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Nikolay Rimsky-Korsakov, 1844 ~ 1908*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9

[size=4][color=royalblue]Nikolay Rimsky-Korsakov, 1844 ~ 1908[/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orlova_rimsky-korsakov.jpg[/IMG]

誰能想到,一位作曲家在完成了許多出色作品成為音樂學院教授之後,又重新開始認真學習作曲理論,然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尼古拉·裡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於1844年3月18日生在俄國季赫文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輩大都是軍官。母親會彈鋼琴。受母親影響,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從小酷愛音樂,並受到一些基礎訓練。
12歲時,裡姆斯基-柯薩科夫進彼德堡的海軍學校學習。這期間,他得到了更多接觸音樂的機會。課余,他堅持學習鋼琴,並且常常去觀賞歌劇和音樂會。當時,他最熟悉最喜愛的作品就是俄國著名作曲家格林卡的歌劇《獻給皇帝的生命》。格林卡作品中強烈的民族特徵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專心學習音樂,發生在他認識巴拉基列夫之後。巴拉基列夫是俄國著名的作曲家,他高舉弘揚俄羅斯民族音樂的旗幟,團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音樂家,除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其中還有穆索爾斯基、居伊、鮑羅丁,被人稱作“強力集團”的。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加入到“強力集團”之中以後,得到了其他成員的大力幫助。他在巴拉基列夫指導下學習作曲,分析格林卡的作品,還研讀了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管弦樂法》。
1862年,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從海軍學校畢業後,以預備士官身份參加了快速大帆船“阿爾瑪茲”號長達三年的遠洋航行,訪問了很多國家。遼闊浩瀚的大海,使他終身難忘。不難想像,他所以日後在作品中對大海有非常出色的描繪,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年輕時的海上生活。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3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2:59

航行中,他堅持創作,回國後,已經完成了《be小調第一交響曲》。其時,巴拉基列夫為推行音樂教育,在彼德堡創建了一所免費音樂學校。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第一交響曲》就是在這裡首先面世的,並一舉獲得成功。兩年後,他的另一部管弦樂作品《塞爾維亞主題幻想曲》,由巴拉基列夫指揮在彼德堡演出,同樣大受歡迎,這次演出標志著“強力集團”正式誕生。

1866年,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結識了格林卡事業的直接繼承人、著名作曲家達爾戈梅斯基。他常常出入於達爾戈梅斯基家中,向前輩討教,與前輩作曲家討論俄國音樂的出路。1867年冬,柏遼茲來俄國訪問,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大喜過望。不想這時柏遼茲年事已高,幾場音樂會後,便起程回國了。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拜見柏遼茲的願望未能實現,但他出席了柏遼茲親自指揮的音樂會,也受益至深。第二年,在巴拉基列夫和穆索爾斯基的幫助下,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根據阿拉伯故事創作了第二部交響曲《安塔爾》。

1871年,海軍中尉裡姆斯基-柯薩科夫被彼德堡音樂學院聘為教授。當對,雖然他已寫有不少作品,且有一些影響,但從未系統學過作曲技術,對所要教授的內容只有模糊的概念。如今為人師範,他深感力不從心,惶恐不安,於是,私下裡抓緊自學,認真鑽研柴科夫斯基的《和聲學》和凱魯比尼的《對位法》,以補不足。奮發努力,終有所得,日後他出版了自己的和聲學著作。在“強力集團”中,裡姆斯基-柯薩科夫一枝獨秀,只有他不滿足於一知半解,全面深入地研究過作曲理論。

1871年的秋天,家人去國外療養,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留在國內住在穆索爾斯基家中。當時,穆索爾斯基正在創作他的歌劇《鮑利斯·戈都諾夫》。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則與他為伴,著手創作自己的第一部歌劇《普斯科夫女郎》。兩部著名的俄羅斯歌劇,就這樣出之於同一個時間,同一套房間。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0

第二年,裡姆斯基-柯薩科夫與一位女鋼琴家結為伉儷。蜜月中,他們一起閱讀果戈裡的名作《五月之夜》,新娘建議丈夫以此書為題材寫部歌劇,六年之後,終於完成。

1873年,裡姆斯基-柯薩科夫被任命為海軍軍樂隊督察。他利用這個機會,對各種樂器做了細致研究,為日後的傳世名著《管弦樂法原理》做了充分准備,並完成了《長號協奏曲》和《豎笛小協奏曲》。

