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伏波將軍,試劍石,山如其名,桂林山水的一個縮影
#1
發表於 2022-12-7 11:21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秀美的灕江由北向南蜿蜒穿城而過。在疊彩山以南,與獨秀峰相鄰的灕江岸邊有一座孤峰雄峙的小山,半枕陸地,半插江河,江水遏阻拐彎,每年春夏,江水暴漲,山麓遏阻急浪狂瀾,使江水倒轉迴旋,展現了降伏波濤,力挽狂瀾之力;同時在唐代山上曾修有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祠,因此此山被稱為伏波山。伏波山自古就有“伏波勝景”之美稱,是個集山、水、洞、石、亭、園、文物於一體的文化公園,也是桂林山水的一個縮影。
伏波山景緻優美,巖洞奇特,由多級山地庭園組成,有還珠洞、千佛巖、珊瑚巖、試劍石、聽濤閣、癸水亭、千人鍋及大鐵鐘等景點和文物組成。山的東面是臨江迴廊和依崖而建的聽濤閣,西面有登山石階,可達癸水亭和山頂,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清秀如畫的水光山色。
攀登伏波山先得說說東漢時期的大將伏波將軍——馬援(伏波將軍是古代的一種封號,在我國的歷朝歷代中曾有多人被授予伏波將軍的稱號,馬援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出征交趾(交趾,中國古代地名,位於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馬援為了取得戰爭勝利,必須解決糧餉的運輸問題,曾重修靈渠以保證糧餉的接濟,同時也惠及民生。馬援在南征交趾中立下赫赫戰功,人們懷念馬援,就在伏波山上建祠塑像。至今伏波山上還有多處與馬援相關的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伏波將軍馬援為邊境安寧所做出貢獻的懷念之心。
在伏波山還珠洞口臨江邊有一懸掛的巨石,巨石離地僅一寸許,被稱為“試劍石”。相傳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與作亂犯境,擾亂地方安寧的侵犯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援將軍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餘,對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於是人們將這塊奇異的巨石稱為“試劍石”。
因試劍石的形狀似大象的鼻子,又名“象鼻石”。其實這塊試劍石是因水的溶蝕分解出的碳酸鹽經億萬年的沉澱而形成的石灰岩柱,就像我們在喀斯特溶洞中常見的奇特石柱一樣,可惜如今因地面抬升,缺少了水的溶蝕作用,失去了繼續生長的條件和環境,成了這塊離地懸空的奇石。
在伏波山還流傳著馬援“一箭穿三山”的故事。當年逼退侵犯者時,被問到“退多遠?”,馬援轎釘截鐵地答道“退一箭之地!”,並親筆在箭桿上寫下“箭落為界”的字樣。於是伏波將軍登上伏波山,只見他彎弓搭箭,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了三座大山(象鼻山、月亮山、穿山),直飛到侵犯者出發的地才落下,對方見將軍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們的老巢,不敢再越境了。
這些畢竟是傳說,但作為軍事將領,馬援的大半生都在“安邊”征戰中度過。史書評價他為:“謀如湧泉,勢如轉軌;兵動有功,師進輒克”。他平定西羌,南伐交趾,北擊烏桓,征剿武陵,最後為國盡忠,殞命疆場。為當年東漢政權的鞏固和華夏版圖的一統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大功,值得人們永遠懷念。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伏波山,伏波將軍,試劍石,山如其名,桂林山水/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