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5,719
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

上期講了兩起冤案,這期開始講真正的奇案。

我們前面分析過,所謂“香港十大奇案”其實是個娛樂概念,很多案件其實並不複雜,更談不上“奇”,比如灶底藏屍案,一起很普通的殺人案,灶底藏屍的手法現在看也不新鮮,但當時在影視圈還算新鮮。因此這種在影視層面具有話題性的“普通”案件才會混進來。


因此想在“香港十大奇案”這個標籤裡找到能聊的東西,真心不簡單。

而且,香港電影在這個標籤裡,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發達,我原以為一起震動全港的案件,可能從前面的案情到後面的社會影響都有電影去展現,但實際上除了寶馬山雙屍案有這個待遇以外,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細。

因為寶馬山雙屍案我們在黑社會專題裡已經聊過了,所以這邊只貼一下電影名字,大家自己按片索驥吧。

寶馬山雙屍案的案情主要可以看《香港姦殺奇案》,導演鄭健平,1992年上映,劇情平平無奇。


後續社會影響看《等候董建華髮落》。主要是針對少年犯“等候英女皇發落”最後遲遲無法確定刑期的社會問題。

這是我目前找到的絕無僅有從事發案情到事後社會影響都有電影描寫的案子。

別的奇案就沒這個待遇了。尤其是那些真正具備奇案性質的案子。

比如,連環殺手。

香港歷史上被電影描寫過的連環殺手滿打滿算只有兩個半。

分別是雨夜屠夫林過雲,魔警徐步高這兩個實打實的,和屯門色魔林國偉,因為不是每次犯案都殺人,算不算連環殺手有爭議。算半個。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連環殺手都是罕見的,但殺手犯案的扭曲心理,作案的殘酷手法,以及各種心理側寫卻都是相似的。


我知道很多人關注奇案,想要看的就是這些。但你們真的覺得你們看到是真實的嗎?

之前在《踏血尋梅》裡還沒接受教訓嗎?編劇不是白蓮花,不是白百合,不會這麼配合你,他們往往還會夾帶私貨。

努力把水攪渾。

不信,我們可以找個實際的例子。

雨夜屠夫,林過雲。


單單大公我看過的關於雨夜屠夫林過雲的電影,就有《香港奇案之霧夜屠夫》《羔羊醫生》《雨夜天魔》三部。而有這個角色出現並有完整故事線的,還有《吸血貴利王》《強姦4最後羔羊》。

其中《強姦4最後羔羊》是純虛構,腦補了一個犯罪天才將香港兩大連環殺手屯門色魔林國偉和雨夜屠夫林過雲一起弄出獄來進行性犯罪的故事。其中飾演屯門色魔的是生番哥陳志輝,這也是他在古惑仔裡飾演生番哥時親口承認自己是屯門色魔後再一次真正的飾演該角色。


但可惜是個虛構故事,並不是案情。

這部電影將林過雲寫成了一個純粹的戀屍癖。

這也是我最早看到的關於林過雲的電影。

那林過雲到底是不是戀屍癖呢?

我們再看看另一部電影是怎麼說的。

那應該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關於林過雲的電影,由亞視拍攝的香港奇案單元劇,黃霑主持的《香港奇案》系列之《霧夜屠夫》[1991]。


導演鞠覺亮,監製是之後被稱為“香港第一殺人導演”的鄧衍成。

這部戲主要是根據雨夜屠夫案重編的故事。很多案件細節都對不上,充斥著一些編劇塞進去的恐怖元素。比如劇情。

該片的劇情大概是由劉錦玲飾演的女心理醫生前往牢房看凶手,通過這種手段慢慢將林過雲的故事和盤托出。當然這麼安排最後是有目的的,結局強行安排林過雲越了獄,上門和心理醫生親熱了一把。

這種結構是當年的爆款,你懂的,那年一部變態殺手電影拿了奧斯卡獎,叫《沉默的羔羊》,所以一時間借鑒者無數,連周星馳都蹭過熱度。


只是這個電視版劇組還比較要臉,借鑒這個結構無非就是想讓最後林過雲越獄玩把恐怖谷效應而已。

兩年後的《雨夜天魔》就比較狠了,基本就在照抄《沉默的羔羊》。把劇本放在廣州,虛構廣州發生了殺人案,邱淑貞演公安,來香港看林過雲。最後把林過雲引渡到大陸去辦案。結局當然是跑了,一切都和《沉默的羔羊》一模一樣。

區別在於,漢尼拔博士是虛構的,雨夜屠夫林過雲可是真實存在的連環殺手啊!

那種真實感讓人不寒而慄。

還好,《雨夜天魔》這片子拍的相當粗糙。不然可就太嚇人了。


這兩部電影就是典型的編劇“參考”真實案件做再創作的典型。這兩部戲裡林過雲是完全相反的兩種人,《霧夜屠夫》是真實性格的簡化,塑造了一個簡單的變態,主要的著墨點也就是表面化的變態行為,而《雨夜天魔》則是基本上套用了漢尼拔博士的高智商人設,強行把林過雲也按高智商罪犯來塑造了。

