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Sergei Rachmaninov, 1873 ~ 1943*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6

[size=4][color=royalblue]Sergei Rachmaninov, 1873 ~ 1943[/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Rachmaninov.jpg[/img]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羅斯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傑出的鋼琴家。他的創作與演活動,都在世界音樂界產生了大的影響,而其中更為突出的成就,則體現在他的作曲方面。

拉赫瑪尼諾夫於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國奧尼加城的一個富庶的地主家裡,他的家庭有著很好的音樂環境,這使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音樂薰陶。他四歲開始習鋼琴,九歲就進入了彼德堡音樂學院。1885年他又經人介紹來到莫斯科,跟隨著名的鋼琴演奏大師茲維列夫學習鋼琴。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從此開始接受更為嚴格、正規、系統的教育和訓練。他跟著名鋼琴家齊洛蒂學習鋼琴,還跟隨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連斯基學習作曲。1891年和1892年,他先後以優異的成績在鋼琴和作曲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生涯。

拉赫瑪尼諾夫早期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的。他的鋼琴演奏造詣很深,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輩諸鋼琴大家之長,創建了自己所獨特的演奏風格,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傑出鋼琴演奏家。

拉赫瑪尼諾夫很早就開始了在作曲方面的嘗試,1892年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就已創作了畢業作品--獨幕歌劇《阿列科》。後來,為舉辦音樂會的需要,他創作了許多鋼琴曲,同時還作了交響幻想曲《懸崖》、《茨崗主題狂想曲》等大型樂隊作品。1895年,拉赫瑪尼諾夫創作了他的《第一交響曲》。這部作,1897年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但遭到了失敗。為此拉赫瑪尼諾夫陷入異常的苦惱之中,他的創作也開始減少了。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12:01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6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被聘為莫斯科馬蒙托夫私立歌劇院的助理指,從此開始了他的指揮家生涯,1899年,他第一次赴歐旅行演奏,受到了歐洲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由於心境的好轉,他從1900年起又恢復了音樂創作活動,先後創作了《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鋼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其中《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詩意,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贊揚,至現在,已成為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拉赫瑪尼諾夫這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基調都是真摯的抒情主義,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很深。

1917年俄革命開始後,拉赫瑪尼諾夫流亡到瑞士,後來又到美國,擔任了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在國外寫的最重要的作品是《e小調第二交響曲》。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贏得了廣泛的世界聲譽,成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生涯中的裡程碑。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富有民族性。作品旋律流暢優美,感情真摯動人有些作品,帶有一些憂郁情緒。他的後期作品帶有晚期浪漫主義的特點,手法比較繁復,陰暗的色彩也較多地出現在音樂中,這與他長期旅居國外、遠離祖國有著很大的關系。

拉赫瑪尼諾夫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中包括三部交響曲,四部鋼琴協奏曲,三部歌劇以及交響詩《死島》、《懸崖》、《波西米亞隨想曲》和大量的鋼琴前奏曲、變奏曲、練習曲等。除此之外,他還作有大量的室內樂和藝術歌曲等作品。

1943年3月28日,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6

[size=3][color=purple]一、音畫練習曲(17首) Etude Stableau op.33, 39[/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為鋼琴而作的《音畫練習曲》,其含義是用鋼琴技巧與音來作繪畫表現,共包OP.33的9首與OP.39的9首,共18首。

OP.33作於1911年,9首分別為:1.從容的快板,F小調,在低音域下行音階有不安的音型,雖中間高音部有短暫獨白,但很快就被阻斷,頑固音型復現於低音,最後遠處有鐘聲表現。2.快板,G大調,由短小的分解和弦節奏與寧靜的旋律組合而成。3.極緩板,C小調,裝飾音和弦連鎖而成的部分後,是速度轉快後以分解和弦為主的平靜的主部。4.把OP.39的第六首改訂移用。5.中板,D小調,斷音節奏動機越來越膨脹,成為主要主題,但主要還是由動機的發展與再現構成。6.不是快板,兩小節後轉急板,降E小調快速音群,半音階性和弦音團糾纏在一起。7.熱情的快板,降E大調,在有節日氣氛的鼓號調上鐘聲若隱若現。8.中板,G小調,在平靜的分解和弦上,浮以哀愁的旋律。9.極緩板,升C小調,其中有3種對比性因素:進行曲風格的節奏、遠處鐘聲般的音響及不安的動態。

OP.39作於1916—1917年,9曲包括:1.激動的快板,C小調,右手急速的分解和弦,左手刻劃切分音節奏。2.很慢,A小調,在低音旋律與右手旋律錯開半拍進行中嵌入交叉節奏的三連音,拉赫瑪尼諾夫表示,這是表現海洋與海鷗。3.確切的快板,升F小調,開頭音型在執拗的重復中變成流動的音型。4.很快,B小調,一種進行曲型的諧謔曲,拉赫瑪尼諾夫說,這是描寫市集。5.熱情地,降E小調,以三連音符刻劃的和弦伴奏下,奏自然小調的旋律。6.快板,A小調,托卡它風格,拉赫瑪尼諾夫說,這是表現紅帽子與野狼。7.廣板,C小調,拉赫瑪尼諾夫說這是送葬的隊伍,其中有哭聲與鐘聲。8.中庸的快板,D小調,以一個短小的動機統一全曲,中間出現稍慢速度後,出現新的旋律。9.中庸的快板,進行曲速度,D大調,稱為“東方進行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870]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i]Password: discuss.com.hk[/i]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2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7

[size=3][color=purple]二、前奏曲集(全26首)Preludes op.23, 32, 另3首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共創作了26首題為《前奏曲》的鋼琴作品,是他眾多鋼琴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一組作品之一。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大都蒼涼沉鬱,小調多於大調;但在不同時期寫的這些前奏曲中,卻嚴格遵循巴赫和肖邦的傳統,二十四個曲子恰好平均分布在大小二十四個不同的調上。

- 升c小調前奏曲 -

作於1892年,是作者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所作,題獻給作曲教師阿倫斯基,鋼琴獨奏曲,為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首。 同年在莫斯科首演,並由作者親自演奏。
  
本曲後由作者本人改編為兩架鋼琴演奏的二重鋼琴曲。後人又將其改編為管弦樂曲等其他器樂形式。本曲的主題被後人譽為拉赫瑪尼諾夫的“命運主題”。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升c小調,速度徐緩,4/4拍。
  
