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表於 2023-2-8 09:27
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上期還不到3000字呢?你就啞火了?慫了吧?
那當然是因為這一期的話題和上一期完全不一樣啦。
這期的話題更高端,更適合裝逼。更加觸及靈魂本源。
當然如果你這麼說,那麼我們這期搞長一點。
那就是三體為什麼是一部經典佳作?
為什麼它會得雨果獎?
它是絕對的硬科幻,但它硬在哪裡?
以及,三體動畫版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我們先回答這個問題。三體動畫版最大的問題,在於商業化程度過於濃厚,而且是,好萊塢式的商業化。
而且只得其皮毛,卻忘記了基本的處事邏輯,拋棄了基本的價值觀,於是從0開始搞出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傻逼故事。
這是他最大的問題,導演是個華人,但好像並沒有在大陸生活過的樣子,從羅輯花天酒地時出現的雞公碗可以看出,導演的港味可能更重一些。他交的貨完全沒有中國特色,但好萊塢的味道卻顯得那麼濃鬱。
濃鬱到,一點國味都沒有的地步。
從主角羅輯的出場就能看出來。風騷無比的睡姿,伴隨著輕快的英文音樂起床,美國風格的洗漱場景,美國風格的出門,美國風格的地鐵,美國風格的街景,一切的一切都是好萊塢風格的無縫黏貼。
這裡肯定有人會和你槓,憑什麼啊,這些那麼常見的場景,怎麼就能胡說八道是美國風格啊?中國沒有這樣的風格麼?中國未來就不會有這種場景出現麼?
這就是你裝逼的時候了。
大公來教你,好好分析一下啥叫美國風格,以及為什麼中國未來不會出現這種風格。
首先,對方問說中國未來怎麼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他的大前提就是這個場景是先進的,因為羅輯上班的場景確實是未來都市的場景,大量的摩天樓,大量的廣告招牌,店鋪牌匾,還沒有一個是英文的,怎麼就“美國”了呢?
你想象一下,有沒有在好萊塢電影裡見過這種場景,很常見是不是,比如安妮海瑟薇的《穿prada的惡魔》,或者別的什麼展現大都會裡高級白領生活的情景劇,這樣的出場幾乎就是標配。
羅輯的出場顯然也是直接抄襲了這個模板。一點點本土化改動都沒有。
一點點都沒有,雖然你在街景裡看不到一個英文招牌。
這樣的場景在別的國漫裡也有借鑒,但人家好歹做了本土化改編,比如很多玄幻國漫裡就喜歡在巷子或者街道旁塞上買中國特色包子麵條的小攤販。
但三體動畫版沒有,是完完全全的走的美式風格。比如大家老老實實坐車的地鐵,全車廂只有一個電視能夠播放新聞的場景,在美國電影裡就那麼絲滑的讓人接受。因為人家的地鐵沒通網啊。中國的地鐵場景是這樣的麼?
還有羅輯過馬路時一臺大馬力汽車,被尾氣嗆的直咳嗽。這是中國未來的場景嗎?編導是不知道未來的中國是電動車的天下這一基本趨勢麼?
如果說地鐵只是巧合,汽車尾氣可以解釋成塵土的話。
最後羅輯走過人行道與一幫抗議重工業者擦身而過的場景,你們怎麼洗?
你在中國見過這個麼?
這可是純粹的歐美特色,獨一份。
而且,這個場景有啥意義?在劇情層面有什麼作用?
沒有,沒有任何作用,只是增加場景細節的道具而已。
既然沒有作用?為什麼還要這麼搞呢?
不是說好萊塢的元素就是不好的。
大公我沒那麼激進,事物沒有好壞,這純粹就是導演沒玩好。
也有玩的很好的例子。
比如同樣是國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兩個青銅小人偶還記得麼?插科打諢,笑料百出。
如果我告訴你這也是純純的好萊塢模板,你信麼?
