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4,326
一場有頭沒尾的創業,一場還不完的債。

也許戴威至今也沒想明白,ofo到底是如何落到今天這步田地的。

12月1日,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的一紙訴狀又將ofo推向了公眾視野,起因浙江天貓技術起訴ofo小黃車的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以及創始人戴威,要求償還5.165億元,並支付相應的利息約0.215億元,共計約5.38億元。


根據法院公告顯示,戴威作為ofo的創始人、第二被告,其被要求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實際上,對於ofo以及戴威來說,這筆欠款能要回的機率微乎其微。因為首先,ofo總部難找,數千萬用戶的押金也未退,其次戴威已經上了失信人名單,也就是說他們是真的沒有錢來償還這筆債務。

由此可見,這筆債務很可能最後會不了了之。

根據資料顯示,這筆債務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在那個共享單車盛宴的尾聲,ofo以旗下單車作為資產抵押,從阿里處換得了17.7億元的融資,其後阿里更是領投了ofo E2-1輪融資,ofo次輪共獲得了8.66億美元的融資(約合人民幣61億元)。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裡,資本的無腦投資給了這群剛畢業的年輕人無限的膽量,但是卻忽略了風險這一常態。

最終,ofo倒在了2019年的冬天。

也許拒絕滴滴收購,戴威就關上了ofo最後的希望之門,而最終他也為他的任性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馬化騰曾經說過,ofo的失敗是因為“一票否決權”。

也許給年輕的創始人一些應有制約,給他手中的權力加一把鎖,這才是造就一家偉大企業的必要步驟。

激情澎湃的歲月

自2012年之後,90後創業就成了一種潮流。

在資本熱的時代,年輕人不需要經歷漫長的原始資本積累,只需要有一個漂亮idea,加上互聯網的外衣,自然會有大把的投資人來投資。

新東方創始人之一的徐小平曾經說過,我從來不敢小瞧這些90後,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先投資了再說。

以至於他後來投出了超級黑馬陳歐。

當然,投資是一個萬里挑一的遊戲,比如曾經創立了泡否科技的馬佳佳也曾獲得過徐小平30萬的投資,超級課程表的餘佳文也獲得過周鴻禕的青睞。

叛逆加上不按常理出牌成了這群90後的畫像,站在現在的角度,當年他們大部分人創業其實都像一場鬧劇,因為他們連商業最底層的邏輯和規律都沒能弄清楚。


2014年,戴威同一幫同學創立了ofo,在那個互聯網+的時代,在“共享經濟+智能硬件”理論的加持下,一個租賃自行車的遊戲被玩出了花。

當時,戴威提出了“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的問題”,將共享單車由一個傳統的並不複雜的項目變成了一個網紅項目。

在資本的無腦加持下,一年多的時間ofo就在全球20多個國家,250多座城市,投下了超過1000萬輛自行車。

金錢氾濫的年代裡,浮躁之風漸起,一些投資機構甚至一輪背調都沒完成,企業已經完成了好幾輪融資,企業的估值如同坐上了火箭,一日萬里。

也許是來錢太容易,讓這位年輕的創始人迷失了心智。在ofo快速擴張的時間裡,戴威提出了超越谷歌的口號,那一年,ofo員工伙食參照的是谷歌標準,辦公配置都超過了2000元,甚至高管年終都能領到一輛特斯拉。

創業是一個艱苦前行的過程,奢靡的生活只會讓創業變了味道。

也許他們的失敗從一開始就註定,只是當時沒有一個投資人覺得他們荒唐。

ofo失敗帶來的啟示

雷軍曾經說過:他不建議大學生畢業就開始創業,尤其是借錢創業,因為失敗的概率非常之高,一些人或許還會因為生存的壓力走上邪路。

2018年6月,在拿到阿里領投的61億元之後的三個月後,ofo開始了全球大撤退,其相繼從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退出。

當時,由於戴威拒絕了朱嘯虎的合併提議,擺在他面前的就只剩下賣給滴滴唯一的一條路,但是,為了所謂的面子和夢想。戴威強硬的拒絕了ofo最後的機會。

讓戴威沒想到的是,失敗來得如此之快。

僅僅不到半年,ofo的資金鍊就已經斷裂。為了拯救ofo,戴威想了不少辦法,包括抵押借款。但是面對如此大的窟窿,戴威心有餘而力不足。

面對撲面而來的壓力,戴威曾懺悔地說:“有一段時間,我比較迷茫,甚至想放棄,但又覺得不能這麼結束,還欠著這麼多押金,我心裡過不去這個坎。”

2019年1月,ofo的眾位合夥人開始陸陸續續退出公司管理層,戴威本人也被列入了執行名單。

在ofo最後的一個年會裡,戴威告訴員工:“就算跪著也要走到最後”。


如今看來,這些豪言壯語不過是撤退前的煙霧彈,而戴威本人根本就沒有像羅永浩那樣承擔責任的勇氣。

其後,ofo越來越爛,歪招也越來越多。

為了利用用戶退押金的心理,ofo甚至玩起了“好友下單獎勵”,以及“充值退押金”的遊戲。

不得不說,戴威和ofo真是無恥的典範。後來,戴威消失了,ofo也消失了,它的總部連自己人也找不到了。用戶的押金不了了之,供應商們也只能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訴訟,可是他們等來的卻是ofo子公司一家又一家的註銷信息。

而戴威本人,除了一再的被限制高消費,個人沒有付出其他更重的代價。也許再過幾年,人們就會將ofo連同戴威徹底遺忘。

如今,阿里的一紙訴狀將ofo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是對於ofo來說,並無實質的影響,因為ofo名下已無可執行的財產,換句話說阿里的5.16億幾乎無要回來的可能。

綜合而言,ofo是一場資本的大敗局,在坑了用戶的同時,資本也遭受到了反噬。對於資本而言,這並非一件壞事,因為它的例子時刻提醒資本不要盲目。但是對於用戶而言,他們是無辜的,只希望他們的押金有朝一日能夠退回。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ofo難尋,阿里5-16億打了水漂/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