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3 01:03
[size=4][color=royalblue]Toru Takemitsu, 1930 ~ 1996[/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Toru.jpg[/IMG]
早年生平 :
日本作曲家。在他的誕生一個月後 , 因其父工作的緣故被帶往中國居住。 1938 年武滿徹回到日本上小學 , 1944 年徵兵中斷了他的正規教育。兵役期間 , 武滿徹頭一遭聽聞西方音樂 , 軍營中的一位軍官播放法國香頌 “Parlez-moi d'amour” 的留聲機錄音 , 歌曲對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像。二次大戰戰後 , 武滿徹在橫濱的美軍消費合作社當服務生 , 他經常收聽美國駐軍的廣播音樂。 16 歲時 (1946) 他下定決心學習音樂。武滿徹的音樂教育大部分來自自學 , 不然也是斷續不連貫的。自 1948 年隨清瀨保二(Yasuji Kiyose)學習 , 但根本上是自修的 , 他和清瀨保二大部分進行的是藝術觀念上的交流。
創作分期 :
早期 (1950~1957) 承襲自法國的音樂風格到電子音樂寫作
此時期武滿徹將德彪西視為音樂創作典範 , 也在朋友的引介下認識了梅西安的音樂 , 更很快的在作品中顯現所受到的影響 。此間的作品多在前衛藝術團體 ” 實驗工坊 ” 發表 (Experimental Workshop) 。 1955 開始寫作電子音樂作品。 1956 寫下第一部電影配樂《瘋狂的果實》 ( 一生共寫了 93 部 ) 。 1957 因嚴重肺病寫下成名作《弦樂安魂曲》。
斯特拉文斯基在訪日期間對其作品大為讚賞 , 奠定了他日後的大師地位。
高峰期 (1958~1979) 扭轉武滿徹對東西方音樂觀感的約翰•凱奇(John Cage)
1958~1960 間武滿徹獲得了海內外的大獎 , 在 60 年代創作力旺盛 , 風格與技巧漸趨圓熟。 1961 年首次受到約翰•凱奇音樂觀念影響武滿徹以圖解樂譜(graphic score)記譜 , 並引入了偶然和機遇的因素寫作了《鈴》、《祭品》、和《瓦萊麗》。 1962 年凱奇首次訪日 , 武滿徹全程陪同。 凱奇的東方式思維使武滿徹反觀自身對音樂本質的看法 , 及重新估量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價值。 1967 年是武滿徹創作生涯的轉戾點 , 紐約愛樂成立 125 週年委約創作的《十一月的步梯 — 為琵琶、尺八及管絃樂團》獲得了盛大的成功 , 不僅為西方觀眾展現了日本傳統樂器的豐富表現力及魅力 , 而且也展示了東西方兩重文化背景下美學追求的衝突與融合。於是奠定他在音樂史上的關鍵地位 — 東西方的音樂橋樑。 70 年代的武滿徹即活躍於國際舞台。並著力於開發音樂更多元文化的思考。
晚期 (1980~1996) 音響及音樂織體澄澈化及像徵主義的運用
仍有多量的創作 , 許多來自文學作品啟發的靈感。如《雨樹素描》 (1984) 來自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建三郎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晚期的創作特徵為 , 整體音響的和諧較以往為甚及像徵主義手法的普遍使用。他同時也是一為作家及演講者 , 發表了相當多的論文和札記 , 訪談了許多到日本訪問的音樂家。 1996年,武滿徹卒於東京。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5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03
武滿徹的音樂觀
大自然的各種景像是他的創作來源 , 如水、風、海、樹、季節 , 不同於西方文化對自然的解讀 , 武滿徹認同日本傳統文化的觀點 — 把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 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是生命的本質狀態。另外對夢、數字等的像徵意義的偏好 , 展現了他東方神秘主義的一面。武滿徹認為 , 現代生活使得人失去了與自身 ” 內在自然 ” 的平衡 , 他所作的自然並非客觀疏離的描寫 , 而是透過自身與自然意像的交互感應 , 結合自身的生命經驗 , 通過像徵主義的手段 , 表達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狀態。
武滿徹的主要研究方向仍在作為一個在東西方跨越扮演關鍵地位者的生平背景 , 作品內容的研究則在如何將東西方的樂器融合為同一種音樂素材。
武滿徹的代表作品
1. 管弦樂《鳥兒飛落到星狀的庭院》,《弦樂安魂曲》,為十七件弦樂器演奏的《地平線上的多利亞》等。
2. 尺八、琵琶與樂隊演奏的《十一月的腳步》,雅樂《秋庭樂•一具》等。
3. 鋼琴作品《禱文》、《雨樹素描》、《愛之歌》等。
4. 吉他與樂隊《夢的邊緣》,吉他作品《晨曦中》等。
5. 電影配樂《瘋狂的果實》等。
cc.chrischris 2008-6-23 01:04
[size=3][color=purple]一、柔板 - 鋼琴曲《禱文》Litany
[/color][/size]
《禱文》Litany,為紀念懷納(Michael Vyner)而作。作於1950年,並於1989年重寫,1990年5月6日由克洛斯利(Paul Crossley)首次在東京首演,1994年12月13日由Eliza Garth在卡內基大廳演出。
