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784
  • 回覆: 2
十八人之獄又稱十八先生之獄,是指南明時期,永歷帝調集南方明軍並聯合大西軍農民義軍抗清,孫可望並欲自立,,朝臣吳貞毓等奉永歷命欲召李定國護駕。

事情敗露之後,孫可望派大臣鄭國舉兵問罪,最後孫可望以“盜寶矯詔、欺群害良”擬罪,賜吳貞毓自縊並斬吳以下十七朝臣,此即為南明史上的“十八先生之獄” 。
 
十八人名單:大學士吳貞毓、兵科給事張鐫、翰林院檢討蔣圪昌、李開元、吏部都給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楊鐘、太僕寺少卿趙賡禹、光祿寺少卿蔡績、武安侯鄭允元、江西道禦史周允吉、禦史李頎、朱議泵、福建道禦史胡士瑞、武選郎中朱東旦、中書任鬥墟、易士佳、司禮太監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人。



大西軍餘部幾經周折與永歷政權談判“聯合恢剿”,即農民起義軍欲借助永歷政權的“正統”旗號,而永歷君臣也要借助農民起義軍的實力,鞏固永歷政權,抗擊南下的清軍,企圖收覆失地。

各地抗清武裝力量紛紛向湖廣和雲貴集聚。1652年(永歷六年),正月二十日,永歷帝一行50餘人,在大西軍餘部孫可望部將的護衛下由廣西輾轉來到由安順軍民府管轄下的貴州安隆所 。也就是孫可望把永歷帝接到他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改名安龍府,作為南明的行在,永歷政權在安龍定居下來後,陸續有一批南明王朝的官員、宮人從廣西趕來,永歷政權又重派各執事官員,儼然尊依明朝舊制 。

但是永歷帝被大西軍餘部“迎駕”到貴州安龍以後成了孫可望的掌中物。踞守貴陽的孫可望專橫跋扈,沒有真誠擁戴永歷帝的誠意,不過是借助殘明勢力的封建正統旗號,建立和鞏固雲貴抗清基地,以他自己為領袖。

最終滋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割據稱帝的野心。而大西軍的另一領導人李定國則是永歷政權真誠的護衛者。他與他的部將們對既想稱王稱帝的孫可望心存不滿,而對永歷政權廷則抱有幻想和扶持“正統”反抗清軍的真誠願望。另一方面,永歷政權自建立伊始,內部爭權奪利鬥爭就顯示出來。

暫居安龍以後,以執掌政權的文安侯馬吉翔為首的一派,親附權傾勢重的孫可望,企圖借助孫可望的實力排除異己,進而擁戴孫可望稱王稱帝,取代永歷帝。而以內閣首輔吳貞毓為首的一派,忠貞不渝地擁戴永歷皇帝,並團結了宮廷內外殘明的大多數朝臣,也希望借助大西軍中擁戴永歷帝的力量,使南明王朝重振大明王朝的雄風。

正值李定國、劉文秀率軍北伐抗清之際,孫可望駐紮貴陽,征發民工,大興土木,營造宮殿,設立五府六部三衙門,分封文武百官,命令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歸屬南明朝的文臣武將,剋期到秦王府朝見。同時還建立太廟和社稷,制訂朝儀。名義上是建立南明永歷政權的秩序,實質上是為將來的篡位做準備。

孫可望的舉動,既引起李定國的憤慨,又加劇了永歷君臣對他的怨恨。永歷帝懾於孫可望勢力,為擺脫控制,永歷帝和吳貞毓、李元開、胡士端、蔣幹昌等十八位朝臣密謀於1652年(永歷六年)十一月定計企圖借助在廣西北伐抗清的安西王李定國的勢力,翦除孫可望及臥榻之側的馬吉翔、龐天壽等人的勢力。他們經過精心策劃,擬定密詔,私鑄“屏翰親臣”金印,遣使赴廣西詔李定國回師,保衛安龍。

1653年(永歷七年)十一月,李定國接密敕後,表示:“只要我李定國活一天,就不會讓陛下受到屈辱,希望陛下暫時忍受,我這就去救駕,我寧可離開孫可望,也不會背叛陛下。”並告知俟恢覆粵東,即來迎駕。不料文安侯馬吉翔為討好孫可望,將此事具告,事情敗露,十八位大臣為保全永歷帝,承擔了密謀責任 。

1654年(永歷八年)三月,孫可望派心腹鄭國招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人,誣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罪,賜內閣首輔吳貞毓自縊(實處以絞刑),內監張福祿、全為國和刑科給事中張鐫三人淩遲處死,其餘全部處死。臨刑前,大臣們大義凜然,向北跪拜永歷帝行宮完畢,寫下了絕命詩,從容就義 。孫可望派人將遺骸叢葬於北關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 。



明末以來,著錄有關十八先生死難一事的史書和野史筆記甚多,如《明史》、《清史稿》、《貴州通志》、《興義府志》、之春的《龍紀事)》、屈大鈞的《龍逸史》、王夫之的《歷實錄》和查繼佐的《季南略》等,均有記載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