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87
我喜歡中國的傳統民居,在旅遊途中每到一地都會到當地的古城、古鎮、古村、老街去轉轉,探訪那裡多彩的老民居建築,如上海的閘庫門、山西的大院、福建的客家土樓、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徽派鄉村小院、川西北的碉樓……,它們或是庭院深深,或是山水環繞,或是巍峨莊嚴,建築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家族倫理和在社會上等級。但這些不同形色的建築中,都有著相同的氣質,那就是高高的圍牆,小小的入口,體現了千百年來國人的內斂、封閉、保守。


這次來到北海老街讓人欣喜地看到了近代商住建築的另一種形式——騎樓。它和中國其他地方的傳統民居建築不同,一掃“封閉”、“保守”的氣質,體現了開放、平等、以及實用的商業文明氣息。它的崛起和綻放凸顯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時代發展的需求。


騎樓,是城市臨街樓房建築的一種,一般為三至五層高,底層前部為商鋪、後部為作坊及倉庫,二層及以上多為居住用房。它最顯著的特點是:二層前部突出於底層,用柱體支撐跨建在人行道上的建築,底層架空的部分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因樓房跨人行道而建,因此被稱為“騎樓”。


這種建築的優點是:雨天能遮擋風雨侵襲,晴天能遮擋陽光照射,造成涼爽環境,改善生活條件,因而在東南亞十分流行,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逐步傳入至我國華南地區,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開始盛行,它是近代隨商貿發展而形成的典型的商業建築模式。


儘管類似的建築我在不同的地方也看到過,如廈門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廊房”;泉州濃縮了南洋式建築風格的“廊柱式騎樓”;上海金陵路也有這樣一段建築。這次在北海老街看到保持得如此完好的騎樓讓人感到欣慰。


始建於1821年的北海老街——珠海路(原名昇平街)是一條有著二百多年曆史的老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街道功能的擴展,現已成為長1.44公里,寬9米的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的商業老街,也是中國最長,最集中的一條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群。


北海老街的騎樓,大多為二至三層建築,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下部為長方形構圖,屋頂的正中最高處安放龍、鳳等吉祥物,將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演繹得更加多姿多彩。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一些歐陸風格的建築陸續在北海建成,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騎樓老街。這些騎樓並不是歐陸建築的簡單翻版,它融合借鑑了東南亞的建築特色,從深層文化來看,它處處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內涵,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美麗的結晶。


我國南方沿海不少地方都有騎樓的存在,這些騎樓被人為地劃分為閩派和粵派。閩派騎樓受當地傳統木雕技藝的影響,騎樓立面上堆滿了浮雕圖案。粵派騎樓,多以嶺南風格為主調,兼有滿州風格和歐陸風格。北海騎樓是粵派騎樓的一個分支,但又獨樹一幟,沒有過於繁瑣的雕飾,更加簡潔,線條突出,使整體更加和諧、精美,其藝術處理之成熟,堪稱騎樓建築的奇葩。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中國建築中的一朵奇葩,騎樓,成就了這條百年老/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