在此期間,裡姆斯基-柯薩科夫還擔任著巴拉基列夫的免費音樂學校校長,組織學生演奏了許多國外的優秀曲目,包括當時歐洲很難聽到的巴赫、亨德爾的作品。他一邊勤奮工作,一邊深入研究學習俄羅斯民歌,並且修訂出版了格林卡編配的《俄羅斯民歌百首》。

1881年,摯友穆索爾斯基去世。裡姆斯基-柯薩科夫耗費了兩年的心血,將穆索爾斯基的作品修訂出版。雖然他為老朋友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後來人們覺得還是穆索爾斯基最初的原作更富有創新價值。

1887年,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完成了《西班牙隨想曲》、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天方夜譚》和歌劇《薩德闊》。這時,他准備辭去公職,專心從事創作,不幸另一位朋友鮑羅丁也去世了。鮑羅丁是著名的化學家,又是“強力集團”成員,他留下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和他的學生格拉祖諾夫又著手修訂了鮑羅丁的遺作。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1

1905年的俄國革命風暴波及到了彼德堡音樂學院。學生們紛紛舉行集會,抗議當局,支持革命。校方出面干涉,並敦請政府派來軍警鎮壓學生,揚言要嚴懲帶頭鬧事者。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為了維護學生們的自由權利,仗義執言,挺身而出,與校方當局據理抗爭。校方大為惱怒,以隱居幕後煽動學潮的罪名,革除了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職務。警方同時發出命令,禁止上演他的作品。當局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軒然大波,格拉祖諾夫、裡亞多夫等一大批音樂學院同仁也憤然提出辭呈。同情支持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譴責政府卑劣行徑的呼聲,來自全國各個角落,國外一些文化名人也紛紛表態抗議沙俄政府。1905年12月4日,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冒著被捕的危險,親自主持了一場作品音樂會,帝國歌劇院最優秀的演員都踴躍前來參加,全部演出收入都捐給了貧困的工人家庭。四面楚歌之中,政府被迫收回成命。次年秋天,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等回到了音樂學院。年高望重的作曲家對自己能置身於人民群眾的鬥爭中,深感自豪,他將這一年稱為“偉大的一年”。

他的最後一部歌劇《金雞》遭到沙俄政府禁演。直到裡姆斯基-柯薩科夫1908年6月21日於柳賓斯克逝世之後,這部歌劇才被允許搬上舞台。

裡姆斯基-柯薩科夫不為一時成功的虛名所迷惑,畢生腳踏實地勤懇努力,他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他的正義感和務實精神也贏得了舉世敬仰。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1

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創作以歌劇和交響樂為主,題材大多取自歷史、文學和民間神話傳說。音樂以俄羅斯民歌為基礎,同時汲取了東方民族音調,既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民族特徵,又散發著異國風味。作品多以艷麗的旋律和配器,描繪風俗景物和神話境界而著稱。同穆索爾斯基和鮑羅丁相比較,他的創作領域更寬闊,體裁形式更多樣,寫作技巧更完善,但是在思想內容的深度上和音樂語言的獨創性上略為遜色。他的著作有《和聲學實用教程》(1886)、《管弦樂法原理》(1913)和自傳《我的音樂生活》(1909),都有中譯本。
  
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從事音樂教育活動長達37年,教學經驗豐富,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著名的學生有:格拉祖諾夫、A.Κ.利亞多夫、A.C.阿連斯基、I.F.斯特拉文斯基、H.Я.米亞斯科夫斯基、H.B.李森科、B.Я.維托爾、A.巴蘭奇瓦澤等。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1

[size=3][color=purple]一、野蜂飛舞(附:齊夫拉根據此曲改編的《音樂會練習曲》)[/color][/size]


