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3 01:42
[size=4][color=royalblue]Pyotr Ilyitch Tchaikovsky, 1840 ~ 1893[/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tchaikovsky.jpg[/IMG]
1840年5月7日,才華橫溢的俄國作曲家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出生於烏拉爾山脈附近的一個定居點。首次記錄柴可夫斯基涉足音樂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幫助母親創作了一首歌《媽媽在彼得堡》。小時候,他就有機會一直在家裡聽他母親唱民歌、流行詠嘆調和浪漫曲,還能聽到管風琴演奏的樂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畢生最愛戴的作曲家),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靈中早早的播下了音樂的種子。
柴可夫斯基5歲起學習鋼琴,1848年赴聖彼得堡上寄宿學校,但他的鋼琴課並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讀於法律學校,在校期間,他在由蓋利.羅瑪科執導的合唱團幫忙,師從魯道爾夫.肯蒂居學鋼琴,並向肯蒂居的哥哥學習和聲。畢業後,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樂。1861年,俄國音樂協會贊助開辦了一個音樂講習班,柴可夫斯基在講習班任教。一年後,他辭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讀於剛剛成立的聖彼得音樂學院。在安東.魯賓斯坦和贊瑞巴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廢寢忘食的鑽研學習,1865年12月畢業時,以一曲根據席勒的作品改編的清唱劇而榮獲銀質獎章。
應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在音樂學院的11年中,他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年)、芭蕾劇《天鵝湖》(1876年)。4部歌劇、3部交響曲及眾多篇幅較短的作品。他還與民族主義作曲家的“強力五人集團”(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建立了密切聯系。批評家弗拉基米爾.斯塔索夫稱柴可夫斯基為“強力集團裡的第六號成員”。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問題,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療養才算康復,但病根未斷。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5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2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與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現了危機,這次危機幾乎把他送上自殺的絕路。在一片吵吵鬧鬧之中柴可夫斯基逃離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們一直沒有離婚),但柴可夫斯基在這之前仍完成了3部傑作—《第四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危機期間,他大病一場,幸虧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盧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辭去教職後得以生活無虞。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之間的友情被後人傳為佳話,據說他倆幾乎從來沒有見過面,卻是書信不斷,而且持續了13年之久。梅克夫人的丈夫給她留下了一大筆遺產,她本人酷愛音樂,喜歡彈鋼琴。在一次聽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樂曲之後,她不禁心醉神迷,對作曲家本人也心馳神往。但他倆卻約定“永不見面”,而且確實從未違反。不過,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筆錢對柴可夫斯基意義重大,使可以不必為生活擔心操勞而專心至志地從事音樂創作。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時而在俄國,時而在西歐,居無定所。作品《意大利隨想曲》、《1812年莊嚴序曲》,以及兩部歌劇《聖餐》和《晚禱》,使柴可夫斯基聲名鶴起。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過的。
1888年,沙皇亞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訪外國,使他名聞遐邇,圈內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家和作曲家。1891年他出訪美國。同時,柴可夫斯基創作不輟,寫下了芭蕾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五交響曲》,以及最後3部歌劇。當時的青年作曲家們爭相仿效,其中塔內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後起的拉赫瑪尼諾夫。1893年,《第六交響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擔任指揮。幾天後,他感染了霍亂,於11月6日在聖彼得堡逝世。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3
現在人們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劇《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視為經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
俄國民歌和19世紀俄國沙龍歌曲是柴可夫斯基抒情天賦的源泉,他在他的作品中或引用《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或摹仿《第一交響曲》、《第二弦樂四重奏》這些內容。它們的影響貫穿於柴可夫斯基的聲樂作品之中,甚至影響到他的器樂作品主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主體往往富於感染力,動人而又哀怨。
柴可夫斯基曾經這樣說過:“我的交響曲中的每個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內心深處。”他的創作之中洋溢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他的音樂的基調是以民歌和民間音樂為基礎的。柴可夫斯基還採用了不少俄國和其他國家的名著作為創作的題材,而且能夠把原著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梅克夫人在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寫道:“在你的音樂裡,人們能夠受到至善至美,並感受到他們最深切的願望,還能獲得現實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4