第一部分的主要主題即所謂的 “命運主題”, 莊重而有力。以慢板起奏的三個音堅定而沉著,帶有宣敘調特點, 接著轉為行板, 在較高的音區發出如眾贊歌的樂聲(片段1)。 據說這一主題是作者受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鐘聲的啟發而寫成的。這一主題確實能夠使人聯想到悠遠的鐘聲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祈禱般的頌歌聲,其中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情緒。樂曲的中間部轉至關系大調(E大調)上,呈示出抒情性的主題,採用較快的快板, 洋溢著幻想般的激情。隨後,鋼琴又用較強的力度再現開始部分的主要主題,飽滿而堅定的音響處理使樂曲顯得更為莊重。樂曲最後用漸弱的方式表現鐘聲隨風飄去,漸飄漸遠,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98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i][color=red]Password: discuss.com.hk
[/color][/i][/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22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8

[size=3][color=purple]三、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Rhapsody on Paganini
[/color][/size]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Paganini,於1934年創作,亦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首為鋼琴及交響樂團所寫的作品,而它也是所有受到帕格尼尼二十 四首隨想曲啟發所創作的曲子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這首狂想曲共有二十四個變奏,無疑是為紀念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而採用的編號方式。而樂曲真正的主題,則一直要到前奏及第一變奏彈完後,才由小提琴拉出。其後的變奏則讓鋼琴及交響樂團展現了閃閃發亮的光采。拉赫曼尼諾夫對所謂魔鬼的意念,可從第八及第九變奏中清楚感受到;尤其在第十四個變奏,充滿騎兵風格的樂段,讓 人明顯感覺浪漫樂派鋼琴協奏曲的特色。而第十八個變奏則是拉赫曼尼諾夫最有名的一段旋律,充滿渴望、依戀之情。最後的變奏則逐次展現樂曲的張力,它所達到的境界,可能連帕格尼尼都會有點喘不過氣來。而最後微帶歉意的結尾,一定會讓帕格尼尼有輕松愉悅之感。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裡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樸抒情的曲調,這個旋律開朗優美,動人心魄,其中當然也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郁”,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樸而平和,然後讓位給弦樂,熱情在逐步增長,隨後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這段音樂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尤其富於浪漫氣息,它雖然只是一個音樂片段,不是一個樂章,也被抽出來編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見到這段音樂的芭蕾小品。拉赫瑪尼諾夫當初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有意表現帕格尼尼傳說中的舞台形像,瘦骨嶙峋、蒼白、狂熱、鬼魅般的軀殼包裹著熱情的靈魂,被藝術之神喚醒時,便光芒四射地瘋狂演奏,輝煌的音樂照亮整個大廳。拉赫瑪尼諾夫甚至在寫這部狂想曲的同時就在考慮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劇情構思,編舞導演當然又是芭蕾大師福金。



[size=3][color=purple]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7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8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琴譜 3: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93]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0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8

[size=3][color=purple]四、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op.18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共有四首,其中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和《第三鋼琴協奏曲》所具有的高度藝術水平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地超過了他後期在國外的一些創作;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那樣這兩首協奏曲也可以叫做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交響曲。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在1900-1901年間寫成,這是作者經歷過若干年艱重的創作危機之後重又聚起新的創作力量的開始,同時也是作者個人生活中因結婚而來的幸福轉機之前的產物——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影響了這首作品的總的特點。一般說來,這裡的基調是明朗的,充滿著歡樂的情緒和溫柔、懇摯的抒情詩色彩;在這裡,很明顯地又可以感覺得到“大風景”前夕的那種情緒,作為日益高漲的革命浪潮的反映,這是對光明和革新的追求,是樂觀的英雄性表現,因此抒情的音流特別飽滿、強壯而有力。
     
換句話說,《第二鋼琴協奏曲》的藝術形像特別豐富,它兼備嚴峻的戲劇性和明朗而奮激的抒情性,這種對比用兩組不同的音樂形像來體現:其中一個是充滿意志力的主題,它的節奏明晰,但飾有陰暗而嚴厲的色調,另一個則是情緒激昂、寬廣自由地流轉的歌曲性旋律。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就是在這樣的不同形像的對此基礎上寫成的,它的基本主題明顯地劃分上述兩種類型,在整部作品中它是最戲劇性的一章,它的結構襲用奏鳴曲形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17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9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從一段簡短的引子開始。這段引子相當特別,它盡是一些和弦,由鋼琴獨奏奏出,它的音響從倍弱一直發展到倍強,像喑啞沉悶的鐘聲一般,緩慢均勻而莊嚴,具有號召性的力量,正如俄羅斯作曲家梅特涅爾(H. K.MeTHep, 1879-1951)所說,“每當第一下警鐘聲響,你就會感到整個俄羅斯躍然奮起。”這段引子為樂章第一主題的出現充分做好了准備。現在,鋼琴以其沸騰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這時候出現的第一主題,旋律進行從容不迫,從中可以感到傲然的歡呼、史詩般剛毅的性格、不可戰勝的力量和奮激的熱潮:它有時帶有嚴峻的氣質,有時又像抑鬱的沉思一般。這支旋律氣息寬廣,開頭的音調有著充足而豐富的發展,但在這裡歌唱性的發揮又完全服從於堅定、權威的節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頌歌和進行曲的色彩,它那巨大的步伐幾乎全部交由樂隊加以體現。

這個主題雖然不是俄羅斯民歌曲直接引用,但它卻深具民族特點,其旋律與和聲同俄羅斯典禮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多久音樂的色彩逐漸地轉趨明朗,節奏重音也減弱了,隨後充溢著光輝、明朗的抒情性的第二主題也呈現了。同前一主題一樣,這第二主題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樣可以感覺得到俄羅斯的平原之遼闊,但是性格卻所不同:這裡有抒情的溫柔,有奮激的熱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態,略具東方的色彩。這個主題開始時單獨由鋼琴奏出,接著樂隊才用輕淡柔和的樂句伴隨著它。第二主題的這一抒情形像在這一樂章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甚至統御著整個樂章的發展。呈樂部近結束時,第一主題開頭的動機重又出現,但這時顯得平靜而安詳,它同鋼琴聲部的一些典雅的音型詼諧地相對置。樂章的發展部比較簡短,它的力度不停頓地徑直發展著。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9

