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4 22:52
[size=4][color=royalblue]Ottorino Respighi, 1879 ~ 1936[/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Ottorino-Respighi.jpg[/IMG]
奧托裡諾·雷斯庇基,二十世紀初意大利器樂代表性作曲家。1879年7月9日生於意大利博洛尼亞,1891年,十二歲的雷斯庇基在當地的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與中提琴,1899年畢業後,又開始學習作曲。1900年在彼得堡向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學習作曲與配器。他從事演奏工作,同時也專心於作曲。 1902年,他的鋼琴協奏曲首演。1908-1909年間,他進入了布魯赫(Bruch)在柏林的作曲班向布魯赫學習作曲。在他24歲至29歲之間,他還曾是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的成員,他演奏小提琴與中提琴。回國後執教於羅馬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同時從事創作,寫作一些歌劇和管弦樂曲,並聲名日盛。1913年,雷斯庇基被聘為羅馬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作曲教師,1923年,就任院長,但兩年後,他為了致力於音樂教育與作曲,便辭去了這個職位。1932年,榮任意大利學院院士。不久,作曲家患病不愈,於1936年4月18日在依其著名作品命名的“松樹莊”別墅中逝世。享年五十七歲。
雷斯庇基早期創作以室內樂和歌曲為主,是意大利音樂史上傑出的作曲家之一,被稱為配器大師。他受到法國印像派作曲家及理查德·施特勞斯的影響較深,把傳統音樂和現代技巧巧妙地結合於一體,因此他的創作具有印像派與新古典主義的特徵。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見長,配器絢麗多彩,標題形像鮮明生動,狀物抒情均有特色。代表作為交響三部曲《羅馬的噴泉》、《羅馬的松樹》、《羅馬的節日》,最為膾炙人口,既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又生動反映了羅馬風情。雷斯庇基的作曲技法將傳統因素與現代化傾向熔於一爐,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動聽。另著有管弦樂、室內樂與鋼琴樂曲多首及歌劇多部,其中包括喜歌劇《貝爾法戈》,根據或霍普特曼的同名小說而作的《被淹沒的鐘》、《烈火》以及獨幕歌劇《露克裡齊亞·鮑吉亞》,後者是在作曲家去世後由其妻愛爾莎續成後公演的。
在他中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他非常興趣於早期的作品,他在他作品的標題用古文標明,並有以格裡高利聖歌為樂曲中的片段。他最被受歡迎的曲子是一些由改編自巴洛克與早期古典樂派的作品,如拉摩(Rameau)的《鳥》Gliuccelli。在晚年他又回到歌劇的創作,不過他的歌劇創作比起他的交響音樂創作有所遜色。雷斯庇基的歌劇中充滿戲劇性的場景,人們說,這卻是作曲家“音樂寫得最差的地方”。在他的最後一部歌劇《羅克裡迪亞》中,他再次顯露出對於古代意大利曲式的愛好,竟然回到十七世紀的戲劇宣敘調中去。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3
[size=3][color=purple]一、夜曲 Notturno
[/color][/size]
《夜曲》Notturno,作於1905年,是作曲家去世時發表的遺作《六首鋼琴小品》中的第三首。作品受到德彪西的影響,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夜晚。降G大調,12/8拍,慢板,以兩小節柔和的雙音交替律動開始,引出悠緩嫵媚的主題,委婉舒展猶如輕聲詠嘆。中段4/4與12/8拍交替使用,豐滿結實的和弦與微弱清淡的伴奏相對照,格外富於魅力。高潮之後,主題在寂靜的夜色中逐漸消失。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3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3
