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全國人口普查”,只不過其核心目的不是調查人口情況,而是防止老百姓偷稅、漏稅。
隋文帝建國之初,全國人口有四百萬戶。到了隋煬帝的大業年間,人口驟增到八百九十萬戶。短短二十多年間,人口就增加了一倍多。這些新增人口不可能都是生出來的,因為即便全國男女都從事造人活動,也不可能二十多年就生出一個國家。實際上,這些新增的人口中,一部分是新出生的,一部分則是加入了剛統一的南方人口,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全國人口普查”搜索出來的。
為什麼人口還要搜索呢?因為中國古代有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老百姓“隱匿戶口”,其目的是逃稅和逃役。古代賦稅有兩種徵收標準:一是“稅人”,即人頭稅,是人就得交稅;二是“稅地”,即土地稅和財產稅,有錢人多交稅。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頭稅是古代最主要的稅種,徭役、兵役的徵發也是以人頭為標準。由於以人口作為徵收對象,戶籍就顯得十分重要。掌握了戶籍數,國家的稅收和兵役就能得到保證,政權就能穩定。也正因如此,古代政府非常重視給老百姓訂立戶籍,即“編戶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