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國最“低調”的母親河是誰? [打印本頁]

作者: 日日新聞     時間: 2022-12-7 06:21

如果提起中國的大江大河

一般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長江黃河

但卻很少有人脫口而出珠江

事實上如果按照徑流量來算

珠江是當之無愧的第二大河

這條被低估的母親河

到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 ”

珠江不是“一條”江

其實這個標題的重音應該落在“一條”上,嚴格來說,珠江是一張巨大的河網,它是由西江、北江和東江及其珠江三角洲水系組成的龐大水系,這個龐大水系連通了雲南、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六個省份。




廣州境內珠江流域

這其實顛覆了我們對大江大河的認知,像長江、黃河這種自西向東流,存在一條非常清晰的幹流,支流呈魚骨狀分佈在幹流周邊,才是大江大河的模板。但珠江就是這麼“叛逆”的存在。


珠江流域片水系圖

珠江位於熱帶、亞熱帶溼潤地區

水量豐沛,含沙量低

它的長度2320公里

年徑流量約為2821.1億立方米

僅次於長江,是黃河的7倍多

圖源: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官方網站

這三條大江源頭不同,流域不同,但為什麼它們一起構成了珠江呢?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匯入南海,它們甚至分散為八條河道入海,但就是這樣錯綜複雜的河道網,最終成為了珠江。




珠江三角洲衛星圖像

西江、北江、東江最後並沒有真正交匯於一點,形成三江匯於一江的局面

而是在珠三角各自入海,即所謂的“八口出海”

珠江入海的八大口門從東到西,分別是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期

珠江的幹流是西江,西江可謂是來勢洶洶,它發源於雲南曲靖市境內烏蒙山的餘脈馬雄山,在地勢的引導下向東南流去,期間途徑各大山脈和峽谷,最後在珠海市的磨刀門注入南海。





珠江源,位於雲南省曲靖市的馬雄山東麓

這裡是珠江的源頭

西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個省區,全長2214公里。西江支流繁多,例如北盤江、鬱江、柳江、桂江等等。





廣西梧州是潯江與桂江交匯成西江之地

兩江泥沙量不同,兩江水色迥異,交匯處有涇渭分明又水乳交融

西江對於四省來說十分重要,它徑流量大,河道寬闊,自古以來就是一條“黃金航運水道”,擁有多個年吞吐量千萬噸的港口,而且西江豐富的水能也可供發電站使用,例如天生橋水電站。



天生橋水電站

位於南盤江的雷公灘段峽谷上

而北江和東江,都發源於江西省。北江長468公里,發源於江西南部的贛州市信豐縣石碣大茅山,上游地區經過湖南南部,隨後經過廣東省韶關市,過清遠匯入珠江,北江憑一己之力連通了原本文化差異巨大的三個省份。





北江兩岸,清遠與蘆苞鎮

東江長520公里,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大竹嶺,穿廣東省河源市,經惠州在虎門匯入珠江。





東莞境內的東江

但還有最後一個問題,這三條大江歸入一個水系,那為什麼統一叫珠江呢。

其實真正的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它流經廣州海珠島,最終匯入伶仃洋。





佛山市三水區

北江、西江、綏江在此交匯

珠江雖短,但卻把名字獻給了珠江全流域,自己心甘情願變成了珠江的西航道。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非常形象地描述珠江水系:“這些河流就像一群大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但是他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這所大學叫珠江。”

天賜良地:珠江三角洲

提到珠江很難不提到珠江三角洲,甚至珠三角比珠江還更有存在感。

“叛逆”的珠江也孕育出了“叛逆”的珠三角。在人們的印象中,三角洲多為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土地平坦、長河蜿蜒,像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就是這樣。



黃河河口的遙感影像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10期

然而三條大江就決定了珠三角不可能是“經典款”。

簡單來說,這三條大江在歷史上各自獨立發育了三角洲,由於這一帶有不少基岩殘丘,河道的分汊越來越多,於是這些三角洲也不斷向下遊推移,呈放射狀向海域擴展和延伸,最終它們共同塑造出了複合型三角洲,也是我國最典型的河網型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發育模式圖

珠三角發展演變的重要特點:多次分汊,多級發展

圖源: 《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0期

三條江流也沒想到,他們就這樣沖積出了中國南部最富庶的區域。珠三角這塊沖積平原被北迴歸線穿過,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熱量充足,而且雨熱同期。



珠海全景圖

珠三角能有今天的繁華,離不開她背後的大功臣——珠江。

珠江是一條極為罕見的大河:超級雨型河,也就是雨水補給的河流,這意味著珠江水量巨大,航運能力超強,珠江水系是我國僅次於長江水系的第二大水運網,其通航里程和年運輸貨物總量都居於第二位。



珠江水系航道等級分佈圖

2019年,珠江水系內河貨運量超過10億噸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11期

此外,八個入海口意味著珠三角中的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成為直通世界的海港,這也證明了珠三角與海洋、外海航運的關係很密切。珠江口緊鄰大陸的很多小島,都被賦予了海港、船廠、倉儲等經濟功能。



深圳前海媽灣港和孖(mā)洲島修船基地

孖洲島其實只是珠江三角洲一個很小的島,卻在整個區域的經濟結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起珠三角,現在人們或許更熟悉的概念是粵港澳大灣區。

