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2,837
+29
​今年的春節檔,內地影院久違地熱鬧起來。

既有名導大師的重磅新作,也有應景的喜劇黑馬,還有兩部熱門動畫電影。

但在七部春節檔熱門新片中,目前熱度口碑穩居第一的作品,當屬《流浪地球2》。


影片在預售階段票房就破2億,首日票房4.7億,上映兩天票房已經突破10億元。

不僅票房一路攀升,影片的口碑更是相當優異,目前豆瓣評分8.3分。

既是春節檔口碑最好的電影,同時也好於上一部7.9的評分。

對於一部時隔四年的續集電影來說,《流浪地球2》可以說全面超越了前作。

套用網友的一句評論:你可以永遠相信小破球!

本期的「院線電影解毒」欄目,就來聊聊這部國產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2》

the wandering earth Ⅱ


四年前的《流浪地球》上映時,很多評論說,它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科幻崛起的希望。

如今時隔四年,《流浪地球2》在前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國產科幻電影邊界的同時,帶給觀眾更大的驚喜與震撼,讓國產科幻題材再次起飛。


影片依舊由郭帆擔任編劇和導演,兩部《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經讓他成為當下國產科幻題材的領軍人物,前作的主角吳京繼續回歸出演,再次飾演主人公劉培強。

同時續集新加入了一些重磅角色,演員陣容有劉德華、李雪健、沙溢、王智、寧理、朱顏曼滋等知名演員,就陣容而言,續集無疑要更加豪華吸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時長也創下「歷年春節檔電影之最」,長達173分鐘的片長體量,彰顯出創作者更大的野心——

用一部電影的故事,承載兩部電影的體量,帶給觀眾的震撼與爽感加倍!


考慮到距離上一部已經過去四年之久,簡單科普一下前作的故事背景:

《流浪地球》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設定在不遠的未來,人類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由於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即將吞沒整個太陽系,地球也難以倖免。


在這場關係到全球人類存亡的末日危機面前,人類開始團結一致背水一戰,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流浪地球》第一部的主角,是航天員劉培強(吳京 飾)和兒子劉啟,因為2075年的一場全球發動機停擺事件,造成木星引力危機,劉培強與兒子一起分別在太空和地球上展開營救,最終劉培強犧牲自己化解這場危機的故事。


由於前作中吳京飾演的主角已經犧牲,所以《流浪地球2》的故事其實是一部前傳。

前作開場的旁白中交代過一句「人類在這場浩劫面前變得無比團結,成立聯合政府開啟流浪地球計劃」,續集的故事就從展開——在「流浪地球計劃」正式開始之前,人類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團結合作的。


首部電影中,「流浪地球計劃」已經正式開啟,人類要面臨的是地球遷移流浪過程中的一場「木星引力危機」,但在《流浪地球2》中,時間線被拓展到數十年前。

當時「流浪地球計劃」還在萌芽階段,當時的人類卻要面臨更為複雜的末日危機。


首先是「關於如何延續地球人類文明」導致的「社會分裂危機」——數字生命派和流浪地球派維持多年的對峙,讓地球陷入戰爭陰霾之下。

影片開場就呈現了一個極度分裂的世界,沙溢飾演的空軍飛行員張鵬帶著徒弟劉培強一起,走在滿目瘡痍的戰爭殘骸與廢墟上,暗示了當時人類所遭遇的混亂局面。


以追求在虛擬世界永生的數字生命派為了達成目的,發動一連串恐怖襲擊,讓觀眾目睹了未來世界衝突、矛盾的極致化,彷彿是一場未來戰爭陰影下的現實寓言。


其次是「流浪地球計劃」的前身「移山計劃」,在籌備執行階段遭遇的「信任危機」——流浪地球派內部也面臨著對於這項計劃可行性的質疑,導致工程進度緩慢。

李雪健飾演的周老師頂住各方壓力,向聯合政府遊說爭取各國同意「移山計劃」,目的是想要保住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與文明。


最後是「流浪地球計劃」開啟階段遭遇的「月球危機」,這也是影片最驚險最關鍵的危機。

此外還有從關鍵主角圖恆宇出發,引出的「有關數字生命與人類靈魂的終極悖論」造成的「人工智慧危機」,呼應了第一部的關鍵劇情。


從這四重危機的衝突設定不難看出,《流浪地球2》的故事要比前作更為緊湊跌宕,電影自第一幕開始就在強調末日來臨的危機感,全世界的人類聯合在一起,如何應對並化解這些危機,成為牽動觀眾內心的最大懸念,也是影片最核心的關鍵情節。

影片圍繞一場又一場的危機,帶給觀眾全面超越前作的科幻災難奇觀,從主角劉培強在太空電梯內上演殊死搏鬥,到無人機和戰鬥機激燃空戰,再到空間站墜毀的震撼大場面,都達到了國內電影工業的頂尖水準。