[size=3][color=purple]二、交響詩《羅馬的松樹》The Pines of Rome - 四手聯彈[/color][/size]
《羅馬的松樹》The Pines of Rome,作於1924年,為所作以羅馬為題材的著名交響三部曲的第二部。於同年12月14日在羅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親自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演出時,曾在節目單上寫道:“為了喚起對羅馬親切的回憶,我以羅馬自然風景中富有特徵意義的羅馬松樹,作為這首樂曲的描繪對像。”《羅馬的松樹》有四個場景,令人激動的第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鮑格才家族的別墅裡玩耍,突然場景轉換到一個地下墓穴的入口,在墓穴深處發現了羅馬教皇的三聖頌。第三個場景描寫了月光照在珈尼庫倫山上,在淡淡的音樂背景下,傳來著夜鶯的鳴叫,這個效果是在音樂會現場播放錄音實現的,這也是這部作品最特別的段落。最後,從著名的亞壁古道上傳來了作為領軍曲的進行曲,好像向首都勝利進軍一樣。雷斯皮基創造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濺強的形式,開始在很遠的地方聽到了軍隊的聲音,然後慢慢地帶到視覺中,好像是一大隊軍隊從遠處走來,十分輝煌、壯麗。精彩的結局把該劇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潮。全曲共由四部分組成: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3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7
第一部分: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樹 The Pines of the Villa Borghese
雷斯庇基說明:“博爾蓋塞別墅松樹林立,林蔭之下可供孩子們遊玩,他們圍成圓圈舞蹈,並玩著軍隊與戰爭的游戲。有如傍晚的燕子,在自己呼叫聲中顯得異常興奮,成群結隊地走過來。’博爾蓋塞別墅據說是16世紀貝裡尼所建。位於羅馬市中心,規模宏大。後收歸國有,稱博爾蓋塞公園,為羅馬最大、最美的公園之一。樂曲採用急速的小快板速度,2/8拍。在序奏部中,鋼片琴、鋼琴、豎琴、鐵琴、三角鐵響成一片,分散和弦、顫音、滑音交叉出現,形成了喧鬧的音響。描繪了孩子們在松林中追逐嬉戲的動人情景。隨後,英國管奏出了樂曲的主題。這一歡快而富有彈性的意大利民間舞曲旋律,表現了孩子們歡快的舞蹈場面。熱烈的情緒步步高漲後,雙簧管奏出由典型的民間兒歌音調寫成的旋律。打擊樂器清亮的音色,單純的節奏和簡樸的旋律,仿佛使人們看到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模仿士兵,邁著稚氣的步伐列隊行進著。接著,圓號以歡快的速度奏出由四度三聲音列組成的民間兒歌旋律。樂曲達到最高潮後,氣氛突然急轉直下,轉入寂靜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樹 The pines near a Catacomb
卡塔科巴是古代基督教未被公認時的地下墓場,教徒們聚會作禮拜的場所。雷斯庇基說明:“站在卡塔科巴墓窟入口處的松樹蔭下,可以聽到從墓窟深處傳來的聖贊歌聲。那莊嚴的贊歌回蕩在空中,隨後神秘地、漸漸地消失。”樂曲採用慢板,4/4拍。帶有弱音器的低音弦樂器奏出幽暗、低沉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於松樹的濃蔭下,感受到古老墓地空寂蒼涼的氣氛。接著,大提琴和圓號先後奏出格利高裡聖詠的片段,表現了一種崇高、聖潔的情感。這一悠悠浮動的旋律,猶如隨風晃動的松影。隨後,從舞台後面傳出由銅管樂器奏出的帶有贊歌風格的主題旋律,那悠遠而莊嚴的音響,仿佛從墓窟深處漂浮而出,充滿了祈求未來的虔誠之情。這一旋律在鋼片琴的伴奏下反復之後,大提琴奏出像徵信徒祈禱的音響,那單調的同音反復和吟誦般的節奏,猶如信徒們喃喃的祈禱聲。這一祈禱的音響逐漸增強,與眾贊歌風格的主題相互交織,形成了樂曲的高潮。接著,圓號再現格利高裡聖詠的片段,漸漸地進入第三部分。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7
