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hrischris 2008-6-25 23:07
[size=4][color=royalblue]Jules Emile Massenet, 1842 ~ 1912[/color][/size]
[IMG]http://i307.photobucket.com/albums/nn300/discuss_com_hk_cccc/massenet.jpg[/IMG]
法國作曲家朱爾斯·埃米爾·馬斯涅在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靠近聖艾蒂安的一個高級工程師(後來經營制鐵業)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家一樣,小馬斯涅的音樂才賦在童年就已顯露.十一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他在學院的老師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瑪等人;在學期間,他已多次獲得學科獎,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而得以到意大利進修三年.1866年回到巴黎後,便致力於探索自己的道路.於1867的在喜歌劇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從1873年起,馬斯涅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艾林尼》、神劇《穆達拉的瑪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間的法國作曲家均受他的影響.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創作進入旺期.寫出名歌劇《曼儂》,《黛依絲》等.《曼儂》與《卡門》,《浮士德》同屬法國群眾最喜愛的三大歌劇之一.自1884年首次演出至1952年已上演兩千場.音樂具有個性,甜美傷感,帶有較濃的娛樂特點.
馬斯涅的筆頭很快,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動領域在於歌劇,主要是喜歌劇.馬斯涅的後期創作-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但即使如此,他後期創作中的歌劇《黛依絲》(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還是很有意思的.馬斯涅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二十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7 01:07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5 23:07
馬斯涅除了勤奮的創作活動外,還長時間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高級作曲課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學生中後來成為法國著名作曲家的有布魯諾、夏龐蒂埃、施密特、凱什蘭(C.Koechlin,1867-1950)和羅馬尼亞作曲家埃涅斯庫等.馬斯涅在三十六歲時(1878年)便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1876年,他已獲得榮譽勛位,1899年,又獲得二級勛位.1912年8月13日,馬斯涅逝世於巴黎.
馬斯涅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於歌劇,特別是喜劇歌劇。如今,在法國以外的地方,他主要是以《曼儂》而知名。《曼儂》彙集各家優點於一身,馬斯涅借用了瓦格納的主導旋律,遵照古諾悲懷憂傷的旋律,其樂聲甘美、歌詞能令疲倦的商賈砰然心動,但踏出劇場大門時,卻在道德上有飄飄然的感覺。人們在評論馬斯涅時,有這樣一種說法,稱他是一位沾染市儈氣息的音樂家,能洞悉大眾之所求, 並決意迎合眾人口味。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
馬斯涅謝世後,《音樂快訊》企圖解釋他受人激賞的原因:“如果馬斯涅不是生在世人渴求旋律、而嘗試制造旋律的作曲家又十分難求的時代中,他必定會遭人埋沒,這是不辯自明真理,但事實如此。馬斯涅就在這個大多數作曲家亟思比舊樂派更上層樓的時代中,結合了一點現代主義與瓦格納風骨以創制旋律。他既得天時之便,理所當然要受人賞識。我們所以迎接他不甚美妙的旋律,只因我們無從選擇。”
cc.chrischris 2008-6-25 23:08
[size=3][color=purple]一、音樂會幻想曲 “泰伊思之死” - 聖·桑根據歌劇《泰伊思》主題而作
[/color][/size]
馬斯涅的歌劇《泰伊思》Thais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於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終於擺脫了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裡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最終她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離開了人世。
在這部歌劇中出現了一段家喻戶曉、經久不衰的旋律,就是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也就是著名的《沉思》Meditation(又稱“泰伊思冥想曲”),常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作品單獨搬上舞台。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消失而結束。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這一優美的旋律,除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聖·桑在他的這首音樂會幻想曲《泰伊思之死》Paraphrase de Concert “La Mort de Thais”中就引用了這個主題作為作品的第二部分。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7 01:0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5 23:08
[size=3][color=purple]二、悲歌 - 選自戲劇《伊裡涅斯神》[/color][/size]
《悲歌》Elegie,是馬斯涅於1873年為戲劇《伊裡涅斯神》(又譯“復仇女神”)寫的一首男中音和鋼琴的插曲。速度沉緩,情緒悲哀,抒寫了一個由於愛人遠走他方,永不回還而萬念俱灰的失戀者的痛楚和絕望的心情——歌詞唱道:明媚的春光一去不返,再不見蔚藍的天空,再聽不到小鳥歡唱;你走了,幸福和春天和你一起消失,幸福遠去,我心冰涼,永遠哀痛,永遠悲傷。
作品為e小調,4/4拍,三段體帶一個簡短的引子和尾聲,結構簡單:引子+A+B+A+尾聲。A:連續的下行再小音程回返的音型,悲苦的傾訴。B:與第一旋律對比,色彩變化,較為明朗。
《悲歌》是馬斯奈的一首非常流行的藝術歌曲,該曲可以比較典型的體現出他抒情細膩的風格。已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演奏版本,廣為流傳。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7 01:0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5 23:09
[size=3][color=purple]三、2首鋼琴作品 “蝴蝶” Papillons[/color][/size]
馬斯涅是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抒情歌劇作曲家,一生寫過幾十部歌劇,最為著名的喜歌劇《曼農》至今已經演出了2000多場。馬斯涅的作品以旋律制勝,優美動人。據說,馬斯涅鐘愛女人,許多作品為他的情愛而寫,因而,有評論認為他的作品過於甜膩和艷麗,近乎無病呻吟,像一個竭力擠進上流社會而不得入的中產階級女人,多愁善感。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瓦格納,將瓦格納開創的主導旋律發展的創作原則運用到自己的歌劇創作中,而且非常成功,故,有人稱他為“女性的瓦格納”。
馬斯涅在樂思發展和器樂效果的渲染頗具才華,但也因循程式而缺乏創新,其影響盡止於他的那個時代。不可懷疑,19世紀,他是浪漫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
馬斯涅的兩首鋼琴作品《蝴蝶》2 Pieces pour Piano "Papillons"是一組描繪性小品。
1. 黑蝴蝶 Papillons noirs,a小調,3/4拍,非常激動的快板。
2. 白蝴蝶 Papillons blancs,F大調,9/8拍,快板。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7 01:08 AM 編輯 [/i]]
cc.chrischris 2008-6-25 23:09
[size=3][color=purple]四、瘋狂的圓舞曲 Valse Folle
[/color][/size]
《瘋狂的圓舞曲》Valse Folle,作於1898年。D大調,3/8拍,最急板,以瘋狂的速度一氣呵成。
[[i]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6-27 01:08 AM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