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衝刺空間站 [打印本頁]

作者: 日日新聞     時間: 2022-12-5 00:51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模擬艙訓練。徐部/攝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飛船模擬器訓練。徐部/攝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水下訓練。孔方舟/攝


鄧清明在進行水上出艙訓練。徐部/攝

如果把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4次載人飛行任務,比作一場4×100米的接力賽,那麼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就是最後一棒。

北京時間11月28日,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亮相,他們是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人平均年齡53歲,是目前執行空間站任務年齡最大乘組,性格都很沉穩,興趣愛好還驚人地相似,他們都酷愛書法,費俊龍和張陸還都愛唱歌。

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批乘組,該乘組目前備戰任務的時間最長,訓練最多。現在,他們即將向著建造空間站的終點衝刺。

費俊龍:年過半百掛帥出征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17年前,在這個熟悉的地方,費俊龍與他的戰友聶海勝踏雪出征,環繞地球飛行77圈,飛天的神奇經歷,時常回蕩在費俊龍的腦海。

如今,他還是一樣的意氣風發、精神飽滿,只不過一頭黑髮是在臨行前悄悄染過的。從特級飛行員到特級航天員,這位年過半百的將軍再次擔任指令長,掛帥出征,向天行進。

從小崇拜戰鬥英雄

出生在江蘇崑山陽澄湖畔的費俊龍,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兩位姐姐。

那個年代的小男孩都崇拜戰鬥英雄,費俊龍也不例外。他愛讀戰鬥英雄故事書,愛看戰爭電影,經常照著小人書臨摹楊子榮、郭建光等英雄人物的畫像……

1982年,空軍在崑山招飛。從小就熱愛軍營的費俊龍揹著父母偷偷報了名,但還是被父母看出了破綻,最後不得不吐露實情。

沒想到,父親並沒有責罵他,只是鄭重地告訴他:“我們不會反對你的選擇,但是你一旦作出選擇,就一定要幹好,要對得起你自己的選擇!”

父親的教導時常在耳畔響起,4年的航校生活,費俊龍在訓練中加倍努力,基本上每個課目都是第一個“放單飛”。由於成績全優,在空軍第九航空學校初教機飛行期間就被留校任教。

1995年5月,費俊龍因連續安全飛行1599小時22分的成績,榮立二等功,同年底,他成為該單位最年輕的空軍特級飛行員。

他的大隊長提到費俊龍,是這樣評價的:“費俊龍在天上飛,我丟掉話筒不指揮,他也能安全回來!”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作出發展載人航天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啟了中國人叩問蒼穹的征程。3年後,第一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在空軍飛行部隊展開。

機會來了!費俊龍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費俊龍的岳父從事航天科研40多年,深知航天事業的風險,特別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岳父再三思量,反覆勸他慎重考慮。

這時,費俊龍的愛人堅定地站在他這邊:“只要俊龍願意,我就全力支持!”

經過層層選拔後,1998年1月,費俊龍摘下飛行徽標,換上鑲嵌地球標誌的金色航天徽標,如願以償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閉上眼,腦子裡都是訓練項目

來到航天員大隊,費俊龍面臨的第一個坎兒就是基礎理論學習。當了10多年飛行員,現在重新坐進課堂裡,許多課程都要從頭學起,他晚上12點前基本沒睡過覺,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

第二道坎兒是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為了能儘快達標,訓練之餘,費俊龍還給自己“加餐”。有一陣子,愛人發現他在家裡不停地轉圓圈,就好奇地問他在做什麼。

費俊龍答曰:“馬上要考試了,要刺激刺激自己。”就是憑著這種“刺激刺激自己”的勁頭,費俊龍在轉椅訓練中取得出色成績。

神舟五號任務中,他的戰友楊利偉一飛沖天,費俊龍在祝賀的同時,也將“神六”定為自己的下一個目標,訓練上更努力了。

費俊龍經常鑽進飛船模擬器中,一待就是大半天。後來,一閉上眼睛,腦子裡都是座艙儀表、電門的位置;厚厚的飛行操作手冊,他都能倒背如流。

初選、複選、定選……費俊龍和聶海勝分到了一組,他們互相配合,非常默契,即便一個眼神也能準確傳達信息。教員們評價他們整體工作效能實現了“1+1>2”。終於,選拔結束了,計算機屏幕上,費俊龍和聶海勝的成績排在第一,順利進入神舟六號任務乘組。