第三部分:吉阿尼庫倫山的松樹 The pines of the Janiculum
雷斯庇基說明:“輕風在空中微微顫動,吉阿尼庫倫山的松樹在滿月明亮的光的照耀下,顯得遙遠而輪廓非常分明,夜鶯在樹枝上婉轉地歌唱。”。樂曲採用徐緩的慢板,4/4拍。低音弦樂器輕弱的長音和輕輕敲擊的小鑼聲,引出了行雲流水般的鋼琴華彩段落。隨後,單簧管奏出憂傷的主題。溫和柔婉的旋律描寫了淒清的月色,輕拂的微風和搖曳不定的松樹陰影。為這一憂傷的抒情主題伴奏的弦樂器都加上了弱音器,但音量逐漸增強,仿佛那些蒼勁的松樹慢慢地向人們逼近。隨後,雙簧管奏出了又一支誘人的旋律,宛若吉阿尼庫倫山上空回蕩著的月夜的贊歌。大提琴和小提琴先後展開這一旋律後,木管再現樂曲憂傷動聽的主題。鋼琴也再次奏出華彩段落。接著,樂曲加進了夜鶯鳴叫的錄音,在樂隊和諧的襯托下,那婉轉的鳥鳴把人們帶到幽靜、美妙的明月之也。最後,樂曲在豎琴柔美的撥弦聲中輕輕地結束。
第四部分:阿皮亞大道上的松樹 The pines of the Appian Way
阿皮亞大道為公元前312年克勞裡斯所建,為古羅馬軍隊出征時必經的道路。雷斯庇基說明:“阿皮亞大道的黎明,濃霧籠罩著整個大地。孤寂的松樹在迷霧中靜靜地佇立。連綿不斷的腳步聲,發出模糊而平靜的節奏。那是詩人在幻想中追憶著充滿榮光的業績。小號聲突然鳴響,絢麗的陽光照耀下,執政官的軍隊在鋪滿櫻花的大道上邁進,他們帶著勝利者的氣概登上了高高的卡庇托列雪山。”樂曲採用進行曲速度,4/4拍。在定音鼓、鋼琴、低音弦樂器奏出的整齊的步伐節奏中,單簧管奏響了進行曲的主題音調,使人聯想到古老的羅馬軍隊,正沿著阿皮亞大道英姿勃勃地行進。步伐節奏越來越響,仿佛軍隊越走越近。這時,從舞台後面傳來雄壯的號角聲響,像征著軍隊的勝利凱旋,也像征著燦爛輝煌的陽光。樂曲越奏越響,仿佛浩浩蕩蕩的隊伍沐浴著陽光列隊而過。隆隆的腳步聲和號角聲響徹了整個阿皮亞大道。最後,在高潮中再現進行曲的音調,歌頌了古羅馬的光榮歷史,以豪邁的氣勢結束全曲。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8
[size=3][color=purple]三、3首格裡高利聖詠前奏曲 Three Preludes on Gregorian Melodies
[/color][/size]
格裡高利聖詠 Gregorian chant,也稱作格裡高利素歌。按照傳統的說法,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從統一治理教會的目的出發,搜集整理了各地的聖詠,選編成兩本聖歌集,從而統一了羅馬教會的儀式和所用音樂。但實際上統一羅馬教會儀式和聖詠的主要工作是在一百多年以後進行的,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在789年發布法令,催促廢除高盧禮儀,全盤接受羅馬聖詠。此後數十年中法蘭克的大主教們對羅馬的聖禮書進行修訂和補充,編寫出新的彌撒和日課唱本,形成以羅馬傳統為基礎同時又融合了高盧因素的禮拜儀式和聖詠,這就是所謂格裡高利聖詠的基本內容。這種聖詠擴散到其他地區,最後又反饋到發源地羅馬。
格裡高利聖詠是單聲織體,其旋律以級進為主,不用變化音、裝飾音。節奏自由,隨經文句子的長短抑揚而定。在情緒上力求靜穆、超脫,排斥人世激情。它專用拉丁文,以純人聲演唱(即不用樂器伴奏)。採用教會調式。
《三首格裡高利聖詠前奏曲》Three Preludes on Gregorian Melodies,作於1921年。是雷斯庇基的中期作品,此時他正熱衷於發掘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等早期音樂。這部作品就是以格裡高利聖詠旋律為素材而寫成的,並成為了雷斯庇基的鋼琴代表作。這三首分別是:
1. 很慢的慢板
2. 如暴風雨般激烈地
3. 慢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3 P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