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表於 2023-2-1 21:32
文章作者:北風雪林
長期看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北風很喜歡《流浪地球》。
有許多時政大V喜歡用《讓子彈飛》的一些細節與隱喻來寫中美鬥爭,被戲稱為“讓學”。
只有我,在過去幾年中美博弈與國內救災的文章中,多次引用《流浪地球》“帶球跑”與“飽和式救援”的概念,來體現中華文化,中國選擇對比西方的優勢。
我一直都對《流浪地球2》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來更豐富而完善的世界觀背景,從而補充我未來時政寫作的“球學”。
我在大年初一的早場就第一時間看了期待許久的《流浪地球2》,然後在大年初二,發現《滿江紅》實現了票房反超,抱著“看它強在哪裡”的想法,我又看了《滿江紅》。
大年前三天,兩部電影票房的“堅挺走勢”,不說國內過去數年少有,在好萊塢也很難見到這種“同日上映”的雙強對決。
萬萬沒想到,從昨天開始,《流浪地球2》與《滿江紅》哪部是更好的電影,哪部更應該拿下票房冠軍的爭議,居然超越了電影,上升到”罵戰“的程度。
作為兩部電影都看過的觀眾,北風在這裡說“兩部都是好電影,都應該高票房”,那也未免太“和稀泥”了。
因為我在春節之前就希望《流浪地球2》春節檔奪冠,所以一直有關注“春節期間哪部電影票房冠軍”的各平臺熱帖,我清晰地看到有一批“女拳號”,從初三開始,在兩部電影的熱評區輪番挑釁,最後甚至引得許多愛國號下場,捲入“為了電影工業化未來,抨擊資本套路電影”的漩渦。
我很理解一些愛國號的“憤怒”,因為我們都是大年初一,被“獨特中國科幻敘事”震撼的一群人,我們都認為這麼“牛逼的電影”,應該就是全民選擇,打破諸多紀錄。
要戳破“女拳號”引戰的陰謀,我們就得“解釋清楚幾個爭議問題”。
爭議之一:《流浪地球2》在下沉市場被《滿江紅》腰斬,都是“偷票房”麼?
在春節假期看電影,只在電影廳裡,就能見到“最全面的大眾電影反饋”。
這次看完《流浪地球2》之後,我自己感覺很震撼,可是確實聽到影廳內有伸懶腰的中年大叔和大嬸,感嘆“不好看”,“不如第一部”。
從電影工業,從視覺效果的層面,《球2》對比《球1》根本不是2和1 的差距,簡直是10和1的數量級差距。
可是對於更多三四線城市的中老年“閤家歡”觀眾來說,用三個小時看一部如此有“深度”的電影,確實在“爽感”上,不如“救援主線”單一明確的第一部。
從城市票房大數據來看,在一線城市,《球2》和《滿江紅》的票房數據相當,二線城市,《滿江紅》略微領先,越到三四線城市,《滿江紅》的票房領先優勢越明顯。
當然,有些網友舉出了一些“個別電影院”涉嫌偷票房的證據。
但是很難說《滿江紅》出品方,能夠針對三四線城市,如此精準的“偷票房”。
我也注意到,在“某乎”問答平臺,《球2》的口碑和討論度都遠超《滿江紅》。
可這恰恰證明《球2》是一部有門檻的,讓“愛者更愛”的電影。
《球2》對比《滿江紅》的觀影門檻,並不是一部“3小時電影VS2.5小時電影”。
而是《球2》的三線敘事,是讓科幻迷都倍感疲憊,需要依靠字幕與大腦構建時間線才能‘大約看懂’的電影。
爭議之二:《流浪地球2》刪掉三分之一的劇情線,票房會更好麼?
北風這幾天與不少朋友探討《球2》與《滿江紅》票房的成敗。
目前按照走勢預測,《球2》票房大概35億,《滿江紅》的票房大概45億。《球2》的35億算不上失敗,也不至於虧錢,可是有46億的第一部票房擺在那裡,35億的續集票房就算不上成功。
我身邊不少人有個觀點,認為“《流浪地球2》的三線敘事,能夠取消一條,在長度和內容密度上,就能降低門檻,會有更好的票房和口碑”
我不同意這一觀點。
許多人認為《流浪地球2》的三線敘事,是導演郭帆與《球2》劇組想表達的內容太多了,“太求全,最終就散亂而缺乏重點”。
《球2》的三線敘事,是有“吳京飾演劉培強的宇航員故事線”,“劉德華飾演圖恆宇的科學家故事線”以及“李雪健飾演周喆直的聯合政府故事線”。
這三條故事線能夠刪掉哪一條?不同觀眾都有不同答案。
這裡的“不同答案”,恰恰是春節檔期的電影“不敢刪的原因”。
讓郭帆與《球2》劇組選擇三線敘事的根源,恰恰是今天的“中國觀眾比三年前更撕裂”。
《球2》想要延續《球1》全民觀影的屬性,就必須滿足“撕裂觀眾的不同訴求”。
比如開篇的“太空電梯危機”,是絕大多數閤家歡觀眾認為的“大場面高潮戲分”,可是被相當一部分“反感主旋律”的觀眾貶低為“太空戰狼”。
劉德華的“戀女科學怪人”劇情,許多三四線中老年觀眾認為很沉悶,可是讓主角恢復“人性”,對於西方“數字科學”不貶低,對於“守護家人的動機高於守護人類使命”的認同感,至少也是許多“高知”觀眾喜歡的劇情。
至於李雪健老師的“聯合政府故事線”,稱為“大國博弈故事線”或許更合適。
“大國博弈故事線”,體現真實的東西方文化差異,真實的東西方應對危機的路線差異,正是體現“流浪地球計劃”不同於西方一百多年來任何科幻敘事的根基所在。
吳京線更大眾,劉德華線更科幻,李雪健線更“神髓”,作為一部想要在春節期間滿足全體國民觀影需求的電影,哪條線都不能刪。
所以郭帆導演在立項之初,就選擇了“最難的題”,最難的道路,《流浪地球》系列承載的實在太多了。
好萊塢任何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或者“硬科幻電影”只要滿足三大特點之一就能票房大賺,三大路線兼顧其二就能成為票房與口碑雙贏的歷史級神作。
《流浪地球2》加上春節的全民屬性,加上《流浪地球2》在中國科幻電影歷史的定位,決定了它必須“三條道路求全”。
只是最終呈現的結果,各方觀眾都無法完全滿意而已。
爭議之三:《滿江紅》適合“閤家歡”,都是營銷吹的麼?
