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傳佛教傳統中,是否有契合於當前社會與文化背景的次第法門以及修行的入手方便,未被發現與整理出來以利益大眾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佛陀乃至祖師大德們的解脫智慧是突破時空之流變的,而漢傳各宗祖師的著述更是值得我們去做深入的聞思修。
二、中國歷史上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印刷術不發達,經典流通量有限,再加上文化教育的不夠普及。天台宗典籍眾多、需要深入讀誦與聞思以建立知見, 對於修學者的文化素質有較高的需求。對比之下,禪宗與淨土,由於操作方法簡要直接而得以廣弘,天台的教理與禪法的弘揚相對弱勢(不僅天台宗,華嚴、唯識、三論等相對注重教理的宗派亦是如此法運,期望能有所改善)。
但是,在重理智、講依據、強調系統性與實用性的今天,學人的視野不再局限於依照一經或一論的方式去聞思與修學,更強調在理性認知的前提下建立信仰。這必然涉及到對教理、教史以及判教等佛教義學的整體瞭解,而這些,正是天台教觀的重點。再加上現代教育普及、印刷與傳媒業的發達,使得歷史上原本限制學人深入天台教理與止觀法門的門檻,能夠得以跨越;其教觀的包容性、嚴密性與可操作性特色,則成為它接引現代人的優勢。這是一千多年前智者大師在弘揚圓頓教法的同時,以卓越智慧開演出不同層次止觀法門的前瞻性與超時代性。
三、舉個簡單例子,當前流行世界的南傳上座部禪法, 主要依覺音論師的《清淨道論》。用七清淨架構戒定慧三學,其定學部分講述四十業處,慧學部分以十六觀智而開展,吸引了諸多漢傳的佛弟子聞思修學,也因此導致了一些誤會:認為漢傳佛教沒有與之相媲美的禪修教典。
其實,天台宗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以下簡稱《次第禪門》),作為圓教的次第止觀,在業處的涉及範圍上,較之《清淨道論》更加廣泛,例如八背舍、十六特勝等,而且在禪定的分類上也更加精細嚴密, 只是因文字古奧與名相繁多,常年湮沒無聞而已。《次第禪門》作為北傳禪法要典,與南傳的《清淨道論》相比,可說是並不遜色,此處略作比對。
四、首先,這兩部禪修教典的共同之處在於:均屬於次第禪法,從而在前方便以及具體事相上著墨頗多; 而且對於禪法的講解也偏重於方便對治;對於止觀的作意、練習與增上都不厭其煩地加以講解;在次第安立止觀的進程上也是條理分明、有軌可循。
而且,次第禪法的主要功用在於身心煩惱的對治與調伏,這對於現代都市人群所迫切的緩解壓力、心理調整、遮罩干擾、紓解情緒、提升效率等等的精神需求, 不亞於一劑心靈良藥。而近代緬甸的阿毗達磨之推廣, 以及通過簡化禪修進程的多種純觀禪法之提倡,使得人們接受禪修的理論上不再吃力,密集的禪修課程, 可以在短期內訓練出較強的正念與定力來,在身心的淨化上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因此,造就了《清淨道論》的禪法風靡全世界熱潮。
至於《次第禪門》,雖也有類似的禪法次第,但畢竟屬於大乘禪波羅蜜的範疇,和偏重於聲聞乘禪法的《清淨道論》,在止禪與觀禪的闡釋上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亦能發現別有深意與拓展性。
五、首先,兩本禪法典籍各自的內在理路之不同。
《清淨道論》將一切禪觀所緣彙整為四十種(即四十業處),再從各個角度分析此四十業處的特性。其中,與“三界內的善心”相應的禪定——“一境性為‘世間定’”;“與聖道(果)相應的一境性為‘出世間定’”。由此可知,《清淨道論》世、出世之歸類, 其重點是禪修者的“心”(亦可說是修禪的動機或趨向)“與世間或與聖道(果)相應”與否,以此作為世間定與出世間定的判准。但是,在阿含經中,佛弟子有依照安般念、慈心觀等而證得阿羅漢果的例子, 在本論中,此二業處均被劃歸為修習奢摩他的“心清淨”、亦即世間定的範疇,這與經典是有出入的,從而在分類上明顯有斧鑿的痕跡。
《次第禪門》一書,將禪修進境分而為四類,即:世間禪相,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出世間禪相,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此中:
