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表於 2022-12-10 05:38
作者:劉宏宇
新版《三國》電視劇,九十多集,怒長,但看著卻不覺累贅,而竟意興盎然!個人認為,是挺成功的劇作;但好像,從沒正式「強檔播出」過。難道是因為太長了?
說「新版」,其實也已經出品很多年了。好在,關於「三國」就只兩個版本的電視劇,唐國強演諸葛亮的那個,叫《三國演義》;後來所謂「新版」,叫《三國》,高希希總導演、陸毅演諸葛亮、於和偉演劉備、陳建斌演曹操、倪大宏演司馬懿……叫做《三國演義》的「老版」,其實也有八十多集,播出的「單部」電視劇裡可能最長了(好幾部加一起比如《大秦帝國》這樣的不算)。八十多集和九十多集能有多大區別?
很多人至今仍覺得老版《三國演義》「經典」,不可超越。之所以筆者看法不同,或許有個人原因在其中——看《三國演義》(老版)時,比較年輕,或許「未盡解其意」,看新版《三國》時,不僅成熟了許多,也幹上了編劇工作,理解、感觸更全面也更深刻吧。
而其實,新版老版都不看了的後來,從很多「間接」角度,才隱約獲知,新版《三國》不受待見,跟長短關係不大,而是因為可能「觸犯」了什麼!什麼呢?很值得琢磨、捋捋。
(一)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在「樸素」層面的優勢
原諒筆者日益「鍾情」於「樸素」這個詞兒,因為實在太流行、太「代表正確」了,實在不敢小覷,多用用,有助於加強理解,以不至於「滑向」很容易成「眾矢之的」的反面。
首先是片頭曲:老版《三國演義》用的是那首流傳數百年、膾炙人口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配以深湛的男中音,很有震撼力。算個比較明顯的「優勢」。
再是人物形象設定(定妝、畫風):有些呆板的劉備(孫彥軍飾)、個子不高更符合想像且十分傳神的曹操(鮑國安飾)、當真美若天仙的貂蟬(陳紅飾)、功底深厚的諸葛亮(唐國強飾)……還有模樣更符合想像的關羽(陸樹銘飾)……大多數「看客」看三國,主要就聚焦在這幾個人物。他們甚至無所謂「善戰無前」的呂布、「虎踞江東」的孫權、「江東之魂」的魯肅以及機謀老辣的司馬懿這些其實也很重要甚至同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怎麼個形象,怎麼個戲劇表現。
第三點老版《三國演義》的優勢,可以說完全歸功於唐國強及其扮演的諸葛亮——就《三國演義》小說原著而言,筆者在其他文章中曾及——其實是以諸葛亮為中心的,整個故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諸葛亮未「出世」前的紛亂、諸葛亮「入仕」後的豐功偉績,和,諸葛亮死後的衰頹不堪。
這種「設定」,如筆者在其他文章中所述:是小說作者羅貫中及其代表的「布衣儒子」的心理訴求的文學化「投射」。果真如是,則小說本身的呈現,就可能存在一定「扭曲」。
這樣說可能不甚達意,形象點兒類比舉例:在人們由傳說故事特別是成書於元末明初(有說是明早期)的《三國演義》小說所「註定」的印象中,諸葛亮成熟練達,周瑜輕佻瀟灑,所以,戲曲中,諸葛亮屬「老生」(鬚生)行當,而實際(可追溯歷史)至少比諸葛亮年長八九歲的周瑜,卻是「小生」行當。
這種出於「以訛傳訛」的「印象」式認知,構成、堅固構成,絕大多數人的「定製化」的「形象認定」,難以動搖,稍有差池,就會遭遇強大的群體性「精神抵制」!所以,順應,進一步順應,就成了優勢!
