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表於 2023-3-30 06:10
最近,內娛古偶運鏡頻頻登上熱搜。
彈跳運鏡、滾筒洗衣機式運鏡……
一套下來,直接給人整迷糊了。
這些東西怎麼能和運鏡扯上關係?
懷著好奇的心情打開視頻,嚯!
即便身經百戰,魚叔依然被嚇得倒吸一口涼氣。
熱搜誠不欺我,真的夠彈跳。
不得不說,古偶導演的創意確實了得。
至少目前,魚叔眼前還在旋轉跳躍。
試過了,閉著眼也在。
本著對影視劇的探究精神。
魚叔頂著工傷風險,今天和大家盤一盤內娛古偶運鏡發展史。
除了開頭提到的彈跳式運鏡。
內地古偶劇裡還有許多堪稱一絕的手法。
比如久負盛名的「滾筒洗衣機式」運鏡。
最鮮明的特徵就是製造眩暈感,又名眩暈流。
代表導演是朱銳斌。
我轉。
我轉。
我轉轉轉轉轉……
怎麼樣?
既能用來特殊轉場,又能渲染人物情緒。
視覺衝擊是實實在在的。
觀眾的積極反饋說明瞭一切。
(魚叔先去吐一會兒)
另一種在古偶劇盛行的是「印度企業級運鏡」。
最早出自於各種印度肥皂劇,宛如企業級ppt動畫效果。
高端大氣上檔次,全面展示99%的人都不知道的ppt神技。
具體呈現為:鏡頭快速推拉,剪輯來回切換,閃屏、拉伸、變形輔之。
再配上「刷刷刷咻咻咻」的音效,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
10秒鐘的情節能拉長到2分鐘,2分鐘的故事能拍成10分鐘。
由於這種印度運鏡的刺激效果實在驚人。
多年來一直是b站鬼畜視頻的流量密碼。
萬物皆可印度運鏡。
被製作成印度運鏡的「這瓜保熟嗎」片段
不曾想,古偶劇也將其視為神技。
代表導演是遊達志。
劍拔弩張,氣勢拉滿。
還有一種印度運鏡方式。
通過不斷切換拍攝角度,來展現出雙方的立場變化。
古偶代表,依然是朱銳斌。
充分遵循這一創作原則,為觀眾營造出各種「張力極強」的對峙場景。
當然,更絕的是多種手法兼容使用。
吳錦源就是突出代表。
將滾筒洗衣機式運鏡,完美插入印度企業級運鏡,效果疊加,毫不違和。
我們都知道,印度的傑齣電影很多。
但沒想到,咱們內娛優秀得不學,光撿些滑稽的糟粕來。
對古偶導演,我大寫一個服。
這也逼得網友,不斷發出靈魂質問:
到底是誰教古偶導演這樣運鏡的?
有人說,可能是從臺灣古偶劇沿襲來的。
內地古偶劇出現的背景,正是臺灣偶像劇最繁榮的時期。
回過頭來看,當年大熱的臺偶劇,不僅劇情各種「毀三觀」,運鏡的雷人程度更是有過之無不及。
比如,「求求你們不要再打了」的經典鬥舞場景。
又或者,全方位展示人類如何對抗地心引力。
只要晃到你看不清演員的臉,你就知道永遠不知道是誰在犯蠢。
不敢想,這些雷人的臺偶,在當年依然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畢竟,那是個大家都不太要求鏡頭質量的時代。
而那時的內地,古裝劇也處於百花齊放階段,創作者急於尋求新的題材類型。
內地的古裝偶像劇就此誕生。
那麼,都怪臺偶劇的導演咯?
倒也不能這麼說。
那時,臺灣導演還未能來內地拍戲。
反而是讓北上的香港導演搶了先機。
2005年,古偶天花板《仙劍奇俠傳》播出,引發全民熱潮。
時至今日,依然是古偶當之無愧的巔峰。
這部《仙劍奇俠傳》其實是合拍劇,演員來自兩岸三地,總監製是香港導演李國立。
編劇和導演等幕後工作,基本都是香港團隊把控。
這部劇的大獲成功,讓香港導演正式進入內地古偶劇的市場。
內地資本、內地主演+香港主創,這樣的合作也成了長期模板。
其他的如朱銳斌、遊達志、周家文等常見的內地古偶劇導演,其實也都是出身於tvb。
其中,朱銳斌堪稱最早北上拍劇的一批香港導演。
早在1998年就參與執導了內地都市偶像劇《上海之戀》。
這部劇當時也算引發了不小的熱度。
發現沒?