這首常用於小提琴或其他器樂獨奏的小曲,原是俄國著名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所作歌劇《薩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場中,由管弦樂演奏的插曲。今日,這首風格詼諧的管弦樂小曲,已脫離原歌劇,成為音樂會中經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四幕歌劇《薩旦王的故事》完成於1900年,是根據俄國文豪普希金的小說改編而成的。歌劇敘述薩旦王喜獲獨生子後,因受奸人的惡意中傷,將愛兒和王後,裝在罐裡流放汪洋中。後來母子安然漂流到一個孤島上,王子終於平安長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黃蜂蜇傷的天鵝,不料天鵝卻變成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公主。這時明白了王後的無辜的父王,也帶了侍從,乘船來到這孤島,找到久別無恙的王子。全劇最後在大團圓與歡樂中結束。  

這首管弦樂曲《野蜂飛舞》(又名《大黃蜂的飛行》)的原曲譜上記有:“從海面的遠方,飛來一群大黃蜂,圍繞到天鵝的四周,盤旋飛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長笛獨奏時,更能生動地表達出大黃蜂振翅疾飛的情景,這裡選用的是小提琴獨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階的下行樂句開始,經過旋律輕快有力的中段後,又回到第一主題。最後半音階上升的樂句,則描寫大黃蜂的離去,直到消失在視線以外。

PS:附件2是由齊夫拉根據此曲改編的《音樂會練習曲》,也就是最難版的《野蜂飛舞》。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2971]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1:15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3

[size=3][color=purple]二、印度客商之歌-選自歌劇《薩特闊》
[/color][/size]

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歌劇,如《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雞》、《薩特闊》等,都是他登峰造極之作。尤其是《薩特闊》,更為中國許多聽眾所熟悉,《印度客商之歌》就是該劇的選曲。

《薩特闊》Sadko 取材於俄羅斯民間敘事長詩:游唱藝人薩特闊決心為窮人造福,漂泊海外。一日,遇海王之女沃爾霍娃公主,在她幫助下捕得金魚而致富,購了一只大船遠行。途中突遇風暴,海王傳旨須一人殉於海,方能免災。薩特闊義無反顧,投海自沉。誰知因禍得福,沉至王宮後卻得到了與公主沃爾霍娃結婚的機會。婚宴上,他引亢高歌,不料聲震大海,引來狂濤惡浪,把船只都擊沉了。海王於是大怒,下令將薩特闊遣回故裡。薩特闊忍痛與公主告別於伊曼湖畔,依依不捨。此時公主悲痛欲絕,傾刻間化成了一條清沏的河流,她就是被後人稱作沃爾霍夫河的由來。

歌劇的第四場描寫了薩特闊購得大船啟航前各國商人聚集一堂的場面,商人們紛紛向他歌唱本國的奇珍異物,《印度客商之歌》Song of India 就是其中的一首,是世界名曲之一。在本曲的主要段落,悠揚寬廣的長音和快速下行的短音組成了漣波式的樂句,反復流動,形成了明暗相間的色彩和搖晃蕩動的音效,仿佛把人帶到了虛幻縹渺的仙境。

下面是由Siloti改編的鋼琴獨奏版本。



[size=3][color=purple]琴譜:
[url=http://www.badongo.com/file/10062962]discuss.com.hk香港討論區...請點擊[/url]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6 01:16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3

[size=3][color=purple]三、交響組曲《天方夜潭》Op.35[/color][/size]


交響組曲《天方夜潭》Scheherazade Op.35也叫《舍赫拉查德》,是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根據自己閱讀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後所得的印像,於1888年創作的。同年在彼得堡首演。

這一組曲取材於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譚》)。作者在初版總譜上介紹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蘇丹王沙赫裡亞爾專橫而殘酷,他認為女人皆居心叵測而不貞,於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處死。機智的少女舍赫拉查德(又譯“山魯佐德”)嫁給這位蘇丹王之後,在當夜給蘇丹王講了一個離奇生動的故事。第二天,這個故事正講到關鍵之處,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蘇丹王,為了繼續聽下去,破例沒有處死舍赫拉查德這位新娘。之後,舍赫拉查德又以同樣的方式給蘇丹王講了一連串的動聽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個夜晚。最後,蘇丹王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感化,終於徹底放棄了殘酷的念頭,決心與舍赫拉查德白頭偕老。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在最早出版的總譜中,每個樂章均附有標題,標題內容取自《一千零一夜》裡的故事,但在重版時,作者將各樂章的小標題全部刪去了。為此作者指出:“我採用這些提示,只是想把聽眾的想像,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發展軌道,使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為詳細的個別細節。”看來作者後來並不希望本曲具有過於明確的標題內容。前蘇聯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評論本曲時說道: “在富於造型性、色彩性的組曲中,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充分發揮了他的造型能力與幻想力。在這裡起著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緒的緊張度和戲劇性,而是色彩和裝飾的對照性配置,是優美的節奏和出色的表現力。……在這部大規模展開的東方風格的交響組曲中,有著用音響來表現的風光景物、風俗性場面、傳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動力性的音響(音的積蓄與釋放)、拍節的勻稱以及諸音樂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譚》無疑是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中最成功的。”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4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4

