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盛事之都, 中轉之站, 南中國大門等等, 因此在復常下, 例如當下, 會有大量旅客來港及中轉
而旅客對票價敏感度低, 在城巴專利權二錯開的加價模式, 本人認為是打開一個先例, 就把旅客服務及非旅客服務錯開
當港鐵羅湖站, 明顯高於上水站, 已為旅客服務額外收益, 補貼東鐵本地線的先例
另外, 機場快線的機場員工優惠, 票價並非根據機鐵調整, 而是依據可加可減機制處理, 按本地線方式處理
因此, 本人認為A, B線應該有更明顯加幅, 例如50%亦無不可, 事實上加50%實際依然低於世界主要城市水平, 但機場巴士員工優惠應介定為本地服務, 例如跟E線水平去加, 而不是收足A線加幅. 在有先例可依的情況下, 相信獨立把旅遊服務分開加, 會較容易接受
而如何介定機場員工或機場工作人員, 例如優化即日來回安排, 針對跨境學童跨境工作人仕, 或者好似當年廣州咁, 搭滿某一類服務次數後比拆回扣/回贈, 我覺得會係一個合適的方向, 平衡各方利益
以日本為例,按票面價支付車貴只占一部分,有通學通勤定期券及回數券,日票旅遊票等。高票面價不等價為居民支付價格,明確針對員工及本地居民提供合適優惠會更可取。
就呢方面來講,九巴月票在龍運新專營權下可27折去搭,亦可理解為其中一個寫入專營權條款,針對常客的優惠模式。
[ 本帖最後由 054D 於 2023-3-15 18:4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