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音樂家介紹] Anton Rubinstein, 1829 ~ 1894*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0

[size=4][color=royalblue]Anton Rubinstein, 1829 ~ 1894[/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rubinstein.jpg[/IMG]

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1829年11月28日出生於Wekhwotinech。早年隨母親學習鋼琴,後在聖彼德堡,隨維盧安(Villoing)學習鋼琴,在維也納隨德恩(Dehn)學習作曲。1848年在彼得格勒擔任音樂教師。此後奔走於歐洲各地和美國,巡迴演出,舉辦音樂會,並從事作曲,獲得了極高的聲譽。1861年,他在聖彼德堡創建了俄羅斯音樂學會,在此基礎上,於次年創建了俄羅斯第一座音樂學院,培養了柴可夫斯基等音樂家,並由此建立了近代俄羅斯的音樂傳統,被稱為是俄羅斯音樂的拓荒者。1894年11月20日逝世於聖彼德堡。
魯賓斯坦一生創作了《德蒙》(DerDemon)等20部歌劇,聲樂套曲集《波斯戀歌》,《海洋》(Ocean)等6部交響曲,5部鋼琴協奏曲,以及許多聲樂、室內樂、鋼琴曲以及其他器樂獨奏曲。他的鋼琴獨奏小品《F大調旋律》,被後人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和管弦樂曲,至今流傳不衰。
在音樂觀念上,他反對強力五人團的民族主義的音樂,而追求音樂世界性,這也使他受到許多人的反對。
魯賓斯坦的鋼琴演奏富於熱情和表現力,八度技術尤為輝煌,對貝多芬的奏鳴曲有深刻的理解力。他強調表演者的再創造,對俄羅斯和西方鋼琴表演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被評價為李斯特之後最偉大的鋼琴家。他的重要貢獻是把歐洲音樂文化及其訓練方法介紹到俄國,並創建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07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0

[size=3][color=purple]一、2首旋律 Deux Melodies op.3[/color][/size]


安東·魯賓斯坦的《F大調旋律》是家喻戶曉的鋼琴小品之一,它是包含在Op.3之中的兩首鋼琴小品《旋律》中的第一首, 屬於典型的旋律性器樂小品。 樂曲結構極其簡單,歌謠形式的主旋律,前後反復三次。就在三次反復的連結處,加入半音階的經過句。雖說較為單純,但因為旋律很美,所以常常被改編為鋼琴伴奏下的小提琴獨奏曲或大提琴獨奏曲。這是一首頗受世界人民喜愛的樂曲。

Op.3的第二首《B大調旋律》,不過分的行板,3/4拍,以輕巧的高音區和弦有節律的跳動,引出中音區優美動人的歌聲。中部高音區伴奏轉化為華麗的琶音,歌聲時強時弱,最後在宛如二重奏般的高低聲部應答中走向尾聲。

魯賓斯坦深受德國浪漫派音樂和李斯特的影響,留下了大量的鋼琴曲。但是他的所有作品中唯有《F大調旋律》最為深入人心,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07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1

[size=3][color=purple]二、浪漫曲 Op.44-1
[/color][/size]

安東•魯賓斯坦的《浪漫曲》Op.44-1,作於1860年,是鋼琴曲集《彼得堡晚會》的第一曲。後填上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作編成歌曲,取名為《夜晚》。樂曲帶有俄羅斯藝術歌曲“浪漫曲”的體裁特點,寫法與無詞歌相似。

樂曲採用降E大調,中庸速度,4/4拍。主題由不時出現的小二度的嘆息音調組成,柔婉哀切,仿佛在訴說著憂傷的往事。整個樂曲就以這一主題為主展開,展開過程中不斷強調二度嘆息音調,使憂傷的的情緒增加。主題再現後,樂曲在優雅而纏綿的氣氛中輕輕結束。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08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1

[size=3][color=purple]三、降G大調夜曲 Op.28-1
[/color][/size]

安東·魯賓斯坦也像肖邦一樣,創作了不少夜曲、船歌、圓舞曲、前奏曲、練習曲等作品。他所追求音樂的世界性,也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降G大調夜曲》Op.28-1,不過分的行板,4/4拍。曲子似是描繪泛舟在水波蕩漾的湖面上,情景交融猶如那水中倒影的月光那般。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0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2

[size=3][color=purple]四、d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Op.70
[/color][/size]

安東·魯賓斯坦的鋼琴協奏曲創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如果不把巴拉基列夫在年輕時草寫但沒有完成的一首鋼琴協奏曲計算在內,魯賓斯坦便是俄羅斯的鋼琴協奏曲的第一位作者。在魯賓斯坦的全部協奏曲創作中,《d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Op.70最突出,最廣泛馳名,也最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演奏風格的重要特徵。貝多芬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和肖邦的《e小調鋼琴協奏曲》都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藝術獨創精神,而魯賓斯坦的這首協奏曲也同樣反映出作者——這位無與倫比的鋼琴家的個性特徵:它的主題素材鮮明,交響發展的規模宏大,整個作品以其結構之完美及其固有的戲劇性著稱。