讓我們想想另一部電影。《加勒比海盜》二和三。裡面是不是有兩個英國士兵,專職插科打諢,最後去看管深海閻王心臟的匣子的那兩個。
回想一下,是不是一模一樣。
這就是個好萊塢式的模板。但《哪吒之魔童降世》拍的怎麼樣?兩個青銅小人的造型設計原型有吧,建模高大上吧。喜劇效果合理吧。劇情玩出花了吧。
這就屬於優質的改編。哪怕是美國式的角色模板,經過本土化元素的修飾,也能拍出富有自己特色的好作品。
而三體動畫版的導演,那就屬於沒玩好。
有這樣的編導,技術部做的畫面再驚喜,莊顏再好看,但味道不對啊。
老實說,這麼精神跪族的主創,居然沒把莊顏捏成好萊塢式的豐乳肥臀,或者捏成好萊塢迪士尼式的公主模樣,已經值得點個贊了。
我還是那句話,三體動畫版其實可看性還可以,追車戲刺激精彩,如果你不帶腦子的話,還是能找到樂趣的。
但有個大前提就是,把它當成一部普通的動畫,而不是三體。
這個標準,三體動畫版值得一個“還行”的評價。
但不能把它看成三體。
畢竟,三體是拿了雨果獎的大作。是部實打實的硬科幻。
這裡的概念有點多,而大公我是個蹩腳的科普作者,從我那幾篇災難性的禁毒科普就能看出來。
所以我盡量。
好萊塢式的科幻電影,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太空歌劇。這個概念在日本知名導演大友克洋的《回憶三部曲》第一個故事《她的回憶》裡得到了很經典的展現。
本質上,太空歌劇可以很簡單的拆成兩個詞,太空和歌劇。做為兩個不同的元素,太空意味著科幻,而歌劇可以簡單理解為故事。
注意,一定要拆開。不能單純用科幻故事這四個字來解釋。
科幻故事的本意就是科幻故事。而太空歌劇則只是有科幻元素的故事而已。
故事可以非常古老。
比如一個部落,和另一個異族部落爭奪領土,雙方爆發了戰爭,異族部落拿著棍棒包圍了你的部落,爆發大戰。
這就是個古代部落爭霸的故事。
我們把棍棒換成長矛刀槍,異族部落換成異國,這就是個古代戰爭的故事。
那我們把長矛刀槍換成激光劍呢?
仔細想想《星球大戰》是不是這樣一個故事?
這就是一個劇本很古老,但帶有科幻元素的故事。它可以精緻到像《星球大戰》一樣宏偉。
傳說喬治盧卡斯在《星球大戰》拍攝過程中給片商放片花拉投資,遇到戰爭場面直接找了點二戰的交戰紀錄片鏡頭代替,反正就是給投資人放了個意思,什麼場景無所謂,意思到了就行。
而科幻故事就比他深奧的多了。比如大神諾蘭的《星際穿越》。就是科幻元素過了頭,蓋過了故事本身。
雖然《星球大戰》和《星際穿越》都是好萊塢電影,但大夥兒對好萊塢式的科幻電影還是有刻板印象的。
好萊塢創造的刻板印象,就是外星人要擺出架勢來入侵地球,然後上層一群蠢貨在發狠似的做著無用功,當然最頂級的蠢貨一般是副總統或者副統帥之類的角色,總統還是要留下來收拾殘局的。主角通常是一個不名一文的小角色,要麼像《獨立日》裡的威爾史密斯一樣是個飛行隊長,要麼像《世界末日》裡的布魯斯威利一樣是個鑽井隊長。總之,政府幹的事情是錯的,是註定失敗的,隨後就是大場面,流星雨摧毀巴黎,外星飛船轟炸美軍飛行基地之類的場景,最後由這個底層草根的主角拯救世界。
一個套路,一套劇情,你會發現把外星人換成納粹,時間從未來換回二戰,故事依舊玩的轉。
那這還是科幻片麼?
怎麼就不是了呢?
這就是文學和電影最大的不同點。
本站的靈魂群主李老師說,科幻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軟科幻打著科幻的外殼,講的內容其實是親情,愛情,友情這類的情感內容,硬科幻才是真正建立在科學依據之上加上合理想象的作品。
在文學上也許是這樣的。但在電影層面不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但是你甩了我,回了家鄉。
於是,我身騎白馬啊,過三關,去找你。那是薛平貴與王寶釧。
我開著汽車,去北京找你,那是現代都市愛情。
我開著千年遊隼號,去納布星球找你,那就是科幻嗎?
文學上可能不是,文學上,科幻文學有它的標準。
但電影上,它怎麼就不是了呢?只要你做好千年遊隼號的建模,拍好納布星球的場景,你就是科幻片。
電影在這方面要寬容的多,只要你是個未來的場景,哪怕劇本是莎翁100年前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那也是科幻片。
從某種程度來說,小李子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發生在現在,和原版莎翁的時代比可不也是“科幻”麼。
至少在現在世人的眼光中,就算。
因此,在電影層面,軟科幻和硬科幻的定義和文學不一樣。
文學層面的軟科幻,指的是足夠天馬行空的想象,構建一個純虛構的未來世界。只要你的世界和現代世界不一樣,足夠天馬行空,你可以無視一切現實定律,創造一個你自己的“幻想”世界。
注意,這個世界不一定就是隻有親情友情愛情,而不存在科學,重工業,並不是。
軟科幻和硬科幻的區別,在文學上,並不是糾結於工業程度。而是糾結於工業發展的合理性。
換句話說,在文學領域,也有理工男們喜歡的“重工業”幻想小說,要多硬就有多硬。區別只是,合理性的問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速度,甚至發展到速度的極致,那就是光速。
講不講道理,在對於“光速”方面體現的最明顯。
要知道在現實的物理社會裡,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軟科幻就天馬行空的瞎想,一切為了酷就好了。
比如鋼鐵俠託尼·斯塔克,肉體塞進比人大不了多少的鋼鐵戰衣裡,然後飛幾百公里時速,忽然降速到0,先高速,然後靜止的出現在你眼前。多酷炫。
現實中呢?如果你去遊樂場,吃了飯,然後去坐過海盜船的話,你就懂了。食物在胃裡,因為承受加速度的係數不一樣,你自己擁有的各個器官,包括不屬於你的胃裡的食物,都承受了不一樣的加速度,他們會翻滾,然後,你就會嘔吐。
買瓶礦泉水,像海盜船一樣搖晃一下,然後看看裡面的水是多麼的翻江倒海,你就懂得這個物理定律了。
軟科幻就是為了酷炫瞎想。這不是問題。所以光速狀態下的飛船裡,人在裡面根本感受不到什麼加速度,愉快的走著就行。保羅範霍文的《星河戰隊》就是這樣。你能說這個科幻片工業程度低麼?