但電影的內核卻是溫情的,兩位主角在危機面前的個人命運,成為帶動敘事的主軸。


航天英雄劉培強也有著內心柔軟的一面,他與妻子從相識相戀,到生離死別的一生讓人感動,為了給家人獲得活下去的機會,選擇踏上太空擔任空間站領航員,最後與家人再也不見。


《流浪地球1》裡為什麼劉培強出現在空間站上,在續集當中全做了詳細交代。

還有劉培強與師父張鵬之間的師徒情,同樣讓人動容,編導特地設計了師父張鵬多次用手指戳劉培強的額頭的小動作,最後師徒在月球訣別時,在語言無法傳遞的太空中,這個微小的動作竟然成為全片一大淚點時刻。


除此之外,續集中新加入的劉德華飾演的人工智慧專家圖恆宇的角色,為影片提供了第二處淚點。

他是一位活在喪女之痛中的絕望父親,一次意外車禍奪走了圖恆宇女兒圖丫丫的生命。手術室裡,在圖丫丫彌留之際,她的意識被上傳相關設備,以數據的形式保存了下來,「數字生命計劃」讓他看到了給予女兒第二次生命的希望。


當時,「數字生命計劃」已經在法律層面被完全禁止,但圖恆宇依然將存儲著女兒殘留意識的硬體設備接入智能量子計算機,經過上百次迭代,數字形態的女兒終於有了兩分鐘的生命。

這還不夠,圖恆宇想給女兒完整的一生。最終他不惜一切代價,將女兒的生命數據上傳到最先進的智能計算機550w中,電影藉此引出了數字生命和真實生命在倫理層面的思辨。


如果按照好萊塢電影的常規走向,通常會站在批判技術的角度,就像電影中冷靜理性的科學家馬兆一樣,在最後犧牲前,還在叮囑圖恆宇,放棄數字生命的虛妄幻想。

但讓人意外的是,郭帆導演在此片中給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圖恆宇在生命最後時刻,將自己的生命數據同時上傳網路,以數字生命的形式完成了與女兒時隔多年的「團圓」,並在最後時刻,幫助現實人類完成了最後的救援操作。


作為一部續集電影,《流浪地球2》要面臨觀眾更為挑剔的眼光和期待值,尤其《流浪地球》系列是一部「中式科幻」故事,在主題內核上區別於西式科幻電影,這無疑對於影片續集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門檻和要求。


讓人驚喜的是,導演郭帆沒有讓觀眾失望,《流浪地球2》雖然是一部前傳電影,但在影片各個環節都做到了「全面升級」,同時也對前作中的核心主題做了一定延續和重新挖掘。

全片172分鐘但毫無尿點,故事節奏非常抓人,精彩震撼的視覺特效場面更是目不暇接,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部複雜宏大且震撼跌宕的太空科幻史詩。


科幻電影作為一種重工業電影類型,需要震撼恢弘的特效場面,來呈現那些顛覆想像的未來奇觀和各種高概念的科幻設定與腦洞,而如何將做這些宏大想像變為現實,無疑是科幻電影創作者首要面對的問題。

《流浪地球2》為此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與探索,比如電影開場就出現了連接地球與宇宙的宇宙級高速公路「太空電梯」,不僅延續了前作中的「行星發動機」兼具未來科技感與寫實感的設計風格,同時展現了更為複雜精細的特效。


尤其是空電梯的史詩科幻感長鏡頭讓人嘆為觀止,電影跟隨主角搭乘太空電梯從地表到太空,如同坐上一個高速太空觀景電梯,在極速失重的狀態下從地面直衝天際,最終遨遊太空,真正將科幻電影的浪漫想像轉換成觀眾能感知到的逼真場景,完美詮釋了影片的恢宏想像力。


另一方面,相比前作,《流浪地球2》進一步拓展豐富了科幻世界觀,故事的主題也更加複雜,用編年體的敘事方式串聯起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之前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戰與危機。

根據主演吳京採訪時透露,電影有長達7萬字的劇本,二十萬字架構的龐大世界觀構建,放在國內科幻電影領域,這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創作體量。

導演郭帆花費如此大的力氣去豐富世界觀,正應了影片監製同時也是原著作者劉慈欣的創作理念:好看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把最空靈最瘋狂的想像寫得像新聞報道一般真實。


《流浪地球》的主創團隊也是如此,雖然是一部科幻電影,但主創卻懷揣著將影片打造成一部「未來紀錄片」的野心,確保電影的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讓它盡量真實、寫實。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雖然是一部標準的硬科幻電影,但影片在科幻與災難類型之外,所探討的卻完全是東方式的情感與哲學。


故土難離、守護家園是縈繞在中國人血脈深處的情感,而「移山計劃」顧名思義,取自「愚公移山」的典故,這是隻有中國人才懂的浪漫,只有基建狂魔才有的底氣。

如果說四年前的首部曲是在探討人類勇氣與信念,那麼這部續集則是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的高度上,去思考文明的傳承與希望的延續,正如電影最後馬兆主任的那句臺詞「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直接道出了這部電影的最終主題——人類與文明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無論是劉培強還是圖恆宇,亦或是張鵬、馬兆,乃至於片中不同國籍的外國宇航員們,都是為了保存人類文明的火種而拼盡全力,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句空話。

站在這個角度而言,《流浪地球2》完成了本土科幻電影的更多想像,讓影片真正成為一部華語科幻電影史詩。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票房口碑第一!173分鐘鉅製,吳京劉德華出手,不/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