[size=3][color=purple]一、天鵝湖(共33首)-Langer改編鋼琴獨奏版[/color][/size]
四幕芭蕾舞劇,作品作於1876年。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裡采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從此成為世界芭蕾舞的經典名著。
《天鵝湖》Swan Lake 至今仍是舞蹈家們所遵循的楷模, 同時也是一部現實主義舞劇的典範。 劇情大致是: 被魔法師羅德伯特變成天鵝的奧傑塔公主,在湖邊與王子齊格弗裡德相遇,傾訴自己的不幸,告訴他:只有忠誠的愛情才能使她擺脫魔法師的統治,王子發誓永遠愛她。在為王子挑選新娘的舞會上,魔法師化成武士,以外貌與奧傑塔相似的女兒奧吉莉雅欺騙了王子。王子發覺受騙,激動地奔向湖岸,在奧傑塔和群天鵝的幫助和鼓舞下,戰勝了魔法師。天鵝們都恢復了人形,奧傑塔和王子終於結合在一起。
《天鵝湖》的音樂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詩篇,每一場的音樂都極出色地完成了對場景的抒寫和對戲劇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個角色性格和內心的刻劃,具有深刻的交響性。這些充滿詩情畫意和戲劇力量,並有高度交響性發展原則的舞劇音樂,是作者對芭蕾音樂進行重大改革的結果,從而成為舞劇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其中許多音樂都是流芳百世佳作,這裡只能選擇其中著名的幾首加以介紹。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60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5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4
[size=3][color=purple]二、鋼琴套曲《四季》Op.37b
[/color][/size]
鋼琴套曲《四季》Seasons Op.37b選自附有“十二種性格的小品”這一副題的鋼琴曲集,共十二首,創作於 1875 -1876年,這是應《小說家》雜志的約稿所作的十二首“樂配詩”作品。這些詩篇又與十二個月的季節特點相關聯,故樂曲以“四季”為名。其中以第六首《船歌》、第十首《秋之歌》和第十一首《雪橇》最為著名。第三首《雲雀之歌》及第十二首《聖誕節》也常單獨演奏。
1、《壁爐邊》January—At the Fire Side
不太快,用琶音造成幻想氣氛。陰沉憂郁的旋律和徐緩單調的節奏把人們帶進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
“在那寧靜安逸的角落,已經籠罩著朦朧的夜色,壁爐裡的微火即將熄滅,蠟燭裡的微光還在搖曳閃爍……”——普希金
2、《狂歡節》February—Carnival
三段體,俄羅斯舞曲節奏的主題。歡快的節奏和跳躍的旋律,帶有純樸明快的雙拍子舞曲特徵,表現了狂歡節歡騰熱烈的氣氛。
“在歡騰的狂歡節,酒筵多麼豐盛……”——普·維亞傑姆斯基
3、《雲雀之歌》March—Song of the Lark
旋律輕捷靈巧,展現雲雀歡唱的春日情景。
“鮮花在田野上隨風搖晃,到處一片明媚的陽光。春日的雲雀在盡情鳴囀,蔚藍的天空回蕩著動聽的歌唱……”——阿·馬伊科夫
4、《松雪草》April—Snow Drop (唱片上的標題:Lily of the valley)
節奏自在,情緒柔和。表現初春的憧憬和夢幻。
“淡青、鮮嫩的松雪草啊!初春殘雪偎在你身旁。……往昔的憂愁苦惱,只剩下最後幾滴淚珠兒還在流淌,來日的幸福,將給你帶來新穎的幻想……”——阿·馬伊科夫
5、《白夜》May—White Nights (唱片上的標題:May Nights)
主部是充滿甜美幽靜之情的琶音,中部變成游戲似的快板。旋律起伏委婉,溫存柔潤,帶有較強的歌唱性,充滿悉尼真摯的頌嘆之情。
“多麼美妙的夜晚,幸福籠罩著一切,謝謝你,夜半親愛的故鄉!從冰凍的王國,從風雪的王國,你的五月飛奔而來,她是多麼新鮮清爽!”——阿·費特
6、《船歌》June—Barcarolle
第六首“六月”為一首船歌,g小調。 詩作者是阿·普列謝耶夫。描寫夏天泛舟嬉戲的情景。一般說來,船歌都是以6/8拍為多,惟這一首樂曲的主部卻是4/4拍。音樂採用了旋律小調的形式,用平穩的節拍表現出俄羅斯平底船均勻滑行的節奏,悠長的旋律則像一首俄羅斯民歌那樣帶有淡淡憂郁的表情,刻劃出遼闊國土上的人民寬厚,深沉而誠摯的性格
“走到岸邊——那裡的波浪啊,將湧來親吻你的雙腳,神秘而憂郁的星辰,將在我們頭上閃耀。”——阿·普列謝耶夫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2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5
7、《割草人之歌》July—Song of the Reapers
民歌旋律,查爾塔斯舞曲風格。
“肩膀動起來呦!手臂回起來呦!讓晌午的熏風,迎面吹過來呦!”——阿·柯裡佐夫
8、《收獲》August—Harvest
帶迴旋感的主題猶如一首舞曲,充滿了豐收的喜悅之情。
“家家戶戶收秋糧,高高的裸麥倒在地上,成捆的麥子垛成山,夜半牛車搬運忙。”——阿·柯裡佐夫
9、《狩獵之歌》September—The Hunting (唱片上的標題:The Hunt)
三部曲式,適中的快板。中間部主題帶有進行曲的特點,使人聯想到在晨霧繚繞的原野上踏著碎步前進的馬隊。
“出發時刻號角響,成群獵犬已整裝,晨光初照齊上馬,駿馬奔跳欲沱江。”——普希金
10、《秋之歌》October—Autumn Song
如歌的行板。悠緩纏綿的旋律,蘊含著悲秋的哀傷之情。
“晚秋之園凋零淒涼,枯黃落葉隨風飄蕩……”——阿·托爾斯泰
11、《雪橇》November—Troika (唱片上的標題:Troika Drive)
第十一首“十一月”所配詩歌為“雪橇”,原作者為涅克拉索夫,柴科夫斯基在音樂中展示了這樣一個富於農村生活的畫卷:白雪皚皚的俄羅斯廣闊原野上,沿著松林邊的蜿蜒小路,一輛雪橇飛馳而過,積雪在馬蹄下沙沙作響,雪花飛舞,活潑的鈴聲和歡樂的歌聲交織在一起,飄向遠方……音樂採用E大調,4/4拍。在響亮的和弦伴奏下,雙手八度齊奏的旋律,仿佛是一個相貌英俊、性格爽朗的趕馬的小伙子在放聲歌唱一首俄羅斯民歌,旋律充滿歡樂情緒,但也隱藏著某種憂郁.
“別在憂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別匆忙地把馬車追趕。快讓那些悒鬱和苦惱,永遠從你心頭消散。”——尼·涅克拉索夫
12、《聖誕節》December—Christmas
圓舞曲式。栩栩如生的描繪了詩歌中姑娘詼諧的形像。
“聖誕佳節夜晚,姑娘快把命算。脫下腳下靴子,扔在大門之前。”——如科夫斯基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7
[size=3][color=purple]三、胡桃夾子組曲 - 鋼琴改編獨奏、四手聯彈[/color][/size]
《胡桃夾子》Nutcracker Op.71 這部二幕舞劇,作於1891-1892年,1892年12月6日首演,劇情取自德國作家霍夫曼的童話《胡桃夾子與耗子王》,柴科夫斯基依據的是大仲馬的法文譯本。描述聖誕之夜,克拉拉得到了很多禮物,但她最喜歡的是胡桃夾子。可是淘氣的哥哥搶走了它,把它摔壞了,小克拉拉像照料病人一樣哄它睡覺,不覺自己也睡著了。睡夢中,許多小耗子從屋子裡鑽出來,所有的糕點、玩具都活動起來,胡桃夾子率玩具與耗子交鋒,眼看要敗退,克拉拉脫下她的一只小鞋,打死了鼠王,所有的老鼠逃光。這時魔法解除,胡桃夾子變成了一個漂亮的王子,為報答克拉拉援助,他帶她穿過冬日積雪覆蓋的森林,來到糖果仙子的王國。
全劇分為:
第一幕
第一場
1.情景,聖誕樹,不太快的快板,描述聖誕之夜,市議會議長斯塔鮑姆夫婦一家淮備過聖誕節。