(二)兩版的「實質」差異
前已述及,新版《三國》長劇,似乎從沒「強檔」播出過。筆者看的是光碟(盜版壓縮盤),其中有些類似「花絮」的小段落,清楚記得的有兩段:
一是總導演高希希接受採訪,提到這個版本(新版)不完全按照《三國演義》小說,而參照了一些有關史料(不算「演義」),也適當融入「以今觀古」意味,故而肯定跟《三國演義》小說和基本「忠實」拍攝的老版《三國演義》有所不同,或許有些地方,不同還比較明顯;故而,為免不必要的誤解、爭執,這部劇的題目定為《三國》,而不是《三國演義》……
另一小段落,是採訪「三國通」,即民間對「三國」有「研究」的人士。畫面中一位貌似堪堪只到「中年」的清瘦男,續八字鬍,搖羽毛扇,穿對襟圓領一字團扣上衫(不是長衫),被問到對新版《三國》的看法時,不屑一顧且飽含厭棄地說「沒看」、「不生那個氣」。
很有意思的兩個片段!前者,讓筆者看到一個「大師」在文藝上對「經典」探查、追索的謙謹和敢於質疑更敢於再創作的勇氣。而後者……怎麼說?沒看怎麼就知道會「生氣」?只是憑空想像一下,覺得或許跟ta認定的不同,就「不生那個氣」地屏蔽了自己?穿「中式」衣服、續鬍子、搖羽毛扇,大概是把自己當諸葛亮了。
殊不知,諸葛亮到底續不續鬍子以及續了怎樣的鬍子,並未見得有定論;能定論的是,ta身上穿的對襟圓領一字團扣的所謂「中式」衣服,是諸葛亮死後一千大幾百年「滿人」所穿「馬褂」的生活化變形!真想「裝」諸葛亮,或許穿上道袍才……不過,那樣,就更滑稽了!
沒看,沒有發言權!動輒就憑空判斷一眼都「不屑」去看的劇集如何不堪,可謂很多觀者「頑強」地「頂」老版《三國演義》的心理因由的極至化寫照!究其因,無非五個字——不尊重原著。原著,就是古人羅貫中的那部《三國演義》小說。
很多人,包括對於歷史和文藝肩負重大責任的人,都竟會把標明瞭「演義」的《三國演義》小說當作「歷史」!如果說,在小說開始傳播及至近現代的「早前」,小說中「本布衣」的諸葛亮的「成功歷程」,可為數量龐大的「白身」儒生「勵志」,故而「寧信其然」,那後來呢?現在呢?未來呢?把一部虛構成分很大甚至其中有些還極大可能很隨意的古代小說,奉為不容「走偏」的「典籍」,連偷襲敵方營寨發現中計時的呼號都不能是「中計啦」而只能是幾百年前小說作者近乎隨意寫就的「中計矣」,就是「正確」、正宗、好?!
對新版《三國》長劇的不待見、不「苟同」甚至貶損、「打壓」,其實根本也不是什麼是否「忠實原著」甚至是否「符合歷史」的問題,而是不習慣、不接受哪怕一點點改變的「認知侷限」——我就認準了這個,那個看都不看,別想動搖我,我tm可有主見了!可自信了!!
牌位擺歪了卻沒人「扶正」,甚至誰去「扶」誰就大逆不道!只因最開始擺歪的是「先人」。先人,是我們的信仰,不容質疑!所以,我們……能、能……能……進步——嗎?!
(三)新版《三國》長劇中值得「欣賞」的「亮點」
先說片頭曲:雖比不上男中音宏大敘事風格的《臨江仙》,但「塞北雄風烈馬,江南春雨杏花」的歌詞,也極富美感!某種意義上,這兩句,似還更有「睥睨天下」的豪氣,也些微衍射出「三國」時期中華主流文明從黃河流域往長江流域「南移」的趨勢。那可是「上古粟作文明」向「中古稻作文明」變遷的序幕啊!
