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3,420
很多人都不知道,世間還有一種梯田,是用一種愚公移山精神完成的奇蹟,這就是涉縣的“石頭梯田”。

涉縣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典型的太行山區深山縣。全縣荒山多、耕地少、水源缺,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當地農民就地取材,用山石築堰,在石堰間填土造出片片田地。


涉縣的旱作石堰梯田至今已有超過700年曆史,經過世世代代的修建,梯田從山腳層層疊疊直達山頂,除了懸崖陡壁,7成以上的坡面都被利用了起來。


目前,石堰梯田系統面積達204.35平方公里,涵蓋46個行政村,在給當地人提供了穩定生計的同時,也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環境。

以王金莊梯田為核心的河北省涉縣旱作梯田系統,2014年被原農業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系統曾被到訪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了不起的人間奇蹟”。


地處河北省邯鄲市的王金莊,位於太行山腹地,由五個自然村落、1400多戶人家組成。


石厚土薄、氣候乾旱,數百年來,當地百姓鑿石壘堰,營造成規模龐大的太行梯田,僅王金莊一帶就有8萬多塊。古老的耕作方式倔強地延續至今,沉寂的老種子在保護和利用中被喚醒,由農耕文化衍生出的農旅產業也正為歷經滄桑的太行梯田注入新活力。


村民王虎林說:“在我們這,土比金貴,祖祖輩輩種植梯田的土,都是從石頭縫裡摳出來的。哪怕鞋子裡有點土,都要倒回田裡。”王虎林是土生土長的王金莊人,後來考上天津理工大學後來又返鄉創業,每每看到祖輩留下的梯田被撂荒,他都心疼不已。



王虎林說“沒想到我們的梯田成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現在很多網友都關注這裡。”圖為王虎林和他娘在地頭幹活。



據考證,王金莊始建於元末明初,元末王金一家從北關遷此立村,之後和村後的黃金莊逐漸發展成一片,1946年統稱為王金莊。村內重巒疊嶂,溝壑交織,“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是王金莊的真實寫照。





走進王金莊,彷彿走進了石頭的世界,石屋、石橋、石碾、石磨,以及石頭鋪成的街巷,造就了一座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





之所以用石頭建造家園,與村莊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王金莊所在的太行山東麓,屬於石灰岩山區,缺土少雨,唯獨不缺石頭。為了在貧瘠的環境中生活下去,人們便就地取材,鑿山取石,打造出一座石頭家園。





王金莊村落儼然是一座生動的石頭博物館,世居於此的居民巧妙地利用石頭資源,創造了一個“石頭村”。





村內有上百條石砌小街巷,縱橫交織,奠定了古村的空間形態基礎。街巷高低俯仰、縱橫交錯,從建村到現在千百年來,悠悠的青石小巷已被踩得發光。





這裡,古老、質樸、廣闊、寧靜。它彷彿停止了時間,獨處一隅,遠離塵囂,好似是夢裡的地方。





“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曾是此間真實寫照。為了生存,此間先被鑿石壘堰、集雨蓄水,建造出規模龐大的太行梯田,既給當地人提供了穩定生計,也為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區打造了生態循環可持續農業樣板,同時椒糧間作、輪作倒茬,形成了整套的農耕技術體系。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馱在驢背上的村莊旱作石堰梯田王金莊,被譽/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