2.進行曲,孩子們圍著聖誕樹跳舞。
3.小嘉洛舞曲,急板轉行板,小步舞曲,盛裝的男女主人上場,跳塔蘭特拉舞曲。
4.跳舞情景,孩子的禮物。中提琴與長號奏小行板,聖誕老人降臨,帶來聖誕禮物。老人取出自動裝置的娃娃,娃娃跳雙人舞。
5.情景,聖誕老人之舞,老人拿出胡桃夾子玩偶,兩人因爭奪玩偶而發生衝突。哥哥從克拉拉手裡搶得胡桃夾子,把它摔在地上,克拉拉感傷地把它抱到娃娃床上。哥哥在客廳裡吹打玩具鼓號喧鬧,大人為了讓孩子安靜,邀請跳舞。
6.情景,貴賓退場,孩子入睡,魔術開始。在搖籃曲的旋律下,客廳安靜下來,克拉拉抱著胡桃夾子偷偷進客廳。單簧管與低音管表現她戰戰兢兢地走近娃娃床的情景,壁上鐘聲下,老鼠出現,短笛暗示老鼠的動作,變成中板。小提琴表現聖誕樹慢慢伸展成巨樹,糖果裡的娃娃兵紛紛走向屋間。
7.情景,胡桃夾子與鼠王的戰爭,玩偶變成王子,以活潑的快板表現胡桃夾子指揮玩具與老鼠的戰爭。在危急時刻,克拉拉把鞋扔向鼠王,鼠王倒下,群鼠紛紛逃竄,玩具獲得勝利。在優美的弦樂表現的旋律中,胡桃夾子變成王子,他感謝克拉拉的救命之恩,要引導她去糖果王國。
第二場
8.情景,冬天的松林,小提琴以行板,表現克拉拉跟著王子來到夜晚的松林,雪精靈用火把為兩人引路。
9.雪花圓舞曲,雪精靈與女王的舞蹈,幕後有24名童聲合唱。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2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7
第二幕
10.情景,魔術城,兩人來到糖果王國。
11.情景,克拉拉與胡桃夾子受到糖果仙子的歡迎,適中的快板,仙子在侍從簇擁下出現,王子把克拉拉介紹給她,敘述與老鼠作戰的情景,糖果王國開始歡迎克拉拉的盛宴。
12.插舞,包括:1)巧克力西班牙舞,波萊羅舞曲,引子後為燦爛的快板;2)咖啡阿拉伯之舞;3)茶中國之舞,這以後一直為中庸的快板;4)特雷巴克之舞,俄羅斯民間舞曲;5)竹笛舞,杏仁糖的牧羊女之舞,6)小醜舞,婦女與孩子的舞蹈。
13.花的圓舞曲,糖果仙子侍女們的舞蹈。
14.雙人舞,糖果仙子與胡桃夾子王子的舞蹈。
15.終幕圓舞曲與大團圓,表示戴上桂冠的克拉拉接受糖果王國人們的祝福。這部舞劇音樂改編成的組曲,OP.71a,包括3個樂章:1.小序曲,適度的快板,降B大調,這是一支輕盈活潑的進行曲,從總體上展現胡桃夾子的形像世界。2.6首特性舞曲,包括一系列嬉遊曲:1)先為第一幕孩子們圍著聖誕樹的兒童進行曲,G大調;2)糖果仙子舞曲,不太慢的行板,B小調,糖果仙子用鋼片琴表示;3)俄羅斯特雷巴克舞曲,G大調;4)咖啡阿拉伯舞曲,小快板,G小調;5)茶中國之舞,中庸的快板,降B大調;6)竹笛舞曲——玩具牧童們吹的牧笛,溫和的中板,D大調。3.花的圓舞曲。第二幕喜慶高潮的音樂:管家召出36個全身飾滿鮮花的女演員和36個全身飾滿鮮花的男演員,捧著大花球送給王子和克拉拉這一對新婚夫婦,全場跳起的華麗舞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51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size=3][color=purple][/color][/size]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2:5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8
[size=3][color=purple]四、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23
[/color][/size]
柴可夫斯基創作了三首鋼琴協奏曲,以1874年的第一號降B小調最受歡迎。它的創作過程和音樂本身一樣充滿戲劇性,這首鋼協就仿佛成了柴可夫斯基一生的縮影。這協奏曲交織了許多令人秉息的美麗弦律與和聲,它的偉大在於它的真誠感人。相較於當時國民樂派的時代背景,它卻追隨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格。基本上,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靈魂。他說﹕"我之所以創作,乃因為經由音樂我可以充分宣洩我的情感和感受。"他一生固執他想表達的,最能讓他用音符捕捉情感的形式就是他的題材,是古典也好;是浪漫也行。鋼協一號問世的過程十分坎坷。原先柴可夫斯基欲將此曲獻給當代偉大的鋼琴家 -- 尼古拉˙魯賓斯坦,未料魯賓斯坦閱過樂譜後卻給予無情的貶抑。大鋼琴家認為這是一首無法演奏的樂曲,批評它的結構鬆散內容貧乏。柴可夫斯基盛怒之下撤銷給魯賓斯坦的呈獻;完成管弦樂部份;轉而獻給德國大鋼琴家 -- 漢斯·馮·彪羅。1875年漢斯·馮·彪羅在美國波斯頓完成首演並大獲成功。挾其威嚇國際的聲名再回到俄國,令本土音樂界眼睛為之一亮。尼古拉˙魯賓斯坦也坦承誤判之謬。而今爾後,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則是所向披靡。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23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音樂光輝燦爛、富麗堂皇、色彩變化多端,豐富的想像力獲得了充分的發揮。開始是一長段的序奏,共106小節,它在樂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序奏主題先有樂隊高歌奏出,鋼琴一強烈、激昂的和弦給予有力的配合,然後有將主題交與鋼琴,樂隊為其伴奏。序曲氣勢磅礡,輝煌壯麗,使人振奮。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呈示部主題原是柴可夫斯基從一烏克蘭盲藝人搜集到的民歌,後經進行創造性的運用,使之具有詼諧性。副部由樂隊逐步引出,由兩個相互銜接的主題構成。第主題深情、真摯,如夢般甜美。第二主題有加弱音器的弦樂器奏出,寧靜而嫻雅。
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是一首抒情的間奏曲。它的音樂怡神悅耳、具有溫雅樸質的田園風味,是柴可夫斯基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樂曲把人帶入遼闊、優美、清新、恬靜的俄羅斯大自然中。
第三樂章,奏鳴迴旋曲式,是一首歡樂的頌歌,充滿元氣和生命力的表現,特別是樂章的結尾,高潮迭現,其雄渾的氣勢、亢奮的情緒、輝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主部主題是烏克蘭歌舞曲《億萬卡,快來唱春歌》音樂表現春天來了,農時即將開始的歡快、奔放的情緒。付不主題是十分抒情優美的,同時也充滿生機,音樂洋溢著青春和難以抑制的內心喜悅。接著,樂曲在主、副部主題和呈示、展開部的進程中發展。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繼續,終於推向副部主題的光輝再現。鋼琴與樂隊齊奏這首壯麗宏偉的頌歌,全曲達到最高潮,使整個作品積極向上的基調得到充分的體現。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最通俗、最受人喜愛的協奏曲,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像深具民族特點——引用了一些真正的烏克蘭曲調;同時也鮮明地表現出柴可夫斯基那種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在柴可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它是真正的開朗情緒和樂觀主義的深刻體現,稱得上是十九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頂峰,也是上一世紀歐洲音樂藝術史上最有天才的創作之一。