《星河戰隊》《鋼鐵俠》都是工業化程度很高的電影。他們只是不太講物理定律而已。
而硬科幻,就必須講道理,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劉慈欣的《三體》裡,飛船要進行比光速慢十幾二十倍的飛行的時候,還是要將人體泡在特殊的抵消加速效應裡培養液裡,從而中和加速度對人體的影響。
這還只是加速度,如果是“光速”呢?
那就要相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了。
要知道速度不只是速度,還是時間啊。
在《星際穿越》裡,男女主去了一個滿是大水的星球,也就呆了幾十分鐘吧,回來外面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等他們的黑人宇航員都老了。
而在劉慈欣的《三體》裡,也有類似的劇情。速度和時空之間的騷動,光速飛船將留下名為黑域的航跡,在航跡中,因為時間流速不同,光速將會變慢,一切歸於寂靜。
而在看起來狂拽炫酷吊炸天的軟科幻裡,光速就是速度,開汽車和開光速宇宙飛船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從a點到b點的路程而已。
這,才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看起來無比精彩工業化十足的戰爭類科幻片《星河戰隊》其實是軟科幻。
而故事並沒有那麼跌宕起伏的《星際穿越》卻是硬到極點的硬科幻。
軟科幻並不是隻有情情愛愛,他也會有戰爭,凶殺,等一系列猛男喜歡的元素的。
區別只是在,講不講道理而已。
文學上是如此。
電影上就更離譜了。
畢竟,你寫出我要開著宇宙飛船去接你吃飯,可能並不會被認為是科幻小說。
而拍成有畫面的電影,宇宙飛船這個元素是會給你科幻電影的身份的。
電影的畫面感決定了它能夠更加容易的獲得“科幻”身份。
而文學,就必須加重內核了。
而劉慈欣的《三體》,則是在文學層面獲得了科幻世界的最高獎項,雨果獎。
那是實打實的硬科幻。而且,它還拿了兩次。分別是三體1和三體3死神永生。
這也是《三體動畫版》最後一個槽點。
它居然沒有勇氣去拍首次獲獎的《三體》,而選擇去拍正好插在中間的《三體2黑暗森林》。
拍的好也就罷了,還拍的那麼爛。
雖然小白看起來還行,但是對於原著黨來說,
不能忍啊!
還是真人版《三體》好。
首先,他拍攝了《三體1》,夢開始的地方,也是第一次拿雨果獎的大作。
其次,他是實打實的硬科幻!
但對於小白來說,他們受美國人的洗腦太嚴重,被美國刻板印象毒害太嚴重。
在他們眼裡科幻片就應該像《星河戰隊》《獨立日》那樣,外星人高調入侵地球,肆意轟炸地球大都市,然後人類奮起反擊,各種戰爭場面不斷。
我相信《三體動畫版》的導演也是那麼想的。
畢竟《三體1》裡沒有一點戰爭場面,而《黑暗森林》裡才有水滴探測器大戰地球艦隊的橋段,雖然到目前為止也沒劇透出導演要拍這個大場面的意思,但是從追車戲的素質來看,我對技術團隊還是挺期待的。
至於導演嘛,呸一口算了。
所以看起來怎麼就像個現代懸疑推理故事的真人電視劇版《三體》會讓人那麼不適應。
不是科幻大作麼?咋一點科技感都沒有,開頭還有穿著文革時期綠軍裝的人出現,那麼土,一點科技感都沒有。
這是為啥?
我們下期說,為什麼《三體》的故事沒有科幻感,確實實打實的硬科幻。
為什麼他更像一部懸疑推理小說。
它,到底好在哪裡?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三體動畫版為啥差?被精神跪族的主創生生搞砸了/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