抒情的最誠摯、最溫柔和最自然的篇章之一;這位一向都認為是善於表現“粗野與胡鬧”的作曲家,在這裡卻顯露出他從未有過的由衷的熱忱,這同俄羅斯民族抒情詩有直接的聯系。
好像描寫什麼妖魔場景的第三個故事,形像鮮明。它那伴隨沉重而憂郁的斷奏低音的第一主題,從各方面看,同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中《牛車》的音樂很相似。
最後第四個故事,散發俄羅斯悠長歌曲氣息的第一主題同諧謔描寫性的第二主題之間富有表現力的對比是非常引人入勝的。
《老祖母的故事》的音樂同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那種尖銳的性格刻畫與裡亞多夫寫妖魔的小品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組作品中給人留下印像的俄羅斯故事性格,在普羅科菲耶夫後來許多作品——直到第一小提琴奏鳴曲與舞劇《寶石花的故事》——中得到了發展。
這部作品正如某些《瞬間幻想》一樣,具有普羅科菲耶夫青年時代鋼琴風格的許多典型特徵。阿薩菲耶夫是這樣描述這一風格的:“克服為裝飾二裝飾的技藝與濃重密集的和聲,到處占優勢的是豐富的旋律線條,而這線條又是如此溫柔、生動、有彈性、切合顯示、活潑、尖銳、清晰並且往往性格鮮明,富有深刻表情,仿佛還是有雕刻工的鋼針描畫出來似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4
[size=3][color=purple]八、3首小品“思索” Three Pieces “Thoughts” op.62[/color][/size]
普羅科菲耶夫這部重要的作品《三首小品“思索”》Three Pieces “Thoughts” op.62,作於1933年~1934年間。當時正處於蘇維埃政府當權,他們鼓勵作曲家們為社會主義學說進行創作。普羅科菲耶夫則被期望著創作一些為大眾所接受的流行的電影及芭蕾音樂,於是創作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彼得與狼》等作品。
這三首在曲式、和聲和風格都非常獨特的鋼琴小品充滿了悲傷、陰霾、不祥的氣氛和內省。在這部作品中,以往作品中強烈的情感和衝動的年輕的活力已經為遲鈍的謹慎的思維做出讓步,宏亮的音色已經變得暗淡無光。演奏者需要花相當一部分時間去體會普羅科菲耶夫所要表達的內容。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7
[size=3][color=purple]九、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選曲 Op.75[/color][/size]
十月革命使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離開祖國遠走他鄉。雖然他在西方取得了巨大成功,卻無法抗拒強烈的思鄉之情,最終於1936年返回蘇聯。然而,當這位已經成為前衛藝術領軍人物的作曲家回國之時,卻發現當時的環境已經與離開時大不相同。帝俄時代追求的誇張奢華的風格已不再被提倡,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尤其強調音樂的“優美動聽”。普羅科菲耶夫改變了“巴黎時期”創作現代作品方向的嘗試。1935年夏天,他開始構思一部根據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素材的芭蕾舞劇。
要把莎士比亞偉大的悲劇搬上芭蕾舞台!不少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對聖物的褻瀆。完全拋開原作詩一般的語言造成的強大感染力,究竟能不能表達這部悲劇極其細致的心理內容,能不能表達其中包含的各式各樣的情感呢?