這裡出現一個新的主題,它的音調顯然是從第二主題派生出來的,而它那清晰明快的節奏又跡近於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同樣具有獨立的作用,也可以叫做第三主題,它成為發展部的基礎。

在這發展部中,鋼琴聲部特別豐富;這裡還常可看到一些襯腔的交織、作為旋律進行背景的喁喁私語的音型、高音區中尖刺般的音響以及沉重的和弦。音樂從稍帶不安的情緒逐漸轉化為悲壯的激情,並在進入再現部前形成高潮。這時,鋼琴聲部上的第三主題同樂隊演奏的第一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具有勝利狂歡的進行曲特點。但是這力度的高潮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這勝利行列的勻整而有力的步調停息下來了,最後只有鋼琴以其柔和的音響結束第一主題的詠唱。樂章的第二主題再現時也有很大變化,它的節奏放寬,並改由法國號輕聲奏出,它的音調委婉、感情溫暖。樂章的尾聲相當擴展,它從第二主題(在樂隊)的簡潔陳述開始,隨後是第三主題(在獨奏鋼琴上),這兩個主題的進行速度放慢,節奏流暢,情調平和,很像一幅帶有淡淡的哀愁色調的風景畫。只是在樂章結束時,第一主題開頭的動機突然爆發出新的力量,才使人又記起那傲然決斷的形像。

cc.chrischris 2008-6-24 03:09

第二樂章是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以其明淨的沉思同前一樂章的抒情、激昂和英勇精神相對照,這一樂章在聽者的想像中展示出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畫面,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樂章開始時出現一些悠緩、流暢的和弦,由帶弱音器的弦樂器奏出,這些和弦同隨後鋼琴的一些從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這一樂章的凝神的氣氛。樂章的基本主題就在這一背景上由長笛奏出,它的音響柔和,氣息十分寬廣。不難看出,這個主題開頭的旋律進行在音調上同前一樂章第二主題有點相近。不過,在這裡,它更流暢、更從容,在迷人的溫柔之間融合著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歡樂。

逐漸地音樂的性格發生了變化。明朗的幻想被熱切、歡樂的激情所代替,在樂章中段,樂隊只出現基本主題的一些回聲,獨奏鋼琴的一些活躍的音型躍居第一位,像是首輕快詼諧的鋼琴練習曲,然後就以光輝有力的華彩樂段作為結束。在樂章的最後一段基本主題的再現有所壓縮,它又喚回了聽者對那沉思的回憶,這種情緒即使在樂章的簡短結尾中仍然沒有減失。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0

第三樂章是一首快速度的情緒歡騰的終曲,詼諧的快板,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從一段長引子開始,在它那明快的節奏中只有第一主題的個別因素露面,但其中一段華彩性鋼琴樂句卻很有特色。這一樂章以兩個主題的對置為基礎:第一主題充滿著熱力、生機和歡樂,它以其簡潔有力的音調、豐富的節奏、不可遏制的進行和鋼琴明亮清脆的音響而征服聽眾——這一主題的輪廓是在引子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鋼琴上呈現,沒有樂隊的撐持。

樂章第二主題的旋律進行柔和、流暢,富於寬廣如歌等抒情特點。這個主題同前一主題構成鮮明的對比,但它那熾熱而激奮的抒情詠唱,卻是由第一主題的急速和歡快的形像為它做好准備的。

樂章的發展部以第一主題為基礎,拉赫瑪尼諾夫廣泛揭示這個主題的豐富內涵,包括勇武的毅力、舞蹈的典雅以及詼諧的輕快等等方面,而且幾乎又是“一氣呵成”。它那罕見的力度,則靠始終不減的快速進行、決斷有力的音調和清晰堅定的節奏形成。《第二鋼琴協奏曲》在樂思的交響發展方面運用得相當廣泛和出色,但在這發展部中顯得更加突出。

在樂章的再現部中,作者只讓第一主題稍一露面,便由連接段帶入第二主題。像呈示部一樣,這第二主題開頭先由樂隊奏出然後轉遞給鋼琴聲部,它依然保持住那抒情和狂喜的特性。樂章的尾聲十分擴展:在這裡,第一主題重又出現,它由樂隊奏出,進行逐漸加快,力度不斷增漲。鋼琴這時雖處於伴奏地位,但它以其華彩、八度音、和弦等鋼琴技巧組成的音流而使聽者眩惑,並以一段華彩樂句作結。在一個令人引起警覺的小休止之後,樂隊和鋼琴好像全都鼓足了力量,整個樂隊全力奏出第二主題,而在鋼琴提供的強有力的和弦背景中,還不難聽到第一主題開頭動機的音調;這時候,第二主題已經不再具有原來的抒情色調,成為莊嚴的頌贊或宏偉的頌歌,它有力地肯定了這首協奏曲基本的樂觀主義思想。整個作品以音響飽滿的和弦樂句構成的排山倒海的狂潮作為結束。


[size=3][color=#800080]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85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size]
[size=3][color=#ff0000][/color][/size]
[size=3][color=#800080]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89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24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0

[size=3][color=purple]五、練聲曲 Op.34-14 - 獨奏版[/color][/size]


《練聲曲》Vocalise Op.34-14,作於1912年。原為獨唱曲,為同年所作《浪漫曲十四首》中的最後一首,題獻給前蘇聯女歌唱家涅日達諾娃。本曲後被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這裡選用的正是小提琴獨奏曲改編版。
  
“練聲曲”這一通稱曲名, 原指專供練習歌唱的歌曲,一般無歌詞,而只用韻母、音節或唱名來演唱,音域較為寬廣,旋律變化也較為復雜。後來也指以相同形式寫成的藝術歌曲。本曲屬後一種。 樂曲採用各自反復的二部曲式。 主題旋律委婉舒緩,猶如輕輕拂動水的秋風,溫和略帶愁思,具有濃郁的俄羅斯色彩, 第二部分情緒起伏較大, 奏出了嘆息般的抒情旋律。 結尾時,伴奏聲部再現開頭的主題,最後在高聲區連綿不斷的長音中徐徐告終。

下面是由 Fiorentino 、Kocsis 以及 Richardson 改編獨奏版樂譜。

註:Richardson改編的獨奏版,也就是Kissin彈奏版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65]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0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1