[size=3][color=purple]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407]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color][/i][/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i][color=red][/color][/i][/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color=red][size=3][color=purple]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60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color=red][/color][/color][/size]
[/color]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3:0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49
[size=3][color=purple]五、杜姆卡(俄羅斯鄉村景色) Op.59
[/color][/size]
《杜姆卡》Dumka Op.59也可以譯成《悲歌》。這是十八世紀產生於波蘭,根據敘事詩寫成的民謠形式,不久即傳播到斯拉夫人分佈的各地方。在音樂上是由悠長沈痛的部分與激情快速部分的結合而成。
本曲具有“俄羅斯農村風景”的副標題,是以杜姆卡的形式寫成的演奏會用作品,編號為Op.59。由柴可夫斯基應法國鋼琴家馬爾蒙特(Antoine-Francois Marmontel, 1816~1898)的要求,於1886年譜成,並呈獻給他,同年由尤爾根森社出版。初演於1893年12月2日由F.M.布留門菲爾德在聖彼得堡演出。
[size=3][color=#ff0000]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503]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color=red][/color][/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3:0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0
[size=3][color=purple]六、G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op.44
[/color][/size]
《G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44,作於1879年,這一年正是柴可夫斯基不行的婚姻破裂的時期,在1879年10月11日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他談到自己的心情時說:“我現在越發感到,沒有工作我真是活不下去了。數日前,我開始打從心底對態度漠然的自己感到不滿,我預見這種態度逐漸會醞釀發展成為懶惰,並且發覺我所追求的就是工作,要開始慢慢適應它才好。”
此曲呈獻給尼古拉·魯賓斯坦,然而魯賓斯坦當時因身患結核病,身體急速衰弱,已無法再行演奏,而於翌年溘然長逝。此曲在1882年3月18日於莫斯科首演時,擔任鋼琴獨奏的是泰尼耶夫,由安東·魯賓斯坦擔任指揮。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G大調,4/4拍,奏鳴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題從樂隊全奏開始,鋼琴隨後反復。第二主題轉為降E大調,在弦樂震音上,單簧管和圓號奏出引子,緊接著鋼琴平穩奏出第二主題。在展開部中鋼琴有長達79小節的華彩,其長度是呈示部的一倍半,是再現部的兩倍以上。再現部依原型再現更加華美絢麗,第二主題以降B大調進行,最後樂章強有力地結束。
第二樂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調,3/4拍,三部曲式。這個樂章中有制定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與鋼琴占同等地位,管弦樂方面顯得收斂多了。由此有人認為柴可夫斯基是在模仿巴洛克協奏曲,以三重奏形式來寫中間樂章。當然這種說法並無明確的根據。樂曲由弦樂器的合奏開始,獨奏小提琴隨後奏出引子主題,獨奏大提琴也奏出互成對比的主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持續發展,直至鋼琴出現。中間部分轉為b小調,由主部主題後半部分派生出的樂思加以展開,第三段是將主部予以變奏,樂曲在鋼琴的連續滑奏與琶音聲中結束。
第三樂章,熱烈的快板,G大調,2/4拍,自由的迴旋曲式。其結構圖示為:A-B-C-A-B'-C'-結尾。主題A由鋼琴以強大的氣勢奏出,在弦樂撥奏的伴奏下突進。B段由鋼琴以2個八度音程的齊奏出平易親切的主題,此旋律移入木管,鋼琴便以高音為之裝飾。隨後圓號一面吹奏對比主題,一面輕快地進行,在弦樂與管樂交織演奏之後,鋼琴收尾而進入C段。C段的主題也以八度齊奏方法為中心,之後由木管予以發展後,突然形成狂亂的樂思,在鋼琴的下行裝飾音型上,樂隊加入強音形成高潮。之後是A段的再現,B‘段用d小調處理,C’段轉為F大調,進入結尾時,G大調的A段主題要素出現,華麗的鋼琴應答,又強有力地收攏。在長大的延長記號之後,弦樂的撥奏引發出鋼琴流瀉般的聲音,樂曲逐漸趨於激昂,同時加進定音鼓的連擊,最後在連串不絕的強奏聲中結束樂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45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size]
[size=3][color=#800080][/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2950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color][/size]
[size=3][color=#ff0000][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3:0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1
[size=3][color=purple]七、睡美人(共11首)- Pletnev改編[/color][/size]
《睡美人》Sleeping Beauty取材於法國作家佩羅(Perrauit)的童話,是一部帶序幕的三幕舞劇。1890年1月15日在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舉行了首演。這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二部舞劇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與彼季帕的首次合作。
自1881年起擔任馬林斯基劇院院長一職長達18年之久的符謝沃洛日斯基(Vsevolozhsky)崇尚法國宮廷藝術,希望能夠親自創作一部神幻芭蕾舞劇,再現法國宮廷芭蕾的風采。1888年,符謝沃洛日斯基致函柴科夫斯基,希望他為舞劇《睡美人》創作音樂。當時柴科夫斯基雖已在交響樂創作領域小有名氣,但因1877年其首部芭蕾舞作品《天鵝湖》的首演遭到失敗,對芭蕾音樂創作頗感心灰意冷。所幸符謝沃洛日斯基堅持認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作曲家,給他寄去了自己已經撰寫好的《睡美人》腳本,對其進行說服工作。符氏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柴科夫斯基終於為其打動,答應為舞劇《睡美人》作曲。
