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Gioacchino Rossini, 1792 ~ 1868*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4

[size=4][color=royalblue]Gioacchino Rossini, 1792 ~ 1868[/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rossini.jpg[/IMG]

十九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傑之一吉奧阿基諾·羅西尼於1792年2月29日1792年2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佩薩羅,他由此獲得了“佩薩羅天鵝”的美稱。他自幼愛好音樂,才華洋溢,鋼琴、小提琴、中提琴無一不通。最初跟父親學習小號,後又學習了哈普西科德和歌唱,不久即在唱詩班中擔任獨唱,還常在劇場演奏哈普西科德。1804年曾師從P.A.泰塞伊。1806年入博洛尼亞音樂學校學習聲樂和大提琴,並師從S.馬太學習和聲學和對位法。但羅西尼對學校刻板繁瑣的課程不感興趣,卻深為該校圖書館珍藏的總譜和手稿所吸引,潛心研究D.奇馬羅薩、J.海頓、W.A.莫扎特的作品,得益非淺。對此,羅西尼在日後回憶說,我僅有的音樂知識“是從總譜裡得來的”。學生時期他創作了一些器樂曲和宗教音樂。1807年寫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德梅特裡奧與波利比奧》。1810年畢業,上演了他的喜歌劇《婚約》。1810—1815年,經常以作曲家兼指揮或歌手的身份參加流動戲班的演出,奔波於意大利各城市。為了謀生,羅西尼必需不斷地創作新歌劇供戲班上演。結果,他在短短的4年內,竟寫了15部歌劇。1813年正歌劇《坦克雷迪》在威尼斯公演,受到歡迎;接著喜歌劇《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又獲成功,從此名聲大振。法國作家司湯達說,在意大利,談論羅西尼的人比談論拿破侖的人還要多。此時羅西尼僅21歲。1815年羅西尼接受那不勒斯著名劇院經理D.巴爾巴亞的聘請,任那不勒斯歌劇院、聖卡羅劇院和豐多劇院的藝術指導。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4)、《奧賽羅》(1816)以及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1816),此後又創作了《灰姑娘》、《賊鵲》(1817)、《摩西在埃及》(1818,1827年修改為《摩西》)、《湖上美人》(1819)、《塞彌拉彌斯》(1823)等歌劇。他在不滿32歲時,已寫作了25部歌劇。1816年是羅西尼創作生涯裡重要的年份。2月20日,《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在羅馬首演,但由於反對派的嚴重干擾,加上演出中出現的一些技術性失誤,首演遭到慘敗。但羅西尼並未灰心,他立即對首演中的不足之處作了修改。在第二天的演出中,這部傑作終於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在緊接著的幾場演出後,激動的人群打著火把,簇擁著羅西尼回家。《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在羅西尼生前就上演過500多場,在以後的一個多世紀裡,成為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之一。1822年羅西尼隨意大利歌劇團到歐洲各國演出,備受歡迎。狂熱的贊譽,優厚的報酬接踵而至,他從此過著富裕豪華的生活。1824年,羅西尼受聘為巴黎意大利歌劇院的領導,後又被委任為皇家作曲家和歌唱監察。這期間他為宣傳意大利歌劇,提攜青年人做了許多工作。年輕的V.貝利尼、G.多尼采蒂、G.邁耶貝爾都曾得到他的關心和幫助。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巴黎的自由民主思想日益高漲,羅西尼也受到強烈的感染,於1829年寫出了他最後的一部傑作《威廉·退爾》。至此,他共創作了38部歌劇和若干器樂曲及康塔塔等作品。此後的39年,他只寫了兩個宗教題材的作品和一些短曲。這位赫赫有名的多產作曲家在他創作成熟的盛年突然擱筆,其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個謎。1836年羅西尼回到博洛尼亞,1839年出任博洛尼亞音樂學校的校長。1848年移居佛羅倫薩,1855年重返巴黎定居。羅西尼的後半生,是依靠獲得的聲望而生活著。羅西尼喜好烹調,曾開過一家名為“走向美食家的天堂”的餐廳,以廚趣為樂。1868年11月13日,羅西尼在巴黎的寓所逝世。9年後,他的遺骸運回佛羅倫薩,他的故鄉人為他的遷葬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儀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9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4