這首作品是武滿徹最早的作品,當時他正與肺結核病做鬥爭。師從清瀨保二(Yasuji Kiyose)學習作曲,但他很快就發現了屬於自己的音樂方向,並很快就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最初這首曲子標題為《兩個樂章的慢板》Lento in due movimenti,這是非常含混不清及荒謬的,因為它實際上僅有一個樂章,從中分成兩部分。武滿徹在演奏它一遍後便將手稿遺失了。40年之後,作曲家將這首曲子草稿上殘留的片斷,重新寫成了這首作品以紀念倫敦指揮家、樂譜出版商懷納(Michael Vyner)。作品仍以兩個樂章的形式出現。
第一樂章 柔板 Adagio,以憂郁的f小調開始,和聲上令人聯想到梅西安與斯克裡亞賓。主題素材展開後,出現新的樂思,空曠的八度,稍微有點德彪西及日本風格,已經可以看出武滿徹日後所表現出來的融合東西方音樂元素的跡像。樂章後半部分,主題素材與新樂思融合在一起。
第二樂章 神秘的慢板 Lento misterioso,有個快速的中段。可見梅西安的影響。如歌的旋律加以高音部分伴奏,可以冠之“水滴”或“露珠”之名。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04
[size=3][color=purple]二、雨樹素描 Rain Tree Sketch
[/color][/size]
《雨樹素描》Rain Tree Sketch,作於1982年,在莫裡斯·弗盧爾裡特(Maurice Fleuret)50歲的生日時題獻給他。於1983年1月14日由鋼琴演奏家Kazuoki Fujii在東京首次演出,並於1987年4月3日由鋼琴演奏家彼得·塞爾金(Peter Serkin)在卡內基大廳演奏。演奏時間約4分30秒。
武滿徹喜歡花園,因為這能為他帶來創作的靈感。他也像德彪西一樣喜歡雨景。在1980年,他就以“雨”為體裁創作了為四件樂器而作的《雨期》Rain Spell for four instrumentalists,室內樂《降雨》Rain Coming for chamber orchestra,以及為三件打擊樂器而作的《雨樹》Rain Tree for three chiming percussionists。“雨樹”是作曲家從他的朋友那裡得知的。他說:“這種樹之所以稱為雨樹,是因為從它們那茂盛的葉子上滴下的水珠能從昨夜持續到今日下午。”
這首《雨樹素描》給人們帶來的是令人愉快的水滴的印像,雙手大部分時間都在高音區輕柔地彈奏。作品中還有不少形態各異的重音及延長音記號,演奏時應注意分辨其區別(具體請看樂譜附帶的解說)。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05
[size=3][color=purple]三、音距 Piano Distance
[/color][/size]
《音距》Piano Distance(又譯“弱奏的層次”),作於1961年4月,為日本鋼琴家兼作曲家高橋悠治(Yuji Takahash)的獨奏音樂會而作。於同年10月30日由高橋悠治在東京首演,並於1979年2月4日由瓊•陶爾(Joan Tower)在卡耐基音樂大廳演出。演奏時間大約為四分半鐘。
在對中西方音樂的探討過程中,武滿徹創作了一些令人震驚而精采的作品,其中就包括這首《音距》。作曲家自己形容這首作品為“音在弱奏力度範圍的色彩逐級變化”(“the gradation of tone variations heard in the soft dynamic range.”)同時跟鋼琴音響的音色、密度、音量的遠近等多種意義的“距離”相關。樂曲規定一小節的時間為3秒,在此時間內,由演奏者使節奏自由呼吸。散板式節奏徐緩的聲波,演奏者瞬間的動態,使音響更富有生氣。樂曲時而激烈運動,時而沉默,充滿密度很高的緊張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05
[size=3][color=purple]四、雨樹素描 II Rain Tree Sketch II - 為紀念梅西安而作[/color][/size]
《雨樹素描 II》Rain Tree Sketch II,副標題為“為紀念梅西安而作” In Memoriam Olivier Messiaen。作於1992年,於同年10月24日於法國中部城市奧爾良舉行了世界首演,擔任首演的鋼琴家為阿連·奈紐克斯(Alain Neneux)。並於1997年1月17日由鋼琴家凱科·霍裡(Keiko Hori)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魏爾演奏廳首演。演出的時間大約四分鐘。
從武滿徹近期的作品開始,他便將自己40年來的領悟,尤其是自己對鋼琴的獨特理解帶入到作品中來。作品開頭標示“神聖的光 celestially light”,在後面的部分他標示“歡樂的 joyful”,這是用雙手演奏出歌唱的回聲。作為對梅西安的紀念,這個作品表現了武滿徹崇高的先知和理念:天堂是產生於並融合於共鳴的回響中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05
[size=3][color=purple]五、浪漫曲 Romance
[/color][/size]
武滿徹是個自學成才的音樂家,在創作上主要受德彪西和梅西安的影響。這首《浪漫曲》Romance 約作於1949年,是最早出版的鋼琴作品,當時作曲家僅19歲。作品為降B大調,3/8拍,高貴而傷感的連貫的柔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12:42 A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