《d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Op.70的第一樂章是靈活處理奏鳴曲形式的一個範例。它通過主題的對比,樂隊與鋼琴的對置,力度的發展以及形像的情緒表達,以揭示活潑樂觀的內容。這裡的進行曲式步調,特別強調的附點節奏,寬廣而自由的歌曲性音調,幾乎是按小節變換的緊張而悲壯的和聲效果,特強的力度和飽滿的織體——所有這些都賦予這一主題一種昂揚積憤、宏偉有力、同時又非常嚴肅的特性。像這樣以歌曲性音調為基礎寫成的英雄性主題,在魯賓斯坦的早期協奏曲中雖然已經可以看到,但是從來沒有像這裡那樣清晰、鮮明。這一樂章的這個主導形像——樂章的第一主題在其進程中屢次呈現,每次都具有一番新的情緒色彩,例如,在發展部中它抒情而有些激動,在華彩樂段的後半段它急劇而奮發,最後,緊接在華彩樂段後在樂隊中出現時,它在獨奏鋼琴的向上八度的急速而有力強的進行背景之上,則顯得特別宏偉、巍峨,形成全樂章的最高潮。這個主題的連續不斷的變化,促進了緊張的發展,加強了交響性的特徵:拉赫瑪尼諾夫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在這一方面同它十分近似。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2

第一樂章中的其他主題明朗而抒情,全都以其誠摯的傾心訴述而引人入勝——這裡可以明顯看到門德爾松的《無詞歌》的影響。連接段中出現的新主題,這是一支悅人的但有點不安的抒情二重唱,它的後半段轉為樂隊和獨奏鋼琴之間的對答。這支旋律後來構成了發展部交響性發展,這時候其中的動機失去了原來的柔和的抒情性,變成剛毅、嚴峻的形貌,具有活躍有力的進行曲特點。

魯賓斯坦在他的前幾首鋼琴協奏曲中,常常喜歡用一些浪漫曲式抒情段落,一般只由鋼琴奏出,幾乎完全不用樂隊伴奏。在這首鋼琴協奏曲中也如此。這裡出現的第二主題就像一首寬廣詠唱的浪漫曲,它那琶音音型背景是夜曲和其他抒情體裁的鋼琴作品所特有的。總的來說,這個主題的篇幅比較簡短,效果就像是史詩性作品中的一段抒情插曲一樣,不過它在再現部中卻顯得更為激昂奮發。

上述這三個基本主題在樂章中連續且非常活躍地發展著,同時每一個主題又各有其發展的方式,第一主題通過減弱其緊張度以進入高潮,其他兩個主題則不斷增強其力度,其中連接段的主題還長時間在刷新和變化。像這樣,每一個主題素材各以其富有個性的方式,積極參與整個戲劇性事件的發展,從而增強了整個樂章的音樂的活力。最後,這一樂章以光輝的尾聲作為結束。

接下的兩個樂章補充了整個樂曲的基本構思的發展:第二樂章豐富了作品的抒情內容,而第三樂章則導入節日歡樂的情緒。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2

第二樂章是一首相當擴展的船歌。樂章開始時有一段樂隊引子,其中的附點節奏和在銅管樂器上出現的呼喊聲,同前一個樂章的樂隊前引頗為近似。這是從熱情的戲劇性形像轉入抒情世界的一個過渡。當獨奏鋼琴進入時,傳來了和弦的清靜的拍濺聲,仿佛小槳輕拍湖面似的,在夜晚的寂靜中可以聽到各種輕微的簌簌聲,這裡的平靜與和諧的氣氛,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無垠的空間和自由的呼吸。而在這音樂的風景畫背景上,歌聲從遠處傳來了,這純粹是一首意大利遊艇劃手之歌,是人們滿懷信心和歡樂的體現。樂章中段轉入a小調,情緒色彩有所變化,它逐漸地變得更加暗淡和不安,進行的速度加快,宛如烏雲飛過,夜色沉沉。這時候,以獨奏鋼琴的波浪音型為背景,小提琴和中提琴齊聲奏出一支憂郁而昏暗的旋律,它的開頭的一個動機不斷地在反復和發展,越來越活躍,但在它最後完全消失時色彩變成全然陰暗無光。最後,基本主題再現時,單簧管的寬廣詠唱,又把聽者引回到那無邊無際的湖面上來。

第三樂章也像前兩個樂章一樣,用小號和法國號的呼喊宣告新的樂章開始。但是在這裡籠罩著另一種氣氛,現在是歡樂的喊叫,快活的打趣,大聲的交談和喧鬧的踏步聲。一切全都沉入熱情和生動的舞蹈之中。這一樂章用奏鳴曲形式寫成,但沒有發展部。樂章第一主題的舞蹈性節奏,近似克拉科維亞克舞曲的特點,它的節奏明快,帶有切分音,速度急促,旋律多半由簡短的動機構成。這種源出於波蘭的古老舞蹈,在十九世紀中葉在俄羅斯各階層中相當盛行,作者在這裡用以描繪的是一種風俗性的舞蹈場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主題旋律本身是從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衍化出來的,這樣,就使整個樂曲取得了有機的統一。現在,這個主題在報出基本節奏型不變的前提下,通過主題素材的裝飾性變奏和改變基本動機的音程關系等手法,一直在發展著。後來,獨奏鋼琴聲部上的一些技巧性樂句,同全樂隊奏出的主題輪番交替出現,使這詼諧性的舞蹈音樂具有號召性的軍號合奏式的勇武形貌。樂章的第二主題悠緩如歌,但沒有明顯的特點。第二主題的陳述結束了樂章的呈示部,並直接進入再現部。由於這一樂章沒有發展部,第一主題在呈示部中獲得了寬廣的發展,在再現部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它並不出現在原先明朗的大調中,而且篇幅也比較緊縮。最後,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准備,在不安和緊張的情緒不斷增漲之後,充滿著歡樂的陽光的尾聲出現了,在這裡,樂章的第一主題以其英雄性的氣概,宣告黑暗在藍天中消失了。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3