[size=3][color=purple]六、e小調第二交響曲 Op.27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1897年3月,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Op.13由格拉祖諾夫指揮,在彼得堡初演的時候,人們對年輕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在彼得堡遭到非常嚴厲的批評。這時候所受到的打擊,對於向來一帆風順的拉赫瑪尼諾夫來說,自然成為一時難於抹滅的巨大創傷。這一精神上的打擊,不但成為他日後嚴重神經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時也使拉赫瑪尼諾夫形成了郁郁寡歡的孤僻性格。青年時期的拉赫瑪尼諾夫痛苦不堪的神經衰弱症,由於尼古拉·達爾博士所下的暗示治療法奏了效,才逐漸走向痊癒。

1901年,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並一舉贏得格林卡獎,於是他順利地恢復了作曲活動。這首《e小調第二號交響曲》op.27,就是拉赫瑪尼諾夫恢復自信之後的作品,也是在他三部交響曲之中,最具拉赫瑪尼諾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歡迎的作品。整個樂曲在結構上,顯示出綿延的起伏性,以情緒來推動整個樂曲的發展,顯然與著名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形態上有共通之處。可以說,本曲很明顯地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俄國音樂特性,用具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表現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作品完成於1906年秋至1907年春。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緩板轉中庸的快板,e小調,奏鳴曲形式。樂曲由略帶憂郁氣氛的進入部平靜地開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緊張的第一主題,木管與弦樂用 G大調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題。 進入了發展部之後,主題一面發展,一面趨於高揚。經過劇烈的高潮之後,樂曲進入再現部。在此將第一、第二主題以拉赫瑪尼諾夫的手法予以再現之後,用進入部提琴動機的素材構成的結尾部分來收束這一樂章。

第二樂章 極快的快板,a小調, 具有詼諧曲風格的樂章。 法國號承接開頭的節奏,開始奏出有粗獷風格的主題, 然後移交給弦樂部分。 樂曲以主題為中心高揚起來,一直高揚至強調節奏的銅管以叫囂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為中心唱起了柔和優雅的曲調,但是立刻又為詼諧曲部的節奏所打消。

第三樂章 慢板,A大調。 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風格的優美情調唱出了流暢的旋律。接著由單簧管以優美的旋律取代。 這一樂章的主題也是整部交響樂中最動人的部分。

第四樂章 活潑的快板,E大調。 經過短小而極強的前奏之後,引出強勁的第一主題。反復了這一主題後,經過一個爽朗的樂段,出現了移至D大調的第二主題。樂曲一面再現前面的主題和動機, 一面像勝利凱旋般強勁有力地將全曲最終推向高潮。結尾部分以第一主題的節奏為中心,華麗地結束全曲。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48]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0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1

[size=3][color=purple]七、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Op.36
[/color][/size]

《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36,作於1913年,修訂與1931年。拉赫瑪尼諾夫在1913年完成了這首曲子的第一個版本,但之後自己覺得某些部份織度過於複雜,而在1931年改寫過,今天演奏的是1931年的版本。這首曲子有三個樂章,但通常以聯章的方式演奏。整曲由開始的主題貫穿,第二主題也在第二樂章中有新的發展。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十分強調聲部的交織,除了旋律之外,內聲部常暗藏著與旋律相呼應或相對立的元素,需要細膩的處理。

三個樂章分別是:

I. Allegro agitato 激動的快板

II. Non allegro-Lento 緩板

III.Allegro molto 甚快板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6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0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2

[size=3][color=purple]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op.30
[/color][/size]

1909年10月,拉赫瑪尼諾夫帶著他剛剛完成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樂譜踏上了美利堅大陸。這塊被歐洲人稱為“美麗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陸,在20年前迎來過這位俄羅斯作曲家的偉大同胞彼得·伊裡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紀注定成為俄羅斯受迫害藝術家的一塊心靈的自由棲息之地:詩人布羅茨基、小說家納博科夫、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養他的俄羅斯家園成為他們眼淚歸去的方向。這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8年以後,他再一次選擇美國作為藝術的發展之地,而將深愛的母親和親人留在了俄羅斯,他的音樂,鋼琴,管弦樂團,波修瓦歌劇院,伊凡諾夫卡莊園,他的馬匹,圖畫,汽車,門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羅斯。

在拉赫瑪尼諾夫創作《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紀音詩的壓卷之作《死之島》,這是一部音樂史上陰郁的代表畫作,它在19世紀的地位好比勛伯格的《升華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聯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馬勒的《亡兒之歌》。拉赫瑪尼諾夫在《死之島》的首演之後不久便成為俄羅斯皇家音樂會的副主席,到美國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國朋友亨利·沃爾夫邀請的。拉赫瑪尼諾夫還不十分樂意踏上這趟勞頓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國這塊新土地上噴著濃煙前進的火車,想到紐約大街上繁華的商業氣息,剛剛從二月革命的血腥場面過來的拉赫瑪尼諾夫覺得似乎缺少“物質”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國巡迴演出的收入買一輛汽車。我曾經見過一張拉赫瑪尼諾夫倚著鋼琴站立的照片,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瑪尼諾夫(2米高的個子)和一架同樣高大寬厚的鋼琴,他的臉部稍長,表情嚴肅,那裡沒有俄羅斯偉大的浪漫詩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純真眼神,也沒有俄羅斯人特有的濃密的須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國紳士。拉赫瑪尼諾夫出身於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馬半生的將軍,父親是一名軍官。拉赫瑪尼諾夫這個姓氏源於拉赫瑪尼(Rachmany),俄語意為“親切”、“慷慨”。 拉赫瑪尼諾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貴族,但作為音樂家,他的音樂是屬於俄羅斯人民的,就像出身於貴族的小說家托爾斯泰,出身於皇族的女詩人阿赫瑪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資助的柴科夫斯基。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1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3