柴科夫斯基接受邀請後,符謝沃洛日斯基馬上邀請彼季帕為這部新舞劇設計舞蹈。符謝沃洛日斯基本人不僅為這部舞劇編寫了腳本,而且還親自設計了舞劇的布景和服裝。在這部舞劇的創作過程中,三人緊密無間地合作。在符謝沃洛日斯基腳本的基礎上,彼季帕為作曲家擬定了一份周密的《睡美人》結構計劃,明確展示了這部舞劇的情節線索、主要人物的性格,對其中每段舞蹈的小節數、節拍和速度都提出了具體要求。柴科夫斯基根據這個結構計劃寫出音樂,隨後彼季帕再根據音樂設計舞蹈場面。這種合作方式使舞劇《睡美人》的音樂和舞蹈得以有機地結合起來。
《睡美人》的劇情大致如下:皇宮正為搖籃中的公主奧羅拉舉行洗禮儀式,妖婆卡拉波斯突然闖進,她因未被邀請而怒不可遏,詛咒公主成年之日手指將被紡錘刺破而死。公主16歲時,國王為她舉行盛大舞會,妖婆卡拉波斯乘機將紡錘獻給公主,奧羅拉無意中刺傷手指,昏厥在地。紫丁香仙女趕來相救,施魔法使整個王國沉睡百年。王子弗洛瑞姆德在森林裡打獵,受紫丁香仙女指引來到城堡,見到公主安詳地躺在床榻上,王子輕吻公主,使沉睡了一個世紀的王國蘇醒過來。兩人舉行了盛大婚禮。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1
《睡美人》舞劇劇情梗概
序幕——洗禮
奧羅拉公主盛大的受洗儀式即將舉行。在國王與王後的邀請下,掌管智慧的紫丁香仙女帶領眾多善良的仙女們前來參加,她們紛紛為新生的小公主獻上自己的美好祝福。突然,一名驚慌失措的僕人報告妖婆卡拉波斯也來到了這裡。原來是國王的司儀官忘記通知她了,妖婆為此大為惱怒,並對小公主發下惡咒,詛咒公主終有一天會因紡錘刺傷手指死去。所幸紫丁香仙女還未送出她的祝福。盡管惡咒無法破除,好心的仙女卻能用自己的法力保護公主的性命,但奧羅拉將從此沉睡,直到一百年後一位王子的吻才能將她喚醒。
為防止妖婆卡拉波斯惡毒的預言成真,國王頒布法令,在他的國土上禁止任何人擁有尖利的器具,以免傷害到公主。
第一幕——惡咒
奧羅拉公主十六歲生日的慶典上,尊貴的客人們盛裝出席,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和土耳其等各國的王子都前來向公主求婚。當宴會達到高潮時,一位神秘的客人向奧羅拉公主獻上了一束鮮花。公主發現花束中藏著一只紡錘,天真的她對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十分感興趣,一不小心刺傷了自己的手指,昏了過去。這時,妖婆卡拉波斯除去偽裝消失不見了。紫丁香仙女現身並念出一段咒語,奧羅拉公主與整座城堡陷入昏睡之中。
第二幕——幻影
一百年後的一天,弗洛瑞姆德王子同他的侍衛們在樹林裡打獵。打獵的途中,王子竟看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心上人。這是紫丁香仙女為王子展現了在森林女神們伴舞下的若隱若現的奧羅拉公主的幻影。王子深深地愛上了奧羅拉公主的影像,他懇求紫丁香仙女指引他找到公主。而妖婆卡拉波斯和她的手下占領了城堡外的森林,經過一番較量,紫丁香仙女終於通過仁愛的力量戰勝了邪惡的卡拉波斯,王子也戰勝了潛伏在森林裡的野獸,進入沉睡中的城堡。他找到了熟睡中的美麗的公主,並以一吻將她喚醒,惡咒終於破除了。弗洛瑞姆德王子請求國王和王後將公主嫁給他。
第三幕——婚禮
奧羅拉公主與弗洛瑞姆德王子的盛大婚禮正在宮廷裡舉行,仙女們也前來參加盡情歡舞,紫丁香仙女為他們獻上了誠摯的祝福。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2
下面是由普萊特涅夫改編的鋼琴獨奏版曲譜,共選取了劇中的11段音樂,它們分別是:
1. 序幕 Prologue
2. 侍者之舞 Dance of Pages
3. 美景 Vision
4. 行板 Andante
5. 白銀精靈 Fairy of Silver
6. 穿靴子的公貓和白母貓 The Booted Tom-cat and the White Cat
7. 加沃特舞曲 Gavotte
8. 金絲雀之歌 The Singging Canary
9. 小紅帽和大灰狼 Little Red Riding Hood and Wolf
10. 柔板 Adagio
11. 終曲 Finale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2
[size=3][color=purple]八、G大調鋼琴奏鳴曲 Op.37[/color][/size]
在19世紀的俄國音樂創作領域,鋼琴奏鳴曲還是一種相當陌生的音樂體裁。雖然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時便寫下了升c小調奏鳴曲,但也不過是習作而已。這首《G大調鋼琴奏鳴曲》Grande Sonata op.37,一般稱為“大奏鳴曲”,他以舒曼的奏鳴曲為範本,除了終樂章適用俄羅斯風格的主題之外,多處給人以浪漫派鋼琴作品的印像。柴可夫斯基本人對這首作品也並不滿意,在1879年10月29日給梅克夫人的信中稱此曲是“枯燥無味、內容錯綜復雜的作品”。但經過著名鋼琴家尼古拉·魯賓斯坦之手初演後卻獲得了極大成功,之後魯賓斯坦還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此曲。
第一樂章,精確的快板,G大調,3/4拍,奏鳴曲式。呈示部以慶典般的氣氛開始,第一主題由雄壯的號角般的氣勢,模仿沉重有力的俄羅斯教堂鐘聲。之後在e小調出現的第二主題,其旋律是甘美如夢般的。展開部將第一主題以C大調、降E大調進行展開。再現部是縮短再現,最後以鐘聲與開始時的音型構成結尾,強有力地結束此樂章。
第二樂章,頗似中板而從容的行板,9/8拍,三部曲式。主部主題在冥想般的旋律中插入節奏感很強的動機。中段轉入C大調,2/4拍,有夜曲般的旋律。第三部分是將主部主題以分解和弦裝飾與附點音符形成的變奏。最後樂曲靜靜地結束。
第三樂章,諧謔曲,游戲般的快板,G大調,6/16拍。主部主題將第二拍改為重音,並以此為重心輕快地進行。中間部為降E大調,與主部沒有明顯的對比。
第四樂章,活潑的快板,G大調,2/4拍,迴旋曲式。迴旋曲主題由切分節奏的和弦構成。第一插部在e小調,單純的舞曲風旋律中可聽到含有泛音的俄羅斯民謠風旋律。第二插部為降E大調,在也是俄羅斯民歌合唱中經常出現的曲調。樂曲的最後以強奏的和弦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0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3
[size=3][color=purple]九、兒童鋼琴曲集 Album for the Young Op.39[/color][/size]
柴可夫斯基的這組作品《兒童鋼琴曲集》Album for the Young Op.39作於1878年,是來自舒曼的作品而引發其創作一組“較為簡單,且每首均附上標題”的為兒童而寫的音樂,共有二十四首,改編自俄羅斯民歌和一首法國歌曲,標題的含義十分靈活的表現在音樂裡。
各曲的標題分別是:
1. 晨祈 Morning Prayer
2. 一個冬天的清晨 A Winter Morning
3. 騎馬愛好 The Hobby - Horse
4. 小母親 Little Mother
5. 木制士兵進行曲 March Of The Wooden Soldiers
6. 新的洋娃娃 The New Doll
7. 生病的洋娃娃 The Sick Doll
8. 洋娃娃的葬禮 The Doll's Funeral
9. 圓舞曲 Waltz
10. 波爾卡 Polka
11. 瑪祖卡 Mazurka
12. 俄羅斯民歌 Russian Song
13. 農民前奏曲 The Peasant Plays His Ziehharmonika
14. 民歌“卡瑪林斯卡亞” Folk Song: Kamarinskaya
15. 意大利歌曲 Italian Song
16. 古老的法國旋律 Old French Melody
17. 德國歌曲 German Song (Lanler)
