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59
從1969年開始,香港電影開始有了比較正規的票房統計排行榜,從那時開始就有了每年的票房冠軍。

至今50多年來,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的電影,各種類型的片種都有,比如喜劇、賭片、槍戰片,甚至風月片。

最具香港特色的武俠片,有多少部成為了票房冠軍呢?


1969年《獨臂刀王》129萬港元

1970年《龍虎鬥》207萬港元

1971年《唐山大兄》319萬港元

1972年《猛龍過江》530萬港元

1979年《笑拳怪招》545萬港元

1980年《師弟出馬》1102萬港元

1998年《風雲雄霸天下》4153萬港元

2004年《功夫》6128萬港元

2006年《霍元甲》3020萬港元

2010年《葉問2》4331萬港元

2015年《葉問3》6042萬港元


總共11部武俠電影成為年度票房冠軍,其中6部破了票房紀錄;《獨臂刀王》是首部百萬票房大片,《師弟出馬》是首部千萬票房大片,《功夫》首破6000萬票房大關,都是里程碑級的重要影片。

那麼,這些獲得票房冠軍的武俠片,哪一部更經典,哪一部的意義更重大?它們如何影響武俠片的發展進程?


1967年,張徹執導了一部武俠片《獨臂刀》,號稱香港票房達百萬港元,被稱為是第一部票房百萬的巨片,張徹也被封為百萬票房大導演。

不過當時並沒有公開的票房數據,所以,1969年張徹再用王羽拍了一部續集《獨臂刀王》,取得了129萬港元的香港票房,排名那年的票房榜首,是真正意義上的香港票房榜第一個票房冠軍。

所以,無論《獨臂刀王》是不是第一部百萬票房大片,第一個票房冠軍的意義還是很大。


事實上,當年的《獨臂刀》確實很成功,除了這部《獨臂刀王》,張徹還在1971年用狄龍、姜大衛重拍了一部《新獨臂刀》;王羽離開邵氏後,自己又拍了一部《獨臂拳王》。

因為那個時候,正是香港武俠電影第一個黃金時期,每年有7-8部武俠電影進入票房榜前10,整個香港影壇幾乎全年都在一片刀光劍影中。

於是,1970年,王羽藉著武俠片和自己的熱度,自導自演了一部《龍虎鬥》,蟬聯票房冠軍。

1971年,李小龍的到來改變了香港影壇。

那年,年度票房前10有9部是動作電影,其中一部是拳擊題材,其他8部都可以算是武俠片。李小龍的《唐山大兄》是票房冠軍。


李小龍對香港影壇真正的改變,是他用《唐山大兄》和之後的《猛龍過江》、《精武門》等票房大片,重新定義了武俠電影,細化出了一個新的片種——功夫片。

功夫片嚴格來講還屬於武俠片的範疇,但是隻有李小龍這樣有功夫的巨星能拍,鄭佩佩那種有點舞蹈功底就能領銜主演的是傳統武俠片。

李小龍的出現,提升了香港武俠電影的整體品質和國際影響力,同時也提高了武俠片的門檻和觀眾的欣賞品味。

所以,1972年只有4部武俠片進入票房榜前10,因為其他人拍的武俠片觀眾有些看不上了。


結果,1973年李小龍離世之後,連續6年的香港票房冠軍都不是武俠片,變成了更接地氣的喜劇電影。

1978年,成龍憑藉《蛇形刁手》和《醉拳》分獲票房第8和第2,一炮而紅。

成龍在傳統武俠電影中加入了喜劇的元素,保留了武俠電影的恩怨情仇和江湖殺戮,讓武俠電影有了更多的看點和趣味性,迎合了那個時代的觀眾。

1980年,成龍跳槽嘉禾之後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師弟出馬》,在那年的賀歲檔就拿到了過千萬港元的歷史性票房,奪回票房冠軍,帶領香港武俠電影又進入了一個更新的時代,也讓自己的諧趣風格功夫片得到了觀眾全面的認可。


從80年代開始,隨著成龍洪金寶漸漸向時裝動作片和喜劇動作片轉型,更年輕的李連杰憑藉《少林寺》、《南北少林》和之後的《黃飛鴻》等新派武俠電影崛起,香港武俠片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武俠電影最後的一個黃金期,每年有數十部武俠電影上映,票房最高的《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達到了3478萬港元的歷史高峰。