羅西尼的主要成就在喜歌劇。18世紀末,意大利歌劇面臨衰落的危機,正歌劇變成了歌唱家們競技的化妝音樂會,喜歌劇則蛻化為供王公貴族消遣的鬧劇。在歐洲各國民族歌劇興起的時刻,羅西尼以他鮮明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在正歌劇和喜歌劇兩個領域裡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從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劇的頹勢,被譽為意大利歌劇藝術的復興者。這些喜歌劇的故事內容雖然大抵膚淺、輕率,帶有即興特點,然而由於它們的劇情生動,富有諷刺幽默意味,而作曲家又能在其中加入正歌劇的因素,這就相應地提高了它的品位和價值。羅西尼的喜歌劇代表作是《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在這部歌劇中他諷刺和揭露了封建貴族的無能,通過費加羅的機智和勇敢形像地表現了平民階級的革命精神。羅西尼以愛情為借喻,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自由的嚮往。在音樂創作上,這部作品繼承了意大利喜歌劇的傳統,又有所革新。

羅西尼的成就還在於他能以喜歌劇的因素豐富了正歌劇的內涵,例如《丹克雷蒂》、《湖上美人》和《奧賽羅》等,音樂詼諧流暢,開闊爽朗,又有很多輕快花哨的裝飾,給聽眾耳目一新之感。《威廉·退爾》是羅西尼正歌劇中登峰造極的作品,上演時觀眾的反應近乎歇斯底裡。它取材於席勒的同名劇,描寫瑞士人民與奧國總督及士兵的衝突,熱情歌頌了不畏強暴、勇於反抗的鬥爭精神。音樂簡潔、樸實,其中還用了阿爾卑斯山區牧歌的音調,音樂曲調也減少了裝飾和華彩,合唱在音樂和劇情的發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眾場面十分壯觀,有些地方接近法國式的大歌劇;管弦樂比較豐富突出,序曲很出色,至今仍是音樂會上時常演奏的一首名曲。這部歌劇為19世紀西歐歌劇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經驗。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5

羅西尼的成功還在於他具有無窮的曲調創作的才能,擅長以音樂刻畫人物性格。早年的演出生活使他深知舞台藝術的奧秘,懂得如何抓住戲劇的舞台效果,使音樂和情節結合得巧妙自然。他的作品曲調優美、節奏明快,整個音樂生氣盎然。他不僅對美聲學派的風格和技巧了如指掌,同時也熟悉人聲的特點,因此他的音樂通過歌手的演唱獲得極其良好的效果。他給朗誦調加上樂器伴奏,使人不感到枯燥,他重視管弦樂的作用,配器簡潔而富於色彩,又不影響聲樂的發揮。羅西尼不再遷就歌唱家們,一改任他們即興發揮的慣例,而為演員規定裝飾音和華彩段,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歌劇的完整性。他在喜歌劇中摻入了正歌劇的因素,又在正歌劇中加進喜歌劇的生活氣息。這些改革在當時都使人耳目一新,對後世的歌劇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羅西尼畢竟生活在王政復辟的年代,後來又成為歐洲各國君主、貴族的上賓,有時也難免有迎合宮廷趣味的傾向,如過分追求音樂的華麗、精美和炫耀聲樂技巧等,而且為了完成應接不暇的創作任務,有時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復用同一曲調,這些都曾遭到各國進步藝術家的批評。盡管如此,羅西尼在歌劇發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5

[size=3][color=purple]一、鋼琴小品《沉睡》Un profond sommeil[/color][/size]


在羅西尼的一生中,他收集了他所創作的大量的由鋼琴伴奏的聲樂作品改編成十四部沒有發表的鋼琴曲集,取名為《晚年之歌》Peches de vieillesse。它們既囊括了羅西尼眾多美妙動人的旋律,又飽含了鋼琴豐富多彩的技巧。

《沉睡》Un profond sommeil,選自《晚年之歌》第七部,b小調,2/4拍,旋律在低音區低聲吟唱,高音區襯以起伏不大的琶音。曲中體現了羅西尼高超的旋律及和聲寫作技巧。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5

[size=3][color=purple]二、歌劇《威廉·退爾》序曲 - 李斯特改編[/color][/size]


《威廉·退爾》William Tell 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作家席勒的最後一部重要劇作,這部作品以十三世紀瑞士農民團結起來反抗奧地利暴政的故事為題材,歌頌了瑞士人民反抗異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英勇鬥爭精神。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即是根據這部作品而寫,為羅西尼的代表作,體現了其藝術的最高峰。劇序曲比歌劇本身更為有名,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出的節目之一。
  
這首序曲共分四個部分,連續演奏,是較罕見的分樂章歌劇序曲。
  
第一部分,富有詩意,出色地描繪了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部分,則是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天空烏雲密布,雷鳴電閃,體現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第三部分,是描寫暴風雨過後,一片清新的田園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奏出的是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 

第四部分,號角的合奏響起,這是一首充滿光和熱的進行曲,為聽眾所普遍鐘愛。樂章開始時的軍號聲是進軍的號召,隨後的主題是瑞士軍隊的寫照;音樂充滿了罕有的熱情和英勇剛毅的精神。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6