18. 那不勒斯歌曲 Neapolitan Song
19. 老保姆的故事 The Old Nurse's Tale
20. 巫婆 The Witch: Baba - Yaga
21. 甜蜜的夢 Sweet Reverie
22. 雲雀之歌 Song of the Lark
23. 在教堂 In Church
24. 手風琴 The Hurdy-Gurdy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3
[size=3][color=purple]十、波蘭舞曲 - 李斯特改編自歌劇《葉甫根蓋·奧涅金》[/color][/size]
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創作於1877~78年,1879年3月首演。腳本取材於普希金的同名詩體小說,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改編。
劇情概述:純真而富於幻想的塔姬雅娜對來訪的奧涅金一見傾心,連夜寫信向他傾訴了自己的心曲。 而對當時的貴族生活深感厭倦的奧涅金 一方面冷冰冰地拒絕了她的愛情,一方面玩世不恭地向她的妹妹、單純而又愛慕虛榮的奧爾佳假獻殷勤。由此激怒了奧爾佳的戀人、青年詩人連斯基,致使他在與奧涅金的決鬥中喪生。幾年後,奧涅金在舞會上又見到了已嫁給格列敏公爵的塔姬雅娜,內心深處的愛情終於被喚醒。他不顧一切地向塔姬雅娜表白,但是她決心忠於道德和義務, 拒絕了奧涅金。 整部歌劇音樂形像鮮明,旋律優美樸實,誠摯動人,具有俄羅斯抒情浪漫曲的鮮明特徵,尤其以細致地刻劃人物內心世界見長。連斯基的兩段著名詠嘆調《我愛你,奧爾佳》和《青春啊,青春》都表現出他對愛情的熱情追求。塔姬雅娜寫信一場的那首著名詠嘆調,體現了作曲家准確把握人物最細微、最隱秘的情感變化的驚人技巧。
其中的《波蘭舞曲》Polonaise具有典型的“柴科夫斯基”式的俄羅斯風格。由李斯特改編成鋼琴獨奏曲,G大調,3/4拍,中速的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3
[size=3][color=purple]十一、傷感的圓舞曲 Op.51-6
[/color][/size]
柴可夫斯基一生創作了百余首鋼琴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它們旋律優美、特性各異、形像生動並滲透著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讓人愛不釋手,百彈不厭。
這首《傷感的圓舞曲》Sentimental Waltz Op.51-6(又譯“憂郁的圓舞曲”),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後比鋼琴原曲流傳得更廣,以至絕大部分人誤認為其原作就是一首小提琴作品。f小調,3/4拍,主題憂郁而傷感,是一首帶有悲涼的美感的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4
[size=3][color=purple]十二、降E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Op.75
[/color][/size]
《降E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75,在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中是最鮮為人知的一首,它的長度只相當於普通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是一首單樂章的作品。於1895年1月19日由泰尼耶夫擔任鋼琴獨奏,那普拉佛尼克擔任指揮初演。
樂曲用燦爛的快板,降E大調,4/4拍,奏鳴曲式。一開始是大提琴與定音鼓喃喃的低語,隨後大管奏出第一主題。如夢般的第二主題由鋼琴在G大調呈示,之後是弦樂接奏出甘美的旋律。當鋼琴奏出華彩之後,呈示部結束。展開部以第一主題的動機加入第二主題的要素,由各種管樂器輕快地演奏後,鋼琴的律動使樂曲越加激昂。此後,弦樂對第一主題後半部分的樂思予以大幅度的展開,接著是長達87小節的華彩段。再現部中第一主題大幅度的變形並緊縮,不久轉入降E大調,由弦樂再現第二主題。最後,音樂以強勁之勢進入急板,形成華麗的結尾。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4
[size=3][color=purple]十三、弦樂作品《悲歌》- 鋼琴獨奏版
[/color][/size]
柴可夫斯基有很多作品沒有列入編號之列,這首弦樂作品《悲歌》即是是其中之一。 《悲歌》,副標題為《悼念薩瑪琳》Elegy in Memory of Ivan Samarin。G大調,4/4拍,不過分的行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4
[size=3][color=purple]十四、f小調浪漫曲 Op.5[/color][/size]
《f小調浪漫曲》Romance Romance in f minor Op.5,作於186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廣為人知的鋼琴作品之一。f小調,4/4拍,如歌的行板,三段體式。這首有如傾訴般的、充滿期待的小品,可以作為一首富於表情的練習曲,從頭到尾都可以感覺到柴可夫斯基獨特的“如歌般”的氣息。中段的左手部分模仿了鼓聲節奏,頗有民間音樂的風味。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5
[size=3][color=purple]十五、俄羅斯風格諧謔曲 Scherzo a la Russe Op.1-1[/color][/size]
《俄羅斯風格諧謔曲》Scherzo a la Russe Op.1-1,作於1867年。降B大調,2/4拍,中速的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3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5
[size=3][color=purple]十六、b小調第六交響曲 “悲愴” Op.74 - 雙鋼琴版[/color][/size]
《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Symphony no.6 in b Minor “Pathetique” Op.74 ,大約在1893年8月末至9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這首交響曲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像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6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像。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 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像,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淒涼。 本樂章在無限淒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悽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6
[size=3][color=purple]十七、18首鋼琴小品 Eighteen Pieces Op.72
[/color][/size]