第一樂章 “海洋與辛巴達的船”
描寫的是航海探險家辛巴德同狂風巨浪搏鬥的情景,是個省去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序曲中陰沉威嚴的沙赫裡亞爾的主題與小提琴獨奏的富有東方幻想色彩的舍赫拉查德的主題,作為兩個主要的音素材,貫穿於全曲各個樂章。序奏之後,音樂轉入對大海與辛巴德的船的描繪。主部中,沙赫裡亞爾的主題在大提琴、中提琴的波動音型伴奏下反復模進,猶如無邊的大海。副部分別以前面的兩個主題素材加以變化,音響越來越豐滿、強烈。由於呈示部本身已經偶了相當的發展,作曲家便省去了展開部,讓音樂直接在高潮中接到了再現部。尾聲中,主題改由獨奏方式出現,清透的音色就像是陽光下蔚藍的浪花。音樂弱下去,漸漸隱去,辛巴德的船消失在遠方的海面上。

第二樂章 “卡倫德王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有三個遊方僧去敲一所房子的門,求主人讓他們住宿,當主人請他們進屋時,卻發現三個卡藍德都只有一只眼睛。原來,這三個人都是王子出身,由於經歷了種種險境而各自失掉了一只眼睛。於是,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的不平凡的經理。第二樂章描寫的正是這樣一番情景。復三部曲式。開始時是熟悉的舍赫拉查德的旋律,它好像在提醒我們,舍赫拉查德又開始給殘暴的蘇丹王講故事了。接下來是三部曲的第一主題,這是王子的講述。音樂越來越加速,越來越驚動,樂章的中段表現激烈,幾個蘇丹王的旋律中派生出來的片段不聽的衝突,時而是陰沉恐怖的魔鬼的出現,時而是勇敢的鬥士在拼死搏鬥。再現時,王子們敘述的主題變得比開始時響亮、強烈。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4

第三樂章 “王子與公主”
是一首優美的愛情“小夜曲”,宛如描寫一對年輕的王子和公主,在夢境般的國度裡談情說愛的情景。王子的主題首先由小提琴奏出,溫情脈脈,如同表達愛的一首情歌。不久,在大小鼓頗具特色的節奏伴奏下,單簧管奏出舞蹈性的公主的旋律。樂章第三部分,上面的兩個主題再度出現,情緒顯得更加熱烈。緊接著舍赫拉查德的主題又羞怯地登場,樂曲最後在公主的舞曲旋律主題中達到高潮,完滿地結束了這一段愛情故事。

第四樂章 “巴格達的節日,大海,船在聳立著青銅騎士的岩石旁遇難,終曲”
是一個十分熱烈的樂章。這樂章中,前面幾個樂章的各個主題,都以不同的色彩重現,他們共同塑造了一幅幅色彩絢麗的節日的圖畫,最後作曲家使用了許多服役色彩的打擊樂,把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突然,一切都消失了,音樂展示出一副嚴峻的畫面,把我們重新帶入大海,辛巴德的船在海浪中顛簸著,夾帶著緊迫的暗流,木管、弦樂、打擊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驚濤駭浪翻滾氣勢。突然,在鑼鼓喧鬧的敲擊聲中,管弦樂隊奏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和弦,辛巴德的船撞上立有青銅騎士的峭壁,粉碎了。