10月17日,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神舟六號飛船順利返回地球著陸,費俊龍和聶海勝在這次飛行中自主出艙,為中國人第二次太空之行畫上了句號。這次任務的順利完成標誌著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真正有人蔘與的空間科學試驗新階段。

“他們的表現近乎完美!”當費俊龍、聶海勝微笑著從返回艙中走出,時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激動地說。

任務成功後,費俊龍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有一次,他出訪比利時,遇到一位已在當地生活了35年的老華僑,老華僑緊緊地握住他的手,激動地向他談起了“神六”成功後自己生活的變化:多年來,每逢節日,從沒有本地居民、鄰居主動邀請他去參加聚會,都是老華僑去主動邀請別人。

但2006年元旦,一些比利時朋友第一次主動邀請他參加聚會。老華僑說,雖然只是一次小小的聚會,但它卻丈量出國家強盛後中國人在海外地位都得以提升。

十幾年來體重浮動不超過1斤

從太空返回後,費俊龍在公眾面前鮮有露面。2009年4月,費俊龍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這也是首次由航天員擔任大隊長職務。

緊接著,2010年5月,第二批共5男2女7名航天員入隊。第二批航天員成長很快,僅僅兩三年後,劉洋、王亞平先後飛上太空。

他們載譽歸來後,費俊龍為大家感到高興的同時,也在深深思考,怎樣對待榮譽、保持清醒,在未來太空探索新徵程上再創佳績?這是擺在航天員大隊這個英雄集體面前的一件大事。

為此,費俊龍提出了“珍惜崇高榮譽、邁向更深太空”的口號,並將這一理念貫穿到大隊管理建設中。如今這句話成為大隊的隊訓,鐫刻在航天員大隊公寓的門柱上,更牢記在每名航天員心中。

卸任大隊長一職後,費俊龍擔任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分管航天員選拔訓練工作。雖然歲月不能抵抗衰老,但是在費俊龍身上,除了日漸增多的白髮,身體各項指標依舊保持優良,連體重上下浮動都不會超過1斤。

因為他的內心始終藏著一個信念:重返太空。這個信念從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所動搖。

17年來,費俊龍堅持自我約束和管理,訓練鍛鍊從不停歇,風雨無阻。在他兼任管理崗位期間,為了不耽誤正常訓練,經常利用晚上和週末時間加練。

隨著空間站任務的到來,費俊龍積極備戰,併入選神舟十五號乘組。

水下訓練是最耗體力的一項訓練。而水下驗證試驗比水下訓練時間更長,更累人。而每逢水下驗證試驗,就正好輪到費俊龍。對此,他認為自己很幸運。每次,他都珍惜機會,身體力行,總結出寶貴意見,完善正式訓練的效果。

如今,能夠再次在太空欣賞美麗的地球家園,費俊龍想想都很激動。比起神舟六號飛船,如今的太空家園寬敞舒適,還有著各種先進的設備儀器。他也特別期待在中國空間站工作和生活,期待和神舟十四號乘組在太空勝利會師,期待著走出艙外,融入太空。

鄧清明:56歲將圓夢太空

11月28日11時,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這是鄧清明第三次出現在問天閣。

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首次以主份(相對備份而言——記者注)的身份亮相。為了這一刻,他整整等了24年10個月。

當年並肩進入航天員大隊的首批14名航天員中,8人已經圓夢太空,5人停航離隊,而他是唯一沒有執行“飛天”任務又仍在現役的首批航天員。如今,他終於圓夢。

航天員裡的“許三多”

鄧清明被稱作航天員隊伍裡的“許三多”,出生在江西省宜黃縣東陂鄉一個農村家庭,兄妹5人,他是大哥。

鄧清明從小就懂事。父母忙於農活,他在學習之餘就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高中學校離家有20多裡的路程,為了省錢,每個週末,鄧清明基本上都是步行往返。

上高中時,空軍到學校招飛。鄧清明試著報了名,沒想到一路順利通過了各項體檢和考試,成為一名飛行學員。去軍校報到的時候,村裡很多人都來為他送行。

帶著憧憬和責任,鄧清明登上了北去的火車。

一晃10多年過去了,這期間鄧清明的飛行事業一路順風順水,在他擔任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之時,命運又給了他新的機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首批航天員選拔工作。鄧清明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順利通過選拔。