眾所周知,用莎士比亞的劇情內容、尤其是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劇情內容寫成的宏偉的歌劇或交響樂體裁的作品倒是有的。全世界的聽眾至今仍然為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與柏遼茲以同一題材創作的戲劇交響曲而感到激動。音樂史上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題寫成的歌劇已知有十四部之多,其中包括古諾那部激動人心的歌劇在內,但是,卻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一部以莎士比亞的戲劇材料成功寫成的古典舞劇,歷史上的幾次嘗試都沒有什麼成效。因此對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來說,他們實際上是他的重要的、也許是不可戰勝的對手。盡管如此,他還是為解決這項艱巨的任務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1935年9月8日,普羅科菲耶夫完成了全部舞劇配樂的創作,然而,這部舞劇卻以其音樂“不適合跳舞”的理由遭到抵制。幾經周折之後,也仍然只有一個蘇聯以外的芭蕾舞團願意首演這部舞劇(還是縮編版)。但最終,普羅科菲耶夫的這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它已成為芭蕾舞劇目中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之一。
這部舞劇的誕生標志著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生涯中出現了驚人的轉折。這是他在藝術發展上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躍進:從巴黎時期冷漠的表現主義躍進到對現實主義的徹底肯定。作曲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表現得如此真實、深刻。他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不陶醉於外在的描寫,不迷戀於怪誕的或者表現主義的誇張;沒有留下“巴黎時期”灰白色情感委靡的思辨痕跡。音樂以人性的全部力量再現了莎士比亞的角色的生動形像,他們的熱情與衝動,他們之間的戲劇性衝突。在以莎士比亞的戲劇作為素材的同時,作曲家不是簡單地把原作機械地再現,而是對其做了巧妙的刪改及擴充。“粗暴無禮的”普羅科菲耶夫在這裡以真正的詩意歌頌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並用具有舞台戲劇性的音樂,為我們刻畫了幽默的茂庫西奧、善良的勞倫斯神父、詼諧的奶媽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為適應舞台表演及戲劇性發展的需要,作曲家還在音樂中巧妙地加進一些插曲,如透明光亮的《清晨小夜曲》、優美雅致的《少女與百合花舞曲》等。這些精緻美妙的小曲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像。
1936-1946年間,普羅科菲耶夫在舞劇配樂的基礎上為交響樂隊編寫了三部組曲,這些組曲也成為音樂會上的深受歡迎的曲目。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7
《羅密歐與朱麗葉》舞劇音樂共五十一曲,開始並不為人們所接受,1936年,作曲家將其改編成兩首管弦樂組曲和一套鋼琴組曲,在音樂會上演出並受到歡迎。直到1940年這個舞劇才在列寧格勒上演成功,從此成為世界芭蕾舞台上的著名劇目。1944年,作曲家又由此改編了第三部交響組曲。這部舞劇劇情與同名歌劇基本相同。它的音樂繼承並發展了柴科夫斯基舞劇音樂的交響性原則,以特有的深刻抒情性和戲劇性著稱於世。美妙動人、豐富多采的旋律與和聲,復雜多樣化的節奏以及雄魄壯闊、精緻華麗的配器,把舞劇音樂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時代高度。
第一組曲共分七段: 1.民間舞曲,2.場面,3.情歌,4.小步舞曲,5.假面,6.羅密歐與朱麗葉,7.提伯爾特之死。
第二組曲也分七段:1.蒙泰歐與凱普萊特,2.少女朱麗葉,3.勞倫斯神父,4.舞曲,5.羅密歐行前在朱麗葉家中,6.安底列斯姑娘的舞蹈,7.羅密歐在朱麗葉墳旁。
第三組曲分六段:1.羅密歐在噴泉旁,2.晨舞,3.朱麗葉,4.奶娘,5.晨歌,6.朱麗葉之死。
鋼琴組曲《羅密歐與朱麗葉》Op.75共由十首作品組成,它們分別是:
1. 民間舞曲 Folk dance (Village dance)
2. 場景 - 街上漸漸活躍起來 Scene(The street awakens)
3. 小步舞曲 - 客人們到來 Menuet(Arrival of the guests)
4. 少女朱麗葉 The young Juliet
5. 面具 Masks
6. 蒙泰歐與凱普萊特 The Montagues and the Capulets
7. 勞倫斯神父 Friar Laurence (Father Lorenzo)
