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 149
文|令狐伯光

《漫長的季節》結束好幾天了,這部劇獲益最大的演員我認為是年輕演員蔣奇明,真正被觀眾看到了實力。而且因為較為特殊的長相形成少見的“性張力”,讓他小紅了一把。


瞭解過的人都知道,蔣奇明之前在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那日蘇就嶄露頭角了,只是沒有想到這麼快,立刻憑藉一部爆款劇小火一把。


正當網友開始感慨越來越多的實力派年輕演員開始出位的時候,5月7日一個新聞引發大家討論。那就是徐克導演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正式官宣發布首款概念海報,還官宣了男女主角。肖戰飾演郭靖、莊達菲飾演黃蓉。

莊達菲是新生代女演員之前名氣不顯,但肖戰卻是國內曾經公認的“頂流”之一。


在2018年《陳情令》和2019年《誅仙》可謂達到頂峰,但因為“227事件”遭遇重擊。實話實說,這幾年肖戰雖然還在娛樂圈發展,但影視資源肉眼可見下降,這次接了大導演徐克,大投資和大ip商業大片,可謂是強勢歸來。

這立刻引起粉絲的歡呼,大量網友的討論與罵戰,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據我瞭解,蔣奇明因為《漫長的季節》爆紅也好,肖戰出演《射鵰》主角也罷,這背後都是現在中國演員體系的無奈吧,前者是內地新一代創作者崛起。《漫長的季節》導演辛爽,《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孔大山都是80後。


《射鵰》的導演徐克,《滿江紅》的導演張藝謀,《長津湖》的三大導演則是華語老牌大導演,頂級電影項目。內地青年導演的崛起在推內地青年演員,老牌大導演頂級項目,仍然愛用流量。

這個情況並不絕對,但相信我如果你去查查中國電影項目,你會發現比例上確實如此。


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內娛”如何如何,據我觀察主要指的就是年輕一代明星和樂壇。樂壇不提,年輕演員的話就是男的流量小鮮肉,女的甜妹“普女”盛行,演技差,不敬業,關鍵是片酬還很高,動不動日薪208萬。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中國明星是什麼時候“完蛋”的呢?


這和整個中國流行文化產業發展有關係,平心而論,中國影視圈這20多年來走得不容易,作為一個行業,內地影視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被港臺衝擊,腳跟腳的被美國大片衝擊,直到幾年前《復聯》系列仍是影院排片的重點。

影視文化發展的狀態跟國家經濟緊密相連,明星的發展自然也是一樣的。


港臺、美國、韓國影視強勢傳播時都是以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為背景。在那個三面夾擊的時代,內地影視圈在夾縫中生存,馮小剛是首個以賀歲片在票房上突破三面包圍的內地導演,比馮早成名的張藝謀拍《英雄》,開始玩營銷手段了。

之後中國影視資本形成,助推了本國商業電影的進步與市場佔領。


然而資本逐利,誰能為他賺錢就捧誰,初代資本支持的導演們好歹還有職業尊嚴,用的演員還是追求專業性的;2010年過後,以互聯網為主的金融資本進入中國流行文化產業,也就是汪海林口中的“煤老闆時代”被取代,同時又學習韓國娛樂圈。

後來就被韓娛和金融資本媾和的“流量經濟”帶壞,大家知道還能這樣兒賺快錢,粉絲經濟,飯圈文化、ip流量。


於是各種歸國愛豆、中國各種愛豆大把湧現,從十二三歲就開始當練習生,影視歌必須三棲,各種綜藝必須參加,所有能摟錢的地界都占上。這種撈錢形勢下,影視創作這個形式反倒被邊緣化。

因為真正做影視劇的成本和風險都偏高,而且需要用心對吧,不如其他撈錢形式省錢收益多,對於愛豆的演技要求也很不友好,但為什麼仍然還是要讓流量們演電影呢?


既然只是為了賺錢,劇本、演員湊合湊合就行了,而且保險起見,做生不如做熟。這種形式下從編劇到導演、演員原創能力培養,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跟資本最大化最快攫取利益的目標根本相反。

最終實力派創作者不會被支持,所以中國演員體系斷層了。


更早8090年代唐國強那一代不提,2000年那一代四大小生陳坤,黃曉明,劉燁和鄧超也好,再到後來六大中生也罷。要麼影視院校畢業,要麼起於民間。不管是突然被選中大項目一夜成名,還是兢兢業業演戲慢慢走紅。

總的來說,中國70後,75年的演員還是正兒八經長相,實力,作品三位一體長時間磨鍊過。同時官方,市場,觀眾全部都認可的實力派演員。


這個發展到85後就開始變化,《仙劍》系列捧出來的一堆都屬於偶像派。但當時演員系統餘暉仍在,他們長相和氣質很出眾,好歹也是憑藉作品和角色起來的,各方也都是認可的,問題主要出在接下來——

第一波85花爆紅時在2010年左右,緊接著中國流行文化進入“流量時代”,已經是一個不看實力看“流量”了,不看作品看“飯圈”,不看成績看“數據”的時代。


其實70後演員出道時也是偶像派,但“四旦雙冰”湯唯高圓圓處在兩岸三地華語影視劇末法時代,被頂級華語大導演和優秀作品熱捧後轉正,內地小生就辛苦得多了,慢慢磨唄,最終還是磨出來了。