1998年1月5日,鄧清明和其他13名戰友一起,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為實現飛天的夢想,首先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與適應性訓練等八大類上百個課目的訓練,鄧清明放棄所有周末和假日,全身心投入學習和訓練,晚上加班到深夜是常事。

有時,他學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一閉眼腦子裡全是數據,看到超市裡標的價籤,都以為是飛行的參數指標。

經過幾年刻苦學習,第一批航天員全部取得了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資格。

可在當時,中國載人航天剛剛起步,受任務密度和條件制約,飛天的機會寥寥無幾。在隔幾年才會到來的任務前,都要對所有航天員進行嚴格的訓練和選拔,按照綜合評價排名確定主備份人選。很多課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後一名成績相差很小,小到一兩分,甚至僅僅零點幾分。

而就這細微的差距,一次又一次讓鄧清明與飛天失之交臂。

目送自己的戰友一次次飛天成功,一次次載譽歸來,對鄧清明來說,沒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

不僅僅是自己內心的失落感,上與不上帶來的微妙差異、別人的眼光、親人的遺憾,這些都在無形中給他帶來壓力。

記得剛加入航天員大隊時,母親到北京來看他,高興地說,你當上飛行員,我的第一個心願實現了,接下來我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你能飛到太空去。鄧清明萬萬沒想到,這個心願直到母親去世都沒能實現,成了她永久的遺憾。

每次任務結束後,所有航天員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給自己“歸零”,拋開過去,放空自己,以從零開始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沒有執行過任務的鄧清明,同樣把每次“落選”當作磨礪,越挫越勇。

“這麼多年來,我總認為,在追夢和奮鬥的道路上,可以停下來休息,可以停下來思考,但是絕對不能放棄。”鄧清明說。

升級姥爺仍在為飛天拼搏

2014年1月,對航天員大隊來說,也是一個極具紀念意義的日子,上級宣佈了李慶龍、吳傑、陳全、潘佔春、趙傳東這5名航天員停航停訓的命令。

他們帶著深深的眷戀,離開了航天員大隊這支光榮的隊伍。

鄧清明至今還記得,當時,陳全緊握他的手說:“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老鄧,你要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

“25年追夢路,我不是一個人在奔跑。我的家人是我最堅強的後盾。他們不放棄我,我也沒有理由放棄。”提及家人,鄧清明言語裡充滿深情和感激。

每次作為備份返回北京,鄧清明的愛人都會特意穿上一件紅色的衣服,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

神舟十一號任務發射後,鄧清明從機場回到家,當他進入房門,映入眼簾的是滿滿一桌豐盛的菜,桌上還擺上紅酒,愛人和女兒笑臉相迎,對他說:“歡迎英雄回家!”

看到這一幕,鄧清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藉機走進衛生間,打開水龍頭。在刷刷的水流聲中,他對著鏡子哭得酣暢淋漓,接著洗把臉,裝作若無其事地坐到飯桌前。

早已等在桌邊的愛人舉起酒杯,對他說:“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你值得我尊敬,也為孩子做出了榜樣!你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女兒也受到他的感染,長大後她主動選擇了航天事業,成了一名航天人。

女兒還曾專門寫了一篇短文,記錄了自己對父親的情感:“……我終於看到你染過的頭髮裡面暗藏的白髮,開始為你在這一崗位默默奮鬥的這19年而心疼,你是我見過最敬業的人、最無私的人。你把你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不求回報,讓我敬佩……”

經常有人對鄧清明提出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你到退休前都沒能圓夢,怎麼辦?”鄧清明淡淡一笑:“天空無痕,鳥兒已飛過;水面無波,魚兒已遊過。”

如今,鄧清明的家裡又添了下一代。已經升級為姥爺的他還在為夢想繼續努力,他想用行動給孩子們作好表率,讓他們明白什麼叫拼搏、奮鬥,什麼叫不放棄。

“有時回望自己走過的路,我都被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如果讓我自己的孩子們甚至外人能從我的經歷裡獲取點正能量,我覺得我的生命更有意義。”鄧清明說。

56歲即將圓夢太空

隨著空間站任務的到來,飛行任務從幾年一次到一年兩次,鄧清明終於在追夢近25年後以主份的身份進入了神舟十五號乘組。

當宣佈鄧清明進入乘組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出奇地平靜。從32歲進入航天員大隊時風華正茂,到56歲終於圓夢太空時兩鬢斑白,飽經坎坷的鄧清明已經寵辱不驚。