8. 提伯爾特之死 Mercutio
9. 少女的百合之舞 Dance of the girls with lillies
10. 羅密歐與朱麗葉告別前夕 Romeo bids Juliet farewell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7
[size=3][color=purple]十、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Op.53
[/color][/size]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Op.53,作於1931年,因為在一次大戰中失去右手的著名鋼琴家維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而作,故又稱為《左手鋼琴協奏曲》。此曲作成之時,維特根斯坦稱“我看不懂其中的任何一個音符”而拒絕接受,故直至維特根斯坦去世後3年,此作完成25年後,1956年才由普羅科菲耶夫改訂,於9月6日由在二次大戰中失去右手的拉普(Siegfried Rapf, 1917~)主奏首演。此曲普羅科菲耶夫自己的說明為:“第一樂章是著重於手指技巧的快速樂章,第二樂章是以平靜和莊嚴展開的行板,第三樂章是快板奏鳴曲,第四樂章則咀嚼第一樂章。”
此部作品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活潑地,托卡塔形態,自由的三段體。在弦樂、大鼓降B音強奏支持下,主奏鋼琴奏主要主題,在十六分音符音階化進行後,單簧管、低音管、圓號等下行半音階性和弦進行伴奏下,鋼琴奏輕松的旋律。在返回十六分音符音階性旋律與分解和弦快速的動勢,前後有單簧管悠閑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奏滑稽的音型。第一小提琴在弦樂伴奏下奏新樂念,主奏鋼琴斷奏出現細碎音。第二段鋼琴奏金屬般的尖銳音響,以降A音為中心作機械化重復,低音樂器作半音階化伴奏。主奏鋼琴模仿半音階進行,在低音域展開八度強奏。第三段再現第一段,最後銅管和主奏鋼琴以小三度和弦有力地結束。
第二樂章,抒情的行板。有小提琴平靜的旋律開始,單簧管繼承,主奏鋼琴奏三連音符樂句後奏主要主題,弦樂短小應答後,中提琴、低音提琴表現這個主題,鋼琴奏分解和弦。鋼琴奏引子旋律,樂隊發展主要主題,至高潮後,鋼琴以和弦方式奏三連音符樂句,引子開頭旋律經各種樂器強調後輕輕消失。
第三樂章,中板,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在樂隊強奏後,小號奏第一主題前半樂句,弦樂回應後,主奏鋼琴呈示第一主題後半樂句,重復後進入中庸的快板。在弦樂刻劃的節奏上,主奏鋼琴呈示第二主題,第一主題前半部分出現於長笛與小號。第二主題再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前半部再由主奏鋼琴奏出,第一主題後半部經主奏鋼琴和木管發展後,經極快的快速音群,主奏鋼琴再奏新樂念,各種樂器繼承後,低音管再現第一主題前半部。第一主題後半部、第二主題以主奏鋼琴為中心,由各種樂器再現,經快速音群而結尾。
第四樂章,咀嚼第一樂章主要主題,極為短小而引向結尾。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8
[size=3][color=purple]十一、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Op.26
[/color][/size]
普羅科菲耶夫寫過五部鋼琴協奏曲,其作品風格獨特,是現代鋼琴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珍品。《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26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部.這首協奏曲音樂語言的特點,是民俗性與復調手法的結合,顯示出作曲家創作出個性的高度成熟。音樂時而嬌媚、時而粗野、時而安詳寧靜、時而幽默風趣,對比豐富,變化萬端。這部協奏曲鋼琴技巧的難度令人瞠目,但效果驚人,因而被稱為“吃力而討好”的作品。他已成為大鋼琴家爭相演奏以顯示自己高超技藝的20世紀經典鋼琴名作之一。
第一樂章:行板-快板,C大調,4/4拍,自由奏鳴曲式。音樂反映出明朗、樂觀和盎然生趣的情緒。急速的音流引出獨奏鋼琴那熱情洋溢、充滿動力的第一主題。接踵而來的第二主題,旋律曲折、零碎,節奏機械、和聲緊張而尖銳。樂曲中段鋼琴上華麗的音型與樂隊相互結合,像是對俄羅斯的大地,茂密森林和寬闊的草原的贊頌。尾聲,重又卷入那旋風般滿無節制的進行,然後猝然中斷結束樂章。