相比老版《三國演義》鮑國安演繹的曹操,陳建斌的呈現,或許少了點兒老謀深算的沉邃,卻明顯展現出乖戾與睿智的「靈動相融」,把一個極具格局、雄才大略、文治武攻卻又帶點兒孩子氣和「流氓相」的權謀家,生動而複雜地詮釋了出來,真是很值得看看、對比看看!「三國」不止是諸葛亮一個人的,還是曹操的、劉備的、孫權的,甚至都可以說,更是他們的!其中曹操既是「標杆」(對手)也是「貫穿線索」。
魯肅、龐統,其實是三國故事中滿重要的兩個人物,雖「出場」不多,但都很關鍵。相比於老版《三國演義》的刻板、單純的「厚道」,新版《三國》中的魯肅,顯出了「英雄」的一面,配合著明顯戲份更多的孫權,把「江東權謀」演繹得明顯更具體、更重頭!而新版《三國》中相貌醜陋、心智機敏的龐統,則真正成了「人物」而不僅僅只是「背景」!
還有必須提一下的司馬懿——相比新版《三國》司馬懿的扮演著倪大宏,老版《三國演義》的魏老師(魏宗萬),可以用「演了一輩子也就那樣」來形容。當然,若沒有新版《三國》刻意添加的那麼多那麼跌宕的戲份,任誰也把似乎在小說原著中很「邊緣」的司馬懿,演繹得那麼深刻且傳神——韜晦、警覺、陰騭、多疑、腹有良策、謹言慎行、所謀者大……
連帶著倪大宏扮演的司馬懿,新版《三國》濃墨重彩「再演義」的曹氏權爭,讓本來在歷史上和小說裡都相當「背景化」而實際卻「劃時代」了的曹丕,成了活生生的「人」!據說,高希希總導演邀請演員扮演曹丕時,對方當即表示沒的演、不感興趣,高導讓ta先看看具備再說,結果看過劇本,演員180°大扭轉,甚至誠懇請求務必把這個人物留給ta,別找別人了。那位演員,到底沒記住名字,出鏡率倒是不低,但都是「配角」;曹丕也是配角,卻是筆者所見ta最出色的演出,演出了一個從未想見的「精彩」的曹丕!
最堪一「贊」的新版《三國》亮點,筆者認為,是於和偉扮演的劉備——除了極「表面」的「來自原著」的「表徵」,不僅賦予了其「劍術天下無二」(很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武力值」,更完全粉碎了固有的除了哭鼻子就是「禮賢下士」的「臉譜」,把一個「馬背上的布衣皇帝」,演繹得深入骨髓,讓人禁不住「對接」顧炎武先生對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的形容——畢生深險!尤其「入蜀」後與諸葛亮的「深層矛盾」,愈發彰顯「王者」決斷和「超能」。一句「你以為我不知兵嗎」,令人毛骨悚然!兵敗白帝城「接見」東吳來使時那一句「你是特意來羞辱我的麼」,盡顯功敗垂成、無力迴天的蒼涼……
還有東吳「孫氏」權力集團和軍事統帥周瑜、呂蒙的明暗矛盾及與陸遜為代表的「江南仕族」間的「磨合」,也是從小說原著和老版電視劇都看不到的重要的「點」!
還有很多其他小亮點——貂蟬的自殺、漢獻帝的「情感」和抗爭、黃忠的敦厚與豪爽、魏延的高能與招搖、諸葛亮的私心、私情和「瑕不掩瑜」的權欲與小心眼兒……可謂不勝枚舉!當然,不能說沒缺點,但背靠「基本人性」和政治軍事常識的「再演義」,筆者認為,絕對值得鼓勵,事實上所呈現的,縱觀新版《三國》長劇,也大體上都很值得肯定!
或許,稍許「鬆動」一下我們群體式的「認知侷限」,能喚出更多更好更「刷新」的文藝作品!甚至,藉助文藝平臺,還有望萌發廣義的不斷惕省、不斷增進認知的「群體性情」,從而趨近不知誰說的那句名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終於有一天認識了自己。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新版《三國》電視長劇到底觸犯了什麼?/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