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4 03:26
[size=3][color=purple]二十、D大調加沃特舞曲[/color][/size]
《D大調加伏特舞曲》Gavotte,作於1887年(另一說法是1888年),是四首無編號作品中的第四首(其餘三首分別是:《升f小調浪漫曲》、《降e小調前奏曲》、《E大調旋律》)。這首加沃特舞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使用了5/4拍的節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3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7
[size=3][color=purple]二十一、交響舞曲 Op.45 - 雙鋼琴
[/color][/size]
《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 Op.45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最後一部作品,它完成於1940年10月,三年後,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便與世長辭了。
這部作品雖名為“舞曲”,但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舞曲。它由三首樂曲組成,像是三首交響音畫,更可以說是一部三樂章的交響曲,而所謂“舞曲”的名稱則只有像征意義了。
跟《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樣,這部作品的構思也是悲劇性的,涉及的依然是拉赫瑪尼諾夫畢生都在思考的那些哲學問題。拉赫瑪尼諾夫多年一直沉浸於悲哀、痛苦和憂傷的思想感情之中,作為他的絕筆之作,《交響舞曲》強烈地反映出他那種疲憊不堪、無能為力的沮喪情緒。作品以深切的悲哀使聽者震驚,其中充滿了難忍的不滿、無盡的痛苦、熱切的渴望和徒勞的抗爭。拉赫瑪尼諾夫曾為作品的三首樂曲分別冠以“清晨”、“正午”、“黃昏”的標題,但在正式出版時卻沒有標題和任何類似標題的說明。也許是他並不想強調作品的自傳性。
第一首,開頭的輕快和典雅很快被粗暴地打斷,此後的音樂發展曲折,情緒復雜多變,充滿了對現實的迷茫和矛盾,也交織著對遙遠的祖國的思念和對親切的青年時代的回憶。
第二首,典雅的圓舞曲,略帶異國情調,充滿詩意的魅力和精緻的色彩。但這一切只是作為表達沉重的情緒和陰暗的情感的工具而已。音樂依然反映出拉赫瑪尼諾夫所經歷的苦悶、彷徨、狂躁和風暴,以及面對死亡的顫栗。
第三首,在其形像之鮮明和表現力之強烈等方面,可說是俄羅斯音樂文化中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它再次以《憤怒的日子》基礎,夾雜著葬禮的喪鐘,成為樂曲的基本主題,真實地表達出人在可怖的死神面前的恐懼、絕望。“憤怒的日子”貫穿始終,形像越來越顯著,情緒越來越高漲,並最終形成無可抗拒的浪潮席捲了一切。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3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7
[size=3][color=purple]二十二、練聲曲 Op.34-14 - Schultz 改編獨奏版[/color][/size]
這首《練聲曲》Vocalise Op.34-14是拉赫曼尼諾夫於1915年所寫的一部供聲樂練習(vocalizacion)的作品此曲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之一,《練聲曲》的問世重新喚起對古代樂性和聲樂的興趣,自大約1910年以來,這一傾向在歐洲大陸表現極為明顯.
作品是以一段極為有力的旋律,置於伴奏之上組合而成,演唱者必須用單一的韻母練唱,如同一種樂器,因為作品本身並無歌詞.聲樂的線條曲折委婉,帶有歌劇演唱的風韻,同時鋼琴在伴奏上也表現的優美典雅.在演唱過程中,有時鋼琴與聲樂混合起來嬉戲一番.
