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強勢來襲,帶你重新認識電影+虛擬科技!
#1
發表於 2023-1-25 23:26
VRAR星球
《流浪地球2》於1月22日(大年初一)在全國IMAX影院公映,同時也同步在北美院線上映。電影《流浪地球2》由郭帆導演,劉慈欣監製,吳京、李雪健、沙溢、寧理等領銜主演,劉德華特別演出。
作為《流浪地球》的前傳,《流浪地球2》則是圍繞之前的故事展開:太陽極速老化,持續膨脹。“太陽危機”來襲,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人類文明的延續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人類決定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據悉,影片除了平時我們看到的角色人物之外,還有“數字人”(數字生命)的概念,而且不是一般想象中那種投影出來的數字人,而是充滿科技想象的。影片中由劉德華飾演的全新角色圖恆宇是一名工程師,他想把女兒生命完整永存於“數字生命世界”,但卻面臨著未知的挑戰。
此外,《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曾揭祕電影幕後,他表示,很多新技術的應用、組合應用都用到了《流浪地球2》裡。其中,《流浪地球2》中很多道具都是3D打印出來的,材料學的進步決定了電影中3D打印的道具會有金屬、塑料等各種各樣的材料。
《流浪地球》背後的虛擬科技
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後,一舉獲得46.55億元最高票房的佳績,點燃了整個電影市場,也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為中國電影工業的科幻類型片打下了可以借鑑的基礎,許多新技術都被運用在《流浪地球2》中,如3D打印。與以往傳統制造工藝相比,3D打印機不僅能製造更加複雜的電影道具外,而且還能縮短製造時間,特別是《流浪地球》在預算相對吃緊的情況下,3D打印道具更是為劇組節省了不少經費。
而在其它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關3D打印的影子,比如電影《雷神3》、《星際迷航》、《黑豹》、《銀河護衛隊2》、《鋼鐵俠》等等。
據悉,《流浪地球》最終搭建科幻場景上的成績,實際上也是實現了很多電影工業上的突破,比如用VR系統模擬出搭建場景,預先踩點測試。
在《流浪地球》中,電影裡也有很多小細節小彩蛋。影片中,吳孟達飾演的姥爺韓子昂根據原著設定,他應該是出生在1999年。此外,他送給獄警的禮物裡面有VR眼鏡和珍藏的小電影,這都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產物。
一場關於電影的技術革命正在崛起
2003年,李安執導的《綠巨人》上映,李安導演運用CGI(電腦生成圖像技術),將演員的表情與運動方式融合在動畫人物身上,通過電腦技術合成,完成對綠巨人形象的塑造,因此,觀眾才能在熒幕上看見一個上天入地、栩栩如生的綠巨人形象。
2009年《阿凡達》的公映,成功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數字虛擬角色的製作在電影當中開始靠動作捕捉技術來製作。
2022年,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票房榜首的《獨行月球》,影片中沈騰和袋鼠剛子有大量對手戲。而電影裡的袋鼠是根據真人動作捕捉和特效結合完成的,其中,“袋鼠拉車”的重頭戲就進行了虛擬拍攝。
在機器之心發佈的《世界頂級電影特效公司都在讓 AI「接管」特效製作——數字特效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現狀及趨勢展望》報告中,詳細解析了《復仇者聯盟 3》使用新的機器學習算法來推進人物角色面部表情捕捉過程。
報告中表示,導演 Joe 和 Anthony Russo 將演員帶入動作捕捉頭盔並且測試他的部分線條,試圖嘗試不同的線路以及如何在調試到最接近預想的滅霸形態的時候將其保存下來。使用這些線條能夠捕捉到他臉上幾乎難以察覺的動作和神情。在捕捉到他的眼睛和臉頰上細微的動作之後,可以清晰的看出來他對失去 Gamora 的沮喪或悲傷,以及他對 Tony 的憤怒。這種技術上的革命使得 CG 效果在真實感和數字虛擬人物的性格表達上更上一層。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使許多現實中難以拍攝的場景空間被真實地展現出來,並且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現實般的真實,但它的本質卻是數字技術的虛擬與合成。
小結
劉慈欣曾說“科學是科幻的來源,科幻不可能走到科學前面。”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不僅將改變電影製作的模式,也將不斷推動電影界為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隨著《流浪地球2》的上映,希望能為中國科幻電影市場帶來新的驚喜。
文/Vivi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流浪地球2》強勢來襲,帶你重新認識電影虛擬科/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