第二樂章:小行板,e小調,4/4拍,變奏曲式。由主題及其五次變奏和一段相當擴展的尾聲組成。樂章的主題充滿一種溫柔的笑意。隨後的五次變奏以自由處理這一基本主題核心為基礎而展開。第一變奏以與主題相同的速度進行,首先由鋼琴滑奏的音型開始,以鋼琴獨奏的和弦單獨柔和的陳述主題,隨後木管組出現主題,鋼琴用顫音音型為之裝飾;第二變奏為快板,鋼琴突然出現粗獷的風格,小號響亮地奏出主題,然後主題再加以變形,經過各種樂器進行裝飾變奏;第三變奏為中庸的快板,樂曲變得少有沉著之感,樂隊採用4/4拍,而鋼琴採用12/8拍。鋼琴的音樂以節奏重音交錯的三連音音型連續為特點,樂隊演奏的主題已經過變形而面目全非;第四變奏速度轉慢為行板,鋼琴奏起冥想性的變形主題,弦樂加弱音器為之襯托。不久鋼琴奏起帶有幻想味的華麗音型,快速的經過句不時出現全音階的因素和連續的大三度平行進行,反映出法國印像主義音樂的某些影響;第五變奏是適度的快板,這裡音樂又開始活躍起來,鋼琴的低音區出現生動的節奏型不停地向上推進,這種節奏化的音階上行數次反復,發展成怪誕的音樂,並越來越華麗輝煌。最後,樂隊演奏擴大了的主題,鋼琴以斷奏一面加以華彩型的裝飾,一面緩慢地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適度的快板,C大調,迴旋曲式。音樂具有沸騰的舞蹈性效果,鋼琴和樂隊在急速的進行中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輝轉化為英勇的情緒,反映了民間節日狂歡的形像。開始由低音弦樂撥奏和大管同以氣走的形式呈示出迴旋曲明快的主要主題。第一插部主題的旋律並不鮮明,以附點節奏加以快速華麗的經過句為特徵,樂隊也用同樣的音型化片斷與鋼琴的音響交相輝映。經過簡短的主要主題的再現進入第二插部,這部分速度加快,樂隊富於表情地奏出抒情的主題,旋律中含有大量的變化音,是一種現代性的音調。這段抒情樂觀的音調輕柔地結束後,鋼琴奏出諧謔風格的旋律。低音平淡的節奏型襯托著上聲部靈巧的跳動。樂隊不斷與鋼琴形成應答,將音樂推向熱情的高潮。隨後樂曲回到快板,一次次的再現主要主題,不久鋼琴彈出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機械化的效果。最後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機械化的效果。最後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之勢華麗的結束全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8
[size=3][color=purple]十二、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 Op.29
[/color][/size]
《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Op.29,原作於1908年,修改完成於1918年。樂譜上附有“為紀念斯密特霍夫而作”的獻辭。由於作曲家是為追悼這位英年早逝的密友而作,因而全曲充滿了、冥想、傷感的氣氛和抒情的音調。全曲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c小調,奏鳴曲式,持續的快板速度,3/4拍 。主部主題由沉重的低音區開始,採用非常傳統的小調和聲語言配置。副部主題由左手彈奏的低音區四分音符穩定的音調組成的伴奏聲部,幾乎是由同音反復組成,且配上非常器樂化裝飾的旋律聲部,其效果顯得相當奇特。後來的展開部與再現部的寫法則非常規範。
第二樂章,是一首雙主題變奏曲,原為1908年所作的《e小調交響曲》的行板樂章,1934年又曾改編成一首獨立的管弦樂小品Op.29。由此可見,該曲保留了某些管弦樂寫法的痕跡並非偶然。它的主要寫法特點是將主調音樂寫法與復調音樂寫法巧妙地結合起來。以行板速度奏出的節奏悠長、緩慢的a小調上的第一主題由於是在連續的八分音符音型伴奏下,聽起來效果沉重而憂傷。但是補救在中音區就出現了作為呼應的該主題的緊接模仿聲部。第一變奏為第一主題的織體變奏,伴奏音型換為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緊接模仿聲部繼續保持),後半部又轉為六連音。第二變奏則是在分解和弦背景下,高音與中音聲部作主題及倒影的主題的交叉與對置。然後出現了大調性格、12/8拍、色彩較為明朗的第二主題,並以清淡的織體與第一主題的濃重織體,形成鮮明對比。在恢復原速及原節拍的第三變奏中,又一次出現第一主題與倒影主題的結合,最後是第四變奏,作為樂章的小結,將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用對比復調的手法加以結合,夠成了綜合性的再現部。該樂章彈奏的難度在於,在第一變奏以後,要求將兩個復調聲部與穿插其間作為伴奏聲部的分解和弦音型,在音色及力度控制上明顯地加以區別。
第三樂章,是燦爛而不太活潑的快板。奏鳴迴旋曲式。作為疊句的主部主題,音調上以強調不協和的倚音效果為特點。在快速十六分音符伴奏下的第一插部的音調,雖然是按C大調記譜,但實際上主音是G,並具有一定的G弗裡吉亞調式的因素。相比之下,中央插部的音調則比較徐緩而抒情。由於第一插部的再現,調性回歸為C(弗裡吉亞),從而體現了奏鳴曲式的基本特點。這一樂章(及第一樂章)結尾的強奏和弦開始出現了普羅科菲耶夫喜歡在終止和弦中加入不協和小二度音程的“嵌入音”的最早實例。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9
十三、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10