拍出這些雷人運鏡的,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爛導演」。
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都是拍出過一些好作品的。
這其中,甚至還藏著一個傳說級人物,遊達志。
遊達志曾和杜琪峯、韋家輝並稱為「銀河映像鐵三角」。
2015年,遊達志參加杜琪峯生日會
他執導的《兩個只能活一個》《暗花》《非常突然》都是銀河映像初期的代表作。
在鏡頭語言的運用上,更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暗花》
可惜,在《非常突然》之後,他就退出了銀河映像。
轉而去了tvb拍攝古裝武俠劇《大唐雙龍傳》。
之後又北上,毫不挑剔地執導各種類型的電視劇。
非但沒有延續在銀河映像的風格與質感,反而經常使用一些粗製濫造的鏡頭。
讓人尷尬,也讓人惋惜。
所以,香港導演的身份,其實不必神化。
像王家衛、杜琪峯、許鞍華、徐克這類有藝術追求和個人風格的導演終究是少數。
大部分香港導演,尤其是出身於tvb的電視劇導演,講究的是一個行活。
特點是,高效、實用、配合。
說到底,他們也是很愛學習的。
臺偶劇、印度肥皂劇……管他雷不雷,暈不暈,好用就拿來用。
上手簡單,操作快捷,而且成本不高。
至於輿論,還能引起一波爭議和好奇,何樂而不為?
當然,古偶劇的鍋,也不能都甩給香港導演。
誠然,在內地影視市場急劇膨脹的那幾年,本土人才的培養遠遠落後於資本的投入。
一時之間,香港導演在內地市場幾乎形成了壟斷。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香港導演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大大擠壓。
最近幾年的爆款甜寵劇,大多出自內地導演之手。
如果說早期古偶劇雷運鏡的出現,受限於當時技術不成熟,尚且可以理解。
那麼在技術條件已經日趨成熟的今天,內地導演依然用如此敷衍的態度對待觀眾,就很耐人尋味了。
相較於香港導演,他們也並沒有展現出更高的追求。
雷人的運鏡,甚至更勝一籌。
比如,《東宮》裡有名的ppt轉場,當年被吐槽到爆,直接被迫修改。
導演李木戈。
《說英雄誰是英雄》裡的水果忍者打戲,笑掉大牙。
導演還是李木戈。
當然少不了這次被吐槽的古偶劇《春閨夢裡人》。
導演謝澤,不僅大膽實驗了一把彈跳式運鏡,還嘗試了更多詭異的新玩法。
比如有一段,直接用晃動的鏡頭+誇張的表情特寫,同時還用上了變音器。
看得人直接滿頭問號。
更離譜的是,他之前執導的《風起洛陽》陷入過抄襲風波。
部分打戲被人扒出與《凡人修仙傳》的動作和分鏡,幾乎一模一樣。
縱觀這些古偶劇導演,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正經的鏡頭不好好做,「不正經」的鏡頭倒是各種套路深。
隨著粉絲文化與飯圈經濟在內地迅速發展,內地古偶劇產生了一種前所未見的時代產物——
粉絲特供式運鏡。
比如讓粉絲深度體驗女友視角的特寫鏡頭。
產生一種早上起來就看到偶像躺在自己身邊的夢幻感。
充分讓粉絲看著哥哥優雅享受美食的鏡頭。
畢竟,哪個粉絲不希望能和偶像同席吃飯呢?
「下飯神劇」就此誕生。
亦或者,讓平日在舞臺上光芒四射的女神,近在咫尺,慵懶嬌俏。
這種反差萌對於劇方而言,是最好的宣傳點。
另外,還有cp黨特供的慢鏡頭。
慢鏡頭作為影視中延長現實時間的一種手段,通常用來表達強烈的情感,或者賦予動作美感。
但,古偶劇在此基礎上,疊加了另外一層嗑cp的概念,形成一種獨特的「磕糖」慢鏡頭。
男女主的情感鋪墊中,邏輯沒有那麼重要。
只要在親密接觸時,放上慢鏡頭。
就能讓喜歡戀愛劇的觀眾獲得情緒上的滿足,並為此尖叫。
導演不得不用慢動作和懟臉特寫,延長觀眾對英雄救美的幻想。
畢竟,影視劇本就是造夢的工具。
歸根結底,古偶劇很難算作一部「作品」,而是一種典型的「商品」。
雖然不能說得太絕對。
但大部分的古偶劇導演,本就不是為了拍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
而是為無數粉絲提供甜膩的糖分。
高效、實用地完成項目,才是首位。
至於審美和內容,根本不在其考量的範疇。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導演只是為了餬口飯吃。
指望他們在這個產業,做出高質量,甚至藝術性的突破,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畸形的市場也促發了古偶不需要演技的論調。
顏值和流量,成了衡量演員是否適合角色的標準。
當演員的演技達不到時,也沒關係。
反正還有那些導演,可以絞盡腦汁藉助鬼畜的運鏡來彌補。
所以,罵那些導演,大可不必。
換個導演來拍,可能還是這麼個拍法。
有人會問,那誰能救救古偶劇呢?
對不起。
魚叔倒覺得,不救也罷。
全文完。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對不起,這麼爛的劇,不救也罷/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