拉赫瑪尼諾夫是在橫渡大西洋的輪船上練習《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到了美國之後,他的資助人沃爾森家族給他安排了20場音樂會。而這首曲子的第三場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古斯塔夫·馬勒指揮的,兩位音樂大師站在了一起,我們應該記住1910年1月16日——奧地利和俄國兩條寬闊的音樂之河一起流淌。雖然他們的相遇沒有像18世紀貝多芬遇見莫扎特那樣成為一個神話,對於生活在20世紀的愛樂者來說,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繼續,如兩者飽滿的情緒和沸騰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充滿緊張的戲劇性發展的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初顯端倪,多種多樣的鋼琴技法被織入作品裡,清淡的華彩、經過句、雙音、濃密的復調織體、輕快機敏的斷音和大量宏偉的和弦等等,這些好比一個現代派小說家採用的寫作技巧,隱喻、像征、意識流、超現實,不過一切手法都是為作品服務。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是由一個非常俄羅斯化的古代典禮歌曲引出,任何一個接觸過普希金的詩歌或托爾斯泰的小說的人——哪怕他從來未曾聽過拉赫瑪尼諾夫,這樣富有溫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會不使他沉謐,想到俄羅斯牧笛升起在夏日鄉村的蒼穹,想到無盡的平靜大草原。這個歌唱性的主題成為拉赫瑪尼諾夫最迷人的旋律,成為二十世紀最暖性的陽光。俄羅斯人聽到它好比捷克人聽到斯美塔納《我的祖國》裡伏爾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國人聽到《二泉映月》裡的“明月石上照”。但是這個如歌的主題很快失去了田園詩的風味,它在第一、第二樂章逐漸發展,許多不安的因素加進來,歌唱的鋼琴變成了沉思的鋼琴,美麗的俄羅斯小溪開始彙入波瀾壯闊的伏爾加河。隨著銅管樂器嚴厲的行進,鋼琴變成了一把沉重的鐵錘,所有的激昂、憤怒、不安、恐懼、失望、抗掙和悲悼被高舉。澳大利亞電影《鋼琴師》裡的主人公在彈奏《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會上當場昏厥,你可想像作品將琴手擊倒的力量!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4

拉赫瑪尼諾夫1909年對美國的訪問是他日後躲避國內戰爭和政治災難定居美國的前奏,這部《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時代選擇拉赫瑪尼諾夫成為它的最後一個擊鼓者,拉赫瑪尼諾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將不僅僅作為音樂家,而將作為20世紀人類良知和道德的發言人!他如濟慈所言:“你遠在人類中。”消失於人類、消失於人群。逃離原來的人群是一件難事,但逃離卻是對現有環境的無聲抗議。布羅茨基在《小於一》裡敘述了在一個冬天的早晨,他在一節課的中途站起身來走出學校大門的經歷,他記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種老是長不大,老是被身邊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厭惡感。另外,“還有那種由於逃跑、由於灑滿陽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朧卻幸福的感覺。”一邊是俄羅斯的風景,俄羅斯的春天,俄羅斯的白雪,俄羅斯的森林和湖泊而憂傷,一邊是死於炮火死於飢寒的俄羅斯民眾,一個誕生了契訶夫、果戈裡、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鮑羅丁、柴科夫斯基、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等的偉大文學家和音樂家的民族即將崩潰。布羅茨基在1987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無不痛心地說:“在俄國,它(文明)已結束;如果我要說它是以悲劇結束的,那麼首要的依據就是人的犧牲的數量,已降臨的社會和歷史轉變將他們擄掠而去。真正的悲劇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隊。”

拉赫瑪尼諾夫深知自己無法擺脫掉俄羅斯文化的舊傳統,它已像血液一樣滲入到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國,作為抒情和悲壯的俄羅斯音樂形像將永遠升起在他撫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瑪尼諾夫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對俄羅斯冬天滿懷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對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爾斯泰對戰爭後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4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0,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1876~1957)。全曲共3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弦樂與低音管前引後。鋼琴立即以八度音程表現第一主題,移到樂隊後,鋼琴做裝飾。單簧管和圓號出現新的動機,形成第二主題素材要素。插人鋼琴華彩後,第一主題再出現於樂隊,平靜之後鋼琴右手在左手分散和弦之上呈示第二主題。擴大抒情性平靜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第一主題在各種調性中作變化,在更加活潑的部分用新要素作發展,然後進入極快的快板的華彩。再現部極似華彩之後的終結部。

第二樂章 間奏曲,慢板,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第一段在弦樂暗示下。由雙簧管表現出主題,鋼琴以三連音構成的狂想曲型樂念加入,轉為降D大調,主題作浪漫處理。中段為“更加活潑”,鋼琴左手展開半音階型的滑奏,右手為強有力的和弦,單簧管、低音管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衍生出的旋律。轉為慢板後,鋼琴配合半音階性音型如歌的旋律。然後鋼琴以厚重和弦奏稍快的主題,與鋼琴發展成雄壯的樂念,鋼琴奏華麗樂段,趨於平靜後,鋼琴才以華彩終結。

第三樂章 終曲,d小調,奏鳴曲式。在樂隊進行曲節奏下鋼琴有力地奏第一主題。反復幾次後,速度更快,鋼琴以切分法向前推移,再以G大調奏抒情的第二主題,反復後變為極快板快速音群,緩和下來後結束呈示都。發展部以降E大調諧謔地開始,樂隊奏第一主題的變形,鋼琴裝飾推進。然後鋼琴進行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精練後的旋律。鋼琴單獨發展,速度更快。在快速音群的曲趣後轉為廣板,鋼琴更富表情奏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原貌。再現部按原順序,第二主題以F大調,接著有活潑的快速音群,短暫的華彩後進行D大調終結部,實為大型的最急板,強有力地結束。



[size=3][color=purple]琴譜 1: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04]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size=3][color=purple]
[size=3][color=purple]琴譜 2: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619]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size=3][color=#800080]琴譜 3: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85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i]: discuss.com.hk[/color][/size]

[size=3][color=purple]
[/color][/size]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2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5

[size=3][color=purple]九、幻想小品集 Op.3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在近代音樂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鋼琴曲有著明顯的俄羅斯風格,其中天門的旋律,獨特的鋼琴節奏及音色開拓了鋼琴新的境地。這部鋼琴《幻想小品集》Op.3創作於他畢業後的第二年,其中包括5首各自獨立並無聯系的小品。他將這個曲集呈獻給了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的作曲老師安東·亞倫斯基。

1. 悲歌
樂曲採用三部曲式,曲中充滿了由於的旋律。第一段用降e小調,由左手的分解和弦開始,右手是下行音階式的旋律。中段轉快活地,在右手和弦的伴奏下,低聲部呈現降G大調旋律,不久旋律移到高聲部,並逐漸增強形成高潮。隨後,經過短暫的華彩段而進入第一段的再現。結尾有三連音的三度和弦的強奏,然後有力地結束樂曲。