音樂史上往往有這樣的情況,熱門作曲家其實僅僅熱在一部分作品上,另一部分作品無人問津。《十八首鋼琴小品》Eighteen Pieces Op.72 就屬於熱門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冷門作品。鋼琴家把這十八首珠玉小品稱之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日記。既然是日記,那麼就和公開出版的書籍、文章不同,帶有一定的私秘性。這套小品也是這樣,聆聽的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到,作者居然還寫過像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那樣磅礡激烈的作品。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創作的時候,考慮到的聽眾分成兩類,一類是在大型公眾音樂廳的購票者,另一類是知己、朋友小圈子的沙龍。後者對音樂的需求比公眾音樂廳更大,出版商也樂於為這部分聽眾出版獨奏和小編制組合的曲譜。十九世紀的沙龍音樂,和後來二三流的“沙龍音樂”不同,肖邦、李斯特、舒曼一些最優秀的作品都是為沙龍聚會而作,柴可夫斯基這些小品技巧大多不難,親切動人,有點像他早年寫的少年兒童曲集。
柴可夫斯基本人對自己這套鋼琴小品並不十分滿意,他曾寫信給侄子波比克說,“這些作品都不成熟,沒有什麼價值,我寫他們純粹是為了賺錢”。不熟悉柴可夫斯基性格的人,也許會真認為作品72號一無是處,可只要讀讀作曲家的通信就知道,柴可夫斯基對自己的作品的評價經常低得驚人,這是他的性格使然,對外界壓力過於敏感,評論界一有負面反響,他會馬上否定自己,比外界評論反省得還要徹底。但過一陣子,他又會改變看法,作品72號的這套小品也很典型,在否定評價之後幾天,他又說,“這套作品讓我感覺很愉快,我越寫就越喜歡他們,他們讓我很放鬆。”作品72號十八首曲子中有一半以上寫於作曲家生命的最後一年,1893年。也是他寫最黑暗的作品《第六悲愴交響曲》的那一年,很多人事後諸葛亮地說,作曲家預感到了自己的死亡。那麼在這套小曲集裡,我們是否能找到類似的痕跡呢?很遺憾,看來找不到,絕大多數曲子活潑明朗,只有一首名叫《悲歌》,偏偏這首《悲歌》使用大調寫成的,很平靜,聽起來哀而不傷。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日記式的《十八首鋼琴小品》Eighteen Pieces Op.72,性格、速度、氣氛、參差分布,完整演奏和欣賞,的確很像舒曼的某一部鋼琴套曲。普列特涅夫在現場完整演奏這套作品,很明顯,把它看作一個整體來處理,不少曲子之間強調了氣息的連貫。柴可夫斯基的鋼琴音樂的確受舒曼影響很大,據柴可夫斯基的好友和弟子,赫爾曼•拉羅恰記載,柴可夫斯基很喜歡舒曼,經常演奏舒曼的鋼琴作品,還把舒曼的交響曲改編為雙鋼琴,一起演奏過癮。《小品集》受舒曼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品集裡面就包含了兩首作曲家音樂肖像--《舒曼》和《肖邦》,創意自然來自《狂歡節》。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7
1. 即興曲 Impromptu,f小調,3/4拍,歡樂而中速的快板。題獻給法法拉·麥斯洛娃(Varvara Maslova)。
2. 搖籃曲 Berceuse,降A大調,4/4拍,稍快的行板。題獻給彼得·莫斯卡列夫(Petr Moskalev)。
3. 溫柔的責備 Tendres reproches,升c小調,2/4拍,流暢而不太慢的快板。題獻給奧古斯圖·哲克(Augustus Gerke)。
4. 性格舞曲 Danse caracteristique,D大調,2/4拍,恰當的快板。題獻給安娜托麗·嘉莉(Anatolii Galli).
5. 冥想曲 Meditation,D大調,9/8拍,稍快的行板。題獻給法西利·薩福諾夫(Vasilii Safonov)。
6. 為舞者而作的瑪祖卡 Mazurque pour danser,降B大調,3/4拍,瑪祖卡速度。題獻給路易薩·哲根森(Luiza Jurgenson)。
7. 音樂會波蘭舞曲 Polacca de concert,降E大調,3/4拍,華麗的波蘭舞曲速度。題獻給帕福·帕斯特(Pavel Pabst)。
8. 對話 Dialogue,B大調,3/4拍,中速的快板。題獻給艾科特麗娜·拉羅恰(Ekaterina Laroche)。
9. 舒曼風格 Un poco di Schumann,降D大調,稍快的中板。題獻給安娜·麥斯洛娃(Anna Maslova)。
10. 幻想風格諧謔曲 Scherzo-fantasie,降e小調,12/8拍,極活潑的。題獻給阿列桑德魯·齊洛蒂(Aleksandr Ziloti)。
11. 小圓舞曲 Valse-bluette,降E大調,3/4拍,圓舞曲速度。題獻給納德扎達·堪德拉特娃(Nadezhda Kondrateva)。
12. 淘氣鬼 L'espiegle,E大調,4/4拍,中速的快板。題獻給阿列桑德魯·斯費托斯拉夫斯凱亞(Aleksandra Svetoslavskaia)。
13. 鄉村的回聲 Echo rustique,降E大調,2/4拍,不過分的快板。題獻給艾麗娜·布魯洛娃(Alina Briullova)。
14. 悲歌 Chant elegiaque,降D大調,4/4拍,柔板。為紀念弗拉蒂瑪·斯科裡福索夫斯基(Vladimir Sklifosovskii)而作。
15. 肖邦風格 Un poco di Chopin,升c小調,3/8拍,瑪祖卡速度。題獻給塞爾蓋·勒瑪佐夫(Sergei Remezov)。
16. 五拍圓舞曲 Valse a cinq temps,d小調,5/8拍,活潑的。題獻給尼古拉·蘭茨(Nikolai Lenz)。
17. 遙遠的往事 Passe lointain,降E大調,4/4拍,行板速度的中板。題獻給尼古拉·澤弗列夫(Nikolai Zverev)。
18. 舞蹈場景(杜帕克舞曲的誘惑)Scene dansante (Invitation au trepak),C大調,2/4拍,不太慢的快板。題獻給法西利·薩帕爾尼科夫(Vasilii Sapel’nikov)。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7
[size=3][color=purple]十八、6首鋼琴小品 Six Pieces Op.19
[/color][/size]
《六首鋼琴小品》Six Pieces Op.19,於1873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完成,於1874年1月以單曲的形式出版,5月才正式以套曲的形式出版。其中的《夜曲》和《隨想曲》的手稿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鐵匠瓦庫拉》Vakula the Smith、《第二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單主題的六首小品》Six Pieces on a Single Theme Op.21 的手稿中均可見,在他的日記中甚至記錄了他打算把《隨想曲》主題用在他將要執筆的新作《降B大調交響曲》中。可見柴可夫斯基對這部作品是非常鐘愛的。
1. 夜的夢幻曲 Reverie du Soir,題獻給尼古拉·肯德拉特夫(Nikolai Kondratev),g小調,3/4拍,有表情的行板。
2. 幽默諧謔曲 Scherzo Humoristique,題獻給費拉·泰瑪諾瓦(Vera Timanova),D大調,3/8拍,最急速的快板。
3. 紀念冊的一頁 Feuillet d'Album,題獻給安娜·艾福拉莫瓦(Anna Avramova),D大調,2/4拍,樸素的小快板。
4. 夜曲 Nocturne,題獻給莫尼卡·特爾敏斯卡亞(Monika Terminskaia),升c小調,4/4拍,傷感的行板,三部曲式。A段優美、寧靜、略帶傷感。低聲部以平穩的和聲作陪襯,主題重復時中聲部增加了簡短的對答。B段轉為A大調,速度加快,節奏緊湊,曲調採用模進手法,低音突出半音進行,逐漸激動趨向高潮。再現時主旋律在中聲部,高聲部增加了級進的經過句,織體加濃。最後,低聲部採用B段的模進音型,高聲部重復A段的句尾旋律,在反向進行中漸漸消失。這個作品於1888年被作曲家本人改編成大提琴和小型樂隊合奏版本。