如果你抱著想要了解一下真實的雨夜屠夫作案的心路歷程,你會一臉懵逼,搞不清林過雲到底是個打小缺愛的泥腿子,還是學富五車的博士。

因為你看到的,只是編劇給你的故事,至於真不真實,只是你的一廂情願罷了。


憑心而論,這兩個片子都很粗糙,但卻各自有優點。集合了邱淑貞的女探員和吳鎮宇的博士版林過雲的《雨夜天魔》有著一種粗鄙但迷人的質感,尤其是和原版《沉默的羔羊》對看,雖然邱淑貞和吳鎮宇的演技和對面的安東尼·霍普金斯沒法比,但也挺有味的。

《霧夜屠夫》則是很努力地構建了一個恐怖故事。甚至為了故事,連案情都不顧了。故事寫的還可以,四個死者,其中三個都被寫成了夜場失足婦女,甚至還有酒醉勾引情節,編劇很努力的要將這個故事寫的更加合理一點,這樣能增加戲劇衝突,同時弱化邏輯線條,讓故事能通順一點。但故事通順了,真相會不會被埋沒?受害人會不會被誤會?那就不好說了。


《霧夜屠夫》最大的爭議,就是將四個死者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其中三個死者都簡單的寫成了夜場舞女,而且給每個案子都寫了細小衝突,都是酒醉舞女挑釁在先,林過雲因大雨刺激在後,這樣故事倒是通順了,但有給受害者潑髒水的嫌疑。而且《霧夜屠夫》對於分屍的情節也進行了弱化,沒有像原版案情一樣當作重點去刻畫。對於林過雲的被捕也處理成了同住人報警,和真實案情不符。

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尺度問題,因為真實的雨夜屠夫案可比《霧夜屠夫》本身寫的更加可怕。

《霧夜屠夫》的監製鄧衍成可能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一年後,他找到了投資,和李修賢一起又找回了任達華,拍攝了更加接近真實案件的《羔羊醫生》。


如果你對於案情很感興趣的話,可以對比一下兩片的劇情。思考一下編劇的著重點不同。

真實的林過雲是因為去照相館洗屍體照片而被捕的。

而且被捕的方式十分無釐頭,屬於意外。

因為這不是他第一次這麼幹,他第一次洗照片時就和照相館員工說好,自己是殮房工作人員及攝影師,沖洗的就是屍體照片,照相館員工相信了他的話,並且為了不嚇著同事,把他的照片單獨清洗並保密。

原來相安無事,但事發那天那家照相館設備壞了,於是將這個活外包了出去,新接手的別家照相館看見屍骸照片當場就坐不住了,報警,這才東窗事發。

同時,警方在林過雲家中找到了相當多的屍體殘骸,被防腐收藏,主要是一些性器官,似乎林過雲在這方面有著不同尋常的愛好。


《霧夜屠夫》似乎沒有想著這個點上發力,著重只想把林過雲描寫成一個受到刺激而作案的變態殺手,只糾結犯案時的變態,很少給予心理深處的挖掘。

《羔羊醫生》就不一樣了,雖然在劇本層面也沒有好好的寫一下林過雲的心理,但起碼把案情描述到位了,這樣,角色的塑造有了基礎,剩下就要看演員發揮了。

兩部電影的主演都是任達華,演一個角色,處理卻是不同的。對比看的話,你會有驚喜的。

真實案情和《霧夜屠夫》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前三個死者的身份處理。

和《霧夜屠夫》裡把三人都刻畫成夜場舞女不同的是,雖然前三個死者都是“夜場工作人員”,但只有第一位死者是舞女,第二死者的職業是夜場收銀員,第三個死者的職業是清潔工,都不是舞女。他們都是在凌晨5點左右下班回家時被林過雲殺害的。不是這個點下班的人就都有問題,也不是她們主動挑釁才會招致殺身之禍。這點一定要分清楚。


像《羔羊醫生》那樣,把變態的重點還給凶嫌,別去抹黑受害人,這樣才對!

具體案情就不細說了,大家去看原片吧。

不得不說,演員啊,同樣是任達華,同一個角色,演的差距那麼大。不容易啊。

任達華演過的兩次林過雲,一次歐陽炳強,應該是演過真實版香港奇案電影最多的人。


你別看黃秋生拍的多,他只演過一個真實案件,就是八仙飯店案。那次拿了影帝之後,黃秋生就有點排斥演變態,於是演了很多次警察和正面主角。比如《人肉叉燒包2之天誅地滅》他演的就是警察。


《吸血貴利王》和《的士判官》裡他演的就是正面主角,一個小人物,雖然最終被逼逆襲,但好歹不是變態。

怎麼說呢,怪怪的,他演變態我覺得演的也就那樣啊,起碼不如任達華。

任達華在《烏鼠》裡的變態那叫一個經典。

這些電影都很爛,但《吸血貴利王》裡吳啟華飾演的林過仁,卻是我最喜歡的雨夜屠夫形象。


上集結尾我們說過,紙盒藏屍案凶手歐陽炳強,因為表現良好獲得了減刑,即將出獄,這個消息見報後引起了香港電影人的興趣,於是在《吸血貴利王》裡虛構了一個刑滿釋放版雨夜屠夫林過仁。

重點是這是一個經過改造後向善的雨夜屠夫。雖然最後再次拿起凶器犯案,但也是懲惡揚善。這麼一個可怕的殺人凶手,在電影裡也按照恐怖谷定律在塑造氛圍,最終反而襯託了真實的高利貸黑社會的可怕。


吳啟華飾演的林過仁,有著一種特殊的邪典氣質,眼神戲尤其精彩。值得一看。

over了!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香港奇案故事,必須聊聊涉及到雨夜屠夫的那/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