他知道,這是對他25年追夢歷程的肯定。但眼下,鄧清明想得更多的是,接下來的任務更加繁重:半年駐留過程中,三個艙段的管理維護,數百項科學實驗,多次出艙任務。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待,不辜負自己的努力,他要更加刻苦地學習和訓練。

今年7月,患癌症晚期的岳母病危。鄧清明由於訓練任務特別重,加上疫情的原因,沒法請假回老家看望。

這天早上,他接到愛人電話,得知岳母去世的消息,內心極度悲傷。岳母跟他們一起生活多年,還一手帶大了他們的女兒,不能回去給岳母送終,他的內心充滿內疚。

鄧清明敲開指令長費俊龍房間的門,低沉地說:“我岳母今天去世了,我今天訓練時可能狀態不太好,你多擔待。”

“沒關係,你調整好狀態。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任務還得繼續,對不?”費俊龍拍著他的肩膀說。

鄧清明仰著頭,不讓淚水流下來。收拾好行裝,不動聲色地投入到訓練中去。

據張陸說,每次跟他一起訓練,聽到鄧清明說得最多的就是“再來一次!”每次出水後,鄧清明的貼身衣服都溼透了,體重也減少兩三斤,手都抖得握不住筷子。

已知天命的鄧清明,日復一日地參加繁重的訓練,就像一個時刻堅守在戰壕裡的狙擊手,始終睜大眼睛緊盯目標,憋著勁兒要去扣動扳機!他希望自己不辜負這個機會,不辜負自己,不辜負大家。

張陸:一路高歌向九天

46歲的張陸在成為航天員的12年後,終於將出徵太空,浩瀚宇宙也將留下他的燦爛軌跡。

“汗水伴著孤單和平淡,我還會仰頭望著天,那個夢讓我一往無前。”這是張陸給自己寫的歌,也是他追夢歷程的真實寫照。

張陸猶記26年前,青春年少的他面對考官提問:“為什麼要放棄歌手的夢想,選擇當一名飛行員?”

他意氣風發地回答:“如果我選擇當一個歌手,我永遠不可能有機會去駕駛飛機飛翔祖國的藍天,但是如果我選擇當一名飛行員,我會在藍天驕傲地歌唱。”

那會兒,他也沒想到,有一天,將在遠離地球400公里之上的太空歌唱。

曾經想當一名歌手

張陸出生在湖南漢壽,提到自己的家庭,他記憶最深刻的是老屋門口掛著的那塊“勞動致富”的牌匾。這個牌匾的背後是一家人辛勤和努力的真實寫照。

在張陸5歲那年,父親帶著全家從農村遷到縣城創業,在公社搞起了淡水養殖業。那時父親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力氣是花不完的。”靠著這股能吃苦的勤快勁兒,短短几年,他們家就成為公社裡排名靠前的萬元戶,於是,公社獎勵了一塊匾。

在家排行老大的張陸從小就勤勞懂事。6歲起就幫家裡幹活,小小的他揮舞著鐮刀,每天幫父母割200斤草餵魚,洗衣做飯。長大後的零花錢甚至學費,都是自己業餘時間釣魚抓蝦掙的。

張陸有一副好歌喉,曾經的理想是當一名歌手。

初中畢業後,他報考了藝術學校。從沒學過聲樂的張陸,在選拔時清唱了一首《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一下子就征服了評委。母親得知後堅決反對,她要求張陸讀高中考大學。這一次,張陸聽從了母親的意見。

高二的時候,張陸又報考了一所音樂學院,還被選入學校特長培訓班。就當他滿懷信心、暢想未來的時候,一紙飛行員招生通知書從天而降,到達他們所在的縣城,從此,改變了張陸的命運。

幾乎每個男孩小時候看著飛機從蔚藍的天空劃過時,都會充滿渴望,幻想自己能駕駛飛機該多好啊!張陸也不例外,當學校公佈了招生通知後,同年級200名男生全都報了名,張陸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了。沒想到,經過三輪的選拔後,學校最終有3人入圍,其中就包括張陸。

這個結果也出乎他的意料。張陸的身體素質和體能都不是最好的。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每天晚上從學校跑步回家,再做100個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拉力器、臂力器也各做100個。日復一日地堅持,體能素質提升不少,為他後來的軍校生活也打下了基礎。