5. 隨想曲 Capriccioso,題獻給愛德華·朗格(Eduard Langer),降B大調,2/4拍,樸素的小快板。
6. 原創主題變奏曲 The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題獻給赫爾曼·拉羅恰(Herman Laroche),主題為F大調,3/4拍,不過分的行板,接著是十二個變奏及急板的尾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8
[size=3][color=purple]十九、即興曲 Impromptu Op.1-2[/color][/size]
《即興曲》Impromptu Op.1 no.2,作於1863-1864年。降e小調,3/4拍,激烈的快板。這是柴可夫斯基就讀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期間的習作,不久即與他1867年所作的《俄羅斯風格諧謔曲》一並標以 Op.1 於1868年出版。然而這個作品的出版並非柴可夫斯基的本意。他的好友尼古拉·卡什金(Nikolai Kashkin)解釋道,這個作品的手稿和《俄羅斯風格諧謔曲》Op.1-1 手稿都在同一個草稿本上,其中《即興曲》手稿是寫在該草稿本的中間頁碼(在《俄羅斯風格諧謔曲》Op.1-1 手稿頁碼之後)。柴可夫斯基或許已經忘記了早年寫下的這個手稿的事,因此當他發現出版商如實的將尼古拉·魯賓斯坦轉遞的這個草稿本上的兩首作品按順序標以 Op.1 的no.1和no.2出版之時,他感到非常震驚、氣憤和無奈。然而這已既成事實,於是這首即興曲就保留了這個作品號流傳至今。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8
[size=3][color=purple]二十、管弦樂《1812序曲》1812 Overture - 鋼琴獨奏
[/color][/size]
《1812序曲》1812 Overture 是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10月應尼古拉·魯賓斯坦邀請,為慶祝毀於1812年戰爭的莫斯科大教堂重新落成典禮而作,也是柴可夫斯基交響音樂作品中形像最鮮明、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以俄羅斯人民在1812年反抗拿破侖侵略的歷史性勝利為題材,圍繞著“博覽會開幕、亞歷山大加冕二十五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三個題目展開構思寫成。高爾基評價其“具有深刻的人民性,極其成功地描述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和偉大氣魄”。作品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著名的博覽會廣場首演,曲終時四周圍大教堂的鐘樓群鐘齊鳴,廣場上慶典禮炮炮聲隆隆,勝利的節日氣氛感人至深,蔚為壯觀。
莫斯科大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的戰爭中被毀的,作曲家以俄國人民的抗法戰爭為創作素材,寫成了這首作品,全稱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莊嚴序曲”,簡稱為“1812序曲”。1812年,拿破侖調集六十萬大軍侵入俄境,進迫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下令撤退居民,燒掉糧物,暫時放棄莫斯科。拿破侖軍隊不適應俄國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餓著肚子作戰,加上俄軍和農民游擊隊的有力反擊,終於徹底潰散,只有兩萬人逃回法國,其餘全部被殲滅。拿破侖帶了隨從狼狽繞道逃回法國,俄國人民無不為這次偉大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而感到無限驕傲和自豪。這一首管弦樂曲,正是用來描寫法軍被俄羅斯軍民狙擊於大雪中,飢寒交迫而導致全軍覆沒的故事。
1882年,適值俄法戰爭七十周年,本曲在莫斯科全俄工藝博覽會舉辦的第六次交響音樂會上首次演出,獲得很大成功。當時《俄羅斯新聞》評論道:“這次音樂會大概會長久地留在所有聽眾的記憶裡。柴可夫斯基頻頻謝幕。我們由衷地慶幸,因為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不是偉大天才只有逝世後才能被社會承認的時代。”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評論道:“……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波濤,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裡回響。它用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氣魄雄渾地表現了這一莊嚴的時刻,及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偉大力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4 01:3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3 01:59
樂曲為降E大調,奏鳴式。一開始是序奏,弦樂奏出緩慢、莊嚴的第一主題。旋律來自一首眾贊歌《主啊,拯救你的子民》。這一主題肅穆虔誠,像征著俄羅斯人民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接著音樂逐漸加快,樂器逐漸加入,音量增強,號角聲、吶喊聲交織成一片,沉重的低音樂器發出了莊嚴的號召,隨之奏出了騎兵進行曲。這是序曲的第二主題,像征著響應號召的俄國軍民奮起抗敵的英勇形像。
進入呈示部後,樂曲變得富於戲劇性。樂曲為降e小調,結構為三部曲式。快如旋風的主部主題,描繪出激烈、殘酷的戰鬥場面。主部主題在展開中出現了《馬賽曲》的曲調片段,它的反復呈現用以作為拿破侖軍隊侵入俄國國境的表徵。《馬賽曲》經過變化引申及與主部音樂因素的交織發展,描寫拿破侖軍隊的凶殘、步步逼近,俄軍抗敵的艱苦、激烈。
副部主題抒情優美,具有俄羅斯民歌風格,表現了俄軍戰士對家鄉、對祖國與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題具有舞曲的特點,由俄羅斯民歌《在大門旁》演變而來的,表現了人們在戰爭中樂觀幽默的性格。
展開部中主部主題與《馬賽曲》音調的此起彼伏,交錯出現,描繪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再現部略有變化,主部的戰爭氣氛更加激烈。副部的兩個主題再現後,代表拿破侖軍隊的《馬賽曲》主題更加氣焰囂張,但已變為強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揚威的性格。而表現俄羅斯人民的兩個主題卻一再得到了強調,表現了反侵略戰爭的節節勝利,拿破侖軍隊終於在飢寒交迫的慘境下潰敗。樂曲尾聲由整個交響樂團和一支軍樂團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地奏出,伴隨著一片神聖的鐘聲和禮炮的轟鳴,呈現像征凱旋的高潮。序曲眾贊歌主題在喧鬧的鐘聲和禮炮的伴隨下形成輝煌的頌歌。音樂再現了第一主題,速度轉為活潑的快板,此時引用了帝俄時期國歌的前半部主題,像是凱旋的將士接受檢閱,樂曲在萬眾歡騰的節日氣氛中結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