2. 前奏曲
全曲集中最著名的作品,作於1892年,同年在莫斯科首演,並由作者親自演奏。
  
本曲後由作者本人改編為兩架鋼琴演奏的二重鋼琴曲。後人又將其改編為管弦樂曲等其他器樂形式。本曲的主題被後人譽為拉赫瑪尼諾夫的“命運主題”。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升c小調,速度徐緩,4/4拍。
  
第一部分的主要主題即所謂的 “命運主題”, 莊重而有力。以慢板起奏的三個音堅定而沉著,帶有宣敘調特點, 接著轉為行板, 在較高的音區發出如眾贊歌的樂聲(片段1)。 據說這一主題是作者受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鐘聲的啟發而寫成的。這一主題確實能夠使人聯想到悠遠的鐘聲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祈禱般的頌歌聲,其中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情緒。樂曲的中間部轉至關系大調(E大調)上,呈示出抒情性的主題,採用較快的快板, 洋溢著幻想般的激情。隨後,鋼琴又用較強的力度再現開始部分的主要主題,飽滿而堅定的音響處理使樂曲顯得更為莊重。樂曲最後用漸弱的方式表現鐘聲隨風飄去,漸飄漸遠,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1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5

3. 旋律
這是一首抒情的樂曲,E大調,三部曲式。第一段先以右手奏出和弦節奏,左手呈示柔和徐緩的旋律。這段旋律經過發展變化後,用八度重復。中段轉降A大調,是由第一段的主題衍生出來的新旋律,右手以斷奏的半音階上行修飾。不久又回到E大調進行發展。最後是第一段的主題再現。

4. 小醜
首先出現的是描寫小醜動作的動機,力度變化明顯,兩個聲部採用反向進行,音樂形像非常滑稽。之後出現第一段的主題旋律,這段旋律在加入喜氣洋洋上下來回的音型中,擴展成華麗的樂段,而在單音連奏猶如中段的節奏中結束第一段。中段轉升f小調,情緒激動,高音裝飾成分解和弦,逐漸呈示出激烈的表情,然後再現第一段。

5. 小夜曲
樂曲一開始首先是行板的導入部,之後奏出主題動機。其中有曼陀鈴和吉他音型的模仿,清淡的和弦到處可見。第一部分轉為圓舞曲速度,當節奏也成為圓舞曲形式後,出現圓舞曲主題,隨後模仿夜鶯叫聲的音型清晰出現。中間部分的音型是非常明顯的新的圓舞曲的主題呈現,很少對比。之後再現第一段的圓舞曲結束全曲。



[size=3][color=#800080]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388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color=red][i]Password: discuss.com.hk[/i][/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2:2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7

[size=3][color=purple]十、升f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1
[/color][/size]

《升f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1 (1890-1891年;1917年修訂)。1900年12月14日由拉赫瑪尼諾夫在莫斯科首演。 本曲是拉赫瑪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上學時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1891年曾在校首演了第一樂章。通常演奏的是1917年的修訂版。

全曲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升f小調,奏鳴曲式,由傷感的第一主題和幻想性的第二主題形成對比,華彩段非常激烈,頗耗人體;

第二樂章:行板,D大調,充滿北歐浪漫情調;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升f小調,三段體,第一段氣勢激烈,中段憂郁,最後有華麗的尾聲結束。樂曲顯示了它所有的長處,旋律的感染力和輝煌的鋼琴技巧,至今還是經常演奏的浪漫主義鋼琴協奏曲之一。

本人認為這雖是拉赫瑪尼諾夫年輕時期的作品,還處在學習和模仿的階段,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從中窺探到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1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7

[size=3][color=purple]十一、g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Op.40[/color][/size]


《g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Op.40(1926年;1941修訂)題獻給鋼琴家梅特納(1880-1951)。1927年3月18日首演:拉赫瑪尼諾夫演奏鋼琴,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常用的曲譜是1941年修訂的,並改寫了中樂章。本曲不像他的其他作品那樣有動人的旋律,是他協奏曲中最少被人演奏的。然而,米開蘭傑利一直偏袒此曲,並用他豐富的想像力演繹此曲的精神氣魄。

樂曲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自由奏鳴曲式,第一主題配有厚重的和弦,第二主題優美如夜曲;

第二樂章,廣板,三段體,是沉思的樂章,其素材使人想其兒歌《三只盲鼠》,平靜的主題在中段也變的粗獷;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屬狂想曲風格,最後在輝煌燦爛的尾聲中結束。  
     
拉赫瑪尼諾夫這首協奏曲雖然鮮為人知,但卻是最深沉,最感傷的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8

[size=3][color=purple]十二、6首音樂瞬間 6 Moment Musical Op.16[/color][/size]


Moment Musical,一種鋼琴抒情特性曲。一譯“音樂瞬間”,或“樂興之時”,或“瞬想曲”。“音樂瞬間”是舒伯特創造的與即興曲類似的一種鋼琴小品體裁。,為1828年春維也納出版商M.萊德斯多爾夫用法語所起的曲名。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瞬間》Moment Musical Op.16,作於1896年,共由六首小曲組成。由於它們的嚴肅性和復雜性,這些音樂性和高難度融為一體的作品似乎更像他隨後創作的《音畫練習曲》,要求演奏者有全面而生動的演奏技巧。

第一首,降b小調,4/4拍,小行板。這是一部較長的作品。這首可以分為四個樂段的樂曲中,最後一段是第一段的再現。樂曲以一個以左手八分音符三連音伴奏的優美而熱忱的旋律展開。這一部分音樂在近乎獨立的完整性裡發展至一個高潮,又很快轉入一段在裝飾音襯托下進入高潮的華彩樂段。緊接著的是一段近乎寂靜、讓人窒息的段落,在精細而密集的音符中浮現出第一樂段主旋律的輪廓。整部作品擁有極其動人的美感。

第二首,降e小調,2/4拍,快板。這首曲子可以被看作是一首練習曲。右手切分的八度音構成的旋律,輔以雙手快速的三連音伴奏,展現出鮮明的拉氏風格。樂曲轉入降E大調後形成了動人的高潮,這一部分充分准備和發展,折射出輝煌壯麗的效果,接著則逐步進入一個寧靜的結尾。

第三首,b小調,4/4拍,如歌的行板。以莊嚴而帶有貴族氣息的進行曲展開,並反復了一次。第一遍是單純的陳述,第二遍則以精緻的低音伴奏下形成斷奏色彩的八度音奏出。拉赫瑪尼諾夫在整個作品中充分發揮了九和弦的作用。

