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通海夷道>>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今香港屯門青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今海南東北海域七洲列島)。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東南海域獨珠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老山(今越南峴港東南占婆島),山在環王國(今越南中南部)東二百裡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今越南燕子岬)。又一日行,至門毒國(今越南歸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國(今越南芽莊)。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今越南藩朗)。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今越南昆侖山)。又五日行,至海硤(今麻六甲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今馬來西亞南端),南岸則佛逝國(今印尼蘇門答臘東南部舊港)。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今印尼爪哇),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袛國(今印尼蘇門答臘東北岸伯勞威斯[Brouwers]),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羅國(今馬來西亞吉打)。箇羅西則哥谷羅國(今泰國克拉地峽西南)。又從葛葛僧袛四、五日行,至勝鄧洲(今印尼蘇門答臘日裡附近)。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婆羅師島)。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今印度尼科巴群島)。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其北海岸距南天竺(今印度南部)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今印度西部闊倫),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今印度)西鏡。有西北二日行,至拔風日國(今印度孟買附近洛奇),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風日國(今巴基斯坦卡拉奇)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自北渤崑國來,西流至提風日國西北,入於海。又自提風日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今伊朗阿巴丹附近),一曰羅和異國,國人于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今伊拉克奧波拉),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於海。小舟泝流,二日至末羅國(今伊拉克巴士拉),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唐代時期已經有清楚既航海指標記錄,比明朝鄭和下西洋早左兩個朝代,如果以唐朝既國力應該可以做到最早既日不落帝國。但點解唐朝好似對東面、西面、北面用兵較多,但南邊就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