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訃”是報喪的意思。報喪,簡單地說,就是將人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的親戚、朋友和上司。“告”則取告知的含義,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訃告”是一種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喪葬應用文體,它一般由死者所屬單位的治喪委員會或者死者的家屬向其親友、同事、社會公眾報告某人去世的消息。
報喪是中國古代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禮節,周代時就形成了報喪的禮儀,並且已制度化。中國古代關於報喪的名稱很多,如“赴”“赴告”“訃”“訃告”“訃聞”等。上古時期,多稱報喪為“赴告”,“赴”同“訃”,如《史記·周本紀》記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周昭王南巡途中不幸去世,其屬下避諱這件事,所以沒有向其他諸侯報喪。這裡的“赴告”即為報喪之意。漢代以後,人們多用“訃”代替“赴”。如班固《白虎通·崩薨》:“天子崩,訃告諸侯。”意思是天子駕崩,要向諸侯報喪。古人還將報喪稱為“告喪”“告哀”“發喪”。《禮記·曲禮下》云:“告喪,曰:天王登假。”這裡的“告喪”是天子駕崩以後派遣使者告知各國的言辭。“發喪”則強調是否將人去世的消息告知大眾。在古代,帝王的發喪常成為古代權力鬥爭的一個重要手段,如西元前210年,在外巡遊的秦始皇突然在沙丘病逝,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見秦始皇死在宮外,怕皇宮裡的皇子或者大臣發生兵變,以此為機會謀取皇位,於是隱瞞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秘不發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