第四首,e小調,4/4拍,急板。這是另外一首練習曲性質的樂曲。作品一開始就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伴奏,襯托出逐漸上行的旋律而展開,第二段落保留了左手快速伴奏的手法,右手出現快速的下行音符群。再現第一主題時,音樂進入了一個巨大的高潮,在整個鋼琴上構造出了讓人難忘的音樂形像,然後終結於一個極其強烈而突然的結束。

第五首,降D大調,4/4拍,持續的行板。這個作品比拉氏的另外一部題為“船歌”的作品(Op.10)更像是一首船歌。這是一首溫柔而甜美的間奏曲,也是六首作品裡唯一的一首讓人精神舒緩鬆弛的作品。

第六首,C大調,3/4拍,莊嚴的。這首作品靈感似乎來自肖邦的《練習曲》Op.25-12。在這裡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形像更為靜謐,但那深沉而巨大的音樂流動感是一樣的,急促而強有力的旋律在由雙手奏出的快速分解和弦的伴奏下突現出來。深沉的樂曲中段和結尾部分的高潮擁有如此宏大的音響,以至於超越以往所有為鋼琴而創作的樂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8

[size=3][color=purple]十三、雙鋼琴組曲 Op.5 & Op.17[/color][/size]


由於四首出色的鋼琴協奏曲,超級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為雙鋼琴而作的兩部組曲,尤以《第一號雙鋼琴組曲》Op.5鮮為人知。但不可否認,這兩部大篇幅作品也是技術艱深,感情充沛的佳作。作曲家的憂傷廣袤在這些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至。《第二號雙鋼琴組曲》Op.17顯然比第一號出名,技術也較難,是標準的高難度音樂會曲目。技術好的鋼琴演奏家也比較垂青此曲。

《第一號雙鋼琴組曲》Op.5,又稱為“圖畫幻想曲”,作於1893年,由四首小品組成,分別是:

1. 船歌 Barcarolle
2. 愛之夜 La nuit...L'amour
3. 淚水 Les larmes
4. 復活節 Paques

第一首 船歌 Barcarolle,g小調,3/4拍。第一鋼琴開始是以的沉的和弦伴奏,之後第二鋼琴奏響了靜謐的主題,樂曲進而歡快起來,但還是溫柔而舒緩。經過一系列的轉調,進入大調,第二鋼琴溫馨的韻律在第一鋼琴不穩定的伴奏下,更加靜謐。這時旋律又加重,第一鋼琴於第二鋼琴相互交替,交織出一幅優美的俄羅斯風景。十分優美拉赫瑪尼諾夫運用他無比精細的手法向大家展示了令人陶醉的俄羅斯。

第二首 愛之夜 La Nuit L‘Amour b小調,像是一首敘事詩。開始的很詭異,很像幽靈的,之後便漸漸緩和,隨後的主題很有身處大自然中的意境,第二鋼琴模仿鳥叫聲,在第一鋼琴輕柔幽暗的和現中不安的一次次出現,之後第二鋼琴激動的伴奏帶動這旋律發展,之後有回到原先的主題,原先幽暗的旋律被淡化,只有模仿鳥叫的聲音還在繼續,樂曲之後進入了拉赫瑪尼諾夫喜歡的低音部,陰沉但馬上就走出陰影,在高音部結束。

第三首 淚水 Les larmes g小調,廣板,第一鋼琴奏出極度神秘的引子,下行的音階,之後被十六分三連音淡化,進入溫柔的主部。但影子的陰影還在,而且愈演愈烈,終於占據了主部,神秘的變奏使人不寒而慄,但主題似乎還在不斷地重復,之後在第二鋼琴加重後得以淡化進入大調(類似浪漫的建6和弦),低音的伴奏逐漸銳華,似乎還要進入恐怖的音域,但這時兩聲部同時奏響了結束的和弦結束。
  
第四首 復活節 Paques g小調,第一鋼琴在高音部奏出了主題類似激烈的鐘聲(像是號角聲),之後的第二鋼琴奏出三小節的低音和弦像是宣戰鐘聲。便聯合第一鋼琴一起加重重復了第一的主題,不過是還有轉向大調的趨勢,但還是不穩定很快又回到小調,短暫地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9

《第二號雙鋼琴組曲》Op.17,作於1900~1901年,同樣由四首小品組成,分別是:

1. 引子 Introduction
2. 圓舞曲 Valse
3. 浪漫曲 Romance
4. 塔蘭泰拉舞曲 Tarantella

第一首 引子 Introduction C大調,快板。開始是從拉氏最喜歡的屬音小調和弦開始,便步入了主題,像是歡慶勝利,第二主題仿佛是在回顧過去,但很快接回到開始的主題上了,之後在第二鋼琴低音的震音伴奏下,第一鋼琴奏響了結束音。

第二首 圓舞曲 Valse G大調,急板。第二鋼琴奏響起始和弦,之後第一鋼琴就以極快的速度奏出顫音,第二鋼琴承接主旋律,旋律是歡快的典型俄羅斯風味的圓舞曲。在之後便進入抒情樂段,由第二鋼琴奏出低音快速部分,第一鋼琴表現出抒情的第二主題,之後便回到第一主題,在高音部結束。

第三首 浪漫曲 Romance,降A大調,行板。開始由第二鋼琴伴奏,之後便緩慢的進入主題,主題舒緩而優美,兩聲部交相輝映,像是勾畫出一幅夕陽西下的恬靜景像。

第四首 塔蘭泰拉舞曲 Tarantella C小調,急板迴旋曲,經過前幾樂章的休息,這章的開頭拉赫瑪尼諾夫就使出了自己熟悉的小調但壯麗的旋律,經過低音的威脅後,在高音部呈現出了威嚴壯觀的第一主題,尖銳,而且十分悲壯,之後經過了舒緩後,進入大調,有些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感覺(寒冷),總之,旋律一直在飛奔,引領這聽眾不斷先前趕,之後音量厚度減少,低音的躁動的顫音很吸引人注意。之後在壯麗的主題加強部結束。

cc.chrischris 2008-6-24 03:19

[size=3][color=purple]十四、3首夜曲
[/color][/size]

《三首夜曲》,作於1887年12月和1888年1月,當時拉赫瑪尼諾夫僅14歲。

這三首夜曲分別是:

1. 升f小調
2. F大調
3. c小調

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創作上均不成熟,但是仍不失為旋律和和聲極為優美的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4

