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差點因4個字,就錯過了,一出娛樂圈自揭“家醜”的好戲
#1
發表於 2023-4-3 05:39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
一部影視劇,想要被觀眾看見,除了自身品質過硬外,營銷也很重要。
很多影視劇的營銷費用,已經和拍攝費用持平,就說明瞭這一點。
一部劇,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常常能在營銷環節,起到拔得頭籌的作用。
比如最近熱播的《狂飆》,名字就極具速度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這部劇的熱度;
比如前幾年的《我不是葯神》,五個字,就概括了劇情,光這個名字,就吸引了一大批觀眾。
還有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10多年了,“讓子彈飛一會兒”已經成了一句俗語。
也有一些影視劇,品質極佳,就因為沒有一個好名字,差點被耽誤了。
我們熟悉的有《肖申克的救贖》。
它在臺灣地區的譯名叫《刺激1995》,瞬間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電視劇領域,也有類似的例子。
郭濤和梅婷主演的《父母愛情》,名字起得是“假大空”,但實際卻細膩動人。
張譯和殷桃主演的《雞毛飛上天》,聽名字像個喜劇,其實是一部感人的年代劇。
最近,皮哥發現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劇。
這部劇戲骨雲集,題材大膽,本該是一部爆款劇。
可就因為名字不給力,播出後在熱度上沒達到該有的高度。
眼看這部劇就要完結了,皮哥真怕這樣的好劇,被埋沒了,特意安利給大家。
這就是由黃子韜、吳剛、孫怡、劉蓓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春日暖陽》。
《春日暖陽》,這個名字4個字,起得真是極具欺騙性。
很多人一看名字,以為是一部治癒系的年代劇。
結果打開才發現,該劇講述的是“娛樂圈近幾年來的怪現狀”——
看不到“春日”,更感受不到“暖陽”。
呈現給觀眾的是手術刀般的犀利。
於是乎,喜歡年代劇的觀眾,看一眼大呼上當,而它真正的受眾,卻因為這個溫吞的名字,而遺憾錯過。
好劇爛名字,這不是劇方的本意。
皮哥注意到,這部劇還有兩個備選名字——《新名利場》和《表演者》。
這兩個名字,其實更加貼合這部劇。
但這部劇被積壓了3年才和觀眾見面,換了這麼一個文不對題的名字,恐怕也是題材敏感,劇方刻意保持低調吧。
之前也有過類似的例子。
《人民的財產》本來作為《人民的名義》續集可以大放異彩,但因為題材敏感,臨上線前改成了《突圍》這麼個無聊的名字,這是無奈之舉。
《春日暖陽》應該也遭遇了類似的困擾。
不過名字只是劇的一小部分,真正看過這部劇,還是會被它的尺度驚訝到。
追劇時皮哥腦海里一直在浮現各種問號:
“這是可以拍的嗎?”
“拍得這麼狠,該不會被封吧?”
是的,相比於別的電視劇,《春日暖陽》是一部非主流電視劇。
它至少做到了三個“突破”。
其一,“自己演自己”。
傳統電視劇拍得再真實,本質上還是演員扮演虛構的角色。
《春日暖陽》裡直接讓演員演自己。
黃子韜在現實中是男團出身,曾經也是紅極一時的流量明星。
在這部劇中,他飾演的鬆楊就是個流量明星。
這個角色中二、耿直、愛耍帥,和生活中的黃子韜,沒啥區別。
吳剛、韓童生、何冰,在現實中都是人藝的老戲骨。
在這部劇中,他們飾演的也都是話劇團的老戲骨。
現實中,話劇演員也會遇到空有演技,沒有流量的尷尬,劇中他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困境。
劉蓓,金鷹節影后,百花獎女配,大家心中公認的實力派女演員。
而在這部劇中,她飾演的姜葉,是一個站上過巔峰如今過氣的實力派女演員。
目睹了行業亂象後,她心態失衡,面對過氣的現實,她內心扭曲,呈現出一種又作又真誠的擰巴狀態。
作為一部電視劇,當然也有很多虛構的成分。
比如讓黃子韜和吳剛飾演一對師徒,讓吳剛和劉蓓飾演一對夫妻,讓韓童生飾演話劇院的代團長。
但這些虛構的人物關係,僅僅是為了搭建一個基本的電視劇框架。
該劇真正想拍的,其實是幾個演員借角色之口,來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所以整部劇的觀感不像是電視劇,更像是一個人物訪。
給受訪者一個虛構的角色+真實的人設,讓他們在表演之中,表達自己對行業的看法。
這種方式會造成一定的追劇障礙,但相信我,一旦看進去,你會欲罷不能。
其二,“拿自己開涮”。
本劇的劇情,不是最大看點,而由劇情引申出的表演行業亂象,才是最吸引人的。
不誇張地說,《春日暖陽》完全可以叫做《中國影視圈行業亂象集錦》了。
比如說,這些年有些演員,臺詞功力不行,拍戲念對白時,直接念數字,然後靠後期配音補救。
第一集裡,劉蓓飾演的女演員就在片場遇到了這一幕。
她氣不打一處來,當面勸告這位晚輩,把心思放在專業上,兩人因此撕破了臉。
比如,中年女演員危機,是行業一直存在的問題。
劇中劉蓓也遇到了這個困境,她明明是佔理的那一方。
可她苦口婆心的勸說之後,對方卻悠悠地說:“誰是一姐,誰最紅!”