有一些粉絲力證《滿江紅》票房奪冠是實至名歸,理由則是《滿江紅》更閤家歡。
反對這一點的就舉例,《滿江紅》有大量“割喉抹脖子”的血腥鏡頭,對小孩子不友好,怎麼就稱得上“閤家歡”了?
我還是從影廳的觀眾反饋來說。這次春節檔我看了幾部電影,《滿江紅》真的是唯一出現“多次集體笑聲”的一部。
雖然《滿江紅》的主題,真的不應該與嬉笑怒罵沾邊,但這部電影“笑到最後”的宣傳,符合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影廳”的現實。
沈騰,加上喜劇,加上“秦檜岳飛”的大眾故事根基,都讓這部電影的“觀影門檻為0”。
相反,對比西方電影分級制度對“血腥鏡頭”的挑剔,在國內審核中,往往被幹掉的都是“政治隱喻”,一般的殺戮鏡頭,又是古裝背景下,是不影響“閤家歡”的。
這次《滿江紅》與《流浪地球2》的爭議,還有中國重工業電影就應該有高票房餵養。
一部“發生在一個院子裡的”無限反轉劇本殺套路電影,如果“一次次以小博大成功”,中國將更難出工業化電影。
這一觀點進一步延伸,就變成《流浪地球2》就應該享有更多更大的特效廳資源。
《滿江紅》在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佔據稀有的“特效大廳”,就肯定是“卑鄙手段”,因為《滿江紅》一個大院子的劇本殺電影,根本沒有“大場面特效”,佔什麼大廳?
我倒認為《滿江紅》在越來越多三四線城市佔據“特效大廳”,並不存在“卑鄙的暗箱操作”。
只是過去三年虧慘的院線經理們,對“上座率”極端敏感,春節檔的大廳永遠不是給“特效更好的電影”,而是給“更多人想看的電影”。
《滿江紅》得到的大廳更多,觀影座位更多,唯一的原因就是在三四線城市,更加符合“輕鬆樂呵閤家歡”的屬性,僅此而已。
今年春節檔,最終《滿江紅》45億票房,《流浪地球2》35億票房,這就是全民假期的閤家歡電影選擇。
《流浪地球2》在不同平臺的口碑都更高,而且這部“補完世界觀”的任務完成的非常成功,為未來的“流浪地球宇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票房第二不影響《流浪地球2》是今年春節檔最好的電影,也是為後續電影,打下高票房根基的好電影。
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與以往任何一年的票房大盤都截然不同,最鮮明的特點是初二初三的“降幅遠小於往年”,甚至在大年初三出現逆跌。
這和“初一大爆,初二狂跌”的歷年市場大不同,恰恰是因為今年的電影類型最多元,從而撐起了電影市場的“韌性”。
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的堅韌與“初一低於往年,但整體不輸疫情前”的狀態,恰恰也會是2023年中國經濟的最佳寫照。
可是“女拳號”挑頭,“粉絲經濟”緊跟其後,你死我活的“罵戰”,卻讓電影市場依舊呈現“內捲過度”的景象。
當今的中國電影市場,難道容不下兩部風格與類型不同,但是票房同樣成功的電影麼?
最近幾年,我國電影市場遭遇疫情重創,世界電影市場也發生深切變化,好萊塢的超級英雄敘事以及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大片”已經越來越被全球新興市場厭棄。
也就是說,國際電影市場出現了“好萊塢頹勢”後的真空。這個真空,中國電影用《流浪地球》系列的“中國敘事科幻”去填補,當然是最有牌面的,可是一部《流浪地球》是不足以我們擴大中國電影影響力的。
回顧一下,過去幾年,韓國,印度,甚至土耳其,伊朗,都出過不少跨越國界與信仰的多元化電影,都在努力填補“好萊塢敘事”崩潰後的全球空虛。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國內《流浪地球2》與《滿江紅》互撕,不還是內卷廝殺,卻將外部市場拱手讓人麼?
2023年,不管是中國電影代表的“中國文化”,還是“中國電影市場”代表的中國經濟,都呈現了“多元化欣欣向榮”的勢頭。
這個開局非常寶貴,可是偏偏有人在此時“挑起內鬥”,互撕的結果,是讓觀眾厭棄整個市場,誰都沒好處。
偏偏跟進與捲入的人越來越多,罵戰越來越激烈,最終結果還不是親者痛,仇者快?
我當然知道,在這個立場先行的環境下,贊一個踩一個的鮮明觀點,流量永遠是最大的。
“兩個都好”的和稀泥,絕對是兩邊都不討好。
但我壓根沒想討好兩邊的任何一邊,因為“兩個都好”是最利於全國市場的;而電影市場的多元活躍,也是最利於中國經濟的。
今年中國經濟強勢逆襲,才是有利於你我,有利於14億人民的,所以我永遠只站這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挑動《滿江紅》與《流浪地球2》互撕,誰得利?/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