拉赫曼尼諾夫對這部練聲曲所成的管絃樂版本也同樣廣為流傳,其他作曲家也以不同的樂器進行過改編,柯西斯也有鋼琴改編版。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7
[size=3][color=purple]二十三、俄羅斯狂想曲 - 雙鋼琴
[/color][/size]
這首《俄羅斯狂想曲》Russian Rhapsody Op.posth,為雙鋼琴而作,創作時間大約是1891年,但在當時沒有發表而成為拉赫瑪尼諾夫的遺作。作品為e小調,4/4拍,中板-華彩段-活潑地-稍慢。是進階水平學生練習雙鋼琴演奏的常用曲目。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8
[size=3][color=purple]二十四、d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Op.28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Sonata No.1 Op.28,作於1907年左右,是一首年輕的作品,開始的主題和拘謹,但很快就被分解的和弦打散。雖然這首作品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被第二鋼琴奏鳴曲的光輝壓制住了),但決不失為拉氏的優秀作品,在這裡有拉氏許多作品的影子——尖銳,浪漫,鬥爭,無不在其中表現得很好。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8
[size=3][color=purple]二十五、a小調第三交響曲 Op.44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拉赫瑪尼諾夫的《a小調第三交響曲》Symphony no.3 Op.44,作於1935-1936年在瑞士琉森附近別墅生活期間,1936年11月6日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共有三個樂章組成,其中每一個樂章都突出地表現了抒情元素和戲劇性元素的對比和張力。尤其是首、尾兩樂章,其效果就是力量的組織與組合和回憶舊日的衝動的鬥爭。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有一個沉思的慢板引子,然後是對俄羅斯大自然嚮往式的描繪,這是對青年時代的回憶。整個樂章裡充滿命運主題與凶兆的搏鬥。在第二小提琴呈示的重要音型移至管樂時,大提琴表現第二主題,小提琴繼承後轉交圓號。以第一主題要素而成為呈示部小結尾。發展部第一主題素材發展時插進若干新動機。再現部平凡地復現兩個主題,最後是回想性的尾奏。
第二樂章,不太慢的慢板,變相的復合三段體。第一段為不太慢的慢板,充滿幻想性抒情氣氛。在豎琴神秘的撥奏上,圓號奏與第一樂章開頭有關的旋律,引出小提琴獨奏情意綿綿的主題。通過G弦上小提琴推移進入中段,長笛平靜地奏出主題,低音單簧管繼承,這一主題衍生的兩個動機由弦樂與管樂追逐,長笛回想第一段。然後進入活潑的快板,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新動機,弦樂奏C大調主題後以細微的三連音動態引出F大調主題。不久,速度恢復原速,進入第三段,對第一段的再現,以慢板平靜地結束。命運主題裡開始成為深刻的沉思,沉思之後,接踵而至的是內心世界的表達。
第三樂章,快板,單一主題的奏鳴曲式。反映出舞蹈形像的明朗,其中有陰暗的因素滲入,就有些許悲劇色彩。導入句後,由弦樂呈示主要主題,諧謔地推進。在主要主題為要素的推移後,進入相當於發展部的第二段,主要主題交替,使用賦格發展,轉調與插入嬉遊曲式樂句進行對位。賦格方式與奏鳴曲方式各再現一次後進入再現部,簡潔地再現呈示部要素,進入終結部加快速度,最後從較快的快板轉為活潑的快板,強有力地結束。這個樂章理由使用了拉赫瑪尼諾夫在他晚期經常使用的天主教的陰暗歌調《憤怒的日子》的死亡凶兆,最後弦樂以似乎合唱式的平靜戰勝了它後推向鐘聲齊鳴的樂觀歡樂高潮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9
[size=3][color=purple]二十六、e小調卡農(遺作)[/color][/size]
《e小調卡農》Canon in e Minor,遺作,估計是在師從阿連斯基學習時的習作,具體創作年份不詳。e小調,2/4拍,很快的行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5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9
[size=3][color=purple]二十七、E大調旋律 Melodie in E Major[/color][/size]
《E大調旋律》Melodie in E Major,作於1887年(另一說法是1888年),是四首無編號作品中的第三首(其餘三首分別是:《升f小調浪漫曲》、《降e小調前奏曲》、《D大調加伏特舞曲》)。3/4拍,行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5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03:29
[size=3][color=purple]二十八、瓦西裡·拉赫瑪尼諾夫主題波爾卡 Polka De W.R.[/color][/size]
《瓦西裡·拉赫瑪尼諾夫主題波爾卡》Polka De W.R.,作於1911年。降A大調,2/4拍,小快板。標題中的“W.R.” 指的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父親瓦西裡·拉赫瑪尼諾夫(Wasily Rachmaninov)名字的縮寫。作曲家是根據兒時記憶中父親彈奏的一個主題而創作了這首歡樂的波爾卡舞曲,並命名為《瓦西裡·拉赫瑪尼諾夫主題波爾卡》。事實上,這首作品中所使用的主題並非出自作曲家父親之手,而是來自德國作曲家弗朗茲·貝爾(Franz Behr, 1837-1898)所作的一首曾經廣為人知的鋼琴作品《快樂的小鴿子》Lachtäuben, Op. 303 中的主題。小拉赫瑪尼諾夫將其父親經常彈奏的這首鋼琴曲誤認為是其原創作品。也就是說,《瓦西裡·拉赫瑪尼諾夫主題波爾卡》實際上是根據貝爾的《快樂的小鴿子》Op.303 主題而作的一首改編曲。拉氏將其中出現的十九世紀抒情式進一步升級,在觸鍵上和技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具有輕巧和嬉鬧的沙龍音樂性質。這對於經常使用嚴肅和陰沉素材進行創作的拉赫瑪尼諾夫來說是難得一見的。尾聲處有一處速度較慢且略為黯淡的樂句一閃而過,隨後以諧謔的樂句結束全曲,讓人不禁產生捧腹大笑的幽默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5:25 P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