可是,也是因為李連杰的出現,真功夫和武俠片的結合更加深入,加入背後袁和平、元奎、洪金寶等頂級武術指導的動作設計,武俠片的觀賞性更高,節奏更快,更加難以複製。

所以,李連杰拍完《黃飛鴻》之後,掀起了一波《黃飛鴻》題材武俠片的熱潮,但觀眾只認李連杰的黃飛鴻,別人演的黃飛鴻只能變成市場的炮灰。

再加上從6-70年代,香港武俠片的瘋狂透支,到90年代已經沒有多少新鮮的武俠電影題材可拍了。李連杰拍《黃飛鴻》之前,這個題材已經拍過上百部;《笑傲江湖》那樣的金庸武俠片,也翻拍過無數次;《方世玉》、《洪熙官》等題材,觀眾也在邵氏時代看膩了。


也因此,成龍才會在80年代主動轉型。

所以,90年代雖然有李連杰這樣的超級武俠片巨星,撐起了香港武俠電影最後的輝煌,但也足足18年沒再出過一次票房冠軍。

直到1998年,鄭伊健和郭富城的一部《風雲雄霸天下》,打破了雙週一成多年對香港票房榜的統治。

《風雲雄霸天下》爆冷戰勝成龍和周星馳拿下年度冠軍,靠的是什麼?

靠聶風的風神腿,步驚雲的排雲掌?

都不是。


《風雲》靠的是當時最頂級的電腦特效,讓觀眾獲得一種全新的武俠片觀賞體驗,也有對成龍、周星馳電影暫時的審美疲勞。

所以,第二年成龍和周星馳互相在對方電影中客串,馬上又奪回了票房冠亞軍,而鄭伊健的一部特效更炫酷的漫改武俠電影《中華英雄》只獲第3。

80-90年代的20年裡僅有2部武俠電影獲得票房冠軍,可這仍是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因為確實拍出了無數經典的武俠電影,比如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甄子丹於榮光的《少年黃飛鴻》等等;甚至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武狀元蘇乞兒》、《唐伯虎點秋香》等喜劇電影,都有很多武俠元素。

周星馳是練過詠春的,功力不俗;所以在2004年用一部武俠喜劇重奪票房冠軍的,是周星馳的《功夫》。


《功夫》很喜劇,但絕對算武俠片,因為有元華、元秋、樑小龍、釋行宇、趙志凌、董志華、馮克安、袁祥仁等動作演員,有太極拳、獅吼功、十二路譚腿、洪家鐵線拳、五郎八卦棍、崑崙派蛤蟆功和如來神掌等傳統武俠元素,還有背後的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

除了再度打破香港票房紀錄,《功夫》更大的意義是讓元華、元秋、樑小龍等老一輩動作演員翻紅,迎來演藝事業的第二春。

2006年,李連杰自稱是自己最後一部武術電影的《霍元甲》再奪票房冠軍,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觀眾又看到了武俠片崛起的希望。


不過,延續這種希望的不是李連杰,而是兩次給他做配角的甄子丹。



從2005年的《殺破狼》開始,甄子丹正式走上一線,並在2008年用一部《葉問》打出了自己的風格,也用一個全新的武俠題材,接過武俠片的大旗。

之後,《葉問》的兩部續集連奪2年香港票房冠軍,可是,這已經是武俠電影最後的輝煌了。


不是觀眾不愛看武俠片了,而是李連杰和甄子丹把武俠片的門檻拔得太高了,在李連杰和甄子丹們漸漸老去後,武俠電影不再有新的功夫巨星出現,觀眾看不到品質更高的武俠新片,只看到一些特效華麗、畫面炫酷的偽武俠電影。

像成龍那樣從武行龍套變成動作巨星,像李連杰那樣從武術演員變成功夫巨星,或像甄子丹那樣在二三線徘徊多年才熬成一線巨星,都已是無法複製的人生軌跡。


所以,沒有功夫巨星的時代,再也不會重現一年7-8部武俠片雄霸票房榜前10的盛世了。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有多少年度票房冠軍的武俠電影?它們對武俠片的/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