(一)世間禪相:攝為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 其中四禪、四無色,是依修定而感得的禪心(色、無色界禪心)與修定將感生的果報(色、無色界禪境)而分類;而四無量則是相應於梵天而有的四梵住行,故亦將之攝於世間定中。
(二)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是為六妙門、十六特勝,書中說:這乃是著眼於眾生個人定、慧多寡之根性,而以觀息為主的禪修;這裡的重點在於與定相應——即有漏世間禪,或是與中觀慧悟相應—— 即無漏出世間禪。准此,則與先前《清淨道論》之取意相同。
(三)出世間(無漏)禪相:書中云:有九種法門, 即: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皆攝為無漏禪。書中進一步說明此“無漏”有兩種,即“對治無漏”與“緣理無漏”,而所說九種法門攝於“對治無漏”中。可知此種分法相類於《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品”中所說之“四種所緣境事”。論中列舉此四種:“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四)“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之釋意,書中從闕,此亦隨之。
六、其次、二者的禪法研究方式有異。
《清淨道論》傾向於“定慧差別”,次第井然的風格是十分明顯。如在定學方面,不論所緣為勝解作意、真實作意,或不淨、淨觀,皆統整所有禪定所緣為“四十業處”,以修四禪八定;說慧學則將所有三處、緣起等所緣皆納入修學次第,以求循序漸進,完成“五清淨、十六階”觀智。
而《次第禪門》則偏重於“定慧等持”的方式,如此, 則可知其寓修定(止)於慧(觀)的解說方式,雖不像《清淨道論》那樣,讓人一眼即能分別定慧,但這在佛教傳統的處理禪法方式中,亦是有其淵源可循的。況且,印度之聲聞、菩薩禪法往北傳的支系,如鳩摩羅什所譯之禪經、《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品”、《解深密經》等,對於禪觀法門的闡釋,都較傾向於“定慧等持”的特色。
七、再者、菩薩、聲聞之禪修學風不同。
《清淨道論》宗本聲聞的解脫道,以阿羅漢果作為修學的終極目標。
《次第禪門》對於禪法之整理,宗本大乘,而兼攝傳統以來聲聞道較為普遍的各種禪觀修持法。雖說大乘“禪波羅蜜”法門,然而與《瑜伽師地論》中所說, 勤修八斷行,以滅五過失,進得九住心等大乘瑜伽禪法不同。所倡“二十五種方便”內容,有依於《阿含經》中的四(六)種方便——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正知、知足、心遠離等——而敷演廣說的痕跡。這是承繼初期大乘《般若經》中的菩薩禪法風格,但對於傳統聲聞定學中較為早期與普遍的禪法,如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等修法,仍然不廢其學,相容並蓄。
《次第禪門》因承襲大乘禪觀,較之《清淨道論》, 多介紹了幾種大乘重要的三昧行法。此中,若深究菩薩行門之各種大乘三昧禪法,自然與通泛之“禪波羅蜜”不同而更有深意,然而天台禪法的重心在於“圓頓止觀”,屬《摩訶止觀》所著重闡發的,在《次第禪門》中稍作介紹,以引導利根者進而深入修學,這是《清淨道論》乃至上座部禪法中所不具的優勝處。
八、總結,《次第禪門》之特色:一、詳列各種禪法, 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二、注重實踐、操作性強。三、禪相細密、辨異精微。四、次第漸修、終歸了義。前三點可從多層面與《清淨道論》進行參照比較,至於第四點則為後者所缺。
《次第禪門》禪修體系的開放性與兼備性,使得天台宗或者說漢傳的次第禪法,在與南傳上座部禪法的對照中,稱得上是別擅勝長,值得大力弘揚與修學,從而在對治與生善的運用上利益當代,也為進趨第一義開闢了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