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169
  • 回覆: 6
+18
  2015年6月1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先生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進行了題為“中國抗戰與美英蘇三大國關係”的講演。中國近代史學會榮譽會長、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張憲文先生作了精彩的點評。此次講座由網易博客頻道、季我努學社、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重慶出版集團北京公司主辦,南京各界逾200人聆聽講座。此次講演,為網易博客頻道和季我努學社主辦的季我努沙龍抗戰名家巡迴講演第一場。本文擇其要點,編成短史記,以饗讀者。楊天石先生的代表作《追尋真實的蔣介石日記一》(插圖增訂版)已經在重慶社出版,敬請讀者朋友關注。





中國率先倡議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中國是最早也最積極的呼籲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國家。1937年淞滬抗戰失敗后,南京危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蔣介石思考中國的前途,認為現在的侵略國家的對面一定會產生一個英美法蘇中的聯合陣線,他還相信,隨着形勢的發展,反法西斯同盟一定會建立。珍珠港事變之后,中國政府竭力呼籲英美蘇等國家共同對法西斯國家作戰。1941年12月16日,羅斯福回應蔣介石,建議中國政府在重慶召集一個聯合軍事會議,在會議上產生一個永久機構,設計和指揮英美蘇中共同作戰。31日,羅斯福又將宋子文請到白宮商量《聯合國家宣言》,宋子文當場表示,現在就可代表中國政府簽約。最終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國的抗戰由此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得到了最堅強的保證。楊先生說,中國實際上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真正的發起國,第一發起國。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NR7SUV05159PCD.html




楊天石:中國抗戰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究竟有多大?





  



中國抗戰的貢獻






從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中國的陸軍,占陸軍總數的78%,最高達94%。中國政府動員了正規軍和游擊隊是500萬人,一般性的戰鬥是38931次,主要的戰役是111次,大的會戰22次,中國的軍隊傷亡了338萬,正面的戰場上國民黨犧牲上將8人,中將41人,少將71人,在正面的戰場上,根據日方的統計,中國的軍隊消滅了日軍133萬,占日軍在二戰中傷亡總數195萬的70%。正面的戰場上共殲滅了日軍少將以上的將領44人。




由于中國戰場的存在,阻礙了日軍北進的計劃,使蘇聯加強了歐洲的戰場的兵力,避免了兩面作戰,蘇聯先後從遠東的地區調集了54萬人、5000門的大炮到歐洲,這對保衛蘇聯的國土和為蘇聯發動最后反攻,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戰場上的存在,也延緩了日軍的南進,為了英、美贏得了時間,為了美軍轟炸了日本提供了機會,阻止了德、日兩軍在印度洋會師方面,有不容抹煞的功績。





斯大林曾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被中國困住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取印度洋,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羅斯福對小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中國被打垮了,你們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的戰場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並且一直衝向中東,日本和可以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攻,把俄國完全的隔離,再斬斷地中海的一切的交通線。”




楊天石先生認為,中國戰場的主要作用是打擊日軍、牽制日軍、困住日軍,它使日本侵略者的腳陷在了中國的戰場上,使它沒有辦法和德國人合作進攻蘇聯。這是一方面,但是我們在回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的同時,我們不能誇大中國戰場的作用。我有一次在北京接受一位日本記者的採訪,我說,你們日本人給我們中國打敗了。日本記者立即反駁我,他說,楊教授您講得不對,我們日本是被美國打敗的,不是中國打敗的。日本的記者講得不對,我們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成員國,是戰勝國。




我們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要看到兩個同盟的作用,沒有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沒有國共兩黨領導的抗戰統一戰線,中國的抗戰不可能取得勝利。如果沒有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沒有美國、蘇聯、英國和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援助,我們不可能在八年之內取得勝利,我相信我們中國的抗戰,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時間會更長,我們所面臨的困難會更多。所以,我們今天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一定要了解的中國勝利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的合作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即國內的國共合作,與國際上的中、美、蘇、英大合作。




張憲文先生點評時,高度認同楊天石先生“中國抗戰是國際和國內兩個聯盟發揮作用”的觀點:國際上是中美英蘇反法西斯大聯盟,國內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的抗戰統一戰線,正是這兩個聯盟同時發揮作用,才贏得了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NRJBJK05159PCD.html




楊天石:抗戰期間美英蘇對華援助有多少?