其實大灣區就是珠三角( 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加上香港和澳門,就是這塊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00萬人的土地,被公認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其他三大灣區為紐約灣、舊金山灣和東京灣)



港珠澳大橋從珠海澳門直通香港,橫跨伶仃洋

“灣”本指三面環陸,一面向水的區域,“灣區”則指的是若干海灣、與海灣接壤的陸域以及相鄰島嶼組成的區域。但現在我們說的“灣區”更多的是一種“灣區經濟”,是指一個在國際經濟版圖中最突出的明星地區。



深圳灣

大灣區也無愧於自己的“明星”地位,前面提到珠江所帶來的優勢,使得大灣區資源和產業能自由流動,也正因如此,大灣區成就了一批世界級的大都市,例如深圳、廣州等,和經濟發達的“未來之星”,例如佛山、中山等。



廣東省東莞市珠江口岸東莞港

珠江除了帶來大灣區經濟上的蓬勃發展,還帶來了大灣區的多元文化。因為大灣區的外貿港口,他們見慣了外來的商品、文化等等,早已將它們兼收幷蓄。



廣東東莞,民間藝人公園內表演舞獅

而大灣區卻從未丟下自己的傳統,醒獅、武術、飲茶已成了大灣區的標誌文化。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也在大灣區上熠熠生輝。

珠江孕育了珠江三角洲,又為她帶去了航運與海港,但在大灣區閃耀之際,別忽略了背後的珠江。

雕刻大師

珠江與珠三角似乎總是密不可分,但卻很少有人記得,珠江的源頭在雲南,向東南的流淌一路上帶來了許多我們熟知的景色和地貌,但我們卻偏偏忽略了這個賦予她們生命的雕刻家。

黃果樹大瀑布

很難把這樣壯闊的景象與構成珠三角的珠江聯繫在一起,但黃果樹大瀑布就是由珠江一手打造。

黃果樹大瀑布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它發源於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北盤江支流打幫河,落差77.8米,寬81米,年平均流量為9.12立方米/秒,是我國最大的瀑布。河水從斷崖頂端凌空飛流而下,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勢如翻江倒海。



黃果樹大瀑布

徐霞客就對黃果樹瀑布進行了描述:“水由溪上石,如煙霧騰空,勢其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具不足擬其狀也。”

不僅如此,黃果樹大瀑布附近有著豐富的喀斯特山水,還有20公里直徑範圍內分佈的18個瀑布群,因此黃果樹瀑布群也被稱為“岩溶瀑布博物館”



黃果樹大瀑布全景

如此壯觀的瀑布上端卻是被人忽略的珠江水系,這就是珠江水系與貴州的山峰、懸崖產生的“化學反應”。

桂林山水

說到桂林山水大家並不陌生,可以說是灕江塑造了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但鮮少有人知道,灕江也是珠江水系,她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支流桂江的上游河段通稱(聽起來像繞口令)。



桂林陽朔

灕江從貓兒山出發,攜帶著泥沙、巨礫以洪流的形式注入到當時的桂林,隨即帶來了強勁的溶蝕和巨大的物理動力。



桂林陽朔

灕江像青羅帶一般繞著山峰

久而久之,石灰岩山體被灕江溶蝕,山體不斷退縮,兩山之間距離逐漸加大,同時灕江帶來的沉積物不停地往裡填充,於是就形成了平原,山體也變成了孤峰佇立平原之上,因此也形成了桂林獨特的地貌:峰林平原地貌。

其實西南大地遍佈著喀斯特地貌,荔波喀斯特、興義萬峰林,很多都是珠江流域的功勞。

丹霞山

廣東經典的丹霞山也離不開珠江水系的塑造。在距今1.4億年到7000萬年間,丹霞山地區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沉積了巨厚的紅色砂礫岩層。



韶關丹霞山

距今7000萬年以後,地殼開始上升,紅色地層遭受侵蝕。亞熱帶的季風氣候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和曲折激盪的河流,流水的侵蝕造成了紅色的崖壁,風化作用又常把丹崖的頂部和稜角渾圓化。



丹霞山的演變

圖源:《博物》 2009年07期

繪圖/張瑜

就這樣,丹霞山盆地裡的紅色地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形成了現在的丹霞山。



丹霞山與錦江

而北江的支流錦江,就是廣東丹霞山的雕刻師。錦江大大小小的支流織成了一張密網,牢牢地罩住丹霞山,在千萬年的侵蝕作用下,在岩石中烙下了自己的痕跡。

珠江流域上的美景與地貌,就像美麗的珍珠被珠江一個個串起,而珠江的魅力與祕密都等著你來發掘。

【參考文獻】

[1]曾昭璇.珠江流域地形特徵[J].人民珠江,1993(02):3-6.

[2]周春山,羅利佳,史晨怡,王珏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時空演變特徵及其影響因素[J].熱帶地理,2017,37(06):802-813.

[3]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河流水系. 2019-04-23

[4]宋馥李.大灣區 誰調製了這杯“馬天尼”?.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期

[5]單之薔.欣賞河口(三) 珠江口眾河攜手入海.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0期

[6]司徒尚紀.珠三角 與眾不同的土地.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10期

[7]龍飲.丹霞山 國際化的中國紅.博物.2009年07期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中國最低調的母親河是誰?/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Copyright © 2003-2023 香港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