[size=3][color=purple]十五、2首克萊斯勒改編曲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也是一位偉大的改編作曲家,像野蜂飛舞 ,這裡是改編小提琴家克萊斯勒(Kreisler)的二首著名的小提琴作品,分別是《愛的喜悅》和《愛的憂傷》。

-   愛的喜悅 Liebesfreud   -
此曲是作者於1905年根據一首古老的維也納民歌曲調創作的小品,C大調,3/4拍子,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沒有前奏。
   
第一部分主題非常流暢,用雙弦演奏,充滿著歡樂的情趣,正如這支曲子的標題,它是表達愛的歡樂。主題旋律反復一次後,進入了情意甜蜜、充滿幸福感的樂段。它的每個樂句都從後半拍起,顯得十分優美,表現獲得愛情後的幸福和甜蜜。隨後又再現主題旋律。
   
第二部分轉到F大調上,它也是由單三部曲式構成。第一段旋律也非常優美,第二段旋律性格比較活潑,用斷奏手法演奏,好似戀人在歡快地舞蹈。此段反復之後,再現此部分第一段主題旋律。
   
最後,接第一部分的主題旋律,並結束在這個主題上。
-   愛的憂傷 Liebesleid   -
此曲與作者的另一首小品《愛的喜悅》Liebesleid 成為一對“姊妹篇”,兩首小品的知名度不相上下。本曲同樣是依照維也納地區民謠風格的圓舞曲作成,為a小調,3/4拍子,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描寫愛情上受到了挫折和打擊之後產生的苦惱和悲哀,略帶煩惱及傷感。
   
這首曲子沒有前奏,第一部分前半段運用切分節奏和附點音符發展旋律,吸收了奧地利“連德勒”民間舞曲的特色,主題旋律相當清麗。這裡每一個樂句不斷出現相同的音,而且是用了一些跨小節的切分音,好似聲聲悲泣,但旋律卻又非常美妙動人。第一主題反復之後,後半段的主題是從前面發展而來,悲哀的情緒似乎有些控制,旋律比較抒情,好似回憶起和戀人相處的那些日子。當這種回憶繼續下去時,思緒好似生了雙翅,那些歡樂日子的幸福情景雙重現在眼前。
   
第二部分樂曲轉到了A大調上,非常巧妙地運用模進的手法,情意比較甜蜜,是對往日愛情幸福的回憶。接下去是第一部分前半段悲傷的主題再現,然後以變奏的形式又接第二部分主題旋律,將每一句裡的倒數第三個音向上跳進,使得旋律更加婉轉動人。
   
這種憂傷的情緒一直持續到樂曲終了。最後,一個長顫音輕而緩慢地滑高一個八度後結束全曲,使人回味無窮。
   
本曲與《愛的喜悅》有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形式,但兩曲又各具特色,給人以不同的感覺,連起來欣賞時趣味更濃。兩曲的演奏時間都在三分鐘左右,並且都曾被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及其他器樂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5

[size=3][color=purple]十六、科萊裡主題變奏曲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的最後一部鋼琴獨奏作品《科萊裡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於1931年根據小提琴家阿卡爵羅·科萊裡的《小提琴奏鳴曲集》(共十二首)中第十首的第四曲稱為“弓法藝術”的變奏曲集而寫成,並於當年10月在蒙特利爾首演。全曲共有二十多個首變奏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5

[size=3][color=purple]十七、肖邦主題變奏曲 Op.22[/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肖邦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Chopin on Prelude op.28-20 Op.22,作於1902~1903年間,主題是在肖邦的《前奏曲集》Op.28中的第20首《c小調前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22段變奏而來。雖然來自肖邦的作品,但卻極具拉氏的演奏風格。這組變奏中,有些曲子在節奏和選材上都比較詳盡復雜,有些則如第一首變奏一樣,結構非常簡單質樸。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6

[size=3][color=purple]十八、交響詩《死亡島》Op.29 - 鋼琴獨奏版
[/color][/size]

交響詩《死亡島》The Isle of the Dead Op.29同他的《第二交響曲》一樣,都是屬於德雷斯頓時期的作品,作於1909年,但它在莫斯科初演後又大加修改才最後定稿。這是拉赫瑪尼諾夫最著名的一首標題性作品,它反映了反動時期的消極悲觀情緒,靈感來自於德國像征派畫家伯克林(Bochlin)的同名畫作。伯克林的畫作描繪另一個家族墳場的孤島,島上三面環山,山岩重疊,到處是懸崖峭壁,島的入口有一條寬闊的石階,直通那暗綠的柏樹蔭蔽的墳場。在那平靜的海面有一條小船駛近,船上載著一口棺材,由一個著白長衫的人形影像護送著。伯克林的《死亡島》是一個永遠安息之所,在那裡既沒有痛苦,也沒有悲傷,感覺不到一點生活的顫動。

樂曲由a小調開始,描環繞著死亡島的烏灰色的海的宏偉畫面。它的速度很慢,音響陰暗而淒涼。這裡的五拍子特殊節拍使這一音型具有一種輕快地搖擺的特性,宛如海波在密雲籠罩之下微微地起伏一樣。這種均勻而執拗的節奏,塑造出同死亡島一樣嚴峻和孤單的海的畫面形像,同時也給人一種劫數難逃的感覺。經過圓號反復召喚,天色轉亮。隨後由較快的降E大調描寫浪潮,經過低音部的哭泣般的旋律後,進入發展,充滿了對生活的熱切渴望,直到高潮快板,突然被一些凶兆的和弦打斷,進入末日經片斷。它體現著一種非人世的固執意志,或者說是死神形像的描繪,它以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向前走去,並把一路上遇到的一切毀滅殆盡。這個死神形像的發展也別強而有力,給人留下一種真正驚心動魄的印像。最後,音樂重現海浪均勻衝刷死亡島的形像,在開頭的氣氛重復下進入尾奏,沉重的思索和悲劇性的體驗終於為關於永恆的思想所取代,整個樂曲在海的動機的微弱音響中平靜地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6

[size=3][color=purple]十九、G大調浪漫曲(無編號)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少年時創作的《G大調浪漫曲》Romance in G Major是一首為鋼琴四手聯彈而作的作品,無編號。約完成於1894年。作品為G大調,4/4拍,中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3 PM 編輯 [/i]]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Sergei Rachmaninov, 1873 ~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