普羅科菲耶夫共作有5首鋼琴協奏曲,這5首鋼琴協奏曲前兩首作於其在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期間,中間一首作於十月革命離開蘇聯前後,後兩首均作於歸國之前,都屬於追求形式表達的作品,有鮮明的追求現代音響效果的印跡。普羅科菲耶夫追求鋼琴的技巧表達,在這些鋼琴協奏曲中,常常是躍動的節奏,很技巧化而富重量感的和弦、八度音程的技巧化組合。
《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10,作於1911~1912年其在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期間,呈獻給齊爾品,1912年8月7日由作曲家本人主奏鋼琴首演。普羅科菲耶夫自己稱這首作品“在樂念與表現這兩方面,是我第一個成熟的作品。”作品採用單樂章,分成三個部分:
1. 燦爛的快板,以樂隊莊重地合奏3個和弦開始,鋼琴與小提琴有力地演奏序奏主題,這是普羅科菲耶夫13歲鋼琴習作的移用。然後鋼琴以轉快展現托卡塔型輕快音群後,再平靜地展開有舞曲節奏的第二主題。各樂器接替,鋼琴更快地強調,經過有力的和弦終止後,在長號與低音號所奏和弦後,弦樂奏短小且含哀愁感的音型。鋼琴彈三拍子節奏與滑奏組合的華麗旋律和齊奏活潑的快速音群後,通向高潮。鋼琴在重復八度音程半音階化音型之下,樂隊伴奏邁向開頭的序奏主題,鋼琴奏八度分解和弦與樂隊重復序奏主題形成結尾。
2. 行板,小提琴先奏出抒情旋律,鋼琴繼承後,先移到上聲部再移到中聲部,低音管、長號平靜地模擬這個旋律,小提琴、中提琴繼承,鋼琴以有力的和弦支持,長笛與單簧管、低音管以美麗的上升旋律重疊。鋼琴再強調抒情旋律,長笛與單簧管以平靜的和弦相疊之際,鋼琴合奏模擬同樣的分解和弦靜靜地終止。
3. 諧謔的快板,弦樂以撥奏與圓號、低音號所奏的和弦開始,在鋼琴半音階進行引導下,回顧第一部分第一主題,長號與圓號交替演奏第一部分第二主題,然後移到鋼琴發展。在稍慢的弦樂、長號、低音號的快速音群與鋼琴輕快的節奏交織下發展。鋼琴華麗的八度音程後,經過與第一部分終結部同樣的發展,強調序奏主題而結束。
cc.chrischris 2008-6-23 00:39
[size=3][color=purple]十四、交響童話《彼得與狼》Op.67 - Nikolayeva 改編
[/color][/size]
普羅柯菲耶夫為兒童寫的一部交響童話《彼得與狼》Op.67,完成於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兒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該作品是普羅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該曲雖以兒童為對像,但同時也使成人們產生很大興趣。由作者本人所構思的情節和撰寫的朗誦詞,具有生動活潑而又深刻的教育意義。
故事情節大致是: 少先隊員彼得與他的小朋友鳥兒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鴨在池塘嬉遊,與小鳥爭吵。小貓趁機要捕捉小鳥,被彼得阻攔。爺爺後來嚇唬他們說狼要來了,把彼得帶回家。不久,狼真來了,吃掉了小鴨,還躲在樹後要捉小鳥和小貓。彼得不顧個人安危,在小鳥的幫助下捉住狼尾巴,將它拴在樹上,爺爺和獵人趕來把狼抓進了動物園。故事寓意深刻,表現了兒童彼得以勇敢和機智戰勝了凶惡的狼。
作曲家運用樂器來刻劃人物和動物的性格、動作和神情,音樂技巧成熟,形式新穎活潑,旋律通俗易懂。全曲既有貫穿的情節,而又不是干澀地平鋪直敘;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段落不但形像鮮明,而且還含有表達盡致的藝術魅力。當然,最可寶貴的還是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只要團結起來,勇敢而機智地進行鬥爭,任何貌似強大的敵人都是可以戰勝的。
音樂中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弦樂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響,分別代表小鳥、鴨子、貓、爺爺、少先隊員彼得和獵人的射擊聲等。曲中採用長笛的高音區表現小鳥的靈活好動; 弦樂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繪了彼得的機智勇敢;鴨子的形像由雙簧管模擬,生動地刻畫出那蹣跚的步態; 單簧管低音區的跳音演奏描繪了小貓捕捉獵物時的機警神情; 爺爺老態龍鐘的神態由大管渾厚、粗獷的聲音來表現,節奏和音調模擬了老人的嘮叨; 狼陰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圓號來體現。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40
[size=3][color=purple]十五、a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Op.28[/color][/size]