尾聲中,大海恢復了它的平靜,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那樣的安詳、悠然,辛巴德的小船仍然在夕陽下穩穩地行駛著。最後,舍赫拉查德的主題又一次出現,她微笑著結束她的故事。最後,蘇丹王的主題出現,它是由低音弦樂奏出的。音樂在小提琴緩慢的餘音和木管樂器的微弱的和弦中結束。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5

[size=3][color=purple]四、《太陽頌》- 查洛夫根據歌劇《金雞》改編
[/color][/size]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三幕歌劇《金雞》,作於1906-1907年,劇情選自普希金的童話詩,是一出諷刺歌劇,當時曾遭禁演。劇情描述了國王多頓年邁而為國運擔憂,一占蔔者獻一金雞,說是可以預報旦夕禍福,國王大喜,答應給占蔔者所要求的任何報酬。一天,金雞狂啼,國王方知王子所率軍隊敗於女王舍瑪哈絲卡亞,於是率軍親征。霧夜來到女王帳前,見女王豐姿善舞,國王一見傾心,聘她為後,率軍凱旋而歸。占蔔者來到,索取報酬,國王翻臉殺死占蔔者。結果金雞躍出,將國王啄死。此時雷電交加,金雞和女王都隱去。

《太陽頌》Hymn of the Sun原系其中的一首女聲詠嘆調。劇中,國王多頓為星相家所獻的金雞之啼鳴所催醒,率兵攻打敵國,夜晚行至陣前,發現王汗女王帶女奴拜於帳下。普希金原詩這樣寫道:

帳篷打開……一個姑娘,
這沙馬汗女王,
金身閃閃發霞光,
靜靜迎接老國王。
國王像夜鳥對朝陽,
啞口無言,定晴凝望。
兩個兒女的慘死,
在她面前全忘記。
女王露出嫵媚笑容,
向他深深鞠了個躬,
接著拉住他的手,
領著他往帳篷走,
讓他飽嘗各種珍饈,
待候他上綿緞床,
舒舒服服睡個暢。
整整一個星期工夫,
他完全被姑娘征服,……

作為歌劇中沙馬汗女王向多頓國王獻舞時唱的詠嘆調,《太陽頌》熱情地贊美了朝陽初升時霞光四射的壯麗景色,嘔歌了自己出生的東方故國鄉上土,表達了與獻舞的諂庾妖嬈截然不同的情感。樂曲開始時,在減七和弦的烘托上奏出的引子音調,是劇中沙馬汗女王動機的一個變體,它從高音區半音級進下行,不時閃爍著神奇嬌麗的光澤。與此相對比的一個樸實明媚的主題,刻畫了女性般溫柔謙和的另一性格側百。但隨即,它就與女王動機彙聚在一起,其自由的節奏處理,增二度音程的持續出現,重復數次渲染強調了典型環境下所特定的瑰麗艷妍的風姿情致和濃郁鮮明的阿拉伯音樂的東方色彩。在各個主題數次高八度的重復過程中,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再次顯示了他對神話傳說題材的嫻熟處理技巧。查洛夫將這首作品改編成鋼琴獨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4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5

[size=3][color=purple]五、4首鋼琴小品 Op.11
[/color][/size]

《四首鋼琴小品》Op.11,作於1910~1912年間,題獻給肖斯塔科維奇。它們分別是:

1. 即興曲 Impromptu ,B大調,6/8拍,快板。
2. 新事曲 Novelette ,b小調,2/4拍,堅決的快板。
3. 小諧謔曲 Scherzino ,A大調,2/4拍,活潑流暢的。
4. 練習曲 Etude ,降D大調,3/4拍,快板。右手六度練習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4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5

[size=3][color=purple]六、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 Op.30
[/color][/size]

《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Op.30是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創作的唯一一首鋼琴協奏曲,作於1882年。共有三個樂章組成,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升c小調,3/4拍,中板 - 波蘭舞曲般的小快板。
第二樂章,F大調,3/4拍,活潑的行板。
第三樂章,升c小調,3/4拍,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4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6

[size=3][color=purple]七、6首巴赫 “B-A-C-H” 主題變奏曲 Op.10
[/color][/size]