楊利偉飛天點燃了航天員夢想

從一名飛行學員到一名真正的飛行員的培養和選拔,大約需要4年時間,其間要經歷多輪選拔和淘汰,最終能飛出來的不到20%。就算是成為一名飛行員後,也會不斷地改裝新機型,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在張陸的眼裡,為了實現飛行夢而經歷的訓練都不算苦,無論是每天跑1萬米,還是冬天與同學們挖地窖、卸煤,或是參加具有挑戰且危險的跳傘訓練。

“要問飛行員愛什麼?我愛祖國的藍天。”俯瞰祖國錦繡河山,張陸從心裡唱響那首飛行員的戰歌——《我愛祖國的藍天》,想象此刻自己像一隻翱翔藍天的雄鷹,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飛行時難免會經歷大大小小的特情,主要考驗的是飛行技能和心理素質。

“起飛危險、著陸難”是飛行員常說的一句話。在一次次苦練起飛、著陸過程中,張陸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和信心,這讓他面對特情時,能夠沉著應對。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國人登上太空的千年夢想。

當時,張陸和他的愛人新婚不久,兩人在一個路邊小店和大家一起圍在電視機旁,觀看神舟五號飛船返回的直播畫面。

當楊利偉從返回艙裡走出來,人群簇擁著他,歡呼聲、掌聲不絕於耳。這一盛況讓他看得熱血沸騰,心裡止不住地羨慕和神往:如果我也能成為一名航天員,為祖國出征太空,這是一份多麼令人嚮往和神聖的職業。

那時的他還沒想到,19年後,他真的將要圓夢太空了。

業餘時間準備寫書法唱唱歌

2009年,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開始了,共招收5名男航天員和兩名女航天員。已經是某團空戰射擊主任的張陸也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有了10年的飛行經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張陸一路過關斬將,憑藉優異的綜合素質,成為第二批航天員隊伍中的一員。

2010年5月,張陸和其他6名戰友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大隊門口,“祖國利益高於一切”八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也從此鐫刻進他的心裡。

在30多歲的年紀重回教室,張陸一年時間裡要學習30多門理論課程,不僅有高數、英語等基礎學科,以及空氣動力學、飛船設計原理等專業學科,還要會觀天象,熟悉地理地貌,瞭解植物特性,甚至還有醫學知識,如今為了應對空間站階段的長期駐留,還要學會扎針,輸血,甚至會做小型手術。

張陸一開始最忌憚的是超重耐力訓練。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裡,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8倍自己體力的重量無死角地擠壓著全身各處,感覺五臟六腑和喉管都被壓扁,還有一種強烈的窒息感,眼淚也會控制不住地甩出來。”

一開始,張陸的這項成績是二級,相當於良好。航天員選拔是優中選優,要想實現飛天夢想,必須門門課都達到優秀。於是,張陸到處請教首批老大哥,結合他們的經驗和自己的親身體會,經過多次訓練後,他終於調節好呼吸,不再懼怕訓練,成績達到了一級標準。

在圓形的模擬失重水槽中,航天員穿著數百公斤的水下服懸浮在藍色的深水中,潛水員們在一旁輔助,媒體捕捉的畫面似乎特別炫酷浪漫,但對其中的航天員來說,體驗並不一樣。

這是航天員訓練時間最長、體力消耗最大的一項訓練。在水下,航天員主要依靠上肢來進行物品傳遞和轉移,以及完成移動身體、攀爬等工作。每次水下訓練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身體體能極限的挑戰。

在張陸眼裡,最有意思的是野外生存訓練,像影視劇裡的荒野求生。如果返回艙降落時偏離預定地點,短時間內,他們要學會自救,還要學會食用野菜野果,捕捉魚蝦等來充飢。

進入航天員大隊的12年間,張陸很少度過完整的週末。這期間,僅僅回過兩次老家。

備戰空間站任務這些年間,他們所在乘組地面訓練課時最長、覆蓋面最廣,乘組之間也進行了充分的磨合。就拿跑步來說,為儲備體能,每隔一天,乘組就跑一次3000米,大家相互陪伴和監督,風雨無阻。如今,大家不管是同時跑還是先後跑,都能做到步調完全一致。經過長期堅持,體能和心肺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面對要執行的任務,張陸充滿信心,他說,這是他執行任務的黃金年齡,無論是心理、身體和能力,都已經做好足夠的準備。

對於太空半年駐留期的業餘生活,才藝頗多的張陸也早有安排。寫寫書法,唱唱歌,他對自己即將到來的太空生活充滿了嚮往。

佔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衝刺空間站/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Copyright © 2003-2023 香港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