2015年6月1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先生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進行了題為“中國抗戰與美英蘇三大國關係”的講演。中國近代史學會榮譽會長、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張憲文先生作了精彩的點評。此次講座由網易博客頻道、季我努學社、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重慶出版集團北京公司主辦,南京各界逾200人聆聽講座。此次講演,為網易博客頻道和季我努學社主辦的季我努沙龍抗戰名家巡迴講演第一場。本文擇其要點,編成短史記,以饗讀者。楊天石先生的代表作《追尋真實的蔣介石日記一》(插圖增訂版)已經在重慶社出版,敬請讀者朋友關注。




美蘇英對中國抗戰的援助


蘇聯、美國、英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分經濟、軍事、人員、道義幾個方面。


蘇聯是最早援助中國的國家。蘇聯從1937年9月到1941年6月,援助飛機1235架,大炮1600門、機槍14000挺、步槍5萬支,子彈1億8千萬發,借款一億七千三百余萬美元。


美國從1941年5月至戰爭的結束,美國援華的租借物資和勞務的總計8.46億美元,其中的各種軍用裝備價值5.17億美元,另外還有經濟貸款6億9千800萬美元。美國對中國人員方面的援助,最顯著的是陳納德的飛虎隊,他們在開闢駝峰航線、對抗日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了中國掌握了制空權。


英國在歐洲的戰場上對德作戰,分4次向中國提供貸款1800萬英鎊。實際上英國在二戰期間對中國沒有一分錢的援助。


蘇聯和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中國與日本巨大的差距。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日本是一個先進的現代的工業的國家,日本的工業總占產值高達了60億美元,中國還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為13.6億美元。鋼鐵的產量日本是169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日本的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0輛,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一架飛機、火炮和汽車。所以說兩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相差非常得遠。



美蘇兩國對日本的軍事打擊


美蘇兩國摧毀日軍主力,為中國抗爭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日軍的主力是誰摧毀的,首先是美國。美國在太平洋上進行的跳島戰鬥,有效地占領了戰略性質的島嶼,孤立了不具有戰略價值的島嶼上的日軍與後方的聯繫,打開了攻向日本本土的前進通道。舉個例子,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9日晨,在九百余戰艦,兩千余架飛機的支援下,美軍以二十二萬人之眾的兵力,對只有兩萬多名日軍駐守的、二十平方公里的硫磺島發起了進攻,以傷亡2.8萬人的代價全殲了島上的2.2萬名日軍。美軍在太平洋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擊潰了日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羅斯福在1945年8月6日,在廣島上投下了原子彈。所以說美軍在摧毀日軍戰鬥的意志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蘇軍出軍東北殲滅關東軍主力。1945年8月8日,莫洛托夫接見了日本駐蘇大使,遞交宣戰書,150萬蘇軍進攻中國東北,殲滅6萬日軍。8月15日中午12時,日本天皇宣布了投降詔書,60萬餘關東軍成為了俘虜。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NRHAKR05159PCD.html



楊天石:珍珠港事變之所以發生與中國有何關係?


 珍珠港事件爆發的中國因素  


在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英美兩國長期對日妥協。1941年11月20日前後,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親手寫了一個備忘錄給國務卿赫爾,準備恢復美國與日本的經濟關係。隨后,赫爾又提出維持三個月的臨時過渡辦法——美國同意修改凍結日本在美資產的命令,解凍日本當時存在美國的1.3億美元財產,並且提出美國將向日本提供一定數量的民用石油。蔣介石獲悉此消息,立即給駐美大使連發兩份電報,表示抗議,並且要求美國政府馬上表明對日決不妥協的態度,蔣介石警告美國政府,如果美國政府解凍日本資產,恢復美日貿易,向日本提供石油,中國的抗戰就要前功盡棄了。