比如,在影視圈裡,編劇的地位很低。
資本方願意找來最好的演員、最好的導演,就是不肯提高編劇的待遇。
連《隱祕的角落》作者紫金陳都感嘆:我不會參與影視劇劇本的創作,原著小說是毛坯房,怎麼裝修是他們的事兒。
劇中,劉蓓得罪了當紅女演員,導致拍戲中斷。
最後的結局是,編劇不得不按照片方的意思,把劉蓓的角色直接“寫死了”。
比如,話劇演員個個演技了得,但就是賺不到錢;
流量明星啥都不會,但觀眾願意看。
這部劇中也反映了這個殘酷的現實。
劇中黃子韜當年在話劇團表現平平,沒想到出走之後,反而成了最紅的明星;
韓童生飾演的代團長為了吸引觀眾,還得低聲下氣,把曾經的差等生,請回來演話劇《父與子》。
黃子韜的角色原本在劇本里是男二,但經紀人卻要求改劇本,把他的戲份改成男一,出場時間要在一半以上。
該劇反映的行業亂象還有:
男女明星表面上炒cp,背後卻互相看不上爆粗口;
用姓氏筆畫數來進行荒唐的ab選角;
流量明星去演話劇鍍金,而話劇界卻拉不到贊助商舉步維艱。
真不知道,這些亂象所指向的當事人,看了這劇會不會臉紅。
如果只是叉著腰擠兌別人,那這部劇充其量也就是隔岸觀火。
更讓人咋舌的是,他們竟然敢拿自己“開涮”。
比如說,劇中吳剛和劉蓓談論演員整容的問題。
劉蓓還繪聲繪色地描述女演員整容的後遺症,說她們表演做不出表情,面部浮腫,吳剛深以為然。
巧合的是,吳剛在現實中就陷入到“整容風波”的質疑中。
之前《狂飆》熱播時,有人就發現他面部浮腫,像個老太太,表演很不自然。
網上還出現了各種傳言。
可隨後,《狂飆》導演道出了實情。
吳剛身患腎結石,拍戲時腎積水嚴重,就會出現面部浮腫的情況。
這部劇中,儘管吳剛換了一個顯年輕的髮型,但面部浮腫依然存在。
他能拿整容話題對自己進行開涮,恰恰說明瞭身正不怕影子斜。
無獨有偶,黃子韜在劇中,是個沒有演技的頂流明星,卻靠著高人氣,拿到了年度最佳男演員獎,還要在領獎臺上,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
而舞臺下,黃子韜卻是個被經紀人控制的傀儡。
用劇中的臺詞說:
“經紀人是產品經理,他就是一個產品。”
可即便是產品,是傀儡,他也有自己的掙扎。
劇中黃子韜問經紀人,我的演技怎麼樣?
經紀人委婉地說,肯定不是最差的,但離最好的,也有一定的距離。
黃子韜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而現實中的黃子韜,也曾頻頻上熱搜,他的演技也面臨一些質疑。
劇中的這一幕幾乎就是他的本色出演。
能直面自己遇過的“黑歷史”,黃子韜這一波出演值得點贊。
其三,“話劇版電視劇”。
《春日暖陽》沒能爆火,除了名字不給力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追劇門檻過高。
本劇中很多演員都是話劇界的大佬,因此這部劇的拍攝方式,就不是按照傳統的電視劇來拍。
而是搭了個基本框架,演員基本使用自己本人的人設,然後用演話劇的方式,來拍了一部電視劇。
劇中的劇情推進較為緩慢,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兩個演員進行飆戲。
每個演員有大段的臺詞,雙方你來我往,不像是進行日常對話,更像是帶著話劇色彩的表演,略微高於生活。
場景可以是話劇舞臺;
可以是按摩房裡;
可以是拍攝現場;
也可以是酒桌上。
還能在辦公室。
因為和傳統的電視劇場景類似,所以很多觀眾,帶著一般的追劇慣性追劇,就會覺得演員的臺詞太飄著,劇情推進太緩慢。
其實,如果用欣賞話劇的方式看這部劇,就能獲得另一種體驗。
劇情只是陪襯,演員對行業的表達才是精髓。
眾多戲骨雲集,但真正的戲核,是演員劉蓓。
這個角色十分複雜,惹人憐,也討人嫌。
面對行業亂象,她的勇敢發聲讓人尊敬。
但凡事兒都有個度,生活中,她將這種不滿情緒,發洩到周圍人身上,活生生活成了祥林嫂。
要麼陰陽怪氣;
要麼睚眥必報,斤斤計較。
她一邊抱怨流量明星當道,一邊又嫌棄演話劇的老公沒本事,關鍵時刻不能為自己出頭。
整個人就像一隻鬥敗的母雞一樣,在一次次精疲力竭和重新亢奮中不斷轉化。
這種抓馬的內耗狀態,其實就是一個戲瘋子“人戲不分”的真實寫照。
其他演員的存在,其實就在為她一個人的複雜性而服務。
當然這種話劇式的誇張表演,未必每個人都能消受,劉蓓已經做得出夠出色,觀眾能接受多少,就因人而異了。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影視劇中,大部分是“觀眾挑劇”,而《春日暖陽》是“劇挑觀眾”。
目前網上同期播出的劇很多,在眾多劇中,你能發現它的影子,已屬不易。
而只要跨過劇名的障礙,領略到這部劇“似真非假”的話劇式風格,你就會深陷其中。
不知道,你能否成為這個幸運兒。
但不管怎麼樣,這部劇,一眾明星能以這樣的形式,自揭娛樂圈“家醜”,也算是娛樂圈的一次自我“反省”,一次好的開始。
它的一小步,娛樂圈的一大步。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哎!差點因4個字,就錯過了,一出娛樂圈自揭家/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