《a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28,原作於1907年,1917年改寫。據作曲家自稱:該曲的展開部與再現部,為配合鋼琴的彈奏技法需要,都曾經有所變更。不過整個構思大體未變。我們今日從總體上看來,這首和第四首,都基本上延續了大小調和聲思維的特點,不同於以上第二首,已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將大小調與民族調式和聲語彙加以融合的探索。
該作品為單樂章的奏鳴曲,採用不太規範的奏鳴曲式寫成。長長的引子(第1~28小節)建立在十六分音符強奏(ff)旋風般攻擊性音調基礎之上,由左手彈奏連續下行的半音線條做為主要伴奏音型。從後來的樂思發展來看,這種半音線條是構成全曲和聲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表現了作曲家繼承並發展後期浪漫派半音化和聲思維的努力。主部主題(第29~52小節)建立在連續八度,甚至超過八度的大跳音程之上,並作連續轉調(a小調-e小調-b小調-#c小調),顯得剛健有力。通過一個簡短的連接部轉入帶有俄羅斯民歌風味的C大調副部主題(第58~77小節),作為與引子及主部主題的鮮明對比,副部的中間聲部則是特別要求用連奏奏出的柔美而軟弱無力的半音音調。結束部(第79~93小節)材料有獨立的主題意義,並在展開部中得到發展。展開部(第94~153小節)主要是副部主題與結束部主題的展開。展開方法主要是在和聲上。引人注目的是,半音音調在其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先是加上平行的小三度音程(第103~110小節),再換成平行的大三度音程(第122~131小節),最後是平行的半減七和弦(第148~149小節)。全曲在來自副部材料的強奏和弦中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40
[size=3][color=purple]十六、d小調托卡塔 Op.11
[/color][/size]
《d小調托卡塔》Toccata Op.11,作於1912年,是普羅科菲耶夫最華麗的鋼琴作品之一。整部作品緊湊相接,一氣呵成,精力充沛,音響刺耳,有敲擊特徵。其創作貫穿於他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創作之時。2/4拍,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40
[size=3][color=purple]十七、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Op.16
[/color][/size]
《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16,作於1913年,當時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殺,故此曲呈獻給斯密特霍夫,因原譜丟失,普羅科菲耶夫1923年憑記憶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時,因為一直是節奏的激烈敲擊與不協和和弦的連續,曾遭到許多人退席謾罵。多數報道稱:“這種未來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我們是來享樂的,我家的貓也會彈這種音樂。”而當時賈吉列夫正是聽完此曲而邀請普羅科菲耶夫為他創作舞劇音樂,批評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 1875-1925)則稱:“我確信十年後,聽眾會給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天賦報以相當的掌聲來為昨日冒失的嘲笑贖罪。”這部作品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小行板,g小調,奏鳴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樂撥奏和單簧管2小節序奏作引導,鋼琴左手彈分解和弦,右手出現充滿憂愁的第一主題。主題在木管與鋼琴間一來一往後,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題為小快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後,不斷展開華麗的音型。移至長笛與雙簧管、長笛與單簧管後,稍慢一點,以樂隊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以鋼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開第一主題華麗發展始,以快速達到高潮,平靜之後再現部鋼琴一出現第一主題立即結束。
第二樂章,諧謔曲,活潑地,d小調,三段體。為快速進行的托卡塔型樂章。第一段一開始就以強烈的鋼琴主題為中心,弦樂撥奏,管樂作滑稽音型夾在中間。中段是伴奏的樂隊不斷奏躍動性樂念,鋼琴不斷繼續托卡塔音型。
第三樂章,間奏曲,溫和的快板,g小調,三段體。第一段以樂隊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鋼琴進入作華麗發展。中段小提琴撥奏出明確主題並加以發展,鋼琴一再奏滑奏音型,樂隊與之互為糾纏,構成優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種不同變化。