中國政府提出抗議后,羅斯福總統迅速與胡適、宋子文進行會談,承認“臨時過渡辦法”確有缺點。羅斯福總統解釋,之所以對日妥協,目的是為了保護滇緬公路。宋子文當即正色告誡羅斯福,一旦美國放鬆對日制裁,中國寧願獨自抵抗日軍的攻擊。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認為美國的讓步欠妥,他從全球戰略的角度提醒美國:如果中國垮了,英美的共同危險就增加了,歐洲戰場就危險了。于是羅斯福放棄了對日妥協的念頭,拋棄了“臨時過渡辦法”。



日本很憤怒,認為美國已經徹底地成為了蔣介石的代言人,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支那事變”攫取的一切都將化為流水,日本駐美大使向美國國務卿遞交了天皇詔書和最后通牒,隨即進行了珍珠港的偷襲。楊先生強調,日本突襲珍珠港為什么發生在12月初,是因為美國的政府接受了中國的意見。

  



2015年6月1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先生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進行了題為“中國抗戰與美英蘇三大國關係”的講演。中國近代史學會榮譽會長、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張憲文先生作了精彩的點評。此次講座由網易博客頻道、季我努學社、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重慶出版集團北京公司主辦,南京各界逾200人聆聽講座。此次講演,為網易博客頻道和季我努學社主辦的季我努沙龍抗戰名家巡迴講演第一場。本文擇其要點,編成短史記,以饗讀者。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NR43MH05159PCD.html




[隱藏]
駝峰航線艱險異常,戰鬥機飛越還需要轟炸機護航


二戰中中印緬戰區名聞遐邇的駝峰航線,以其高海拔、群山密布和氣候多變而著稱。來自于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中緬印邊境地帶的群山面前一路爬高,在温度驟降的同時往往形成多變的風向和豪雨,這一帶高海拔山嶽地帶常常出現的鋒面雨區。有時在冷暖氣團實力相當的情況還會產生滯留鋒,帶來持續的風和多變的天氣,並伴有雷鳴電閃的低能見度。

  



由于戰時缺乏冷藏船和罐頭加工能力不足,印度當地的生產的禽畜肉類很多都積壓着運不出去,使剛到印度的美國陸航官兵常常有機會大吃一頓。再加上特殊的異域風情,初來乍到的美軍往往渡過了輕鬆愉快的最初半個月。


  



隨后,他們就被破舊的火車和遍身塵土的汽車送到了烈日下的查布亞機場,這裡只有簡易的木板房宿舍、千篇一律的伙食和干不完的脏活累活,值得驚喜的是——這裡在1943年秋天以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娛樂活動。美國大兵在罵娘之餘,更為驚訝的是在這裡工作的很多中國人似乎幹勁還挺足。


  



查布亞機場是印度東北部最靠近中國西南部邊境的機場之一,在1943年兩座新的大型航空基地建成之前,它是駝峰航線幾乎唯一的印度基地。在這裡工作的地勤人員數量不足,士氣有時相當低落,而飛行員雖然伙食很好而且還能從成都、昆明等地帶回一些土特產,但他們面對的卻是更可怕的現實。飛行員們在駝峰航線飛行中遇到惡劣天氣機毀人亡還算是幸運的,如果故障的飛機在他們的操縱下竟然成功迫降或者人員成功跳傘,那么等待他們的不是在高海拔地區凍死就是在茫茫無際的深山中餓死的結局。


  



今天的我們如果乘坐噴氣客機飛越喜馬拉雅山區,從舷窗望下去可以看到茫茫群峰都在下方至少一兩千米處,噴氣機在一萬米高空的平流層飛行,平穩而安全。


  



但是當年飛越駝峰航線的飛行員們看到的高峰卻是這樣的,即便用上后來更新的升限更高的C-46等機型,也不可能高于航線上所有山峰,能達到翼尖和遠處的峰巒齊平就相當走運了。這些升限普遍在5000-7000米的運輸機飛行在對流層,一頭扎進氣象複雜的重重山區,在無線電工作不穩定的氣候下穿越低能見度的山間航線,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嶙峋的山脊處撞得粉碎。