85花一來遇不到大導演,遇到大導演也過了輝煌期,至於慢慢磨——


那個輕輕鬆鬆賺錢如流水的“流量時代”大環境裡,連黃曉明和毯星等前輩都回頭去流量路線,鄧超,黃渤和孫紅雷等都搞綜藝爆紅,誰還耐得住性子去演好作品。

於是乎,小花比不上大花,小生比不上中生,演員一代不如一代。


要說第一波85花和85小生還算是好的,畢竟還有代表作品和角色(轉型是另一回事),第二波85後和幾乎整個90後都是流量路線的明星。某某粉絲也不用出來反駁,只是有的好些,有的差些罷了。

而以“歸國四子”,三小隻為主後來崛起的各種流量明星,怎麼泛濫不用講了吧。


演員斷層的背後是產業問題,產業問題最嚴重呈現在終端的影視作品上。各大影視專業的報考人數年年火爆,可惜,肯深耕表演的年輕從業者本就少,還不入資本的法眼,影視圈既繁榮又荒蕪。

如果你有過觀察的話,會發現現在的內地娛樂圈處於一個很奇妙的狀態。


以年輕演員為例,火的是流量,不火的是演員。也就是“流量明星”還是佔據頂級資源,但他們越來越得不到觀眾的認可,每次作品上線都是鋪天蓋地的罵戰。從《上海堡壘》鹿晗的崩盤,到《誅仙》肖戰爆紅後又崩盤。

這兩年,從《長津湖》《滿江紅》的四字,到《斷橋》《萬裡歸途》的三字;再到《無名》《長空之王》的王一博,人家暑期檔還有一部和黃渤搭的《熱烈》,電視劇裡偶像劇更有一大堆年輕流量。


實力派演員嘛,我相信不同的人能舉出很多例子,就像這次蔣奇明一樣。

但很明顯,大多數年輕演員又無法走進資本的核心;也就是熱度不高、流量不夠、數據不好,商業價值還是不行,也就無法參與頂級影視劇資源。國產劇還好些有一票實力派演員了。國產電影年輕實力派演員,據我瞭解能挑大樑的數量極少


不過,我們還是能感覺到這兩年情況在變好,優秀年輕演員也開始在冒頭呢?

原因是這幾年中國流行文化在迅速的發展,郭帆才帶著《流浪地球2》革新了中國影視工業,中國流行文化產業。而這幾年像郭帆這樣的內地新勢力在大範圍崛起,他們帶領大批優秀影視作品在崛起。


又因為青年新勢力一開始資本是不看好的,他們就愛用沒有流量的年輕演員。所以,內地年輕演員也就一併崛起。

像2023年以來內地影視劇大爆發,一併崛起的年輕演員。《流浪地球2》的朱顏曼滋,《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王一通,蔣奇明;《三體》《狂飆》倒是老一輩,還有中生代實力派演員居多。


《平原上的摩西》的董子健,邱天;《顯微鏡下的大明》的張若昀,戚薇和王陽;《漫長的季節》蔣奇明,李庚希等等。


《燃冬》和《河邊的錯誤》剛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前者主演是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後者主演是朱一龍,朱一龍還有部懸疑片《消失的她》口碑爆棚,另外兩位主演是倪妮,文詠珊。

哪怕今年的偶像劇,大規模撲了好像也只有《長月燼明》一部(其它默默撲了)。


《星落凝成糖》陳星旭,李蘭迪逆轉了口碑。《去有風的地方》劉亦菲,李現又交出一部代表劇。《愛情而已》的吳磊,周雨彤扭轉了姐弟戀都市言情劇,正在播出的《雲襄傳》陳曉,毛曉彤表現很差嗎?

這些年輕演員沒有哪個表現差,你也很難說他們是流量對吧!


說到底,演員還是靠作品,作品撐住了,真正的演員也就回來了。

辛爽《隱祕的角落》捧紅三名童星,現在《漫長的季節》又捧了年輕三人組一把,道理就這麼簡單,內地青年導演的崛起,優秀作品的崛起,所以年輕演員也開始歸來。


不過,當前國產劇實力派年輕演員和流量明星混雜,85後有好一批轉正為實力派,比如張若昀、陳曉、白宇、李現;90後的吳磊、白敬亭、檀健次、張新成等也還可以。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電影年輕演員,80後好歹有一批,85後除了黃軒就只有新晉朱一龍能挑大樑。其它85後,90後,95後等年輕演員體系,仍然非常的尷尬。

頂流知名度高,資本願意給大片資源,他們能力卻撐不起,口碑一塌糊塗。實力派能力比較好,知名度卻不夠,大片資源總是輪不到。


像四字、三字、劉浩存、王一博是頂級大片常客(現在肖戰又歸來了),網友怎麼罵沒用。

魏晨、歐豪、黃景瑜和井柏然等資源很好,但能力口碑都難以撐起大片。屈楚蕭、彭昱暢、張新成等能力算不錯(有票房不錯的愛情片電影),但是大片資源明顯又差了點。


95后里的劉昊然,似乎都成了年輕演員裡的一枝獨秀了。

最後,當前中國年輕演員體系就這樣挺病態的,這兩年內青年新勢力在不斷崛起,年輕演員開始撬動內娛演員體系崩塌的鐵幕,但目前來看還處於拉鋸戰狀態吧。

希望年輕演員越來越多,也希望他們能取代“流量明星”吧!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蔣奇明剛火,肖戰就出演郭靖?這映射出了內娛演/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