[size=3][color=purple]五、降A大調圓舞曲 Op.14-4[/color][/size]


圓舞曲是安東·魯賓斯坦偏愛的體裁之一,他創作了眾多的圓舞曲小品,下面是他的《降A大調圓舞曲》Op.14-4,由數個圓舞曲小片段組成,以跳動的音符表現出少女們輕盈、搖曳的步伐。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3

[size=3][color=purple]六、a小調第五號船歌 Op.93-7
[/color][/size]

《a小調第五號船歌》Op.93-7,6/8拍,行板。曲子以帶有俄羅斯民歌風格的憂郁的a小調為主題旋律,伴奏音型不斷更換,用來描繪水波的各種變化。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1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3

[size=3][color=purple]七、降e小調波蘭舞曲 Op.118-6
[/color][/size]

《降e小調波蘭舞曲》Op.118-6,作於1894年,中板速度,是一首浪漫的波蘭舞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2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4

[size=3][color=purple]八、c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Op.20
[/color][/size]

在安東.魯賓斯坦之前俄羅斯的鋼琴風格還是以抒情優美以及悠長的旋律為主,而由他起,他繼承借鑒和發展了李斯特的風格,從此使俄羅斯的鋼琴風格也加進厚重的爆發的大和弦,連續的八度等,他開創了俄鋼琴演奏的更加輝煌壯麗的新局面!

《c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20,作於1852~1854年間,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c小調,3/4拍,流動的快板。

第二樂章,降A大調,2/4拍,行板。由一個主題,四個變奏加尾聲構成。

第三樂章,c小調,2/2拍,活潑地。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4

[size=3][color=purple]九、D大調搖籃曲 Op.16-2
[/color][/size]

《D大調搖籃曲》Berceuse for piano in D major Op.16-2,作於1880年,3/4拍,中板。中段有明顯的搖籃曲節奏。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4

[size=3][color=purple]十、d小調瑪祖卡 Op.75-10
[/color][/size]

《d小調瑪祖卡》Mazurka in d minor Op.75 No.10,不太快的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4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5

[size=3][color=purple]十一、3首小夜曲 Op.22[/color][/size]


《三首小夜曲》Trois Serenades Op.22,作於1855年。

1. F大調,4/4拍,很快的行板。旋律線條在中聲部出現。

2. g小調,3/4拍+5/4拍+3/4拍,中板-不太快的快板-中板。三段體式。

3. 降E大調,6/8拍,很快的小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5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5

[size=3][color=purple]十二、6首練習曲 Op.23
[/color][/size]

《六首練習曲》Six Etudes Op.23,作於1849-1850年間。是安東·魯賓斯坦為充分發掘鋼琴演奏技術與挑戰鋼琴演奏極限而作的一組練習曲作品。每個作品包含了幾種技術成分。

1. F大調,4/4拍,快板。雙手靈活與配合的練習曲,右手八度練習曲。

2. C大調,6/8拍,活潑的快板。托卡塔風練習曲,雙音、和弦練習曲。

3. 升c小調,12/8拍,甚中板。有表情的練習曲。

4. 降E大調,4/4拍,甚中板。喧敘調式練習曲,雙手齊奏練習曲。

5. F大調,6/8拍,急板。雙手交替斷奏練習曲,托卡塔風練習曲。

6. G大調,4/4拍,稍快的中板。手指擴張練習曲,和弦練習曲。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5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5

[size=3][color=purple]十三、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25
[/color][/size]

《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25,作於1850年。共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e小調,2/2拍,很快的快板。

第二樂章,C大調,3/4拍,很快的行板。

第三樂章,E大調,2/4拍,不過分的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6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6

[size=3][color=purple]十四、降A大調隨想曲 Caprice in A-Flat Op.69 no.1[/color][/size]


《降A大調隨想曲》Caprice in A-Flat Op.69 no.1,降A大調,6/8拍,中板-快板,三段體式。其中以主題音型跳音、連音交替演奏為特點,中段轉生動的E大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6 P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4 23:26

[size=3][color=purple]十五、G大調夜曲 Op.69-2
[/color][/size]

《G大調夜曲》Nocturne in G Major Op.69 no.2,G大調,3/4拍,稍快的行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5 04:16 PM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樂家介紹] Anton Rubinstein, 1829 ~ 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