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81
40集歷史劇《天下長河》收官了!

陳湟去世,他為後人留下了一部《河防述言》。

靳輔晚年再次被皇上恢復了河道總督的職務,卻終究逃不過歲月的摧殘,他一生都無私奉獻給了黃河。


這兩人的結局讓觀眾心中意難平。

《天下長河》最後一個鏡頭,康熙來到河伯廟看到陳湟和靳輔的雕像,內心五味雜陳,眼睛稍泛淚光,在某種意義上康熙並沒有把陳湟和靳輔當做君臣,而是相見恨晚的知己,可康熙是一國之君,容不得他有兒女情長,他只有成為孤勇者,才能穩穩噹噹坐擁天下。


這部劇從播出到結局,觀眾給出的評分一直保持在9分以上,被稱為近3年來歷史劇的天花板,劇中很多看點無法平鋪直述講出來,需要觀眾細細品味劇中人物的價值觀。


那麼,接下來結合《天下長河》這部劇的大結局,假如能看懂這三個細節,就能明白這部劇有多牛!

康熙讓于振甲當河道總督就是個錯誤。

于振甲代替靳輔成為新的河道總督。


他來到這的第一件事,不是第一時間投入到河道上面,而是翻修了總督府,向下人們說出自己對總督府的規劃,他要養雞、種菜,留一間房子和母親住。

原靳輔的手下聽到于振甲的一番話,扔下官帽,大喊:靳總督修河10年,到總督府不超過5次,你配坐他的位置嗎?


于振甲放不下架子,讓人有距離感,在乎面子工程,他和真正的“好官”相差甚遠。

靳輔修河付諸真心,總是親力親為,能和修河勞工同吃同住,在他眼中,河道總督只是個稱號,僅僅讓他在修河上多了一份責任和權利,並不能成為“擺官腔、端官架”的理由。


在大結局中,于振甲強行將靳輔和陳天一修築的減水壩拆除,導致黃河再次決堤,于振甲哭著求康熙治罪。

康熙非但沒有加罪與他,而是無奈拿出陳湟的著作《河防述言》讓他學習參考,繼續回去修河。


而這個細節用來鋪墊什麼?

康熙承認了陳湟的治河理念是正確的,看著于振甲哭笑不得樣子,康熙無奈且後悔,無奈他已經找不到更合適修河的人,後悔的是殺了陳湟。


陳湟和靳輔相繼離開,再也沒有人和康熙一起暢談治河夢想,只剩他一人負重前行。

大結局時,索額圖並沒有死,而是繼續在康熙身邊就任。


康熙對索額圖的為人一清二楚,殺明珠,留索額圖也是無奈之舉。

首先是因為太子,索額圖對太子的影響,遠比他這個做父親的要大得多;其次是索額圖多年來在朝中積蓄的勢力深厚,正值打仗時期,他不想輕舉妄動,時機還未到。


劇中有這樣一段,康熙對索額圖說:殺雞給猴看,雞都著急了,猴怎麼不著急?

康熙有意無意地提醒著索額圖,不要用小動作來挑戰自己底線。


比如,康熙答應索額圖讓伊桑阿當河道總督。

就是為了讓索額圖看清楚,不是什麼東西想要就能拿到,需要有足夠的實力才能拿穩,伊桑阿成不了索額圖在朝中得勢的王牌。


再比如,康熙燒了王光裕的小賬本。

康熙早已知曉索額圖在背後搞的小動作,他用這樣的方式,就是想告訴索額圖要聽話,不聽話就要捱打,這是給他留面子。

高士奇和康熙之間的故事,還是很好磕的。


只不過,高士奇在後面和明珠在一起,引得康熙反感,他討厭朝廷之下有小團體,高士奇踩了康熙的底線。

但是皇上在最後,還是沒捨得殺高士奇。


康熙在遇到高士奇時很興奮,那時候高士奇經常陪康熙讀書,甚至能理性幫康熙分析朝廷之事,兩人就像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對於從小出生在皇宮的康熙來說,這種感覺前所未有。

劇中,康熙要定高士奇的罪,結果下不了手,讓高士奇陪他親徵。


這個細節說明,康熙還是相信高士奇的,覺得高士奇在身邊會安心。

孝莊皇太后在死前說過康熙,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心軟重感情,康熙在劇中流過很多次淚,他對靳輔、陳湟和高士奇有深厚的感情,看著他們的離開,痛哭在所難免,康熙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哭才顯得這位皇帝更加真實,這也是為什麼《天下長河》能成為今年最成功的歷史劇,它讓我們看到了有內涵、有深意的康熙治河故事。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天下長河》大結局爛尾了?看懂這三個細節,你/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