第四樂章,熱情奔放的快板,g小調,A-B-C-B-A結構。A以鋼琴與長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鋼琴以敲擊手法進入,與弦樂撥奏形成對比。B速度轉慢,鋼琴敲出一半和弦後,單簧管、大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羅斯風格的d小調旋律,鋼琴繼承後再交給大管、雙簧管,圓號又以逆行。C速度轉快而進入快板,長笛與弦樂撥奏造成音型交疊,樂隊咆哮和鋼琴和弦構成高潮。平靜後,在沉重的和弦後,鋼琴獨奏華彩,B段要素再現,到行板趨於平靜,又變成快速音群,鋼琴冥想性獨奏。然後樂隊形成尖銳的音響,回到熱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後進入C段要素構成的短小終結部而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41
[size=3][color=purple]十八、4首小品 Op.4
[/color][/size]
《四首小品》Four Pieces Op.4,作於1910-1912年(另一說法是從完成Op.1後即開始動筆寫作)。普羅科菲耶夫早期創作時喜歡為自己的作品添加標題,並希望觀眾在欣賞他作品的同時感受到他高超的鋼琴技術。因此,他早期的四部鋼琴獨奏作品演奏難度都非常大。這部作品的四首小品分別是:
1. 回憶 Reminiscences,安靜的,是憂郁的控訴,帶有斯克裡亞賓和聲特色。
2. 熱情 Impetus,甚快板,是純粹的普羅科菲耶夫早期前衛風格。
3. 絕望 Despair,憂傷而激動的行板,是四首小品中最有深度,篇幅最大者。全曲沉浸在深深的沮喪及迷惑的色彩中。
4. 魔鬼的誘惑 Diabolical Suggestion,幻想風格的行板,是普羅科菲耶夫最著名的鋼琴作品之一。它是一首取悅耳朵及眼睛的作品,展現的是一幅野蠻的,怪異的畫面。主題短小,隱藏在大部分的下行音符中並逐漸擴大明顯直至狂熱。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19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41
[size=3][color=purple]十九、進行曲和諧謔曲 - 選自童話歌劇《三個桔子的愛情》[/color][/size]
1919年,普羅科菲耶夫在美國創作了新古典主義的四幕童話歌劇《三個桔子的愛情》The Love for the 3 Oranges Op.33。1921年12月30日,由芝加哥歌劇協會在芝加哥劇院,由作者親自指揮,作首次公演。這是根據《圖蘭多》的原作者格齊的童話劇創作的,敘述一個王子受到巫女的詛咒,飄洋過海尋找三個桔子,最後找到時,桔子裡有個姑娘,與王子成婚。故事情節是虛構的,它將童話、笑話、諷刺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童話歌劇之一。全劇始終充滿著幽默感和戲劇性,且帶有很強的動作感,聽起來十分有趣。
這部歌劇的旋律性不強,多為朗誦式的音調,加上用俄語演唱,在世界上很少演出,錄音更不多見。但它十分重視樂曲的表現,劇中性格鮮明、輪廓突出的間奏樂段比比皆是。劇中第二幕第一場的《進行曲》March旋律清新明快,節奏矯健有力,那一連串清脆的小鼓敲擊聲和嘹亮的小號聲,一下子就帶出了進行曲壯麗的色彩與活潑的生氣,且充滿著現代氣息,成為演出、錄音的熱門曲目。作者另據歌劇中的部分選段組成的《三個桔子的愛情》組曲也很受歡迎。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2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0:42
[size=3][color=purple]二十、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Op.14
[/color][/size]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14,作於1912年,1913年出版,1914年初演。這部作品是1912年8月作曲家隨其母親去高加索奇斯洛夫多克斯溫泉旅遊、療養時創作的。由於第三、第四奏鳴曲主要根據原有的習作加工改編而成,帶有較多的學生習作痕跡,而這一首則是作曲家第一次獨立創作四樂章的鋼琴奏鳴曲,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作曲家邁向成熟時期的特點。
第一樂章,d小調,2/4拍,不太快的快板,奏鳴曲式。樂章可看出作曲家幽默、大膽的個性。
第二樂章,a小調,4/4拍,清晰的快板,諧謔曲,三部曲式。基本主題用托卡塔奏出,富於詼諧的情趣。
第三樂章,升g小調,4/4拍,行板,三部曲式,主題帶有搖籃曲體裁的特點。
第四樂章,d小調,6/8拍,活潑的快板,迴旋奏鳴曲式。全曲幾乎沒有停頓的快速音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21 A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