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靈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出生,虛歲一歲。祖籍揚州吳郡富春縣。父親孫堅,大哥孫策。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1年)
九歲。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其父孫堅參加,任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率軍攻入洛陽,迫使董卓遷都長安。
⚀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2年)
十歲。孫堅進攻荊州的劉表,在襄陽峴山中箭身亡,時年三十七歲。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十四歲。其兄孫策領兵南渡長江,開始攻取江東。先後攻占丹楊、吳郡、會稽、豫章、廬陵五郡,又攻占江北的廬江郡,奠定孫吳政權的初始基業。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十九歲。孫策被刺殺身亡,終年二十六歲。孫權繼承基業,成為江東新主。先行鞏固內政,再謀向外發展。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二十七歲。第三次進攻荊州江夏郡,攻滅黃祖,勢力向西擴張到上游的荊州。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在魯肅的勸說下接見諸葛亮 與劉備聯盟,遣周瑜、程普等率軍出陣大破曹軍于赤壁。
曹操退回北方后,與劉備分割荊州大部分地域。親自率軍渡江,進攻淮南的合肥,不久退軍。
⚀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二十八歲。部將周瑜攻占江陵,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被劉備推舉為車騎將軍,兼領徐州牧。推舉劉備兼領荊州牧,駐屯于公安縣。將胞妹孫氏許配劉備並完婚。將治所從吳縣遷到京,后世稱為京口。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二十九歲。劉備偕孫夫人至江東,見劉備于京。周瑜病逝,從魯肅建議向劉備出借荊州軍事要地南郡。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三十歲。將治所從京遷到秣陵縣。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邀,從公安率軍數萬進入西面的益州,孫夫人迴轉江東,夫婦從此分離。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三十一歲。建造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為預防曹軍南下,建造濡須塢,扼守長江與巢湖的水上通道。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三十二歲。曹操率軍大舉進攻濡須水道,未能得手,退軍。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三十四歲。當初劉備在荊州時。權遣孫瑜等率水軍住夏口欲入蜀攻益州。劉備拒之,備謂瑜曰:“劉璋與孤有宗室之親 如果你們東吳要取蜀,我將放棄一切 自當披頭散髮進入深山做野人。”以示不失信于天下。又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 遏制吳船隊。權不得已,召孫瑜回。至劉備西攻劉璋時,孫權怒曰:“猾虜,乃敢挾詐如此💢!(狡猾的老賊 怎能詐騙別人到這個地步呢?!)”因劉備已占領益州,派遣特使諸葛瑾前往成都,索還所借南郡等地,未果,于是令呂蒙出兵爭奪荊州。不久,雙方議和,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湘水以西三郡,屬劉備,湘水以東三郡,屬孫權。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三十六歲。孫劉聯盟締造人魯肅死。聽從呂蒙建議,將戰略進攻方向從北面曹魏的淮南,轉移到西面劉備的荊州地域。派遣特使徐詳出使曹操,稱臣降服,麻痹對方,緩解北面的壓力,同時積極籌劃襲取荊州的關羽。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三十八歲。趁關羽盡起精銳北攻襄陽、樊城之機,派遣呂蒙、陸遜等,全力偷襲荊州。后獲關羽立斬之,吳軍攻占劉備湘水以西的荊州三郡,勢力擴張到長江上游的三峽東口一線。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
三十九歲。曹操死,其子曹丕繼位,代漢稱帝。繼續向曹魏稱臣納貢,麻痹對方,同時準備對付西面劉備的進攻復仇。
⚀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四十歲。劉備稱帝于成都武擔山⛰️。將治所從建業遷到上游的鄂縣,並改鄂縣為武昌,在武昌周圍建造城池,加強防禦。接受曹丕的吳王封爵。劉備親率大軍東下復仇,進駐秭歸。派遣陸遜領兵五萬迎戰。
⚀吳王黃武元年(公元222年)
四十一歲。閏六月,陸遜大破蜀軍于夷陵之猇亭,劉備逃回蜀漢境內的永安。因西方威脅徹底解除,開始與北方的曹魏決裂。
曹丕出動三路大軍南下進攻,于是改用“黃武”年號,正式獨立,重新開始建立與蜀漢的交往關係。
⚀吳王黃武二年(公元223年)
四十二歲。曹魏三路大軍退兵。劉備病死,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全面執掌國政。接見蜀漢特使鄧芝,全面恢復兩國友好關係。
⚀吳王黃武三年(公元224年)
四十三歲。曹丕親率大軍南下伐吳,到達長江一線后返回。
⚀吳王黃武四年(公元225年)
四十四歲。出兵控制嶺南的交州,並分出交州一部分地域設置廣州,勢力擴張到南海之濱。
⚀吳王黃武七年(公元228年)
四十七歲。親自前往皖口督戰,主將陸遜大破曹軍于石亭,淮南方向的曹魏威脅大為緩解。
⚀吳大帝黃龍元年(公元229年)
四十八歲。四月十三日丙申,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蜀漢特使前來慶賀,雙方正式結盟,約定滅魏后中分天下。九月,將都城遷回建業,留陸遜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
⚀吳大帝黃龍二年(公元230年)
四十九歲。派遣大型萬人船隊出海尋求夷洲,帶回夷洲居民數千人,為史籍中記載大陸與台灣發生關係之始。
⚀吳大帝嘉禾二年(公元233年)
五十二歲。“南京的孫先生受到海外詐騙”派遣萬人船隊,前往遼東封賞公孫淵。被公孫淵斬殺特使,沒收所有物資、船只。
⚀吳大帝嘉禾六年(公元237年)
五十六歲。設置中書校事,監察執政大臣顧雍、陸遜、潘濟等人,君臣之間開始產生矛盾。
⚀吳大帝赤烏四年(公元241年)
六十歲。太子孫登死。
⚀吳大帝赤烏五年(公元242年)
六十一歲。立孫和為太子,但又寵愛孫和之弟魯王孫霸,和、霸相爭的“二宮構爭”至此開始,朝臣隨之分裂為兩派,政治危機顯露。
⚀吳大帝赤烏八年(公元245年)
六十四歲。擁護太子孫和的朝臣,先後遭受嚴厲打擊,陸遜憤怒絕食而死,孫吳政局由盛轉衰。
⚀吳大帝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
六十九歲。廢黜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改立寵妃潘氏之子孫亮為太子。
⚀吳大帝太元元年(公元251年)
七十歲。五月,立寵妃潘氏為皇后。八月,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城門飛落。十一月,到建業南郊祭天祈福,回宮后病重不起。
⚀吳大帝神鳳元年(公元252年)
七十一歲。二月,皇后潘氏被宮女殺死。
四月二十六日乙未,病逝于建業皇宮,諡為“大皇帝”,廟號“太祖”。諸葛瑾之子大將軍諸葛恪,受遺詔輔佐十歲的幼主孫亮,執掌朝政。八月,安葬于建業東北郊蔣山之蔣陵。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