巴赫的名字的組成字母 “B-A-C-H” 可看成是音階中的 “bB-A-C-B”,這似乎為音樂創作提供了不少的靈感,著名作曲家李斯特、裡姆斯基·柯薩科夫、雷格等就曾以此為動機寫下了不朽的名作。

《六首巴赫“B-A-C-H”主題變奏曲》Six Variations on B-A-C-H  Op.10,作於1878年。這部作品的六首小曲都有各自的標題,但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是圍繞著 “B-A-C-H” 主題的六個帶標題的變奏,降B大調。這些標題為這部作品添加了浪漫的氣息。

六首作品分別是:

1. 圓舞曲 Valse
2. 間奏曲 Intermezzo
3. 諧謔曲 Scherzo
4. 夜曲 Nocturne
5. 前奏曲 Prelude
6. 賦格 Fugu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4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6

[size=3][color=purple]八[/color][/size][size=3][color=purple][color=purple]、[/color]管弦樂《西班牙隨想曲》Op.34 - 四手聯彈
[/color][/size]

管弦樂《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e Op.34,作於1887年。根據原來的一部小提琴幻想曲的草稿改寫而成,改寫後的作品不僅保留了西班牙的主題和富有技巧的小提琴獨奏段落,各種樂器也都有短小精悍的華彩段落。當初,柴科夫斯基曾說,他不過是一個擺弄音樂的手藝人,而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才是一個“最最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他認為,這首《西班牙隨想曲》是“樂器法中的宏偉傑作”。這部作品,當時寫明是獻給俄羅斯皇家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共有67人)。作品為A大調,共分為五個樂章,具有組曲的性質,不間斷地演奏:

1. 晨歌,或叫做黎明的小夜曲。晨歌開始,與小夜曲相對,響板的聲音也響了起來。以八度和五度音模仿西班牙風笛的聲音,採用西班牙舞曲形式,熱烈奔放。

2. 變奏曲,也是寧靜、美妙的舞曲,分為五個變奏,有五種色彩的變換,還有一個獨奏長笛的化彩段。

3. 晨歌,描寫節日的場面,小提琴獨奏與樂隊演奏交替進行。音樂幾乎是對第一樂章的重復,但使用了新的調性和不同的樂隊色彩。

4. 場景和吉普賽之歌,小軍鼓的滾奏引出一系列為數件樂器而寫的華彩段,豎琴的華彩段引出吉普賽主題的小提琴華彩樂段,風騷艷麗,五彩繽紛。

5. 阿斯圖裡亞的凡丹戈舞曲。凡丹戈是一種安達魯西亞舞,一般以吉他和響板伴奏。這種古老的西班牙舞曲以火辣灼人的音樂將隨想曲推向高潮。結束時再次出現第一樂章中的晨歌作為尾聲。

《西班牙隨想曲》和他同時創作的《天方夜譚》與《俄羅斯復活節》一起,標志著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創作生涯中純“民族風格”創作期的結束,也標志著他將開始短暫地受到瓦格納的影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4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6

[size=3][color=purple]九、3首鋼琴小品 Op.15
[/color][/size]

《三首鋼琴小品》Three Pieces Op.15,作於1875-1876年間。

1. 圓舞曲,升C大調,3/4拍,流暢的隨想曲風格。中段轉A大調。

2. 浪漫曲,降A大調,2/4拍,有表情的行板。

3. 賦格,升c小調,6/8拍,精神抖擻的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7

[size=3][color=purple]十、6首賦格 Six Fugues Op.17
[/color][/size]

《六首賦格》Six Fugues Op.17,作於1875年。

1. d小調,4/4拍,堅定的中板。

2. F大調,12/16拍,有力的快板。

3. C大調,4/4拍,很快的中板。

4. E大調,4/4拍,小快板。

5. A大調,3/8拍,小快板般的中板。

6. e小調,4/2拍,加速的中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07

[size=3][color=purple]十一、2首小品 Two Pieces Op.38
[/color][/size]

《兩首小品》Two Pieces Op.38,創作年份不詳。

1. 即興前奏曲 Prelude Impromptu,降A大調,6/8拍,快板。

2. 升f小調瑪祖卡 Mazurka in f-sharp Minor,升f小調,3/4拍,中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50 P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Nikolay Rimsky-Korsakov, 1844 ~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