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講下當年音樂廳流行的大概情況,音樂廳某程度上是女子理髮的變身,先從經營角度去探討兩者的分別:
音樂廳的格局是一進門口,烏燈黑火不在話下,而間隔亦自由得多,全是pvc高背黑沙發,連茶几都靠奉,只在牆邊或前沙發後加一托板,入門除了必然有的神台外,就有一個收銀處,此行業叫作鐘房,而收銀大多是檔主親信和比較懂計算的人,因為此類音樂廳賺不賺錢,這個mark鐘員起到很大作用!
假設女子髮廳和音樂廳的面積相約,音樂廳可營業地方就比女子理髮大一倍以上的營業空間,而一個場,這行業稱作場,靈魂當然是女,而理髮廳的女子幾乎要長駐,這除了影響新血補充外,收入亦幾乎在可計算之內,重點是當時的女,大部份是年青,甚至相當部份是未成年少女,而這類人多半背後有男朋友(在這欄目我儘量講得文雅一些),而返工時間亦不會穩定,但好處是貨源多,新鮮感大,亦可同時作走場。
音樂廳運作亦是靠時間來收費,亦分早,茶、晚場,早上大概11時營業到午夜4時左右,每一小時開14或16,即是當時宣傳廣告如:每票2.5、一開14,即是一個小時收費35元,感覺非常抵,但有時可能一個小時都未必要35元,所以當時這種場所火速取代女子理髮。一開14,是以每一首歌來計算,即是一小時放14首歌,而每位小姐在音樂完的時候會過一過台,而大班就會問客人要不要複台或介紹另一個坐,而精明的mark鐘員會在這種頻繁的過台期間會重複計多一票,如果一個小姐同時有兩個客開名,就會每坐一支歌就過台一次,這樣兩個客都無癮,這樣就觸發有孖鐘的情況,即是這個小姐不能過台,某方客人願意付雙倍的鐘錢,這樣就可以長坐,而另一方只可放棄而另找其他小姐,但凡事有例外,這個客亦可以用三鐘來將這小姐過台長坐,而音樂廳當時這種雙鐘,三鐘非常普遍。
音樂廳的流行啟發了當時三流舞廳的轉形,亦孕育了黑廳的流行,而當時所謂黑廳是一些經營不善的舞廳轉手或自我轉形,而音樂廳當時的別名是叫作魚蛋檔,而去這場所就稱作打魚蛋,而在這類場所工作的女性就叫做魚蛋妹。
而音樂廳之所以盛行,是場所內沒有性行為和經營者有直接關系,如果客人和小姐兩情相悅,一就是等放工,這會引起另外的爭女事端,一就是買鐘,買鐘又比舞廳相宜,有些買48票就可出外1小時,但一般都有上限,行內是全鐘,即是當天出街後小姐不用回公司再上班,而全鐘都是買百多票,是比較大眾化的色情場所消費。
[ 本帖最後由 kallan 於 2011-7-18 01:45 AM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