主要從印度東北部飛向昆明的駝峰航線沿途,有親敦江、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五條大河,帕特開山、高黎貢山、怒山等幾大山脈,沿途超過6500米的山峰不少于10座,對于二戰時代的任何運輸機來說這都是最極端的考試。

  



下面介紹一下駝峰航線曾經使用和計劃使用的幾種主要機型,以及駝峰航線人員對這些飛機的評價吧。
道格拉斯C-47,在歐洲戰場被評價為“忠實的戰馬、運輸機代名詞”,在這裡的評價是“彈子機里飛轉的生雞蛋”、“沒底的鍋”。因為C-47裝上貨物后升限大大下降,根本無力飛越駝峰航線上的大多數山峰,只能在常常云霧繚繞的山間峽谷里進行危險的飛行。同時,C-47的貨艙地板結構脆弱難以承受沉重貨物,加固地板的重量使載貨量進一步下降,運輸效率也不高。


  



寇蒂斯C-46,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區的外號是“飛行宮殿、大力神”,在駝峰這裡的外號卻是“飛行棺材”、“管道工的噩夢”。雖然C-46升限高、飛行速度較快載重量也大,但她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故障率高,在投入駝峰飛行的前五個月C-46就摔掉了20%。另外,她的座艙加温系統很不可靠,不是過熱就是根本不工作,座艙照明燈在低能見度下感覺相當微弱,飛行員看地圖十分費勁。為此,中國和印度兩地共同制定了30多項現場改進措施並全部實施后才又對C-46放飛。


  



聯合公司C-87運輸機,這種飛機是從B-24重型轟炸機改成運輸機而來,在其他戰區使用較少,在駝峰航線則大量投入。她在這裡的外號是“臭雜種的新發明”、“狂愛地面的婊子”。因為C-87的漏油情況特別嚴重,有時會引發意外的起火甚至爆炸,而且其飛行品質相當糟糕,在結冰情況下很容易失去控制。


  



另一種從B-24改進而來的運輸機是空中油船C-109,這種飛機是專門為了給中國境內的基地空運汽油而設計的,她的外號是“C一零爆”,因為這種飛機機身內置9個大型運輸油箱,全部裝滿后其操控性能甚至還不如已經很差的C-87。投入駝峰航線的總計200多架C-109中有80多架最終損毀于事故。而且更可怕的是,駕駛艙後面全是汽油,一旦降落時發生意外,將把整架飛機和全部機組成員炸成火球。




  



道格拉斯C-54,在歐洲的外號是“運輸霸王”,在駝峰這裡是“不敢踩高蹺的小丑、廢料”,因為它的升限更低,只能在開闢了低海拔區域的駝峰航線後方能投入運輸飛行。


  



按說裝載着貨物的低性能運輸機通過駝峰很危險也算正常,那么作戰飛機在飛越駝峰航線時表現又如何呢?
在美軍戰鬥機部隊從印度向中國基地轉場的飛行過程中,飛駝峰航線次數少的戰鬥機飛行員們必須有轟炸機護航!比如在第23戰鬥機大隊的新飛行員轉場時,這些初來乍到的毛頭小資們每四架飛機就有一架多配了一名領航員的B-25轟炸機在前方引導飛行,要不然會很快在茫茫群山中失去方向,最后迷航墜毀在密林裡面。


  



即便駝峰航線如此凶險,仍然不能阻止盟國抗擊日軍的決心。在總計三年半時間裡,飛越駝峰航線的飛機總計運輸了65萬噸物資和33400名人員,其中中國航空公司CNAC運輸了75000噸。為了達成這一偉大成就,最高峰時共有640架飛機投入駝峰航線,三年半里超過500架飛機墜毀,468個美國和46個中國機組犧牲。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駝峰英雄!


  



全文完。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M7EP9705159G0S.html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