[size=3][color=purple]三、詠嘆調 Cuius animam - 李斯特根據宗教合唱《聖母悼歌》改編[/color][/size]


除了歌劇以外,羅西尼也寫過宗教音樂。他早年雖寫過一些宗教音樂,但認真地寫還是晚年,那是他已放棄了寫作喜歌劇許多年以後的事了。羅西尼作品有合唱祈禱歌“摩西”,還有最後一部,也是最重要的《聖母悼歌》。
  
《聖母悼歌》是羅西尼應西班牙當地一位很有影響力和很富有的主教華來勒之約而作。他回到巴黎後立即動筆。華來勒的條件是此作品只能私下使用,不能發表。此後,羅西尼經歷了一段深刻的危機期。他放棄了所有其它音樂活動,但仍繼續寫聖母悼歌,寫了計劃中十段的其中六段,就因病把稿交給他的友人——塔多林(Tadolin)請他續寫餘下的四段。
  
十年後,他恐怕不能於有生之日完成這個作品,他取回這作品,把寫好的六段重新整理並且把其餘四部分親自寫完。
  
《聖母悼歌》的最後版本於1842年在馬德裡首演。同年,在波隆演出,由指揮家——多尼采第(Donizetti)指揮,音樂界的反應很熱烈。既有嚴酷的批評,也有熱情的贊美。其中有人說他的作品冒犯褻瀆了宗教音樂,也有人盛贊他的音樂喚起了崇高的宗教感情。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6

雖然《聖母悼歌》的音樂動人,充滿了矛盾和衝突,正如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一樣。但在風格上則還不同歌劇——他使用了復調結構,屬清唱劇。至於歌劇常用的詠嘆調、二重唱等表現手法也常使用,這些美妙的歌聲經常出現。但整體上,這作品所處處體現的內在的宗教感情,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是沒有的。

比較出色的篇章包括男高音獨唱《透過她的心,悲哀得分享》,羅西尼宗教氣氛濃厚的唱詞寫得生氣勃勃。合唱曲《啊,母親,愛之源泉》,則是富有表現力的早期教堂風格無伴奏合唱。女高音重唱《讓我直至最後一呼吸》優美動人,該作品蒙上了一層悲劇氛圍。合唱《當我的身驅腐朽》是羅西尼才華橫溢的創作之一。終曲合唱《阿門》宏大莊嚴的賦格使人留下深刻印像。

李斯特改編的這首《詠嘆調 Cuius animam》原是男高音唱的詠嘆調,這詠嘆調是抒情地唱出,頗有歌劇的味道。二重唱的安排是很有趣的,伴奏的風格有些焦燥不安,而與此對比的是同時由圓號、弦樂奏出一個悠長的弓子,而樂隊以全力合奏,似乎是想表達人類悲劇的實況。男低音的詠嘆調同時也加強了引子,定音鼓也加入,用下行和弦和移調,得到了較佳的聲音效果。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7

[size=3][color=purple]四、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序曲 - 鋼琴獨奏版[/color][/size]


在羅西尼的一生中,共創作了38部歌劇。最傑出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部作品:《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塞維利亞的理發師》、《灰姑娘》、《賊鵲》、《塞米拉德米》和《威廉·退爾》。他的創作是意大利歌劇發展的中間環節,他結束了前一階段僵化危機的時期,“最後一位古典主義者”——這就是他對自己的評價。

《塞維利亞的理發師》Barbier Von Sevilla是羅西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為成功的一部歌劇作品。但就是這樣一部在今天被歌劇愛好者們所津津樂道的著名喜歌劇卻在首演時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這部《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是羅西尼創作的第17部歌劇,為羅馬狂歡節的演出而創作。1816年1月,他只用了短短的13天時間就完成了全劇的創作。雖然當時羅西尼年僅23歲,卻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了。他的每一部新的歌劇作品的發表,都會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轟動,但這次截然相反,演出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這部歌劇是以1799年逝世的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戲劇為藍本改編的,相當於原作《費加羅的婚禮》的上集。故事描述17世紀,西班牙南部塞維利亞城的阿爾瑪維瓦伯爵鐘情於富家小姐羅西娜,羅西娜的監護人巴爾托洛大夫也鐘情於她。巴爾托洛有音樂教師巴西利奧為助手,伯爵有足智多謀的理發師費加羅為助手,兩人互相較量。巴爾托洛對羅西娜嚴加看管,欲與她強行成婚,伯爵無奈中聽從費加羅之計,兩次喬裝進入羅西娜家,先扮成醉兵求醫,後又扮成代課的音樂教師,費加羅則冒充徵婚人極力勸導羅西娜與伯爵相配,羅西娜終於感受到了伯爵的愛情,伯爵如願以償,而巴爾托洛大夫則得到了羅西娜的財產,也很高興。最終以大合唱《愛和忠誠永遠不變》輝煌地終場,在狂歡氣氛中結束全劇。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7

在羅西尼將它改編成歌劇前不久,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帕捷羅也曾用這同一題材寫了一部歌劇,並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帕捷羅頗有些聲望。當帕捷羅看了羅西尼的新作之後,覺得對自己的同名作品是個不小的威脅,於是他就開始連續發表文章和評論,對羅西尼進行攻擊,並且還煽動自己的支持者不斷地辱罵羅西尼。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羅西尼的這部二幕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於1816年2月20日在羅馬雅典劇場舉行首演的時候,從始至終,劇場就陷入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混亂之中。第一幕剛剛開演觀眾就喝倒彩,隨著劇情的發展,叫罵聲、口哨聲、跺地板聲更是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最終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在演出當中,這伙人不僅大聲喊叫謾罵,甚至還跳上舞台,把男主角的吉他摔斷,把死貓扔到台上。羅西尼雖然對眼前過激的哄鬧心中惱火,但羅西尼卻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

這次首演的失敗並沒有影響到羅西尼的信心。而於此之後,他在對首演中不滿之處稍做修改,並於第二天繼續公演,這部歌劇終於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在緊接著的幾場演出後,激動的人群甚至打著火把,簇擁著羅西尼回家。從此,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成為了歌劇寶庫中的經典,同時也成為意大利聲樂藝術的璀璨明珠。
  
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在羅西尼生前就上演過500多場,在以後的一個多世紀裡,更成為了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之一。

羅西尼的序曲大多遵循一種完全可以預想的程序,即開始是安靜的,然後越來越響,直到巨大的驚天動地的結尾。這種程序後來以“羅西尼漸強”而聞名,並為羅西尼贏得了“噪音先生”的雅號。

這首《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序曲 Ouverture Der Barbier Von Sevilla很長的慢板引子過後,主題開始時的音樂有效地把聽者引入了歡樂而詼諧的氣氛中,後又從管弦樂隊深處升起了一個溫馨而親切的旋律,宛如一首充滿青春活力和散發著愛情芳香的歌曲。後面的旋律又描繪出一個節慶歡樂的舞蹈場面。作品的結尾部分非常宏偉、寬廣而華美,在毫無節制的狂歡氣氛中結束。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8

[size=3][color=purple]五、奧芬巴赫風格小隨想曲 Petit Caprice (Style Offenbach)[/color][/size]


《奧芬巴赫風格小隨想曲》Petit Caprice (Style Offenbach)是羅西尼對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在當時所作的“流行作品”的拙劣模仿的產物,因此在當時算是羅西尼比較流行的鋼琴作品之一。作品為C大調,2/4拍,小快板速度。節奏性很強,旋律優美並通俗易懂。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8

[size=3][color=purple]六、鋼琴小品《平靜的前奏曲》Prelude Inoffensif
[/color][/size]

《平靜的前奏曲》Prelude Inoffensif,選自羅西尼著名的鋼琴作品集《晚年之歌》Peche de Vieillesse,C大調,12/8拍,小行板。也是一首充分發揮了鋼琴華麗的演奏技巧的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8

[size=3][color=purple]七、舞曲 La Danza - 齊夫拉改編[/color][/size]


由齊夫拉改編的羅西尼作品《舞曲》La Danza,e小調,6/8拍,華麗的音樂會炫技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8

[size=3][color=purple]八、天真的少女 La Candeur Francaise[/color][/size]


《天真的少女》La Candeur Francaise,f小調,6/8拍,小行板-活潑地-小快板。選自羅西尼著名的鋼琴作品集《晚年之歌》Peche de Vieilless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3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9

[size=3][color=purple]九、原來小豌豆在這裡 Ouf! Les Petits Pois[/color][/size]


鋼琴小品《原來小豌豆在這裡》Ouf! Les Petits Pois,B大調,2/4拍,中速的小快板。選自羅西尼著名的鋼琴作品集《晚年之歌》Peche de Vieillesse。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7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19

[size=3][color=purple]十、愛撫 Une Caresse a Ma Femme
[/color][/size]

《愛撫》Une Caresse a Ma Femme,選自羅西尼著名的鋼琴作品集《晚年之歌》Peche de Vieillesse,G大調,2/4拍,小行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29 P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Gioacchino Rossini, 1792 ~ 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